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22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22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5 21:5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复习提问
第1课 知识提纲
1、新旧石器时代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新石器时代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流域、典型器物)
2、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根本原因?
3、商、西周各自的政治制度?
4、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作用?
5、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作用?特点?
6、商周时期的经济状况?
走进中华文明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秦(前221年—前207年)
西汉(前202年—8年)
东汉(25年—220年)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唐(618年—907年)
宋(960年—1279年)
元(1271年—1368年)
明(1368年—1644年)
清(1644年—1912年)
导入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
(打制方法)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000年前
(磨制方法)
石器时代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仰韶文化代表器物:
彩陶、粟
龙山文化代表器物:黑陶,称为蛋壳陶。
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
仰韶彩绘陶器
龙山蛋壳陶
龙山、红山、良渚文化中都出土大量玉器,出现祭坛、和神庙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
1、时空观
2、典型器物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结合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图,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1)分布特点:分布广泛;
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
结合课本第8页【学习拓展】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多元一体。
【拓展2】 “多元” 是指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发展的历史,文化各具特点、相互区别,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为中华文化提供了多样的精神源泉。
“一体”指中华文化是在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流而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共同性和一致性。
B
经考古发现,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已有1万多处,其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
A中华民族的延续性 B中华文明的多源性
C早期国家的复杂性 D早期人类的统一性
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
A.早于世界其他文明 B.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C.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D.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B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国家初始形态出现的时间?国家初始形态的特征?
(二)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的时间?
归纳夏朝政治制度?
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代、万邦时代)
特征: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阶级分化。
公元前2070年
夏朝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出现中央机构与职官。
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
(三)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新石器晚期: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内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商朝的政治制度:
内外服制度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燕山
江汉
大海
陇山
二、从部落到国家
基础知识检查
(三)商朝建立的时间?文化成就?手工业成就?政治制度?
公元前1600年
甲骨文
青铜器
内外服制度
从甲骨文的记载与使用来看,商朝的统治具有什么特点?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商王凡事(如征战、祭祀)都要用龟甲或兽骨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内容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二、从部落到国家
《史记》中关于商朝有详细的记载。但明清时期,商朝一度被认为是“传说中的时代”。随着19世纪末甲骨文的发现和 1928年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商朝逐渐被认为是“信史时代”。
史料实证
据此分析,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作用:
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考古材料能够印证、纠正和补充传世文献。
“二重证据法”就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
夏朝存在吗?
一说,存在。夏的核心区域就在豫西和晋东南部。首先,在文献资料方面,《尚书》《诗经》和《夏本纪》里均有记载。与此同时,在考古成果方面,河南二里头遗址也很有可能被证明是夏文化遗存。
一说,根本不存在。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当时史实的材料。
③ 作用: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1)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②受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四)西周的政治制度
【知识拓展1】“封建”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制”指的是“封邦建国”制度,它是“封诸侯,建藩卫”的简称,即分封制。
近代以来,按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所说的“封建制度”“封建社会”通常指的是奴隶社会之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压迫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形态。
为了将这两个“封建”相区别,今天史学界多称“封诸侯,建藩卫”制度为“分封制”。
(2)宗法制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特点:
把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
(四)西周的政治制度
史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桌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最终,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由此可见,晋武帝选立太子是根据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禅让制的尚贤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
D
春节百姓家里悬挂的家堂
某地蔡氏宗谱图
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宗法制度的遗存现象?
成龙回安徽认祖归宗
认祖归宗、家谱、祭祖、祠堂、重男轻女、
宗法社会结构(聚族而居)等。
(3)礼乐制:即对各级贵族的日常生活的礼仪规范
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
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编钟:天子十二枚,诸侯九枚,
卿大夫六枚,士三枚。
核心:维护等级秩序
(四)西周的政治制度
[思考2]:结合第二、三目的相关知识,总结中国早期国家(夏、商、西周)的特征?
①王位世袭,家国一体;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贵族政治);
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⑤国家机构逐渐完善。
井田制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滕文公下》
①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②集体耕种;
③土地国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本课小结: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
早期
晚期
(三皇五帝: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奴隶社会:
夏:王位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甲骨文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早期国家的特征
第1课 知识提纲
1、新旧石器时代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各自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3、商、西周各自的政治制度?
4、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作用?
5、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作用?特点?
6、商周时期的经济状况?
7、早期奴隶制国家的特征?(夏、商、西周)
8、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