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卖炭翁》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卖炭翁》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7 11:1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卖炭翁》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卖炭翁》,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卖炭翁》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歌。文章篇幅不长,用叙事的手法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描述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及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语言朴实,通俗,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通过这首诗歌让学生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二、说学情
《卖炭翁》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文,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卖炭翁》这首诗通俗易懂,学生理解内容的难度不大。学习这首诗,重点在通过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其中富有表现的语言”,鉴于此,我特地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并能简述诗意。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品读法,鉴赏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品读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简述诗歌并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读课文,感受经典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五、说教法和学法: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品读法”。所谓“品读”就是在认真阅读过经典着作后,仔细思考,慢慢领悟出其中的深刻道理。这种教学方法是融预习、阅读、练习、讲授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是朗读法、悬念法和圈点批注法。让学生养成“眼到、口到、心到”,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
“品读”是“诵读”的深层层面,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的理解过程。理解往往是一种“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模糊经验,是一种感知、一种领会。品读能帮助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安排了导入新课、初读入诗境、品读会诗意、比读明异同、延读补留白、诗歌留余韵等六个环节。
情境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程标准》将兴趣、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让学生产生更多自主阅读的兴趣和意愿。。因此,通过简单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人物故事,既是简单地梳理了学习过的知识,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意愿。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学习中,曾出现几位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老人,有熟能生巧的卖油翁,有经验丰富的老河兵,还有坚持不懈的愚公。今天让我们一同随着白居易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进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初读入诗境
介绍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及背景简介可以帮助学生解除阅读障碍,体会文章的情感,作出知人论世的评价,品味语言的精妙,获得阅读的乐趣。因此,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通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识诗歌大意这两步,引领学生初步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大意,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鬓 辗 辙 骑 敕 叱 将 系
3、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地点在哪?——宫市南门外
文中写了哪两种人?——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
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忧碳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忧炭——运炭——失炭)
(三)品读会诗意
这一环节以三个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回答进行引导并作归纳总结,从而把课程推向高潮。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能回答二至三个问题,教师也能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这一品读环节,学生品味诗歌中的写作手法和独特的语言风格,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白居易的诗妇孺皆知。《墨客挥犀》里称:白居易每作一首诗,都要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听得懂就要,听不大懂的,就改,改后听不懂的就不取了。
因此,这首诗的意思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能力自己读懂。那么今天的课堂我们重点解决什么呢?白居易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今天我们就重点来品读这个苦。
从何写苦?(圈点批注感悟)
(生活贫苦,境遇悲苦)
如何写苦?(交流合作探究)
(人物描写、对比手法)
为何写苦?(补充背景资料)
(深切同情、讽刺批判)
小结
本文通过对卖炭翁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刻画了一个饱经风霜、生活困苦、境遇悲惨的卖炭翁形象,通过对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使得意忘形、目中无人、骄横跋扈、趾高气扬的宫使形象跃然纸上。使作者内心的情感不言而喻。
比读明异同(课外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卖炭翁》和《农夫殴宦》能鲜明地突出不同诗歌的特色,能培养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人物形象加以评说,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塑造的卖炭翁形象以及用另外一篇文章印证了当时人民生活的惨状,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我想换作今天,发生这样的事一定会第一时间上热搜,可惜唐朝没有这样发达,然而卖炭翁事件在当时的唐朝也成为了热点事件,最后还惊动了皇帝,不仅白居易有写诗记载,还有一位大文人韩愈也写了一篇小短文进行记载。文章名称叫做《农夫殴宦》,下面一起来读读这篇小短文,试着与《卖炭翁》进行比较。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谏,不听。建封入朝,具奏之,上颇嘉纳;以问户部侍郎判度支苏弁,弁希宦者意,对曰:“京师游手万家,无土著生业,仰宫市取给。”上信之,故凡言宫市者皆不听。
相同点:都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迫害。
不同点:卖柴的农夫性格刚烈,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敢于奋起反抗;卖炭翁淳朴善良,忍气吞声。不幸的是,个人的反抗也依然没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现状,那么卖炭翁的结局会如何呢?
(四)延读补留白
通过情境的渲染,诗歌最后一句“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描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卖炭翁的同情,更能深入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
诗歌在“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中戛然而止,但是却可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示例:在卖炭翁连牛带车被强行牵走时,我们仿佛看到: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单薄的衣衫在狂风中凌乱地翻飞,他步履孱弱,无助而孤独地离去;我们仿佛听到了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地哀号……
文中有多次这样地留白,请同学们选择一处进行合理想象地补白。
提示一: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你认为老者“泥中歇”时在想什么?请你将它补写出来。
提示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请你补写出他的心理活动。
(五)诗歌留余韵
以唐宣宗悼念白居易的一首诗作为本节课的结尾,内涵丰富,给学生心灵的震憾,将活动推向一个高潮,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浸染在诗人伟大人格的光辉下,得到思想的升华。
唐宣宗吊白居易诗: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说板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使学生对全文的脉络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加深学生的记忆。
卖炭翁
烧炭——忧炭——运炭——失炭

以上是我对《卖炭翁》的说课,谢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