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退位)》
说课
一、说教材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难点。它是在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内容。它既是对前面已经学习过的 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退位减 法的最直接的基础。因此,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由直观操作、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的过程,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二、说学情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口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退位的道理。
五、说教学法
教法:我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法。采用这样的教法,不但层次分明,而且能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又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法: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①观察对比的方法 ②动手操作的方法④交流总结的方法。采取这样的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2-7= 20+4= 35-3=
2、学生完成口算练习后,师生根据第四组的口算,回顾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强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先用个位数减个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⑴设疑导入:
引入:刚才同学们回顾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你们能不能按照刚才的口算方法做一做这道题呢?教师出示例题。(板书:36-8=)
⑵操作探疑: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位同学拿出两捆小棒表示3个十,再拿出6根小棒,表示6个一,在课桌上摆好。
从这些小棒中要去掉8根小棒,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同桌同学可以互相议一议,说说你是怎么摆的?怎么想的?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⑶解疑明理:
指名说说学生的操作过程,然后依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回答。
先摆两捆小棒和6根小棒。单根小棒不够8根,就得把一捆小棒打开,变成10根。
打开的10根小棒和原来的6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单根小棒。从16根单根小棒中减去8根,还剩8根,和剩下的一捆小棒合起来就是28根小棒,所以,36减8应该得28。
⑷归纳算法:
①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的操作过程议一议:算式中的36应该先怎么办?再干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6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拿出1个十,也就是10个一,与个位上的6合起来,然后用16减去8得8,再把8和剩下的2个十加起来。
②学生回答计算过程,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③师生回顾学习过程,强化口算方法。
2、反馈练习。(投影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3、看教科书:并完成“做一做”第2题。
(三)全课小结
小结时启发学生找出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以前学的不同之处,教师点明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板书:退位)
(四)作业设计:
七、说板书设计
良好的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精炼的展现给学生,强化知识,促进思维。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36-8=
退位
八、说教学反思
1.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我们不能无视或低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正如奥苏伯尔所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心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在探索30-8与34-8的退位减法之前,让学生用数字娃娃写算式并进行比较,既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认知基础,又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在新知教学结束之后,又通过对比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2.关注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教师对待这些不同的生命个体,应该做的是:
(1)尊重。就计算方法的教学而言允许各种计算方法的存在,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2) 鼓励。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发展求异思维和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3)引导。在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逐步理解和接受最基本的方法,自觉实现算法的优化,有效地防止无价值的或思维含量低的方法的简单重复。
3.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数学学习最主要和最持久的动力来自于数学问题本身。教学设计中,教师注意通过挑战性的问题导入、形象化的直观操作、多样化的方法展示、应用性的问题解决等环节,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感受数学自身的价值。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