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5 22:5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天子宁有种邪?
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51
 宋太祖即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涿郡人。祖上世代为官,其父赵敬为后周大将。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五代十国的结束:军事统一的实现
“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
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
961年,宋太祖邀石守信等高级将领宴饮。众人酒意正浓,太祖对他们说:“我依靠你们的力量才当上皇帝,可是当皇帝后却整夜不能安眠。”石守信等忙问原因。宋太祖回答说:“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也由不得你们。”石守信等惊惶下跪,问该怎么办。太祖乘机劝他们解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石守信等领会了他的用意,次日都称病辞去兵权。宋朝从此改变了“长枪大剑”的重武轻文。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雪夜访普图》
1.加强地方控制
方法一:收权
1.稍夺其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2.制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3.收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兼禁军首领又兼地方长官,受路一级监司的监察,又受下属的的监视
负责一路的刑狱
负责一路的仓储
中央派文人担任
负责一路的财赋
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方法二:分权
2.强化君权
10
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二府三司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仅在制度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就足够了吗?
(宋太宗)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
3.崇文抑武
抑武: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杯酒释兵权
——收回朝中大将的兵权
禁军——“三衙—枢密院”兵权相互牵制
充实中央禁军(抽调)
——强干弱枝,守内需外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1
2
3
4
实行养兵政策
5
抑 武
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
961年,宋太祖邀石守信等高级将领宴饮。众人酒意正浓,太祖对他们说:“我依靠你们的力量才当上皇帝,可是当皇帝后却整夜不能安眠。”石守信等忙问原因。宋太祖回答说:“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也由不得你们。”石守信等惊惶下跪,问该怎么办。太祖乘机劝他们解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石守信等领会了他的用意,次日都称病辞去兵权。宋朝从此改变了“长枪大剑”的重武轻文。
崇文:
倡行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神童诗》
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①考试制度严密
②录取名额放宽
③优礼进士
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
锁院制度
弥封制度
誊录制度
别试制度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
(4)发展科举制
影响:
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消极:(1)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2)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1)北宋与辽
◎宋辽交战形势图图
第一阶段:宋伐辽(宋太宗北伐)
目的:夺取幽云十六州
结果:激战后失败,太宗受伤
影响:由攻转守, “守内虚外”
第二阶段:辽攻宋
目的:南下掠夺财富(辽圣宗南征)
时间:1004年
结果:未达目的,双方议和,形成对峙局面
和议——“澶渊之盟”
岁币; 辽撤兵;兄弟国,各守边界
影响:
消极:加重负担,加剧财政困难。
积极:维持边境和平,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保证北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2)北宋与西夏
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两次和议的评价:
②这两次和议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政权的政治腐败,皇帝苟且偷安,即使在军事上处于有利地位,也屈辱求和,使得中央政府内部投降派得势、主战派受压。
③加重负担、财政困难,加剧两宋的统治危机
④客观上有一个相对和平局面,利于经济发展交流和民族融合。
⑤从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和利益上看,和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应予肯定。
思考:为何宋朝会面临如此严峻的边防危机?
北宋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这一政策使得将帅无权,指挥不灵,军队战斗力被严重削弱,以至于后来北宋虽然豢养了百万军队,却抵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
原因归纳:
1.制度因素:北宋推行重文轻武、将兵分离、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
2.现实因素:北宋政府积贫积弱;
3.外部因素:少数民族政权如辽、西夏的崛起
2.财政危机
【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同时采用恩荫制、奉行 “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冗兵】: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募兵制)。
【冗费】: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
(1)目的: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2)实际情况: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北宋的募兵政策】
积贫
积弱
“三 冗 二 积”
材料一:进入北宋中期以后,“三冗”更加严重,仁宗朝大臣宋祁以为,当时”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陛下官五倍于旧”。官僚队伍大为膨胀,不仅办事效率更加低下,而且守选、待阙时间更长,众多中小官员“俸禄不继”,“鲜不穷窘”……(他们)不惜冒法受脏,与民争利,更使吏治大坏,贪官污吏比比皆是。与此同时,军队人数也不断增加,全国禁、厢军总数达到125.9万人,皇佑年间,又增加到140万人。庞大的军费开支,每年给辽和西夏的大量银、绢,加上官员俸禄、统治阶级的靡费和奢侈无度,造成国家财政的极端困难。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思考:北宋中期所面临的问题
积贫积弱局面的正式形成与加深
材料二:随着吏治的腐败和封建剥削的加重,到庆历年间,以农民和士兵为主体的防抗斗争时有发生,不但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如一伙,而且逐步从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力量较强大的腹心地区。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水心别集》
农民与士兵的反抗愈演愈烈
政治风气因循保守,效率低下
【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范仲淹
范仲淹
王安石
改革的接力棒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三、王安石变法
今介甫为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评价:
(1)性质: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进步性: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3)局限性:
①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三、王安石变法
【课堂探究】王安石变法缘何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1)失败原因:
①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立场动摇,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且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
③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最大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农民的支持,更不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2)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要体现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徽钦二帝五国城关押地(复原)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伎女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珍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之变”。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下册)
宋徽宗赵佶
33
2.宋金之战
◎秦桧夫妇像
◎岳飞《满江红》今人书法作品
(1)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34
2.宋金之战
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宋金三大和议对比
(2)偏安局面的形成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课堂总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分散机构权力
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
地方:四监司、通判
特点及影响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三冗二积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背景
主要内容(富国强兵)
评价、败因、启示
南宋的建立
宋金之战
岳飞抗金
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
1.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提供了反面教材。有鉴于此,北宋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
A.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
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
2.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朝(  )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D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