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窦娥冤 课时作业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关汉卿不朽
夏 衍
关汉卿不是哲人和圣贤,在当时,“医”和“儒”的地位是很低的。看来,他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小知识分子。元明时代的文献里,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记述,大部分都值得怀疑。“金元间解元”之说显然是不可信的,王国维证明了他不可能在元朝“得解”,郑振铎同志指出了“解元”两字只不过是“对读书人的通称”;“官太医院尹”,金元两代的《百官志》中,“太医院”下都没有“尹”这个职位,即使有,也可以肯定只不过是一个“小吏”而已;“大金优谏关卿在”的话,不过是想象之谈;至于有人引用他所作的《不伏老》——〔南吕·一枝花〕套中的描写,来证明他是一个十足的风流浪子。我看这也是很片面的推断,姑不论词中的描写不一定是自然主义的自述,即使是吧,在那个黑暗时代,这样“自述”一番,何尝不可以解释为故作佯狂,以冲淡他的政治色彩。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初名臣中有作小令套数者;唯杂剧之作者,大抵布衣;否则为省掾令史之属。”
关汉卿没有在元朝做过大官,他混迹在市井与作场勾栏之间,偶倡优而不辞,与受作践的下层人民有着深切的联系。由于他身受和目击到人民群众的痛苦,他不能“袖手旁观那些被雨淋泥溅的人”而“缄口不言”,于是他就干犯“被裂为齑粉”的危险,用戏曲作为武器,和猛兽集团进行了勇敢的斗争。王国维用“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这两句话形容关汉卿,我觉得是恰当的。他所说的“一空依傍”,也许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政治上、社会上无所倚傍;二是在创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学的规范,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给中国文学吹进了清新的空气。“自铸伟词”这句话,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可见王国维是以关汉卿和屈原并举的。《辨骚》中所说的“朗丽以哀志”,“绮靡以伤情”,“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彩绝艳,难与并能”,我觉得关汉卿也是可以当之无愧的。
1.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关汉卿为“金元间解元”或“官太医院尹”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证明了关汉卿不可能在元朝时“得解”。
B.郑振铎指出“解元”只不过是当时“对读书人的通称”。
C.金元两代的《百官志》中“太医院”项下没有“尹”这个职位。
D.“大金优谏关卿在”的话,不过是说话人的想象之谈。
2.从全文看,作者赞扬“关汉卿不朽”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处于社会低层,身受并目击群众的痛苦,其作品表现了对人民深切的同情。
B.在政治上、社会上不向达官贵人巴结投靠,在创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学的规范。
C.关汉卿用“自铸伟词”来描述自己的戏曲创作,表现了他对屈原的追慕。
D.关汉卿在创作中,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给中国文学吹进了清新的空气。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在当时,‘医’和‘儒’的地位是很低的。”这说明,对比其他重要朝代而言,元朝不重视科学和文化。
B.“姑不论词曲中的描写不一定是自然主义的自述”中的“自然主义”是一种创作的方法或倾向,即纯客观地描写事物。
C.语段中三次引用王国维的话来论述,由此可见,王国维是研究我国古典文学的一位大师级的人物。
D.《宋元戏曲考》中说,名臣写散曲,杂剧作者多布衣,这说明,相对而言,散曲适合写个人情感,杂剧能更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 完成各题。
春雪
唐代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4.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新年都未有芳华”,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B.第二句中的“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的情绪。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C.对第三、四句可以这样理解:春天的时节已到,但是春花不开,白雪还在庭树间飞扬。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对春雪飞花充满了惆怅、遗憾。
D.第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5.请赏析“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字的妙处。
三、选择题
6.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窦娥冤》是关汉卿大约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那时元朝刚刚建立,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元王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受到百般歧视。
B.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
C.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等剧作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泼辣大胆的赵盼儿、善良孝顺的窦娥、聪明伶俐的红娘,还有缠绵悱恻的《梧桐雨》。
D.窦娥冤案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它是法制黑暗和官吏昏聩的典型写照。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长白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蓝天白云,林海茫茫,燕侣莺俦,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
②大型集会需要很好的安保措施,有时人群扰乱,你推我挤,前合后偃,极易发生危险。
③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纷争和贸易摩擦,中国在几十年的韬光养晦后,现在已不再忍气吞声。
④由于许多观众的持续观看和意兴阑珊的热情参与,我台的收视率在同时段节目中排名第一。
⑤这场看似离奇的案件经过三推六问之后终于有了突破,原来报案人编织了一个弥天大谎。
⑥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天气极不正常,有些地方三四月份酷热无比,入夏后竟六月飞霜。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天章自从上朝取应之后,一直杳无音信,直到窦娥含冤被杀后,才再次出现,这也给主人公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悲哀。
B.我本是要把这本小说当废品扔掉的,听说他们需要这本书,我便顺水推船地把它送给了他们,让他们着实高兴了一阵。
C.困难从来是欺软怕硬的,只要我们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刻苦好学的勇气,任何困难都将为之望而却步。
D.现代住房讲究采光与通风,但有的装修却弄巧成拙,将许多本来光线充足的房间搞得不明不暗,通风效果也大受影响。
四、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窦娥是关汉卿__________塑造的光照千古的形象。她具有柔顺善良、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品格。她年轻守寡,但孝顺婆婆,对婆婆__________。当官吏要对蔡婆用刑时,她用自己的生命解教婆婆于危难;临刑之前,央告公人们往后街走,怕在前街遇见婆婆,让老人伤心。( )
她对蔡婆的关心、照顾__________,但并不是毫无条件地逆来顺受;反之,她认为不合理的事情,便要据理力争,甚至严词责备。当蔡婆引狼入室的时候,她极力劝阻蔡婆。窦娥自己呢,不听张驴儿的_________,不受他的调戏侮辱,更不受他的威胁逼诱。一句话,她是个硬骨头,不屈服于任何恶势力。她敢于痛骂官吏,痛骂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天地鬼神。痛快淋漓的质问,直问得“天地”也哑口无言。她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怒火像火山一样迸裂出万丈火焰,照亮黑暗,烧毁不平。这是窦娥性格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费尽心机 肝胆相照 无所不至 巧舌如簧
B.殚精竭虑 全心全意 无微不至 花言巧语
C.费尽心机 肝胆相照 无微不至 花言巧语
D.殚精竭虑 全心全意 无所不至 巧舌如簧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她具有柔顺善良、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的性格。“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
B.她柔顺善良、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
C.她具有柔顺善良、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
D.她具有柔顺善良、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的性格。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她性格的一方面。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
B.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这是她性格的一方面
C.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这就是她的性格
D.她的性格就是这样。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
五、语言表达
12.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悲剧人物,让读者深思。请仿照示例,以“窦娥”为对象进行仿写。
要求:①符合作品内容和人物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
示例: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丧夫失子、孤独寂寞,更是思想愚昧,最后在鲁镇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
窦娥的悲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微写作
13.查阅元史,试论窦娥的悲剧性。(300字左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D项,“不过是说话人的想象之谈”这只是作者的推测,不能看做是证据。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C项,“表现了他对屈原的追慕”错,“自铸伟词”,应解为“自己将人民群众的语言进行艺术加工,运用于戏曲创作之中”。
故选C。
3.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B项,“纯客观地描写事物”错,“自然主义”原指着重描写现实生活中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不能反映社会本质的倾向或方法,文中指真实而具体地描写。但作者描写事物总带有主观色彩,不可能纯客观地描写。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4.C 5.“惊”字在这里有新奇、惊讶、意外的意思。到二月了,才惊讶(吃惊、意外)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见到春芽的欣喜神情。
【解析】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手法等的分析鉴赏能力。
C项,“对春雪飞花充满了惆怅、遗憾”错。其实“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地下起来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实则更是显出作者看到如此美景后欣喜、愉悦之情。
故选C。
5.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答题思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意思是到了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单从字的含义上来讲,在这里有新奇、惊讶、意外的意思。把“惊”字带入原句,我们发现,作者在这里写的是到二月了,才惊讶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嫩绿的枝芽。这句话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6.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成分残缺或赘余,“大约四十岁左右”重复赘余,“大约”和“左右”删除其一;B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可删除“都有记载”;C项,不合逻辑,《梧桐雨》不是人物形象。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7.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使用对象错误,“燕侣莺俦”,比喻年轻的女伴,也比喻相爱的青年男女。句中说的是自然界的鸟,错误。②使用正确,“前合后偃”,身体晃动,站立不稳的样子。③使用正确,“忍气吞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④不合语境,“意兴阑珊”,形容情绪不高或没有兴致。句中说的是“热情参与”,故不当。⑤使用正确,“三推六问”,旧时指反复审讯。⑥望文生义,“六月飞霜”,常用来表示冤狱。句中理解成“落霜”,天气变冷,错误。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六月飞霜”,从句中来看,误把该成语理解成“六月落霜,天气变冷”,错误。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A.“杳无音信”,一点消息也没有,形容失去联系或没有方式联系。句中说窦天章没有音信,使用正确。
B.“顺水推船”,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情势说话办事。使用正确。
C.“坚忍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使用正确。
D.“不明不暗”,糊里糊涂,是指事实真相被歪曲而不清楚,也指既不公开,也不秘密。不能用来形容光线是否充足。不合语境。
故选D。
9.B 10.A 11.B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费尽心机”:形容千方百计地谋划。根据语境,窦娥是关汉卿_费尽心思塑造的光照千古的形象,所以应选用“殚精竭虑”。从而排除AC ;
“肝胆相照”:指双方都真心相见。“全心全意”:指用全部的精力和心意。文中只是说窦娥对婆婆的态度,故应选“全心全意”。
“无微不至”: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多用于坏事)。句中是形容窦娥对婆婆的关心、照顾,应选用“无微不至”。
“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花言巧语”:指虚假而动听的话;说虚假而动听的话。“巧舌如簧”不能和句中“听”搭配,故应选“花言巧语”,从而排除D。
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具有”后缺宾语,可在“其志”后加“的性格”;二是“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主客颠倒,应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早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只有A项全部改正了这两处错误。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通读第一段可知,这部分文字讲的是窦娥的性格。根据第二段最后一句“这是窦娥性格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可知,第一段讲的是窦娥性格的一方面,排除CD两项。
由文段内容可知,对婆婆的要求极低也体现了她的性格,应与上文紧密衔接,进一步排除A项。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B。
12.不仅仅是父离夫亡、孤苦伶仃,更是社会黑暗,最后在庸官的逼迫下冤屈地死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
根据例句特点,可以提炼出“不仅仅是……更是……最后……地死去”的句式特点,然后以“窦娥”为对象进行仿写,注意内容和人物形象符合窦娥身份。
13.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久,丈夫便亡故了,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婆婆去找庸医赛卢医追债,赛卢医便光天化日之下想谋害蔡婆,蔡婆被张驴儿父子救下性命后,被要挟窦娥婆媳给他们当老婆。张驴儿逼婚不成,药死了自己的父亲,并以此诬陷窦娥杀了人。这就是当时元代动乱的社会现实,正是这种动乱的社会导致了民不聊生,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窦娥被诬陷杀人后,并没有屈服,而是选择了“官休”。这时她对官府的期望是:是非分明,执法公正。这是自从法律产生以来,人们一直渴望实现的愿望,也是考察一个社会吏治明暗的唯一标准,但窦娥的这个愿望被官府粉碎了,太守梼杌因收了张驴儿的好处并没有秉公执法,所以元代上层建筑的腐败也是导致窦娥悲剧的重要原因。
【详解】本题考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本题虽然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但作答时要立足文本,依据原文的内容,从社会状况和上层建筑的腐败两个角度作答。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久,丈夫便亡故了,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婆婆去找庸医赛卢医追债,赛卢医便光天化日之下想谋害蔡婆,蔡婆被张驴儿父子救下性命后,被要挟窦娥婆媳给他们当老婆。张驴儿逼婚不成,药死了自己的父亲,并以此诬陷窦娥杀了人。这就是当时元代动乱的社会现实,正是这种动乱的社会导致了民不聊生,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窦娥被诬陷杀人后,并没有屈服,而是选择了“官休”。这时她对官府的期望是:是非分明,执法公正。这是自从法律产生以来,人们一直渴望实现的愿望,也是考察一个社会吏治明暗的唯一标准,但窦娥的这个愿望被官府粉碎了,太守梼杌因收了张驴儿的好处并没有秉公执法,所以元代上层建筑的腐败也是导致窦娥悲剧的重要原因。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