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度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历史试卷
第 I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 一般认为,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是私有制、阶级、国家、文字和城市等的出现。但 是南美安第斯山脉的文明是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埃及文明和玛雅人文
明则没有通常所说的城市。这表明人类早期文明呈现
A. 共生性 B. 多元性 C. 一体性 D. 交融性
2. “在埃及语中,我们完全可以确定的来自西亚的塞姆语单词至少有300个,来自北 非的闪姆语单词至少有100个。古埃及神明数量众多,西亚巴奥神和阿斯塔特女神
也被请进埃及的神庙之中,受到埃及人的膜拜。”这主要体现了古埃及文明的
A. 连续性 B. 独特性 C. 悠久性 D. 包容性
3. 史载,波斯贵族麦伽比佐斯在一次陪同国王狩猎狮子时,用标枪刺死了狮子,挽救 了国王性命,但违背了国王触碰猎物之前其他人不得行动的惯例,被以破坏法律、 有篡位嫌疑罪判处死刑。这本质上说明古代波斯
A. 法律存在不合理的规定 B. 崇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国王是国家的最高主宰 D. 尚未建立有效监察体制
4. 表1记载了罗马帝国的发展史,由此可知罗马帝国 表1
1世纪 在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诞生了基督救,其后来被定为国教,得以 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2世纪初 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 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
395年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 化,曾繁荣一时
A. 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 B. 实行现代民主政治
C. 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 D. 起源于地中海区域
5. 中世纪,大多数欧洲人都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
沃尔的居民,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这表明当时欧洲人
A. 是民族主义者 B. 缺乏民族国家观念
C. 信仰自由平等 D. 支持文明多元面貌
6. 从1296到1307年,英国爱德华一世共召集了20次议会,而市民代表只出席8次, 爱德华二世(1307-1327)仍常常把市民拒之于议会之外,直到1325年,市民在 议会中的地位才最终巩固下来。到15世纪,议会下院约250名议员中市民代表占 180名。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 B. 城市经济地位提高
C. 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D. 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7. “在欧洲文化凋敝的时期,他们从被征服的亚里山大里亚、大马士革等地搜集了古希 腊典籍,并把它们翻译成自己的文字。他们还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 带给了欧洲,把自己的天文学、医学知识传播到东方”。材料中的“他们”米自
A. 俄罗斯帝国 B. 拜占庭帝国 C. 奥斯曼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8.14世纪, 一幅精美绝伦的地图(图1)在地中海世界诞生,描绘了当时的一位统治 者,他皮肤黢黑,身着长袍,头戴金冠, 一只手执杖,另一只手托举金球。该图所
绘的国家
图 1
A. 因石头城之称而闻名 B. 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
C. 创造发明“浮动园地” D. 被称为“美洲的罗马”
9.16世纪,阿兹特克人从特斯科科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
浮动园地。这一做法旨在
A, 清除污泥净化水质 B. 疏通河道方便交通
C.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D. 为制陶业提供原料
10.15世纪末, 一位航海家写道:“诸位贵族王公……决意派遣我前往印度,谒见诸君 王,访问各地城市及其风土人情,旨在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的信仰,命我不像惯常 那样,采取陆道东行,而要西行,直到今日,我们还不能确知以前是否有人这样做
过。”这次航行
A. 探索了北冰洋到亚洲的航路 B. 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C. 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D. 发现了欧亚贸易的新路线
11.16世纪,亚洲、非洲、美洲遭到殖民掠夺,围绕中国形成白银贸易网络,欧洲出现
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这表明,全球航路的开辟
A. 导致多元文明覆灭 B. 使殖民体系完全确立
C.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推动了世界格局演变
12. 图2是《德雷克手稿》(1560-1570年)中的插图,显示的是西班牙人在今巴拿马 贝拉瓜斯地区据金的场景。图中有四名苦力,其中一人正把沙金交给西班牙人, 一
人在水中清洗金矿石,画中的矿工都是卷发的黑人。该图证实了
图 2
A. 西班牙为美洲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B. 非洲大陆丧失了大量的精壮劳动力
C. 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班牙的发展 D. 黑奴贸易弥补了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13. 文艺复兴期间工匠不再受到鄙视,人们重视实用技术,拥有理论的学者与掌握技术
的匠人加强了联系,彼此促进。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艺术家既是能工巧匠,
又是探讨光学原理与几何法则的学者。这说明当时
A. 工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 B. 近代科学源于艺术领域
C. 理论与实践呈现相结合的趋向 D. 技术创新得到政府支持
14. “他们要问:教皇若为得钱以建立一个教堂的小理由而救赎无数的灵魂,他何不为
神圣的爱和灵魂的痛苦的大理由而使炼狱空虚呢 ”这一观点最有可能是出自
A. 查理一世 B. 拿破仑 C. 彼特拉克 D. 马丁 ·路德
15. 哲学家弗兰西斯 ·培根(1561一1626)和许多同时代人概括了当时这种态度:如
果我们要了解自然界,我们就必须向自然界请教,而不是向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请
教。这一态度体现了
A. 民主主义的理念
C.启蒙思想的影响
B. 宗教改革的思想
D. 科学的理性精神
16,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
批判罗马教会权威、专制土义的锐利武器,进而把牛顿基于近代物理学基础上的
“科学理性”推及为一般的人类理性。伏尔泰等人对牛顿学说的推崇旨在
A. 摆脱罗马教会的思想束缚 B.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C. 推动近代科学知识的普及 D. 以理性精神推动社会变革
17. 图3为17世纪英国国王与议会权力对比示意图,天平由A 到 B 的变化,表明英国
议会 国 王
国王 议会
天平①》 天平②1
图 3
A. 君主立宪制形成 B. 封 建
C. 责任内阁制确立 D. 两党制成熟
18.1786年,在美国《独立宜言》发表十周年之际,法国人创作了漫画《美国的独立》
(图4)。作者绘制漫画最主要的目的是
图 4
(注:大批民众聚集在美国波士顿港口,欢迎英国船只将和平条约带到美国。大船
前方的两位女神,寓意“自由”“平等”)
A. 声援北美独立战争 B. 反对法国的专制王权和等级特权
C. 抨击英国殖民统治 D. 宣扬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思想
19. 拿破仑的军队在西班牙到处逮捕天主教士,焚烧教堂;同时,法军在当地的暴行激 起了西班牙民众的强烈反抗,他们化整为零,袭击法军的补给线,最终联合英国将
法军赶出了西班牙。由此可见,拿破仑对外战争
A. 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失败 B. 推翻了欧洲封建君主统治
C. 推动了欧洲国家民主政治的建立 D. 激发了欧洲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
20. 革命和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对各国革命和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 是
革命和改革 影响
A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发展资本主义,废除了沙皇专制制度
B 日本明治维新 摆脱民族危机,孕有军国主义
C 意大利统一 结束分裂割据,确立共和政体
D 德意志啼国成立 建立民族国家,实现民主自由
A. A B. B C. C D. D
21.17世纪初,荷兰人因坚持准时、全额还款而受到欧洲各国高利贷商人的青睐,加之 荷兰司法独立,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不忌惮权贵,许多专制国家的资本也在此时一 点一滴地向荷兰汇集。由此可知,17世纪初的荷兰
A. 率先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 具备殖民扩张的优越条件
C. 建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D. 海外探险得到国王的支持
22. 亨利 ·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 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的速度,福特汽车才得 以在此后十年中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福特式的“创新”
A. 造成了劳动力的严重过剩 B. 开始了生产的标准化
C. 适应了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D. 带来了交通业的革命
23.19世纪,英国城市的人口开始向周边扩展,这种扩展是为了减轻污染和其他不卫生
的现象。早期向郊区迁居的主要是富裕的企业家,因为他们有自己的马车每日进
城。到后来,普通工人也有条件住在郊区。这一变化直接得益于
A. 出行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B. 城市环境污染逐渐加重
C. 社会贫富分化不断缩小 D. 工业分布格局得到调整
24.1829年伦敦建立了第一支现代专业警察队伍;1848年英国通过公共卫生法,建立 中央卫生委员会;1802年到1878年间,英国先后颁布了20多个工厂法;1840年 代英国建筑商发起“模范住宅”运动,市政当局也开始有计划清理贫民窟。这些举
措旨在
A. 缓和阶级矛盾 B. 扩大议会权力
C. 解决经济危机 D. 镇压工人运动
25.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无产者发出号召。从社会
演变的物质基础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得益于
A.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 前人的理论成果
C. 工人阶级的斗争 D. 马克思、恩格斯的潜心研究
26. “鉴于一些工厂主逃避公民的义务,置劳动者的利益于不顾,抛弃了工厂,致使许 多对公众生活非常重要的工作中断,劳动人民的生活受到影响”,巴黎公社于4月 17日公布《将逃出巴黎的企业主所遗弃的停工工场移交工人生产协会的法令》。这 反映出巴黎公社
A. 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B. 维护了广大工农的利益
C. 受马克思主义直接影响 D. 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27.19世纪后期,英属印度殖民当局鼓励本国军队、传教士及教育家在印度自由地推广
英式体育运动,认为“相同的娱乐爱好能确保英印国民在更重大事件上的共识”。
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的这项倡议意欲
A. 提升印度国民的体育素质 B. 削弱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影响
C. 维护英印国民的平等地位 D. 扩大对印度的殖民文化渗透
28.1876年,比利时倡议召开了有比、英、法、德、意等国“探险家”参加的“国际地 理学会议”,会后成立了“国际探险和开化非洲协会”。1879—1884年,刚果河流域
9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比利时占领。上述过程
A. 使非洲沿海开始出现殖民据点 B. 促进了刚果河流域向文明过渡
C. 表明了比利时独享非洲的利益 D. 加速了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29. 正如福斯特所说:“从一开始(1910年),墨西哥革命的最大弱点,就是工人阶级还
没有起到领导作用。”这是由于当时墨西哥工业不发达,尚未形成一个强大的工业
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力量也比较弱小。这一局面决定了墨西哥
A.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B. 无法得到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支持 C, 农民起义因政府军的镇压而失败 D. 未摆脱沦为西班牙殖民地的命运
30.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提拉克曾经说:“自治,就是自己的统治,要把全部管
理权拿到自己手里,我要房子的钥匙。”提拉克主张“自治”是要摆脱
A. 荷兰殖民统治 B. 美国殖民统治
C. 英国殖民统治 D. 法国殖民统治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31.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可可的传播
巧克力源于中美洲热带雨林中的可可豆。
12世纪,玛雅人用捣碎的玉米和可可制成成味的饮料。
13世纪,阿兹待克人征服玛雅人,从他们那里引种可可,学会了食用可可并加入辣 椒及各种香料,创造出半富多变的口感。
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将可可引入欧洲,将可可立磨成了粉,加入水和糖,加热 后制成的饮料称为“巧克力”,成为社会上层人士显示地位的饮料,可可豆也成为美洲殖
民地最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
17世纪中期,“海上马车夫”荷兰垄断了可可贸易;同一时期,巧克力征服了整个欧 洲,人们在饼干、冰激凌、糖果中大量使用巧克力。
17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盖尔德麻尔森”号沉没,当时该船只总共运载了 22.5万件来自中国的瓷器,其中巧克力餐具19535件。
1765年,巧克力进入美国,被本杰明 · 富兰克林赞为“具有健康和营养的甜点”,成 为大众食品。
—摘编自【意】吉吉 · 帕多瓦尼等《巧克力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信息,在图中绘制可可(巧克力)传播路线图。(要求:在答题卡的图中 用箭头“→ ”标示走向)。(3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可可(巧克力)的传播过程作出合理解释。(10分)
32.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得益于17世纪的启蒙思想以及科学的世界观,18世纪见证了一场被称作“启蒙运
动”的文化变革。启蒙运动不仅盛行于英国和法国,也在整个欧洲引起广泛的回响,它甚 至穿越大西洋传播到了美洲殖民地,从而成为一场国际性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对
当时的社会、政治、宗教、道德等提出了深刻的批判,成为西方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并奠定了现代性的基石。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17世纪,英国民主思想的火种被移民传入北美。“五月花号公约”带来契约思想,特 许状带来了政府必须保卫地方特权的思想。18世纪,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对英国自 由的描绘、对法国政治黑暗的抨击,受到北美人的欢迎。盂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对英 国政制的研究,引起北美思想家的重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此时已相当流行。
——摘编自李永清《略论美国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启蒙运动成为一场“国际性思想文化运动”的依据。结合所学 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对当时政治进行批判的主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独立宣言》和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说明启蒙 思想对18世纪北美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8分)
33.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书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社会与经济》、《工业革命前的 英国乡村》、《掀起工业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 大工业初期的概况》、《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资本来到人间——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社会犯罪》、《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工业革命 与教育变革》等。这些书名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工业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工业革命”另拟一个书名,并运用具体的史实对书名蕴含的历 史信息加以说明。(要求:命名准确,文字简洁,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C A B B D B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C D D D A B D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A A A A D D A C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3 1 . ( 1 3 分 )
(1)传播路线图:①中美洲→墨西哥;②美洲→西班牙和荷兰;③欧洲→ 中国和美 国。(3分)
(2)(10分)
12—13世纪,美洲文明独立发展,彼此之间交流很少,与外界联系有限,可可的 传播局限于中北美洲,具有地域特色。(3分)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率先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物种交流频繁,可可被带到欧
洲,成为在欧洲上层专享的奢侈品。(3分)
随着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17—18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组建大型商业 公司,垄断可可贸易;英国、法国也大力支持海外殖民活动,世界市场的拓展和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推动巧克力逐渐风靡欧美,成为普通百姓的甜点。(3分) 可可的传播既是殖民扩张的过程,也是全球联系不断加强,人类社会走向整体的 过程。(1分)
32. (15分)
(1)依据:启蒙运动盛行于英法;在整个欧洲引起广泛反响;传播到美洲殖民地。(3 分)
主张:提倡自由、平等、法治,批判君主专制、君权神授。(4分)
(2)《独立宣言》体现了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社会契约论、反对专制等思想,坚定了 北美人民独立的信念,促进了美利坚民族的觉醒,推动了北美走向独立(或答:
《独立宣言》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4分)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等思想,为美国建国提供了理论指 导,美国确立起民主共和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4分)
33. (12分)
示例:
书名:《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2分)
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极大 的改变了世界。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生产工具的革新,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发明了 珍妮纺纱机、万能蒸汽机、火车机车和蒸汽轮船等,这些新的发明推动了生产力的提
高,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工业革命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巨大 变革。工业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益 壮大,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城市, 工业人口猛增,城市化不断发展。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大城市的 重要建筑多设有标准钟,人们出行也往往戴表。在乡村,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农业现代 化水平大大提高,大量人口走出乡村,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8分)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从各个方面改变了世界,加速了世界历史的进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