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6 09:4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课时作业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续写江景,红绿紫黄,色彩绚烂,写出诗人畅快的心情。
B.“万里”“三年”分别写出空间上的悠远和时间上的漫长,蕴含了漂泊的痛苦。
C.末句“风檐雨声”的主语是“新滩”,新滩流水声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
D.全诗写江上踏青所见所感,用语清空如话,情思宛转曲折,道尽作者的身世之悲。
2.诗的第二句“东风日暖闻吹笙”颇有意蕴,请简要分析。
二、选择题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通过学习,我知道 19 世纪有一场大争论,就是光怎样在真空中传播。 令人惊奇的是,直到如今,物理学家对这一难题仍然没有作出真正的回答,但数十年来。我们却对这样的思想习以为常:即使没有什么媒质,光照样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①声波需要空气,水波需要水,而在真空中却没有可以使光波动的东西,人们对此深感疑惑。
②但是,如果光是波的话,那就需要一些使它发生“波动”的媒质。
③没有使光波动的媒质,它怎能成为波呢?
④然而,实验却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以太”并不存在。
⑤实验也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光是一种波。
⑥于是,物理学家们就捏造出一种所谓的以太物质,这种物质作为光的媒质而充满整个真空的空间。
A.⑤①⑥④②③ B.①③⑤⑥④② C.⑤②①③⑥④ D.①②⑤③④⑥
4.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我这纯粹是一孔之见,还望各位行家,班门弄斧,不吝赐教。
B.经常光顾其他系的自习室是我们这些大学生的爱好。
C.虽然我是这个团队中最年轻的,但是我有激情、有智慧,凡事都会一马当先,率先垂范,经常博得大家的夸奖。
D.这段时间你屈就我们车间主任,带来的效果就是我们车间生产效率提上去了。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宝库资源丰富,可以向西方推出的东西十分巨大。
②因此,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去粗取精尤其重要。
③中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因为我们的文化输出远小于文化输入。
④这一方面要靠挖掘,另一方面要靠内容创新。
⑤当前中国应该提出“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但要面临一个思考:哪些东西能够走出去?
⑥但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中国之于西方。
A.③⑤②⑥①④ B.①③⑤②④⑥
C.③⑤①⑥②④ D.①③②⑤⑥④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高兴在座的各位都是青年科学爱好者,作为一名老一代中药研究者,我愿意和大家分享在科学发现征途中的体会。大家知道,疟疾是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重大传染病。药物奎宁的发现,________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礼物。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________的是,古代名医葛洪有关青蒿治疗疟疾的论述给了我新的灵感和________,引导我们的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青蒿素的发现折射出东方和西方智慧的融合,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________和发扬,会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更加健康。
( )。全球性的问题并不少见,疾病威胁、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可持续发展,等等。既要关注人类的需求,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科学工作者并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时代在发展,科技在创新,社会在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为之共同奋力。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大程度上 额手称庆 启发 探索
B.某种意义上 额手称庆 启示 探求
C.某种意义上 振奋人心 启发 探求
D.很大程度上 振奋人心 启示 探索
7.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作为地球人,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
B.作为地球人,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
C.作为地球人,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
D.作为地球人,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我们共命运,我们同呼吸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科学工作者既要关注人类的需求,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并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
B.科学工作者既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也要关注人类的需求,并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
C.科学工作者既要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并关注人类的需求。
D.科学工作者既要关注人类的需求,也要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并有自己的研究兴趣。
四、语言表达
9.选词填空。
(1)让我们更加________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紧密·密切)
(2)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明的受益者、承载者、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________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发扬·弘扬)
(3)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________,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坚强保证。(引导·指导)
(4)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用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________,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与无穷的魅力。(历程·里程)
五、微写作
10.根据要求写作。
课文中,作者因为对伟大的科学家未完成的理论充满好奇,而发奋读书钻研,他说“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你是否有过阅读的乐趣呢?请把你的读书经历和体验写出来,200字左右。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A 2.①这句描绘了东风吹拂,春日和暖,笙歌声声,充满生机和乐的画面。②从触觉和听觉上写出了踏青江上行那种暖洋洋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③以乐景写哀,以美丽的春色反衬凄苦的身世,以轻快的笔调抒写抑塞不舒的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写出诗人畅快的心情”赏析有误。颔联续写江景,红绿紫黄,色彩绚烂,从全文的角度看,这两句写的是乐景,而下面诗人抒发的欲归不能归的苦闷和无奈,羁泊天涯的痛苦,可见这两句应是乐景写哀情,内心凄苦。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赏析句子,应该先指明所用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分析该手法,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本题要求赏析诗的第二句,“东风日暖闻吹笙”。这句诗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暖”是风吹日照的温暖的感受,这是触觉,“闻吹笙”是听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这样生机盎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愉悦之情以及对春天的热爱。从全文的角度分析,这两句写的是乐景,而下面诗人写了客居万里之外常思回归故里,柳伶郑处供职已有三年时光,可见其要抒发的欲归不能归的苦闷和无奈,羁泊天涯的痛苦。因此这句是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温暖明媚的春光反衬诗人内心的痛苦。
【点睛】赏析句子之前,要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所写的景、物、人和事,分析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
这是一段前后递呈紧密的句群,先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组合,⑤②一组,构成转折关系;①③一组,探究光为什么是波;⑥④一组,构成转折关系。
从整个语句看,这段文字的思路是:实验证明光是一种波,但是真空中并没有波,于是物理学家提出“以太”,但“以太”又不存在。
所以正确语序应为:⑤②①③⑥④。
故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一孔之见”是谦词,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使用正确;“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而此处说“行家……班门弄斧”,明显不当。
B.“光顾”称客人来到(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不能用于自己去某地。
C.“率先垂范”指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此语境很明显不是面对“下级”“晚辈”,故使用不当。
D.“屈就”指委屈就任(多用于请人担任职务),使用正确。
故选D。
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
本段话的话题是“中国文化输出”。
第③句是总观点句,定位我们的文化输出远小于文化输入,不是文化强国。
第⑤句提出文化输出时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①⑥句强调我们有很多东西可以向外输出,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中国之于西方,“但是”一词,承接上文。
第②④句是阐明输出的正确方法,“因此”一词承接上文,“这”一词,对应“去粗取精”的方法。
故答案为C。
6.D 7.C 8.B
【解析】6.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本题中,
第一组,很大程度上:在某个参照物上占的比例超过半数以上。某种意义上:是对自己下文判断范围和性质的一个界定语,即某事的发生或者某言论的发表,并非具有全部意义。结合下文语境分析,此处应指“程度”而非“意义”,应选“很大程度上”。
第二组,额手称庆:额手,以手加额。把手放在额上,表示庆幸。振奋人心:使人振作奋发。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葛洪的论述给我新的灵感是令人“振作奋发”的事,而非让人“庆幸”的事,应选“振奋人心”。
第三组,“启发”着重点在“发”,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阐明事例,促使对方思考。“启示”着重点在“示”,指直接揭示事物中的道理,让人认识有所提高。结合下文“引导我们的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看,用“启示”更妥当。
第四组,探索:着重指为解决疑难问题而多方面寻求答案。探求:探索和追求,着重指追求。结合语境,选“探索”更合适。
故选D。
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结合下文“全球性的问题并不少见”分析,前文最后一句应与“问题”相关,故排除B、D。比较AC两项,“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是作为“地球人”应该都会面对的,所以A项,“作为地球人”放在“我们同呼吸”前语意更衔接。
故选C。
8.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
A项,“既要关注人类的需求,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语序不当,应按由己及人的顺序。
C项、D项逻辑混乱,应按由己及人、作出贡献的顺序阐述。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9. 紧密 弘扬 指导 历程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1) 紧密·密切
“紧密”侧重于人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密切,不可分割。如紧密团结,紧密结合。
“密切”侧重于人或事物之间关系融洽,不可分离。如关系密切,密切注意。
根据语境强调的是两者的联系,所以应选“紧密”;
(2)发扬·弘扬
主要区别在“发”和“弘”上,“发扬”意思是发展和提倡,多用于优点、作风、传统、精神等;“弘扬”意思是大力宣扬,多用于精神文化等;
根据语境所带宾语是“美德”应该是大力发扬,所以应选“弘扬”;
(3) 引导·指导
“指导”通常指同行之间、上下级之间高手对低手、领导对下属,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引导”通常指指引,诱导,只是暗示、提醒、启发,让人自己去感悟。
根据语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指向性,所以应选“指导”;
(4) 历程·里程
“里程”是说距离的词,里程往往指距离上的度量。“历程”指的是生活的经历,是时间上或精神上的经历。
根据语境主语“中华文化”,所以应选“历程”。
【点睛】近义词辨析,可以选用以下几种方法:
1、牢记搭配对象。有的时候,两个近义词之间的意义并无明显差别,但是搭配的对象全然不同,或者范围差异很大。比如“擅长”的内容往往比较专业,“善于”就比较泛泛而言。
2、去除同类项,就区别项加以组词区分。
很多时候,两个近义词都具有相同的字眼,比如“遏止”和“遏制”。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将相同的字眼,如“遏”去掉,就剩下的字眼组词,前者为“停止”,后者为 “控制”,当然,两个全组成“制止”就没戏唱了。通过组词加以区分,对于大多数拥有相同字眼的近义词都是相当有效的辨析手段。
3、寻找关键词中的反义词。
有些近义词,比如“真谛”和“精髓”,一个强调的是“真”,一个强调的是“精”,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真”的反义词是“假”,“精”的反义词是“粗”,也就是说,一个探讨是真假问题,一个探讨的是粗精问题,讨论的问题不一样,语用环境自然也不一样。
4、将两个字的词变成四个字的词。
很多时候,像“钟情”、“包罗”这样的词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的时候反而容易看穿其本来面目。“一见钟情”仅指爱情,“包罗万象”则明示了“包罗”范围之广。
10.例文
读书是一种享受。夏天,我和伙伴们带着各自喜欢的书,在草地上、树林里,选一处安静的地方,铺上一块颜色淡雅的雨布,然后,在清新的空气里,在江水的涛声中,各执一卷,读己所好。风温柔地吹着,年轻的心像雨后的天空那样明净。当寒冷的冬天来临时,我在大雪纷飞的夜晚,读获维塔那娃的诗,读社拉斯的小说。这时候的我,像乘上了一列远行的列车,一路望着沿途的风景,心情无比舒畅;又像面对一位陌生而亲切的朋友,听他娓娓叙说一个个故事,心潮起伏。也许,面对浮华的世界,躲进一角读书,不失为一种智慧吧。
【详解】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明确题干要求,注重平时积累,紧紧围绕题干要求进行写作。题干由作者对读书的美好回忆从而提出“你是否有过阅读的乐趣呢”,阅读的乐趣包括给我们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可以感受世间的美妙,也可以让自己渐渐拥有妙语连珠的能力等等。写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体验,可以回忆自己在什么情况下读了一本什么书,而这本书如何让自己爱不释手,如何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写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让自己在生活中学有所用等。写作时注意通过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体验从而表现其中的乐趣,可以适当地采用修辞手法而更具文采,注意语句通顺叙事有条理。
【点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1.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2. 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3.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4.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