第七章第二节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
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乙烯的组成及结构特点,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2.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知道氧化、加成、聚合反应等有机反应类型。
3.了解乙烯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目标一】乙烯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1.概念:分子中含有 的烃类叫做烯烃, 是最简单的烯烃。
烯烃的通式: 。
2.物理性质
乙烯是一种 、 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 , 溶于水。
3.分子结构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电子式 球棍模型 填充模型
空间结构 乙烯为 结构,分子中所有的原子均在同一平面内, C=C 键与C-H键、C-H与C-H键之间的夹角均约为1200。
结构特点:分子里含有一个碳碳双键,碳碳双键不稳定,其中有一个键容易断裂而发生反应,故碳碳双键使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甲烷等烷烃活泼。
【目标二】乙烯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⑴ 燃烧:乙烯能在空气中燃烧,火焰 且伴有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⑵ 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实质是酸性KMnO4具有强氧化性,将乙烯氧化。
5C2H4 + 12KMnO4 + 18H2SO4===10CO2+ 6K2SO4 + 12MnSO4 + 28H2O
利用该反应可以鉴别乙烯和甲烷。
【思考1】为什么甲烷燃烧没有黑烟,而乙烯燃烧有较浓的黑烟?
【思考2】除去甲烷中的乙烯能否用酸性KMnO4溶液?为什么?
2.加成反应
⑴ 概念:有机物分子中的 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⑵ 乙烯与Br2加成,反应方程式
现象: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溴水) ,利用该反应可以鉴别甲烷和乙烯,亦可用于除甲烷中的乙烯杂质
⑶ 乙烯与H2加成,反应方程式
⑷ 乙烯与HCl加成,反应方程式
⑸ 乙烯与H2O加成,反应方程式 (工业制取乙醇)
【归纳总结】取代反应与加成反应的比较
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
反应物的结构特征 含有易被取代的原子或原子团 不饱和(含碳碳双键、碳碳三键或碳氧双键等)
生成物 两种(一般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和一种无机物) 一般只生成一种有机化合物
不饱和键的变化情况 无变化 不饱和键打开
【思考3】乙烯和二氧化硫使溴水褪色的原理相同吗
3.聚合反应
⑴ 概念:由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分子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聚合物的反应。
⑵ 乙烯的聚合反应同时也是加成反应,这样的反应又被称为 ,简称 。
⑶ 乙烯发生自身加成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化学方程式为
nCH2===CH2
相关概念:单体 ;链节 ;聚合度
【注意】
①链节与单体的组成元素相同,但结构不同;单体是一种物质,而链节不是物质,不能单独存在。
②由单体写聚合物时,单体的主链不一定是链节的主链,如聚丙烯不能写成
[ CH2—CH2 —CH2 ]n,应该是,原来在主链中的-CH3变成了支链。
③聚合反应得到的高分子聚合度n一般不等,所以聚合物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目标三】乙烯的用途
1.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一定条件下用来制聚乙烯塑料、聚乙烯纤维、乙醇等。其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2.乙烯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用于催熟果实。
【目标四】乙烯的制备
1.实验室制法:
除杂试剂: ,乙烯的检验:
2.工业制法:乙烯主要用石油经裂解制备
【归纳总结】
分子结构 分子式 C2H6 C2H4
结构式
碳碳键类别 碳碳单键 碳碳双键
分子内原子的相对位置 C、H不全在一个平面内 6个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
化学性质 燃烧 2C2H6+7O24CO2+6H2O C2H4+3O22CO2+2H2O
特征反应 C2H6+Cl2C2H5Cl+HCl CH2==CH2+Br2―→CH2BrCH2Br
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不反应 因发生氧化反应而使其褪色
【导练1】由乙烯推测丙烯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
A.分子中3个碳原子在同一直线上
B.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分子中共价键的夹角均为120°
D.分子中共价键数为8,其中有一个碳碳双键
【导练2】下列有关乙烯和乙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的活泼
B.乙烯是平面分子,乙烷分子中并非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都可以鉴别乙烯和乙烷
D.乙烯分子中的碳碳双键比乙烷分子中的碳碳单键更稳定
【导练3】下面是石蜡油在炽热碎瓷片的作用下产生乙烯并检验其性质的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⑴ A中碎瓷片的作用是 。⑵ 乙烯的电子式为
⑶ B、C中的现象分别为
⑷ 下列物质中,可以通过乙烯的加成反应得到的是____(填字母代号)。
A.CH3CH3 B.CH3CHCl2 C.CH3CH2OH D.CH3CH2Br
⑸ 运输水果时,为了吸收水果产生的乙烯,防止水果早熟腐烂,常将浸泡有 溶液的硅藻土放置在盛放水果的容器中。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