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6 09:4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表答题)卷组成,共8页;答题卡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C.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D.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D.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B.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C.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二)戏剧剧本(戏剧文学)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茶馆》第二幕(节选)
老 舍
[ 松二爷走进来,穿得很寒酸,可是还提着鸟笼。]
松二爷 王掌柜!听说明天开张,我来道喜!(看见常四爷)哎哟!四爷,可想死我喽!
常四爷 二哥!你好哇?
王利发 都坐下吧!
松二爷 王掌柜,你好?太太好?少爷好?生意好?
王利发 (一劲儿说)好!托福!(提起鸡与咸菜)四爷,多少钱?
常四爷 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
王利发 对!我给你们弄壶茶来!(提物到后面去)
松二爷 四爷,你,你怎么样啊?
常四爷 卖青菜哪!铁杆庄稼没有啦,还不卖膀子力气吗?二爷,您怎么样啊?
松二爷 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象个人吗?
常四爷 二哥,您能写能算,难道找不到点事儿作?
松二爷 嗻,谁愿意瞪着眼挨宰呢!可是,谁要咱们旗人呢!想起来呀,大清国不一定好啊,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
王利发 (端着一壶茶回来。给常四爷钱)不知道您花了多少,我就给这么点吧!
常四爷 (接钱,没看,揣在怀里)没关系!
王利发 二爷,(指鸟笼)还是黄鸟吧?哨得怎样?
松二爷 嗻,还是黄鸟!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有了点精神)看看,看看,(打开罩子)多么体面!一看见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
王利发 松二爷,不准说死!有那么一天,您还会走一步好运!
常四爷 二哥,走!找个地方喝两盅儿去!一醉解千愁!王掌柜,我可就不让你啦,没有那么多的钱!
王利发 我也分不开身,就不陪了!
[常四爷、松二爷正往外走,宋恩子和吴祥子进来。他们俩仍穿灰色大衫,但袖口瘦了,而且罩上青布马褂。]
松二爷 (看清楚是他们,不由地上前请安)原来是你们二位爷!
[王利发似乎受了松二爷的感染,也请安,弄得二人愣住了。]
宋恩子 这是怎么啦?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松二爷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王利发 我也那样!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
吴祥子 哈哈哈哈!松二爷,你们的铁杆庄稼不行了,我们的灰色大褂反倒成了铁杆庄稼,哈哈哈!(看见常四爷)这不是常四爷吗?
常四爷 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您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宋恩子 您的记性可也不错!混得还好吧?
常四爷 托福!从牢里出来,不久就赶上庚子年;扶清灭洋,我当了义和团,跟洋人打了几仗!闹来闹去,大清国到底是亡了,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公道话!现在,每天起五更弄一挑子青菜,绕到十点来钟就卖光。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国人哪!您二位怎么样?
吴祥子 瞎混呗!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现而今,宋恩子,该怎么说啦?
宋恩子 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常四爷 要是洋人给饭吃呢?
松二爷 四爷,咱们走吧!
吴祥子 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
松二爷 您说的对!嗻!四爷,走吧!
常四爷 再见吧,二位,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同松二爷下)
宋恩子 这小子!
王利发 (倒茶)常四爷老是那么又倔又硬,别计较他!(让茶)二位喝碗吧,刚沏好的。
宋恩子 后面住着的都是什么人?
王利发 多半是大学生,还有几位熟人。我有登记簿子,随时报告给"巡警阁子"。我拿来,二位看看?
吴祥子 我们不看簿子,看人!
王利发 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宋恩子 你为什么爱租学生们呢?学生不是什么老实家伙呀!
王利发 这年月,作官的今天上任,明天撤职,作买卖的今天开市,明天关门,都不可靠!只有学生有钱,能够按月交房租,没钱的就上不了大学啊!您看,是这么一笔账不是?
宋恩子 都叫你咂摸透了!你想的对!现在,连我们也欠饷啊!
吴祥子 是呀,所以非天天拿人不可,好得点津贴!
宋恩子 就仗着有错拿,没错放的,拿住人就有津贴!走吧,到后边看看去!
吴祥子 走!
王利发 二位,二位!您放心,准保没错儿!
宋恩子 不看,拿不到人,谁给我们津贴呢?
吴祥子 王掌柜不愿意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咱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个面子!对吧?王掌柜!
王利发 我……
宋恩子 我出个不很高明的主意:干脆来个包月,每月一号,按阳历算,你把那点……
吴祥子 那点意思!
宋恩子 对,那点意思送到,你省事,我们也省事!
王利发 那点意思得多少呢?
吴祥子 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李三 (提着菜筐由后面出来)喝,二位爷!(请安)今儿个又得关城门吧!(没等回答,往外走)
[二三学生匆匆地回来。]
学生 三爷,先别出去,街上抓案呢!(往后面走去)
李三 (还往外走)抓去也好,在哪儿也是当苦力!
【注】第二幕时间是家世凯死后,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中国军阀割据,时时发动内战。
4.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松二爷是一个典型的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叫自己的鸟儿饿着,与常四爷的对话中流露出了浓浓的怀旧情绪。
B.“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这句话饱含辛辣的讽刺,常四爷虽曾因一句“大清国要完”坐了一年多的牢,仍不改正直倔强的脾气。
C.租房子给学生表明了当时普通百姓生活艰难,生计都难以维持,只有上得起大学的学生才能按月交房租,也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
D.王利发阻止宋、吴两人查看后面的公寓,是害怕两人借故找茬、无理取闹,如果不及时制止,学生中的爱国激进分子就会被抓走。
5.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是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没有统一的戏剧情节,人物形象也没有突出的主次之分,这与《雷雨》紧凑集中的锁闭式结构不同。
B.选文的人物台词具有个性化特点,比如王利发与不同人物应酬时的不同话语可以表现他作为一个茶馆掌柜的八面玲珑和谨小慎微。
C.选文将常四爷和松二爷进行了对比。常四爷因在清朝坐过牢而痛恨清王朝,松二爷却因在民国挨了饿而留恋已经不复存在的过去。
D.作者用舞台说明“没等回答,往外走”这一细节,表明李三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也说明他对关城门,抓壮丁的动乱局面习以为常。
6.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常常有“言外之意”,请根据剧本内容分析文章划线语句的“言外之意”。(6分)
(1) 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国人哪!(3分)
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园缘
(1)老编辑朱慨然的家在古双巷的尾端,再过去几十步,就是雨湖,水光波影一直通到小巷中来。他家进门是一个极小的院子,一堵花墙,把前后隔成两半。花墙正中有一个六角形的门,门两侧上方嵌两个漏窗;门楣上置一块汉隶小匾,上书“置足园”。
(2)园子长约五十步,宽仅二十步许。前面是幽静的庭院,后面是三间小瓦屋。庭院的东北角,叠几块玲珑山石;庭中植几丛花木,红绿相映;西侧贴墙筑半廊,与一个半亭相连,亭墙上凿出一个扇形窗,伸颈可餐雨湖秀色。亭子旁边耸几竿瘦竹,一如郑板桥之画意。庭园虽仅可置足,却似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堪可咀嚼。
(3)这园子是他的挚友胡令行设计的,而远在湘南山地的令行却于几日前溘然长逝了。在大学里,他们读的是中文系,同班,且穷。朱慨然喜欢写些小说、诗歌。令行则在课余苦研园林建筑,把一本明人撰著的《园治》读得滚瓜烂熟,又经实地考察,积累了许多经验。毕业后,朱慨然到书局当编辑,令行在一个营造厂做了技师。
(4)当朱慨然东凑西借,买下这个又小又破的园子时,令行喜得眉飞色舞。他苦思冥想,精心算计,用极少的钱置办了砖、瓦、木、石,和请来的两个工匠一起将园子修葺一新,又亲自携锄到荒野,挖来几竿瘦竹几株花草,植在园中。两人坐在半亭里,推敲出“置足园”这个雅名。令行论及造园得失,妙语惊人:“私家园林往往地甚局促,常于无可奈何之处,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使全局顿生光彩。”他慨叹:“我平生最大的愿望,是设计一个自己的园林。为豪门大户造园,受其制约,俗不可耐。我颇想回老家去,一是照顾老人,二是倘遇机缘,能置办一座园林也难说。”
(5)过了两年,令行真的飘然而去。朱慨然间或收到令行信札,说他在家乡教小学,因为此地太缺少师资。学生很尊重他。说他父母相继辞世,自己仍是孑然一身。
(6)十多年过去了。“置足园”犹在,而斯人去矣。朱慨然不胜唏嘘。稍觉慰藉的是去年得令行一信,说已有了一处很好的园林,名“适园”,还附了一篇颇有文采的散文《适园小记》。文中写道:“吾园择山水佳胜之处为之,最可怡其性情,适其意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桥,皆顺其自然,无斧凿雕琢之迹,得流霞凝岚之妙,天设地造,物我俱忘,遂名之为‘适园’。”园中的种种景状,四时及晴雨中的变化,何处是湖,何处有山,何处立寺,何处飞桥……皆细细描绘。
(7)慨然奇怪,此等规模之园林,该花多少银钱?他决意去令行家乡一走。
(8)一路车船劳顿,朱慨然终于来到湖南的令行老家。他打听“适园”在何处,竟无人知。
(9)阳光下闪着一个很大的湖,湖心有一小洲,一条柳堤如绸带从岸边飘到洲上。湖的彼岸,有一座不高的山,绿云间露出古寺的一角红檐。他寻到那一拱板桥,跨过溪流,果然有一片泥墙茅顶的屋舍,围在竹篱中,木板门上方有一横额,上书四个隶字:得育小学,是令行的手笔。朱慨然走进了学校。闻说是令行的老友来访,几个年轻老师——令行的学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他知道了令行的许多情况。
(10)令行是累死的。拖着一个患痨病的身子,教学上又一点不肯马虎,从早到晚,上课、备课,忙得有滋有味。每月的收入,除留一点生活费外,全用来为穷苦学生购买书籍、文具。朱慨然听得双手发颤,心上寒飕飕的。
(11)“令行不是有一座‘适园’吗?”
(12)“先生生前说,无园者可以有园,天地万物皆属此园。顺乎自然,以三尺微躯为社会效力,即是赏心乐事。”
(13)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
7.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把胡令行设计的置足园比作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表现了这座园子的小巧精致,韵味十足。
B.朱慨然所见到的适园的山石草木,小桥流水皆得自然之趣,毫无斧凿之痕,充分体现了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
C.小说构思巧妙,行文中多处埋下伏笔,为揭开适园的“真相”做好铺垫,使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D.小说以朱慨然为线索,通过他的心理变化,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悬念迭生,波澜起伏,回环跌宕。
8.小说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置足园”?(6分)
9.小说结尾说“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根据文意解释句中“适园”的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太初元年,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群臣谋:“汉去我远,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天子大怒,乃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往伐宛。三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昭帝元凤四年,楼兰王死,匈奴先闻之,遣其质子安归归,得立为王。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于是大将军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帛,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立死。介子遂斩王首,驰传诣阙,县首北阙下。
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且以大汉之强,而为盗贼之谋于蛮夷,不亦可羞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B.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C.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子介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D.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嘎君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匿不肯与汉使”与“不肯与会”(《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B.“而宛善马绝不来”与“答其善意”(《苏武转》)两句中的“善”字含义同。
C.“于是大将军白遣之”与“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苏武转》)两句中“白”字含义相同。
D.“我去之西国矣”与“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去”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宛君臣认为汉相距遥远,又有各种不利条件的限制,难以出动大军攻打自己,所以拒绝了汉的要求,这成为汉伐宛的导火索。
B.大宛的行为激怒了汉天子,汉天子想要出兵讨伐大宛时,却遭到群臣反对,但他不为所动,并且处罚了持反对意见的邓光等人。
C.傅介子认为楼兰反复无常,应该受到惩罚,千是主动请求前去刺杀楼兰王,并以此向各国显示大汉的国威,他的请求得到批准。
D.傅介子利用楼兰王的贪财心理,以退为进,诱使他前来相见,伏下武士刺杀了他,随后将其人头飞马送回大汉朝廷,悬挂示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I)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
(2)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注】。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三农:指一年中的春耕、夏种、秋收。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以景语起,写山色昏暗、阴云密布、气温骤降,奠定了全词压抑的感情基调。
  B.“啼红”,女子的眼泪,这里妥帖、形象地勾勒出浓重的水汽中花朵的情态。
  C.“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一句承上启下,转入对农业生产的描写,词意顿起波澜。
  D.下片将笔触伸向田垄阡陌,言简意赅地勾勒出不避风雨、终岁劳作的农民生活。
15.请赏析“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的表达技巧。(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动作和细节描绘了公瑾的雄姿,“ ,
”,勾勒出自己心中年少功成的英雄形象。
辛弃疾虽然南归,但始终不忘故土沦丧,《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
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移情于景,用拟人手法描写菊花,“ ,
?”,也寄寓着词人晚年的巨大痛苦。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由此兴起的古风插画,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也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相较于外国插画,中国古风插画 。一些作品从传统文人画中汲取营养,以水墨淡彩表达情感,营构意境;还有一些作品则继承传统工笔画的艺术精髓,以细腻的线条和雅致的色彩绘出 的人物形象。
的科技,为古风插画开拓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今,不少插画师都以电脑为主要工具进行插画设计。为满足“网生代”对传统文化的多样化需求,3D插画、VR插画等新形态被引入古风插画创作,使其向着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近期在短视频平台吸引百万网友关注的《山海经》系列3D插画,( )。值得注意的是,古风插画的创作者不仅以“90后”甚至“00后”为主,其受众群也多呈年轻化趋势。古风插画以传统底蕴和现代表达,在年轻群体中唤起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7.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以融合传统中国画、民间美术的绘画风格重新诠释了神话传说,还辅以动态3D效果,带给观者全新的视觉体验
B.以融合传统中国画、民间美术的绘画风格重新诠释了神话传说,辅以动态3D效果,带给观者全新的视觉体验
C.不仅辅以动态3D效果,带给观者全新的视觉体验,还以融合传统中国画、民间美术的绘画风格重新诠释了神话传说
D.辅以动态3D效果,带给观者全新的视觉体验,以融合传统中国画、民间美术的绘画风格重新诠释了神话传说。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1题(9分)
对联
不遑将母儿心碎
非敢忘家国难深
作者简历
景嘉谟(1901—1961),字懋猷,三台新德乡人,历任国民军廿军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职。八年抗战期间,他先后参加“淞沪会战”“长沙会战”等著名战役。1942年,他母七十大寿,他因“长沙会战”而未能返家,深感愧疚。会战结束,部队休整,他始返乡设宴,为母贺寿,在与母亲的合影照片题有此联及“母亲大人七十晋一”之语。
20.下面对寿联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上联中“不遑”和《采薇》中不遑启处中的“不遑”含义一样。
B.上联中将母的“将”和《窦娥冤》中我将这婆侍养“将”的将含义一样。
C.对联朗读时应该这样停顿:不遑/将母/儿心/碎,非敢/忘家/国难/深。
D.对联表达了对母亲和家的深情,更表达了国难当头的大义。
21.蔺相如、苏武、景嘉谟,他们都把国放在家前,践行着大义。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他们的情感,使用排比和比喻手法,80字左右。(6分)
四、写作(60分)
22.欣赏下面三幅漫画,按要求作文。(60分)
这三幅漫画和漫画中的文字,表达了成长中对哭的感悟和思考,成长中有很多的事情和境遇都会引发你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对成长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 A“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说法绝对,根据原文,一个大国的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但并非所有大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C“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说法不符合原文,原文第二段“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D“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错误,因果颠倒,对应原文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2.D “逐层深入”错。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并列式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A A“以和为贵”是中国的大国气质的特征,“自强不息”都是中国人行为方式的一种表现,两者不能简单直接的联系在一起。
4.D 王利发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是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他把房子租给学生主要由于学生交租稳定,并没有维护爱国激进学生的意识。因此他阻止宋、吴二人查看公寓,并不是害怕学生会被他们抓走。
5.C “常四爷因在清朝坐过牢而痛恨清王朝”错误,常四爷痛恨的是洋人,“从牢里出来,不久就赶上庚子年;扶清灭洋,我当了义和团,跟洋人打了几仗”,可见常四爷没有因为在清朝被抓去坐牢而痛恨清朝,反而出狱后在义和团中“扶清灭洋”。
6. (1) 常四爷是满族旗人,但是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也极为不满,对洋人更是非常痛恨,表现出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2) 吴祥子是在威胁王利发不要给钱给得太少,否则就会跟他过不去。表现了特务分子靠明目张胆地敲诈无辜百姓来捞取钱财的贪婪无耻。
7.B “朱慨然所见到的适园的山石草木……充分体现了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说法错误。文中已有多次暗示“适园”并不存在:“他打听‘适园’在何处,竟无人知”“每月的收入,除留一点生活费外,全用来为穷苦学生购买书籍、文具”“以三尺微躯为社会效力,即是赏心乐事”……都说明了“适园”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只是胡令行在学校耕耘多年后,生发出的丰茂自然的精神世界。因此,朱慨然见到的山水,是学校外面的自然景色,不能体现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
8. ①引出小说的主人公胡令行,突出了胡令行的才能,表现了他高雅俗的志趣。②用“置足园”来衬托“适园”,为表现他更高的人生追求做铺垫。
9. ①适园是怡人性情,适人意趣的山水佳胜之处。②是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的美好之地。
10.B 第二处“时”是“当时”之意,不放在句末,排除 A、D 两项;“谢服”主语是楼兰王,“还奏事”主语是傅介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两项。
11.D A给,动词;和,介词。B好。C告诉。D离开。
12.B “想要出兵讨伐大宛时,遭到群臣反对”错误。原文为“三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
13.(1)汉天子已经出兵讨伐大宛,大宛是个小国,如果不能攻克,那么大夏这些国家会渐渐地轻视汉。
业(已经)、诛(讨伐),下(攻克)、之属(这些国家)、轻(轻视)各 1 分。共5 分。
(2)如果认为(楼兰王)有罪而讨伐他,就应该整军誓师(集合队伍发布动员令),公开地给予惩罚(大张旗鼓地对其惩罚)。
【解析】必(如果)、宜(应该)、陈师(整肃军队),明(公开地)、致(给予)各 1 分。共 5 分。
14.A “奠定了全词压抑的感情基调”错误,上片的景语是在总写环境天气,没有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从“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一句和下片农民盼望有一个丰收的年成可知,此词的感情基调并不压抑。
15.①借代,用“蓑笠”代指农民,突出了农民的典型形象。②叠词,“朝朝”写劳作时间之长,“处处”写农田的四通八达,表达了对农民辛苦劳作的同情(或赞扬)。③对仗,“蓑笠”对“沟滕”,“朝朝出”对“处处通”,对仗精妙,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16(1)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7.蔚然成风 别具一格 栩栩如生 日新月异
18.A 因为上一段讲的是古风插画借鉴传统绘画,本段讲的是科技对古风插画的益处。所以应该先说融合传统,再说辅以3D效果,排除CD。两个分句间存在递进关系,应用关联词“不仅……还”连接,排除B。
19.不仅古风插画的受众群呈年轻化趋势,其创作者也以“90后”甚至“00后”为主。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①语序不当。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放在主语前面,“不仅”要放在前面;根据语境,应先陈述受众群,再陈述创作者。②句式杂糅。“古风插画的受众群多呈年轻化趋势”,“多年轻人”与“呈年轻化趋势”句式杂糅,去掉“多”。
20.B A没有闲暇。B将母的“将”的含义是养,是动词;《窦娥冤》中我将这婆侍养“将”的将含义是把,是介词。
21.略
22.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