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课时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课时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6 10:04:00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人物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最早被冠名为“语文”的小学课本(195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叶圣陶是“语文”一词的创始人
写作背景
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检查预习
丁卯年( ) 商酌( ) 朦胧( )
累赘( ) 拖沓( ) 妥帖( )
颠沛流离( )
zhuó
ménɡ lónɡ
léi zhui
tuǒ tiē

diān pèi
mǎo
学习略读方法,了解叶圣陶
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标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二三事”不仅仅指“两三件事”,也指“一些事”,请略读课文,说说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哪些事呢?
小贴士
(1)略读侧重于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根据文体特征,记叙性文本要了解故事的梗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等;论述性文本则是要重点把握作者的观点、思路等。
(2)略读的主要特征是选择性阅读。选择性阅读不能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不必追求对所有细节都能理解,只要能以较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即可,遇到不懂的字、词等都可以跳过,甚至还可以跳过某些内容。
(3)在略读过程中,要注意阅读的效率,高度集中注意力,保持阅读思路的顺畅。
学习略读方法,了解叶圣陶
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标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二三事”不仅仅指“两三件事”,也指“一些事”,请略读课文,说说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哪些事呢?
小贴士
略读,就是带着目的有选择性地阅读,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琢磨,不要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不要打断阅读思路,而应以最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略读一般注意:
(1)确定阅读重点:可根据题目或自己需要获得的信息确定。
(2)可关注开头、结尾,以及段首语句,这些地方常常提供主要信息。
(3)要默读或扫读,跟阅读重点无关的地方,就快速阅读。
初识叶圣陶
1。快速略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这篇文章大约2000字,读完用了 分 妙(记录在题目处)
通过哪些事件来表现他的品德
课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描改标点、坚持使用普通话、修润课本、一送再送、连声致谢、诚恳回信、要求自己用语要明白如话,简洁自然、重视语文,重视用语规范性,统一课本用字标准并监督执行
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倾全力专注于工作,对自己非常严格的人。
②叶圣陶先生是个待人真诚,很有学问却很谦逊的人。
③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有学术品格和社会责任感的语文教育家。
④叶圣陶先生是一个重视语文,做事力求完美的人。
⑤叶圣陶先生是一个用语自然平实,文章明白如话的人。
⑥叶圣陶先生是一个很有人文情怀,关心朋友的人。
初识叶圣陶
2.我们刚刚梳理了文章所写的事件,大家从中能概括出本文在选材上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围绕叶圣陶先生的“做人和做学问”选材,做到了以小见大。
作者围绕叶圣陶先生的“立德”,选择的都是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多而细碎,既有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他人的转述和评价,但小事情见大品格,正是这些小事情,从不同方面折射出了叶圣陶先生的可贵品德。人物形象因这些小事、细节而丰满起来,这正是以小见大的妙处。
活动二 敬仰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品德高尚,令人敬仰,为表现他的可贵品德,作者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即一方面叙述事件,一方面进行议论,对叶圣陶先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再次略读课文,勾画出作者的评价性语句,并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和感受。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评价性句子
课堂总结
叙议结合
以小写大
小事件
大品格
做学问,做人
人之师表
待人厚,律己严
正心修身(共10张PPT)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第2课时)
品读重点语段,深入理解文意
活动一:精读前两个自然段,把握丰富的意蕴。
1.细读第1自然段,品析画线语句,通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丰富的内涵。
赏析:“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一句中的“繁碎”一词,既写出了鞭炮声连续不断、节奏快的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心情。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是在除夕夜,他万万没想到,传达喜气的鞭炮声竟传来不幸的消息,这鞭炮声使人惊扰、纷乱,在作者的感受里,是悲上加悲的,所以说是“双层的悲哀”。这是以乐景反衬哀情,其哀倍增。
此段字里行间流露出满满的痛惜、哀伤和怀想之情。
品读重点语段,深入理解文意
活动一:精读前两个自然段,把握丰富的意蕴。
2. 自读第2自然段,理解其作用。
(1)读出情感
“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景仰、赞美
第一个“常常”写出两人情感的深厚,对这位业绩非凡的故人的离去饱含着深重的悲哀;第二个“常常”有对叶圣陶先生写话主张的推崇,也有对叶老的主张还没有普遍受到“拿笔的人”重视的无奈。
“凡是……都要……”,有对叶圣陶先生提出写话主张的深重的苦心的理解,也有对“拿笔的人”的殷切的期望。
本文是一篇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交往日久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然而写作时,作者却将这种情感潜藏在文字的背后。阅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下列加点词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品读重点语段,深入理解文意
活动一:精读前两个自然段,把握丰富的意蕴。
2. 自读第2自然段,理解其作用。
(2)读出叙议区别。
//




品读重点语段,深入理解文意
活动一:精读前两个自然段,把握丰富的意蕴。
2. 自读第2自然段,理解其作用。
(4)从结构和内容来看,这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同中有异。《左传》和《论语》中的语句都是引用,但前者是间接引用(转述别人的话,他的特点就是不用双引号),后者是直接引用;其表达的内容也有差别,前者是借(左传)的话高度评价叶圣陶先生“立德”居首位,是“单一的儒”,后者是用孔老夫子的“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来衬托叶圣陶先生的高风亮节,是“躬行君子”。
由此,除“引用手法”的作用外,“比较手法”的作用也能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品读重点语段,深入理解文意
活动一:精读前两个自然段,把握丰富的意蕴。
2. 自读第2自然段,理解其作用。
(2)文段中作者引用了《左传》和《论语》中的语句,有何异同?
从结构上看,其作用是总领全文;从内容上看,其作用是从品德和学问两方面概括叶圣陶先生的品德。
品读重点语段,深入理解文意
活动一:略读第3自然段和第6-8自然段,理解并概括叶老的写话主张
1.叶圣陶先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主张。
“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品读重点语段,深入理解文意
活动一:略读第3自然段和第6-8自然段,理解并概括叶老的写话主张
2.作者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多在共同从事的教材编写工作中,并深受叶圣陶写话风格的影响。请从文中举例印证作者张中行也具有叶圣陶先生的“写话”风格。。
(1)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2)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这一句,随意中透着亲切,“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用了三个短句表达了三层意思,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通俗易懂。
此句,句子短促,语气感强,节奏已口语化。
示例:我选(3),该句中连用“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三个四字短语,结构工整,概括力强,读来典雅精致;而后,又切换到一字、两字交错的极短的句式,如同口头表达,却别具滋味,带有平白如话的感觉,使叶圣陶先生的写话风格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