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第1节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第2课时 中国耕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有关我国耕地资源的地理信息,学会合作进行实地考察和地理调查,培养地理实践力。
2.理解耕地资源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渗透区域认知。
3.运用图表资料,小组合作探究中国的耕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认识其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掌握阅读分析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能力。提升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4.结合国情,说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粮食安全观和人地协调观。
材料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材料二:2020年4月,在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至少有13个国家为确保国内粮食供应采取了限制出口的措施。各国限制出口的品种不尽相同。
面对这样的国情和国际环境,我们能否从容应对,端好我们的饭碗,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呢?
耕地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1.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一般是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2.分类:耕地通常可分为水田和旱地两类,旱地又分为水浇地和无水浇地条件的旱地。
水田
旱地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我国耕地资源特点
探究一:1.请你根据下列数据和表格说出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耕地面积为 1.35 亿公顷,居世界第四位,约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 14%,占比低于许多国家。
我国人均耕地 1.47 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40% 左右,排在世界 120 位以后。
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从耕地资源总量来看,我国仅次于美国、印度和俄罗斯,从耕地资源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来看,我国耕地资源占比高于俄罗斯。读图2-4,完成下列任务。
(1)说一说图上耕地占比超过 30% 的区域区位特征有哪些共同点。
(2)根据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的耕地资源总量及其占比情况,议一议,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耕地资源数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共同点:大多数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平原面积辽阔,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同时粮食的需求量也大,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2)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农业基础、农业技术水平、饮食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
探究一: 2.比较分析世界主要国家耕地资源的数量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我国耕地资源特点
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2015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耕地质量等级分布
探究二:1.说出我国耕地资源整体质量的特点。
2.阅读课文30页相关内容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影响因素。
1.我国耕地总体质量偏低,中等地占比最大优等地占比最小,高等地和中等地占比居中。
2.自然因素:①土壤固有肥力状况;②地理位置;③当地的气温和水分条件等。
人为因素:①土壤污染;②占优补差,补不抵占。
图2-6 我国水田、旱地空间分布
探究三:1.根据下列图片,说出我国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2.分析我国耕地资源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3.议一议,我国水土资源的空间配置特点,有哪些不利影响?
1.我国耕地资源分布不均,北方多,南方少;北方多旱地,南方多水田;集中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季风气候区和东部平原区。
2.主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充足;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同时粮食的需求量也大;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3.南方水资源充足,但是耕地资源少,水资源利用率低,粮食自给率不高;北方耕地多,淡水资源不足,制约农业的发展,影响粮食的产量和品质。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探究四:根据下列图片,阅读课本31-32页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现状,分析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特点和原因。
中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构成
荒草地
盐碱地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特点: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原因:经过长期的土地开发,剩余部分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上海、天津、海南、北京可供开垦的未利用土地接近枯竭。
①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②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③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④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一.中国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你知道国际社会如何看待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探究问题:
1.结合视频资料和课文相关内容归纳总结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2. 说明中国政府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态度。
3.说明粮食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粮食安全=国家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作为对布朗及国际社会担忧的回应,我国国务院于1996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阐述了我国“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一贯立场。
1994 年,《世界观察》杂志发表了一篇《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该文章认为,2030 年中国人口将达 16 亿,在不考虑膳食结构改善的情况下,中国每年需要进口2.16 亿 ~3.78 亿吨粮食,相当于当时世界粮食贸易的总量。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会严重影响到世界粮食安全。
(1) 该文章的预测结果与我国目前的粮食供应状况相差较大。想一想,该文章的预测结果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忽略了哪些因素?
探究4.影响我国粮食供应安全的主要因素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1)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膳食结构特点、城市化速度快、耕地面积减少、农业技术不发达等方面情况进行预测。
忽略了科技、政策、耕地质量、消费结构的变化等。
图 2-2 2011—2015 年全国耕地总面积变化
图 2-3 2011—2015 年全国耕地面积增减变化
(2)请你阅读课文28页相关内容,结合下面两幅图分别说出我国 2011—2015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3)请你分析我国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环境下如何实现粮食安全?
参考答案:
(2)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工程中建设用地增加;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加剧土地退化;人口增加;生态退耕;农业结构结构的调整等。
(3)实现粮食安全的措施:确保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防止耕地污染;提高农民耕种的积极性;加强农业科技的应用。实现粮食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加强粮食储备。
结合中国人口、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我国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受自然灾害影响,有些耕地失去了农业生产能力
B.人口不断增加,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
C.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
D.环境污染严重,使耕地不能发展农业生产
2.今后,为使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适宜的做法有( )
①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②退耕还林还牧 ③控制人口增长
④围湖造田 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⑥改善耕地质量
A.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①⑤⑥ D.③⑤⑥
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完成3~5题。
3.该区域土地后备资源约占土地面积的( )
A.1% B.20% C.19% D.21%
4.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温室效应
5.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B.退耕还林还草
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 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B
B
C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