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北农林科大附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北农林科大附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6 06:20:20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质量检测
D.封建时代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思想特质概括为现实主义,佛道两家的思想特质概括
为避世主义。
高二语文试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谈儒学的演变发展入手,然后论述儒学特质的三个具体表现,最后把儒学的思想特质抽象概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
括为现实主义。
B.文章第三段引用《孟子·滕文公上》和《大戴礼记礼察》中的句子,证明了儒家有“道德是人与动物
只交答题卡。
的根本区别”的思想。
C.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使得对儒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论述有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理有据、观点鲜明。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D,文章末段对比了儒家和佛道的思想特质,儒家是积极的立场,佛道两家是消极的立场,但作者只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或学术形态,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先秦时期的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客观论述,没有贬斥佛道两家。
到了汉代,儒学成了经学的支柱。魏晋时期的儒学则受了玄学的影响。宋明时期的儒学,主要因经以识义理,
3.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被称为宋学。清代儒学在发展过程中,又演变为汉学,但又不同于汉代的经学。近代的儒学,因受西学的影
A,“厚人生,黜彼岸”的现实主义人生观始于孔子,孔子认为人应当致力于人间的生活,不必追求或向
响,又有自己的特点。纵观两千多年的学术史,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儒学。每一时期的儒学,又分化为许
往死后或来世的幸福。
多流派,相互争论。我们不能依儒学中的某一流派的思想谈儒学的特点,也不能脱离与其对立的学派谈儒学
B.儒家所推崇的圣人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儒学以圣人为人格的最高标谁,孟子、荀子不仅以此自勉
还用来教育他们的学生。
的特质。
儒学特质的具体表现为:第一,厚人生,黜彼岸。儒学总是关心或重视人间即生人的生活,而不追求或
C.儒学总是置家、国、民族的利益于第一位,要求个人服从群体的利益,因为群体受到了损坏,个人
向往死后或来世的幸福。此种现实主义人生观始于扎子。如关于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
的生活也就失去了保障。
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他认为应致力于生人之事,不必追问死后之事。
D.儒学“人伦”的内涵即“群体中的个人,各有自己的分位和职责,要各尽其职”,“五伦”就是孟子提出
第二,明伦理,主自律。无论哪一派儒学都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以此来调整人际关系,并以圣人
的具体的五种人伦关系。
为人格的最高标准。儒家所推崇的圣人,是指道德境界最高尚的人。孔子、孟子、荀子都以此自勉,并教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其学生。儒家学者,都是伦理学家,其著述皆谈道德问题。在儒家看来,道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饱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暖衣,逸居而无救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就维持生产和生活来说,道德贵于刑罚或法律的制裁,
材料一
“德教行而民康乐“法令极而民衰戚”(《大戴礼记 礼察》)这两条为后来儒家学者所发扬。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
第三,合人群,辨等差。儒学各派都将社会看成是集合体,认为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或为家族或
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
为国家或为天下中之一员,群体受到损坏,个人的生活也就失去了保障。因此,儒学总是置家、国、民族的
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
利益于第一位,要求个人服从群体的利益。但是人群又不同于兽群,内部又分为许多层次。个人作为群体中
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
的一员,各有自己的分位和职责,各尽其职,方能有秩序地从事于生产和生活。孔子批评当时的隐者“欲结其
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身而乱大伦”(《论语微子》)。孟子则提出“人伦”说,将人际关系分为五个层次,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侣“弘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被称为“五伦”。认为维系五伦关系,是每一位成员应尽的义务,所谓“圣
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
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儒家学者以群体的利益为公,以个人的追求违背群体的利益为私,从而
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
尖锐地批判了佛道两家的出世主义。
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千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
儒学的思想特质,既不同于先秦的墨家、道家和法家,也不同于汉代以后佛道两家。它们不仅宗旨不同,
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日自强不息矣。”后世的
而且长期辩论不已。封建时代的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思想特质突出地表现在同佛道两大系统
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的对比中。儒学的思想特质可以概括为现实主义,即肯定自然和社会,对实在的世界不采取回避的态度,特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
别是对人类现实生活采取积极的立场,其论宇宙和人生,其谈理想,其思维方式以及治学方法,都是以此为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
中心而展开的。而佛道两家的思想特质,可以称之为避世主义,或者屈服于自然,或者幻想超越自然,而对
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
人生都采取消极的甚至于否定的立场,从而追求一种自我解脱的精神境界或彼岸世界。
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救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A.作为一种学术形态的儒学,它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清代儒学演变为汉学,即由汉代的经学演变而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来的汉学。
材料二
B,我们要想把握儒学的特质,既要综合儒学中的各个流派的思想,又要结合与儒学相对立的学派的思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
想。
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
C。儒学的思想特质,和先秦的墨家、道家、法家以及汉代以后的佛道两家都不同,它们宗旨不同,长
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
期辩论不止。
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
(B)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B)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2022—2023学年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B)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A(“即由汉代的经学演变而来的汉学”错误,原文是“但又不同于汉代的经学”,可见,并不是由汉代的经学演变而来。)(3分)
2.B(“证明了儒家有‘道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的思想”错误,证明儒家“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 (3分)
3.D(“即‘群体中的个人,各有自己的分位和职责,要各尽其职’”错误,原文是“儒学各派都将社会看成是集合体,认为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或为家族或为国家或为天下中之一员,群体受到损坏,个人的生活也就失去了保障。因此,儒学总是置家、国、民族的利益于第一位,要求个人服从群体的利益。但是人群又不同于兽群,内部又分为许多层次。个人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各有自己的分位和职责,各尽其职”,儒学“人伦”的内涵不仅包括“群体中的个人,各有自己的分位和职责,要各尽其职”,还有“个人服从群体的利益”,以偏概全。)(3分)
4.D(“来类比人们面对艰难环境时的修为和态度”错误。类比的不是面对艰难环境时的修为和态度,而是历程,材料二原文的表述是“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3分)
5.B(“一无所惧”错误。由材料二中“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可知,“并非一无所惧”。) (3分)
6.①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它具有包容性,可以促使我们接受外来文化提升自己。②民族精神可以培养人面对困境时临危不惧的锐气和静气,克除内心恐惧、烦扰,使人成为真正的勇者。③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障。(6分)
7.C(“完成行文结构的突转”错误,文中由布谷鸟的象征引出他的感动,由鸟粪形同化石,好像来自远古,引发他的思绪,行文结构自然。)(3分)
8.①人物形象塑造:在叙事中融入议论,穿插了大量的认知,写应物兄的日常举止、精神状态,表现他的学识和追求,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②主旨表达:小说在叙事中插入很多知识讲述、思想分析、学术观念,内容丰富,表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深化小说主题。③审美意义:叙述与议论是两种不同的笔调,二者的穿插变化,避免行文节奏的呆板,增添了小说的审美趣味。④内容呈现:小说叙述的过程中融入知识的思考,增加了知性写作和探寻的维度,使小说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共6分)
9.①筛选创作人员,成立济大儒学研究院,《孔子传》这本书应该集中所有儒学家的智慧来写。②对孔子的理解及高度评价,肯定孔子的价值和现实意义。③对重写《孔子传》的紧迫感及使命感。他认为这是对人类文明史有益的事情,觉得一分钟都耽搁不起,并为自己能为文明火种的流传做工作而激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10.A (3分)
11.D (“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错,“孝”是孝顺父母,“悌”是友爱兄弟。)(3分)
12.C (“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错误,结合原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分析可知,孟子未直接地批评,而是从施行仁政就会让百姓主动归顺,不必引起战争的角度来委婉告知。) (3分)
13.(1)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苟”,如果,1分;“后”“先”,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2分;“餍”,满足,1分;语义通顺1分;共5分)
(2)(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完全洗刷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耻”,意动,感到耻辱,1分;“一”,完全,1分;“洒”,洗涮,1分;“如之何”,怎么办,1分;语义通顺1分;共5分)
14.D(“全词以叙事写景立意”错,全词主要运用的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3分)
15.①以忠孝为道德之根本:开头便立下了生死的标准:一个为人子、为人臣者,若为尽忠君王、进孝父母而死,则死而无憾。(“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朝闻道,夕死可矣”)②积极入世:下片前两句写人生短暂,转瞬即逝,大丈夫应当轰轰烈烈地干出一番事业,才不枉到这世上走一遭。这正是儒家积极入世,重生而不重死,尤重精神生命之自强不息的思想的体现。(“知其不可而为之”“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③舍生取义:上片在赞叹张、许时用“留取”而不用“留得”,下片中“使当时卖国”四句设想假使当时张、许二公贪生怕死,卖国降虏,将受人唾骂,遗臭万年,焉能流芳百世?这些正体现了儒家“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的思想(“杀身成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每点2分,结合课文用论语原文答题亦给分,共6分)
16.(1)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2)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①言简意赅 ② 字里行间 ③ 铮铮铁骨 (言之有理即可,3分)
18.《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的一篇祭文。 (2分)
19.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表达效果:①“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刚韧气质和雄浑气势。(2分)②“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骨气”之美,也写出了颜真卿其人的刚烈雄壮。(2分)
20.A(“引号中的句号应该去掉”错误,引文完整独立,引文末尾句号应保留。)(3分)
21.①确认了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 ②其余几座坑的埋藏年代一致 ③发现了丝绸(言之有理即可,6分)
四、写作(60分)(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