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段(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莆田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段(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6 06:23:10

文档简介

莆田名校 2022-2023 学年度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温馨提示: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祝你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2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4 小题。
材料一:
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现
代文学能够被用作历史研究之辅助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固有的“以文见史”传统的存在。所谓
“以文见史”,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概括,它既是作家面对历史的观念传统,
又是作品处理文本与现实关系的写作传统。中国现代文学在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方面成就卓著,
各个时期的文学潮流中都存在一个清晰的历史维度。
“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文学参与历史建构的传统在五四文学之前的进
步人士那里就已经开启。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积淀成一种前后相继的写作现象,并
演化为具有本质意义的写作传统。现代作家在“人”的建构过程中,首选的是历史批判的路径,
而不是将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径,梁启超、鲁迅等人都是如此。
历史是中国现代作家倾心审视与观照的一片邈远、深沉的疆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
多作家都写过孔子的事迹,如曹聚仁的《孔老夫子》、冯至的《仲尼之将丧》、陈子展的《楚
狂与孔子》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不断出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包括人文始祖女娲(鲁
迅《补天》),历史豪杰伍子胥(冯至《伍子胥》),精神气节的代表人物文天祥(郑振铎《桂
公塘》),及众多能臣谋士,如信陵君(廖沫沙《信陵君之归》)、苏秦(魏金枝《苏秦之死》)
等。此外,歌颂高尚文人的作品中亦不乏佳作,如何其芳的《王子猷》、唐弢的《晓风杨柳》
等。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历史书写,是沟通过去与当下的精神通道,有助于促进读者对历史的认
知和理解。
中国革命与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使文学天然地关注历史进程。现代文学的纪实功能十分
强大,民族国家重大事件与其文学呈现之间的时间差非常小,这是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
的醒目标志。各时期的主流文学全面折射出历史的风云变幻,文学由此逐渐确立了新历史观,
并参与了历史的意义重构。
1
“以文见史”传统与中国现代伦理变迁息息相关。新伦理的建构依托历史资源的例子大量
存在。伦理辩驳在 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的历史小说中大量出现,抗战文学把民族安全至上提升
为最高伦理原则。中国作家善于到历史中寻求伦理变革的依托。在这里,伦理变革与“以文见
史”传统相遇并形成相互映照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历史小说、新歌剧、随感录、报告文
学、传记文学、叙事诗中都有历史的踪影。现代作家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从而
为历史表达创造了新形式。例如,鲁迅的故事新编、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朱东润的历史人物
传记、谭正璧的历史小说等,都在文学形式上创造了新范式,而新范式的诞生与历史语境有着
必然的关联。
对“以文见史”传统的认知有助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文学与历史都以关注人性为前提,
这就使某些文学作品在生成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具备认知价值。从文学的历史叙事中培育出的审
美意识是社会化审美意识,对这种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审美价值的动态性和社会性,从而体
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一个重要侧面。
“以文见史”传统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文学中的历史书写总是
带着对公平、正义乃至乌托邦的向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精神并不是“向后看”的精神,而
是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未来”的精神。这一传统不仅折射出历史规律,而且用指
向未来的愿景为社会进步带来隐形的助力。
(摘编自王寰鹏《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
材料二:
在近年的当代小说中,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开始越来越引人关注。习近平同志在作协九
大开幕式讲话中,非常明确地谈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其中当然也隐含着对于当代文学的批
评。习近平同志说: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历
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
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
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
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我们并不是要求作家像历史学家那样去追求历史事件、历史情节
的绝对真实,而是要求必须尊重历史本质的真实。也就是说,即便叙事者在历史事件与情节的
描绘上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真实,但这一基础如若并非建立在历史本质的契合之上,我们也不能
2
说这是真实的历史叙述。反之,即使对于某些历史的描写,其事件与情节完全出于虚构,但却
在更高层面呈现了特定时代的本质规律,也依然可以看作是真实的历史。
(摘编自徐刚《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一种概括,“以文见史”的观念传统和写作传统始终贯穿中国
现代文学史。
B.梁启超、鲁迅等人采用历史批判的路径来解构人性,客观上推动了“以文见史”这一写作
传统的形成。
C.中国现代伦理的变迁和文学形式的变革助力“以文见史”传统的发展,这促成了历史表达
作品的出现。
D.现实中,作家常常会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选择史料,因此具备“史识、史才、史德”就显
得尤为重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历史建构,这不仅适用于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也同样适用于其它
题材的文学创作。
B.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叙事具有时代性,因此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明确中国社会审
美价值的变化。
C.当代小说作家承继“以文见史”传统,尊重历史、按艺术规律呈现历史,才能在创作中避
免历史虚无化。
D.即使是历史情节完全虚构的作品,只要在更高层面上呈现了特定时代的本质规律,就可以
看作是真实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以文见史”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献给一位普通农妇的颂歌,对她一生遭遇的描写,揭示了
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
B.《孔乙己》艺术地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夕社会上像孔乙己这样的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
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C.《小二黑结婚》讲述了抗战时期根据地一对青年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歌颂了民主政权的
力量,反映了解放区的新面貌。
D.《边城》描绘旧中国军阀混战时期,偏安一隅的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讴歌了当地未
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3
4.《阿 Q正传》体现了“以文见史”的传统,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传统的。
(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题。
定计
夜是静静的,空气是清冷的。少剑波就在这又静又冷的午夜里深思着他最后的决策。
他回到队部,坐在炕沿上,大衣也没脱,眼睛紧盯着他对面的墙角,金表在他的衣袋里嗒
嗒地走着。他丝毫没发觉杨子荣倚在他的门框上。他思考的中心是:子荣的计划万一有失,非
但今后的任务不好完成,子荣同志的生命问题将给自己留下终生的悲伤和不安,他长时间地犹
豫着。
当他默默地点了一点头后,站起来就往外走,刚要迈门槛,看到了杨子荣,他马上止了步。
“唔!子荣同志,还没睡?”
“我知道你会找我。”
“不错,我正要去找你,进来,坐下。”
他俩一个炕头,一个炕尾,中间隔一张小炕桌,对面坐下。杨子荣抽着他的小烟袋锅。
“怎么样?子荣同志,你认为你的方案有把握吗?”剑波亲切地探问着。
“二 O三首长,不必再犹豫。我完全相信它既有效,又能办得到。”杨子荣回答得是那样
的恳切和自信,“我已经再三再四地想过了。”
少剑波略一点头,“是的,它可能是有效。但是……”他脑眉一皱,显出一种担心的神情,
“搞不好,可能伤了自己,又引出更大的困难和麻烦。就像‘绵码耶及斯’是治绦虫的特效药,
但一旦打不下来,会使绦虫受到一次很大的锻炼,再治它反而更加困难,并且你……”
“怎么?”杨子荣好像有点不满剑波的话,“二 O三首长,我跟随你不是一年半载了,难
道你对我还有什么不相信?或者……”
“不不不!”少剑波连忙打断杨子荣的话,“我完全不是这个意思。我完全相信并且尊敬
你对党的耿耿忠心,和你身历百战的锻炼,我更佩服你的智勇兼备的侦察才能和经验。我是想,
军事侦察那是你的拿手戏,可是这样的侦察你却是向来没干过,我除了担心整个任务外,我特
别担心你的安全。”
“二 O三首长,烟台市你也是第一次呀!”
4
“不不!”少剑波摇摇头,“那不同,烟台市是人山人海,到处可以蔽身,而威虎山除土
匪之外再无他人。同时烟台市我并没和敌人直接打交道。”
“可是今天的有利条件要比烟台市多的多,第一,我们有座山雕贪馋已久的‘先遣图’;
第二,匪徒们的暗语黑话我相信我已经精熟了;第三,我经过一番练习,我完全可以成为一个
看不出漏子的‘土匪’;第四……”杨子荣稍微迟疑了一下,他眼中射出严肃而坚定的光芒,
“我相信我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
“你以为有了这些就能必胜不败吗?”
“是的!我是这样认为。”
“错了!”少剑波盯着满怀决心的杨子荣,用争论的口吻说,这口吻在他和杨子荣多年的
战友相处中还是第一次。“这四条只不过是在你手中已经掌握了可以楔进匪窝去的武器。它仅
仅可以帮助你钻进敌人的肚子。今天要紧的问题不在这里,关键在于你进去后怎样继续进行我
们的工作。”
杨子荣听了这些话,自己又在暗想:“首长绝不是怀疑我的方案是否有效,相反,他早就
看中了我的方案了,只是他现在是在怀疑我杨子荣是否能胜利完成这一任务。是的,首长在这
要害地方应当细心,免得万一有失。可是为什么他今天不直截了当地说呢?……啊!他可能是
在猜测一切可能遇到的不利情况,想多出一些点子……”他马上一转念,又想到问题更复杂的
一面,“不!这也没有用,这次任务与往常不同,我要离开他,离开所有的战友,那时我周围
可以说没有半点帮助我的力量。在家想出来的点子不会顶用,最低不会全部顶用。到了匪穴,
一切问题取决我自己,首长一点也帮不上忙。首长的担心是完全必然的,没有问题,首长对自
己战斗方案的要害部分是特别慎重的,所以不能潦草决定。现在我杨子荣光有决心不成,只有
坚决表达我必胜的信心,才能促使首长下最后的决心,消除他过多的担心。”他想到这里,抬
起头来,咧嘴一笑道:
“我承认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本领,不能瞎说大话。但是我认为什么本领也不是凭空得
来的。俗话说得好:‘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下水,一辈子
也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也不会操船。就像你,二 O三首长,由于你身经百战,所以你指
挥千军万马,就像挥动你自己的两只拳头一样方便,这一点,我无论如何办不到。可是干侦察,
我相信我会像指挥我自己的舌头一样来指挥我个人身上的一切。我有心眼,我不比匪徒们傻。
请放心放手,我去……”
“是的!”少剑波被杨子荣这一番满怀信心的话,说得眼中放出喜悦的神色。“论侦察我
的确比你差得远。”
5
两个人一起笑起来。
“怎样?”杨子荣用渴求的声音问道,“决定了吧!”
少剑波把小炕桌一拍,“好!决定了!”
第二天的晚上,各小队干部齐集在剑波房子里,围在小炕桌上看地图。
少剑波把声音压低了一些,开始了他的部署:
“根据现在的情况,我们小分队必须分成三路:第一路是我和刘勋苍,率小分队的全体,
要如此如此……第二路是杨子荣同志,单人独马,去完成一个特殊的、我们最不熟悉的任务。
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如此如此……第三路是栾超家同志,也是单人独马,去专门对付一个敌
人,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如此如此……
大家在紧张的任务负担下散了会。少剑波最担心的还是杨子荣的特殊任务,弄不好,一切
都会落空。因此虽然夜深了,他还是再把杨子荣找来,这一对老战友,在深夜里交谈着每一个
细节。最后,少剑波紧握着杨子荣的手,又重复了他已经说过不知几遍或几十遍的话:“子荣
同志,我完全相信你的智慧和胆量,但我所担心的却是你对这类工作的经验。所以只有抓住这
三天前的时间,演习,再演习!背诵,再背诵!你现在不是杨子荣同志,而应是彻头彻尾的匪
徒胡彪。”
虽然这是句逗趣的话,但是少剑波的语调却是那样严肃,杨子荣脸上也没露一点笑容。“记
住!”少剑波微微一笑,“时机!最好的时机是大年三十的百鸡宴。保重!谨慎!大胆!我的
活动,会使你不孤立。”
“剑波同志,请相信我,会完成党的任务。我时时不忘党的教导,不忘记你是我的榜样。”
两人眼眶里有点湿润,因为长时间的握着手,两人手心的汗水已汇在一起,分不清你的还
是我的。
深夜,他们离别了!
高阔的天空满挂着星斗,干冷干冷的寒气,冻得星星也直僵着眼。
(节选自《林海雪原》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杨子荣去执行的这项“任务”,不仅要只身深入匪巢,缺乏支援力量,而且难以与小分队
联系,极其危险。
B.通过对杨子荣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方面的刻画,小说塑造了一个智勇兼备、心思
缜密的侦察员形象。
C.小说借助会前谈话、会上部署、会后叮嘱等多个场景的切换,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紧紧
6
抓住了读者的心。
D.文末极写天气寒冷,暗示小分队执行剿匪任务的自然环境恶劣,衬托了定计后少剑波与杨
子荣炽热的战友情。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是少剑波做战斗部署的情节。请赏析其中的两处“必须如此如此”有怎
样的艺术效果。(4分)
7.文本取材自小说《林海雪原》,“定计”是编者所拟的标题。你认为这个标题是否恰当?请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8 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0分)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对的一项是( )(2 分)
A.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福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医生,大夫)
B.客逾.庖而宴 (越过) 吾家读书久不效.(仿效)
C.但以刘日薄.西山 (指人命运不幸)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自己的私情)
D.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看重,推崇)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这里指应许)
9. 下列各句的加点词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②历职.郎署 ③东犬西.吠 ④臣具以表闻.
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⑥则刘病日.笃 ⑦凡在故.老. ⑧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⑨小鸟时.来啄食 ⑩乳.二世 猥以微.贱.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A. ①②③⑥⑧/⑨⑩/④⑤/⑦ / B. ①⑥⑧⑨/②⑩/③④/⑤⑦/ /
C. ①③⑥⑧⑨/②⑩/④/⑤/⑦ / D. ①③⑧⑨/②⑥⑩/④ /⑤/⑦/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③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④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⑤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⑥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⑦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⑧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A.①③⑤⑦ B.②⑤⑥⑧ C.①②⑥⑦ D.②④⑤⑧
7
11.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A.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 而刘夙婴疾病
C. 臣具表以闻,辞不就职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12.下列各项中对有关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陈情表》中的“表”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上书陈情言事,表达请求、建议时常用的一
种特殊文体。
B.“迨诸父异爨”中的“诸父”是伯父、叔父的统称;“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大母”
指去世的祖母。
C.“顷之,持一象笏至”中的“象笏”,即象牙制手板。笏,指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面见皇
帝时所拿的手板。
D.“孝廉”“秀才”是汉代设立的荐举人才的科目,晋时沿用,明清科举制时以生员为秀才,
以举人为孝廉。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7 题。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
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
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
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
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
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
王,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
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
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
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
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8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
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
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①,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
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四·尊敬师傅》)
【注】①泰:魏王李泰,唐太宗第四子。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B.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C.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D.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拜”是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文中“亲拜之,大见崇重”和“谨拜表以闻”中的“拜”
都是这种用法。
B.“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与“匪我愆期”(《诗经·氓》)两句中的“愆”字含义相同,都
是拖延的意思。
C.三师,一般指太师、太傅、太保,还有“三少”即文中的“太子少师”以及少傅、少保,
都是太子老师的称呼。
D.“诚”在文中意为“确实,的确”。“诚”还有“如果”之意,例如“诚能见可欲则思知
足以自戒”。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疾,不能穿鞋走路。太子命令禁卫军抬他进入东宫,这是太子尊重自
己老师的表现。
B.唐太宗认为他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是不能够君临
天下统治万民的。
C.因为秦二世胡亥的师傅赵高教他刑法,所以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结果秦
朝很快就灭亡了。
D.因为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所以被选为魏王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要求自己,得
到舆论好评。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9
(1)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4 分)
(2)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4分)
17.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不仅有着卓越的政绩,还十分重视子女教育,请
你简要概括文中他在教育后代尊敬师傅方面做了哪些事。(3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 18~19 题。
次韵答丁端州①
王安石
莫嗟荒僻又离群,且喜风谣岭北闻。
铜柱②虽然蛮徼接,竹符③还是汉家分。
春书来逐衡阳雁,秋骑归看陇首云。
相见会知南望苦,病骸今似沈休文④。
【注】①丁端州:丁宝臣。据记载,其在越州“除弊兴利甚重,再迁太常博士,移知端州”。
端州,今广东肇庆。②铜柱:铜制的界桩。③竹符:竹制的地方官的印符。④沈休文:南朝梁
文学家沈约,因老病身体逐渐消瘦,被用来指人消瘦的病体。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根据内容可知,丁宝臣因在越州治理有功而移官端州,但他心中更多的是郁闷。
B.第五句中的“春书来逐”点明了时令和事件,并且巧妙地呼应了诗题中的“次韵”。
C.中间两联采用流水对,体现了王安石律诗“用法甚严,尤精于对偶”的创作特点。
D.诗人以“南望苦”悬想友人思念自己以致心中凄苦,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意蕴。
19.王安石写此诗回复丁宝臣,用以安抚友人。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写作
意图的?(6分)
10
(四)名篇名句默写(9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每空 1分,共 9分)
(1)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
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 , ”。
(2)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百年老屋”项脊轩在修葺之前的旧、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柳永词《望海潮》中的“ ”一句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 ”
一句写出了杭州城百姓住宅的雅致。
(4)《登快阁》中诗人登上快阁望到景色苍茫辽远,月色明净开阔,一派暮秋景色的诗句是:
“ , 。”
(5)写出一句表达只要拥有志向,就能奋勇向前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6 分)
21.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艾滋病在全球呈现蔓延的趋势,成为人类的公害,这已经是无.可.厚.非.的事实,因而防治艾
滋病的行动,也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事情。
B.保护知识产权不可能一.挥.而.就.,政府还面临着法律执行、机制、资源、教育等问题,仅仅
通过几个法律文件还不够。
C.身为华人,却肆意数.典.忘.祖.,不思报国,就这一点来说,余茂春可以算得上是当代汉奸了。
D.河西的房价已普遍逼近每平方米 5000 元,不少二期工程比一年之前的一期足足涨了每平方
米 1000 元:南京楼市的这种涨幅甚至让京沪粤等地的市民都叹.为.观.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23 小题。(6分)
海外文化环境下的中国“四大名著”传播情况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平衡。从地域的角度来
看,不同文化圈的传播情况差异较大,亚洲国家内的四大名著传播情况较为乐观,尤其是在日
韩的传播最为广泛。而在欧美国家,除了对中国文化有较深理解的汉学家们,大众往往对四大
名著知之甚少 ,其中《红楼梦》的影响力远低于另外三部。因为《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
关系,宗法家族式情节,甚至是中国传统的物品、餐饮等内容都成为传播的障碍。
而在文本的传播过程中,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翻译作品,四大名著就不可能广泛流传于国外。
然而,翻译难,尤其是翻译《红楼梦》这样的名著更难。因为不仅牵涉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
惯,更是《红楼梦》本身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我国汉族文化与欧美文化之间,存在民族历史、
11
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以至地理环境的差别,整体文化差异是很大的。因此,由于翻译与交流欠
缺的问题,大量《红楼梦》的研究著述没有流传到国外。
2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
意。(2分)
24.下面《红楼梦》选段中,赵姨娘和探春口中的舅舅,分别指谁?探春的话体现了怎样的宗法
家族关系?(4分)
赵姨娘气得问道:“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分明
太太是好太太,都是你们尖酸刻薄,可惜太太有恩无处使。姑娘放心,这也使不着你的银子。
明儿等出了阁,我还想你额外照看赵家呢。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探春没听完,已气的脸白气噎,抽抽咽咽的一面哭,一面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
升了九省检点,哪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
说,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何苦来,谁不
知道我是姨娘养的!”

25.卷面分(3分)
四、作文(60 分)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树枝伸展空中,葱翠美丽,繁华热闹,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
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2莆田名校 2022-2023 学年度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
卷参考答案
1.选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这促成了历史表达作品
的出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 5、6 段可知,中国现代伦理的变迁、文学形式的变革都与“以文
见史”传统相关,再结合第 6段的“现代作家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从而为历史
表达创造了新形式”可知,选项中“这”指代义变化了,强加因果了。
2.选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对这些作品的研究
可以明确中国社会审美价值的变化”错误。根据材料一第 4段“各时期的主流文学全面折射出
历史的风云变幻,文学由此逐渐确立了新历史观,并参与了历史的意义重构”与第 7段“从文
学的历史叙事中培育出的审美意识是社会化审美意识,对这种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审美价值
的动态性和社会性”可知,此选项强加因果,绝对化了。
3.选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从材料一“在历史学研究中,
鲁迅、茅盾、老舍、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所谓‘以文见史’,是
对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概括,它既是作家面对历史的观念传统,又是作品处理文本
与现实关系的写作传统”可知,“以文见史”,是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D.
《边城》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作者的主观内心世界出发,主要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手
法,不能论证“以文见史”观点。
4.①关注现实,重大历史事件及时呈现在作品中。《阿 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
背景,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②表达对社会进步愿景的向往。《阿 Q正传》剖
析国民劣根性,引导人们反思和自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一“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
而引用”“中国现代文学在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方面成就卓著”“文学参与历史建构的传统在
五四文学之前的进步人士那里就已经开启。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中国革命与现代
文学的密切关系,使文学天然地关注历史进程”等处可知,“以文见史”传统的特征是关注现
实,使重大历史事件及时呈现在作品中。而鲁迅的《阿 Q正传》正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
村为背景,真实深刻反映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的文学作品。
从材料一“‘以文见史’传统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可知,“以
文见史”的传统表达对社会进步愿景的向往。而鲁迅的《阿 Q正传》剖析国民劣根性,引导人
们进行反思和自省,同时也呼吁改革者们来做改造国民性的工作,促进国民的进步。
5.选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使故事情节跌宕起
伏”分析错误。这些场景的切换并没有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只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6.①两个“必须”,体现出周密的作战部署并提出了执行任务的纪律要求;尤其是第二路第三
路都是单人执行任务,既艰巨又不容有失,所以用“必须”来强调。(2分)②制造悬念,激
发了读者对后续情节的浓厚兴趣,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小说。(1分)③体现了少剑波作为指挥
员细致、严谨和心系战友安全的品格。(1分)④使小说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避免了表
达的重复啰嗦。(1分)(一点 2分,任写两点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关于少剑波做战斗部署的情节,其中写到“我们小分队必须分成三路”
“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如此如此”“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如此如此”其中用了三个“必须”,
第一个“必须”表明少剑波对计划已经成竹在胸,是经过仔细谋划过的。后面的两个“必须”
和一个“要”,体现了周密的作战部署,强调同时执行任务的纪律要求。这次任务的成败关系
到战士的生命安全,尤其是第二路第三路都是单人执行任务,杨子荣还是只身深入匪巢,这些
任务既艰巨又不容有失,所以用“必须”来强调。
文中对人物的具体布置采用了省略的形式,“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如此如此”“完成这
个任务,必须如此如此”,而没有将具体布置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处理就制造了悬念,避免
1
了过早地交代故事情节,激发了读者对后续情节的浓厚兴趣,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小说。
通过这一情节的描写,可以看出少剑波作为指挥员所具有的品格,在交代任务时,他把任
务所要采取的步骤都交代得非常细致,因为他知道此次任务有两个同志要单人执行任务,杨子
荣还是只身深入匪巢,这些任务非常危险,稍有不慎就会给相关同志造成生命危险,所以他对
任务的布置非常细致、严谨,从中可以看出他细致、严谨和心系战友安全的品格。
最后,这一段对任务的布置采取略写,让小说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达到言简意赅的
效果,既保留了小说的悬念,也避免了表达的重复啰嗦。
7.这个题目是恰当的。①能概括文本的主要情节,有统摄全文的作用。②能突出少剑波、杨子
荣二人的智计谋略。③衬托出此次战斗任务的艰巨,凸显了我军官兵战胜土匪的勇气和决心。
④简明扼要,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出判断并解释 1分,四点任答对 3点给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
文本取材自小说《林海雪原》,“定计”是编者所拟的题目。这一标题拟的非常恰当。
首先,这一标题能概括文本的主要情节,有统摄全文的作用。选文主要描写了少剑波与杨
子荣商量如何打入匪巢歼灭座山雕这股土匪的情节,其中写到了少剑波和杨子荣对如何执行任
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定计”非常恰当的概括了这一内容。
其次,通过阅读选文可知,少剑波、杨子荣机智勇敢,有勇有谋,“定计”这一标题能突
出少剑波、杨子荣二人的智计谋略。
第三,正是因为威虎山土匪的凶残和狡猾,才让少剑波、杨子荣感到棘手,二人经过精心
策划,制定出了详细的任务计划。“定计”这一标题,衬托出此次战斗任务的艰巨,凸显了我
军官兵战胜土匪的勇气和决心。
最后,这一标题只有两个字,简明扼要;同时,读者在看到“定计”这一标题后,就会想
知道究竟是定的什么计策,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选 D【解析】A 项“郎中”这里是官职名,尚书省属官;B 项中“效”效果,指取得成功;C
项“薄”意为“迫近”。
9.选 C【解析】①名词作状语,在外面; ②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任职;③名词作状语,
向西;④使动用法,使……听讲,⑤形容词作动词,远离;⑥名词作状语,一日日;⑦形容词
作名词,元老旧臣;⑧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⑨名词作状语,不时;⑩名词作动词,喂奶
哺育; 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数词作名词,一体。
10.选 C【解析】 ①“不行”古义指不能走路,②“成立”古义指成人自立,④“辛苦”古义
指辛酸悲苦;⑥“三五”古义指农历每月十五。⑦ “告诉”古义指申诉苦衷。
11.选 B【解析】B 项和例句均为被动句。例句,但申述不被允许;B 项,而祖母刘氏早已被疾
病缠身。A项为宾语前置句,“慈父背见”;C项,介词结构后置句,“臣以表具闻”;D项,
否定判断句。
12.选 D【解析】“明清科举时也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错误,文中“孝廉”指品行端
正,孝顺父母的人,“秀才”指优秀人才,与后世科举制的“举人”“秀才”不同概念。
13.选 B【解析】B项“朕比寻讨经史”的意思是我近来研讨经史,语意完整;“明王”和“圣
帝”为并列结构,是“曷尝无师傅哉”的陈述对象,故应在“明王”前断开,据此排除 A、D
两项。“何以……”为固定结构,“何以然”的意思是为什么这样呢?故“何”的前面应断开,
据此排除 C项。
14.选 B【解析】B项“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中“愆”的意思是犯错,“匪我愆期”中“愆”
的意思是拖延,故二者含义不同。
15.选 A【解析】A项“太子命令禁卫军抬他进入东宫……表现”错误,由原文“太宗赐步舆,
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可知,命令禁卫军抬李纲进入东宫的
是唐太宗,并非太子。
16.(1)不学习,就不明白古人治国的道理,(像这样)却能使天下获得太平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解析】“古道”(古人治国的道理)、“致”(达到,获得)各 1分,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1分,句意 1分。
2
(2)身边的人都是贤明之人,每天都能听到雅正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明
的君主。【解析】“日”(每天)、“雅训”族善(雅正的教诲)、“益”(增加)各 1分,
句意 1分。
17.①增设“三师”,教育太子;②为诸皇子求访正直忠信的良王师;③对诸皇子提出尊敬师傅
的具体要求。(每点 1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能力。根据原文第二段中的“夫不学,
则不明古道……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可知,唐太宗在教育后代尊敬师傅方面的举动之一是
增设“三师”,教育太子;根据原文第三段中的“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公等可访正
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可知,其举动之二是为诸皇子求访正直忠信的良师;根据原文第一段
中的“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和最后一段中的“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
敬,不得懈怠”等可知,其举动之三是对诸皇子提出尊敬师傅的具体要求。
【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
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迎接他上殿,亲自行礼作揖,
以示对他的敬重。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还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道理
明畅,言语直白,让听者不知疲倦。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以及
效忠尽节之事,李纲正气凛然地说:“受托于先王,身负辅佐储君的使命,古人认为这件事十
分困难,臣却以为十分容易。”每当论起此事,李纲一脸正气,言语激昂,透露出一种刚正坚
定的志向,太子每次都为之肃然起敬。
贞观六年,唐太宗下诏说:“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都不能
没有师傅。前时进上待批的诏令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这样不好,为什么呢?昔日,黄帝向大
颠求教,颛顼向录图问学,尧以尹寿为师,此外,舜向成昭学习,禹在西王国求学,汤学威子
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明的君王,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名师的点化,他们的功绩
就不能广布天下,自己的声名也不能名垂史册。何况我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
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怎么能够君临天下呢?《诗经》上不是说:‘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
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现在这样没有名师的
教导就能统领天下,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不曾有过啊。应马上发布命令,设立三师的职位。”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等智能的圣人,当然不会沾染恶习,但中等智
能的人不稳定,他们的性情会随着教育而变化,况且太子的师傅,在古代就很难挑选。周成王
即位时年纪幼小,周公、召公做他的太保太傅,左右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
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师傅,赵高教他刑法,胡亥
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残酷暴虐到了极点,结果秦国很快就灭亡了。由此可知人的
善恶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我如今要给太子、诸王精心挑选师傅,让他们耳濡目染礼仪法度,
对自身的修养有所补益。诸位大臣,你们可求访正直忠信的人,各自推荐三两个人作为候选。”
贞观十一年,太宗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的老师。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
古以来的帝王之子,生长于深宫之中,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没有一个不是骄奢淫逸的,因此相
继灭亡,很少有能够自救的。我现在严格教育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够保全自己。王珪是我长期
任用的人,我非常了解他刚直的个性,他心存忠孝,因此选择他来担任皇子的老师。你应该告
诉魏王李泰:每次见到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该倍加尊敬,不能懈怠。”王珪也用为师
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
18.选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悬想友人思念自己”错,
“相见会知南望苦”,那时候相见,你就会知道我每每南望遥思故人,心中也十分凄苦。应是
诗人思念友人。
19.①“莫嗟”开篇,直接劝导友人不必因荒远之地和离群索居而感伤。②“且喜”领起,以
当地的风俗闻名岭北,有汉家官员在此驻守,来劝慰友人;③畅想友人秋天便可乘骑归来,表
达对友人早日归来的希望。④尾句以思念之情相呼应,用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来宽慰友人,
带给友人心灵的慰藉。(一个点 2分,第③点中能答到“当地的风俗闻名岭北”或“有汉家官
员在此驻守”都可以给分。如果全部从“且喜”领起,把②③两点综合来答,而没有涉及①④
两点,最高得 4分。)
3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能力。“莫嗟荒僻又离群”,不要为在荒远
之地离群索居而感伤。直接劝导友人不必因眼前的情况而感伤。“且喜风谣岭北闻”,暂且为
它的风俗闻名岭北而高兴吧。“铜柱虽然蛮徼接,竹符还是汉家分”,代表与中原分境的铜柱
虽是南方少数民族浇铸的,但还是有汉家的官员在那里驻守的。这是以当地的风俗闻名岭北,
有汉家官员在此驻守,来劝慰友人。“春书来逐衡阳雁,秋骑归看陇首云”,现在你的书信随
着衡阳归雁而来,希望到秋天你就可以乘骑北归。表达对友人早日归来的希望。“相见会知南
望苦,病骸今似沈休文”,那时候相见,你就会知道我每每南望遥思故人,心中也十分凄苦,
现在身体就已经孱弱似沈休文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来宽慰友人,带给友人心灵的慰藉。
20.(1)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2)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3)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4)落木千
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5)志之所趋,无远弗届(言之成理即可)
21选 C 【解析】A无可厚非, 多用来表示虽有缺点,但尚有可取之处,可以原谅;与语境不
符,可改为“勿庸置疑”。B一挥而就,形容写文章、写字、绘画非常敏捷,很快就完成了。
与语境不符,可改为“一蹴而就”。 C数典忘祖,数说礼制掌故,却把自己的祖先忘了。比喻
忘本。D叹为观止,赞叹所见事物好到极点,不符合句意;可改用“望洋兴叹”)
22.(因为)①《红楼梦》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②有宗法家族式的情节,③也有包含中国传
统的物品餐饮,④这些内容都成为它在海外传播的障碍。(每个短句 1分)
23.因为不仅《红楼梦》本身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翻译它还牵涉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①语序不当。根据事物的发展逻辑,本句的侧重点,也就是“更”后面的内容应为“不同文
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②成分残缺。根据句意可知,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翻译《红楼梦》这样的名著很难的原因,
因此“牵涉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主语并非前一句的主语《红楼梦》,而是“翻译”,
所以要增加主语“翻译它”。
24.赵姨娘口中的舅舅是赵国基,探春口中的舅舅是王子腾。(1个 1分,2分)
探春的话体现了:庶子女都以嫡母为母亲,嫡母的娘家为外家。亲生的庶母是姨娘,其亲
戚都并非正经亲戚。王子腾是嫡母王夫人的兄弟,是她礼法上的舅舅,而赵国基虽是亲娘赵姨
娘的兄弟,却依然是贾府的仆人,不是宗法上的舅舅。(能理清关系就得 2分)
26.【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审题:材料由对比鲜明的两段内容组成。一是树枝和树根特点的对比,树枝美丽、喧嚣,
树根朴实、沉稳。二是古人对树枝和树根的不同态度对比,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
寄寓了古人对树枝、树根的褒贬之情。理清了两则材料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立意。
从树枝与树根的关系切入。二者既是统一的关系,树根长年累月默默输送养分,带来了树
枝的繁华热闹,由此,可以隐喻“厚积‘勃’发”“台前幕后”;二者也可以是对立关系,树
根朴实,树枝招摇,究其原因是树根成熟稳重,树枝喧嚣浮动。由此,可以隐喻人生应该沉稳
踏实,固本强基。
从古人对树枝、树根的不同态度切入。古人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可以看出
古人贬树枝,赞树根,究其本质,则是启示我们为人要踏实稳重。而当今社会,许多人却是“本
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一味追求光鲜亮丽的人生,忽视踏实勤奋的工作。由此,
可以针砭时弊,探究其背后的根源。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
国家非遗传人数十年潜心躬耕,终成大器,也可结合当今社会现象,指出舍本逐末的危害,亦
可将二者综合运用,形成正反对比论证,使文章论证得更为严密。
立意:1.固“本”强“末”。2.厚积才能“勃”发。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4.沉稳
人生,拒绝浮华。5.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6.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