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5 22:3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部编版必修下册
1536万km
280万
km
16世纪
1995万km
1855年
2220万km
20世纪初
16世纪~20世纪初的俄罗斯版图
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 15 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目录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理论)
(革命)
(实践)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思想。
(3)阶级基础: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4)组织基础: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5)思想基础:1900 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1.背景
1903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2.标志
列宁(俄语:Ле 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俄语:Влади мир Ильи ч Улья нов),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是苏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联总理)。
列宁是他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后的化名 ,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形成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同时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和评价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3.内容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马克思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1898
1900
列宁创办《火星报》
1903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的前夜”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4.意义: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材料一:
19C末20C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42.1%。
俄国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材料二:
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
上流社会豪华酒宴
穷人在施粥棚勉强果腹
俄国发展落后,社会矛盾尖锐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的根源?
改革
发展
不彻底
封建残余
政治:保留沙皇专制
经济: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农村落后
推进工业化,资本主义发展
落后
发展
不彻底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军伤亡和被俘的人员超过了170万。1916年底,前线俄国装备困难,有20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1917年,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1500万人(近一半)被强迫入伍,造成粮食供应紧张,饥饿席卷全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存粮只够维持一个月。
一战加剧了社会矛盾
材料四:
俄国无产阶级深受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更为重要的是俄国无产阶级有坚强、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有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还有,俄国的农民深受压迫,较容易结成工农联盟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坚强成熟
(2)落后,社会矛盾尖锐
(3)一战加剧了矛盾
(4)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坚强成熟
客观
主观
必然
革命
(1)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1)二月革命
两个政权并存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结果:
游行示威
武装起义军队倒戈
工人士兵二月革命
面包
停战
2、过程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背景:
继续战争
政府不满足民众要求
意义:
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2)《四月提纲》
夺权,社会主义革命,
土改,退战
内容:
2、过程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3)七月流血事件
2、过程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革命发展中的转折点
镇压
准备起义
领导权转移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武装夺权
(4)十月革命的爆发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夺取政权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3、政权的建立
(标志: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1917年11月8日通过,废除土地私有制,确定土地、矿藏、森林、水流等为国家所有,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土地法令》
1917年11月8日颁布,退出战争,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和平法令》
在全国各地建立苏维埃政权,1918年颁布宪法,确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定国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普建苏维埃
4、影响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 20 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马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3)有了中共的领导和马义指导,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4)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级革命的一部分,不再是旧式的资级革命。
俄国: “城市中心论”——胜利首先是在城市取得的,再由城市扩展广大农村到乃至全国。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
启示:符合本国的国情
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俄十月革命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1.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2.俄国是通过一条什么道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中国的革命道路?启示?
归纳比较——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异同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思考: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怎样的形势?为此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
问题探究: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1922年
俄国
苏俄
苏联
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
独联体
1917年十月革命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1917
199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1、背景
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1)政治与军事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武装干涉,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3、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劳动,实行配给制。
4、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5、评价:
(1)特殊历史条件下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2)政策的实施对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度提供了一种尝试。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列宁开始重新思考一条新的探索之路……
⑴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⑵直接原因:1921年2月苏俄水兵兵变。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战争的破坏
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等强烈不满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失误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背景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有利于利用外资与技术。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是列宁的正确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4、特点
(1)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2)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5、影响
1.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2.苏俄(联)时期的商业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都排斥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日益阻碍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则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重点理解]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内容?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作用
农业政策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工业政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国家资本主义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贸易政策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分配制度 实行配给制 实行按劳分配制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胜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苏俄
苏联
沙俄
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
斯大林
(三)“斯大林模式”
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⑵政治形势: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⑶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
⑸思想环境: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理解存在分歧;
⑹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1.背景
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
农业集体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生产资料单一公有制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苏联
模式
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2、主要内容
1928-1932年 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2-1937年 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
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家
3、进程
问题探究: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材料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路程。
材料二: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
材料三: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30年代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增强了国防实力,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
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和经济体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材料四:苏联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
材料五: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材料六: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毛泽东
材料七:一个让人嗟叹的结局: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轻工业、农业长期滞后,不利于改善民生
牺牲农民和企业利益过多,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长远发展
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1)积极方面: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方面:
①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④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⑤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⑥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生产过很大影响。
4、评价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三)“斯大林模式”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哪些启示呢?
①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
②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协调发展;
④建设社会主义要注重改善民生;
⑤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
1. [2018·海南卷]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 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 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2.(2020·江苏高考·19)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
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