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意,简单地说就是诗的意境。情与理融合为“意”,形与神凝结为“境”,情理与形神相互渗透、依存、制约,结出了诗意之果。诗意是文学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一种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存在。因此,诗意具有潜在性、模糊性和延伸性的特点。那么,小说的诗意又是什么?小说的意境与诗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因体裁属性不同,不能等同于诗的意境,它是优秀叙事文学散发出的袅袅余音与淡淡幽香。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是诗歌之学,是指一切文艺作品,可见诗意对于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普遍意义。因此,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涵盖了其他文艺作品。对于小说而言,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
解读小说的诗意,我认为有两把钥匙,可以打开曲径通幽之门。第一把钥匙,是汉朝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意思是说,对《诗经》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诗经》的注疏,自毛亨之后甚众,但没有一部著作能够完全说服后世,历朝历代都有学者质疑不断,新解迭出,每一家都只是一家之言,而不能达成“全面共识”。之所以不能“达诂”,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小说的诗意,要想“达诂”也非易事。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揭幕人,他的小说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诗意的代表之作。他笔下的很多句子没有饱和感,感觉后面尚未写完,却像铁锤一样敲打着读者的心,无不让人感到压抑、愤怒和惆怅。顺着小说的人物走向和故事脉络前行,在五光十色、意涵丰盈的文字之外,是小说张力的刚劲、诗意的席卷,不断开启着读者的心理和生理观感,在五味杂陈之中,悲悯、怨恨、疼痛,一齐涌上心头,让人有很多话想说,却又说不出来,最终变成了读书人的一声长叹。这便是诗意的震撼力。
解读小说的诗意的第二把钥匙,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海明威说:“冰山运动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八分之一,是小说文本表现出的文字和形象。水下的八分之七就是情感和思想。换句话说,八分之一是外在的,一目了然;八分之七是内在的,深藏不露,有着极大的弹性空间,读者尽可以结合文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寻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
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就是一部充满了诗意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作家哈里在死亡之前的一系列回忆。这些回忆都是片段性的,却连接着他的整个人生舞台。片段留下的缝隙成为解读小说的另一种通道,我们可以在遵循艺术逻辑和生活逻辑的视域下,结合艺术想象与生命情感,在文本之外开拓疆域,追问哈里的情感变迁、心理波动、命运起伏等方面的奥秘。一部可以多解的小说,绝不是教科书归纳的那样,是唯一的主题。像《老人与海》这类优秀小说,都会给读者留下很多“话柄”。因为这种小说具有汪洋恣肆的诗意潜质,“话柄”就是对诗意空间的想象、阐释和填充,是读者参与互动的激情对话。
一般而论,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而单一,结局圆满,四平八稳的小说,在诗意上是略逊一筹的。叙事时一味做加法,太过细腻会产生水分,无遮蔽,不留白,所有空间都被作者自己挤占了,堵住了行文的疏朗之气,也堵住了诗意的生长点。这样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同时也让读者无话可说,最终趋于平庸。
(摘编自李春平《袅袅余音与淡淡幽香——关于小说的诗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意具有潜在性、模糊性和延伸性的特点,因而它又是一种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存在。
B.因体裁属性的差异,小说的意境与诗的意境有所不同,小说的意境是优秀叙事文学的魅力所在。
C.诗意涵盖了其他文艺作品,因此,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其他一切文艺作品都具有诗意。
D.“冰山原则”中的八分之七有着让读者尽情发挥想象去探寻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的弹性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阐述了诗的意境,并指出其与小说的意境不能等同,引出后文对小说诗意的解读。
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以钥匙来比喻解读小说诗意的两种方法,具有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效果。
C.文章以鲁迅小说的诗意为例,是为了论证他的小说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诗意的代表之作。
D.文章举《乞力马扎罗的雪》和《老人与海》是为了论证“冰山原则”是解读小说的诗意的有效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的解释之所以不能“达诂”,是因为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带来审美鉴赏的差异,而不能对《诗经》形成“全面共识”。
B.在解读小说诗意时,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意在突出水下八分之七的情感和思想比水面八分之一的文字和形象更重要。
C.对于一部可以多解的小说,教科书对其主题的归纳可能是单一的,这对小说诗意空间的拓展是不利的。
D.叙事紧密,主题鲜明单一,情节平稳,结局圆满的小说,通常情况下在诗意上都是不足的,最终会趋于平庸。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宇宙始于1992年国外科幻作品《雪崩》里提到的“Metaverse(元宇宙)”和“Avatar(化身)“这两个概念。人们在“Metaverse”里可以拥有自己的虚拟替身,这个虚拟的世界就叫作“元宇宙”。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阳介绍,元宇宙主要有以下几项核心技术:一是扩展现实技术,包括VR和AR。扩展现实技术可以提供沉浸式的体验。二是数字孪生,它能够把现实世界镜像到虚拟世界里面去。这也意味着在元宇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自己的虚拟分身。三是用区块链来搭建经济体系。随着元宇宙进一步发展,对整个现实社会的模拟程度加强,我们在元宇宙当中可能不仅仅是在花钱,而且有可能赚钱,这样在虚拟世界里同样形成了一套经济体系。
(摘编自新华社官网《什么是元宇宙?为何要关注它?》)
材料二:
虚拟现实技术在医疗、文旅、教育、电影、电竞、直播等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常见,正在成为赋能千行百业的重要推手。今年2月,5G+医疗机器人+VR探视系统正式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病房应用,利用5G网络、医疗机器人、360度8K全景摄像头、8KVR眼镜等技术手段,实现了远程“零距离”探视。广西北海市“5G+VR智慧教室”交付使用,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通过云平台将各类教学内容同步到VR眼镜,实现沉浸式虚拟教学。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人民日报新媒体打造、百度提供技术支持的“复兴大道100号”线上VR展馆正式开馆,以场景化、沉浸式体验展现百年间中国富民强国伟大历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牵头促进VR/AR在大飞机研制、飞行员培训和航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产业化应用。
(摘编自中国电子报《虚拟现实:元宇宙点燃新一轮发展热情》)
材料三:
伦理道德方面,“元宇宙”深度释放了人类创造力与能动性,集中体现了人类对于突破物理限制、拓展生命体验的内在向往。“元宇宙”中构建的数字虚拟世界,既是现实物理世界的数字化复制物和创造物,也是科技改变生活与科技向善的结合。但并非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更不是逃离现实的“乌托邦”。进一步讲,“元宇宙”营造的沉浸式体验不是“沉沦式”生活,不能成为使人无形中丧失求真意识、热衷于成瘾式游戏生活的借口。“元宇宙”的数字创造无法摆脱关键生产要素需求,依然得遵循劳动价值规律;“元宇宙”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度虚拟化,必须依托社交网络演化发展,难以切断与现实物理世界的必然联系。因此,“元宇宙”中构建的虚拟身份、虚拟产品、虚拟市场、虚拟交易、虚拟生活、虚拟经济、虚拟人生等,不能脱离伦理道德的约束。
(摘编自解放军报《“元宇宙”来了,勿忘风险与挑战》)
材料四:
近代以来,人们总体倾向于将人理解为理性的存在物,而非理性主义的反拨和人们对现代化的反思,使得人们更多地将原始的、感性的欲望理解为人性。结果,资本乃至权力窥探到这一秘密,把对所谓人性的满足、迎合作为技术创新的标尺,一切工具合理性似乎都指向和服务于人性。元宇宙就是如此,它基于一个人人都喜欢沉浸式感性满足的人性假设,为各种复杂的数字构造穿上感性或曰人性的外衣。在元宇宙中,大数据、算法比我们自己更能监测和理解自己的感觉。我们为之惊叹的“人性化”不过是算法的结果。在感受力被数据化和技术加强的情况下,人自身最贴己的现实感受力、存在领悟力、思想表达力反而在下降。赫拉利所谓“退化的人类滥用进化的计算机”“可能只会增强人类的‘自然愚蠢’”等判断,与马克思的警示如出一辙:“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元宇宙的出现将把这种状况推向极致,其中最值得我们沉思的悖论就是:人的愚钝化恰恰是所谓人性化追求的结果!
(摘编自沈湘平《元宇宙:人类存在状况的最新征候》)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孪生技术能将现实世界镜像到元宇宙中去,所以我们在元宇宙里可以看见很多自己的虚拟分身。
B.随着元宇宙进一步发展,元宇宙会形成一套经济体系,在那里人们可能不仅仅在花钱,而且有可能赚钱。
C.沉浸式虚拟教学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云平台、VR眼镜等技术手段予以实现,能够增强学生体验感。
D.元宇宙深度释放了人类的创造力与能动性,突破了人类的物理限制,给予了人类超越现实的生命体验。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宇宙中构建的数字虚拟世界,是对现实物理世界的数字化复制和创造,不能脱离相关伦理道德的约束。
B.元宇宙的数字创造和人际关系的深度虚拟化都必须依托社交网络演化发展,难以切断与现实物理世界的必然联系。
C.将满足、迎合所谓的人性作为技术创新的标尺,将一切工具合理性似乎都指向和服务于人性,此种做法值得我们反思。
D.材料四的作者认为元宇宙将把赫拉利和马克思所说的状况推向极致,对“人性化”的极致追求可能导致人的愚钝化。
6.构建元宇宙有哪些利与弊?请根据材料进行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 ”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哆。”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 ”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
“钱 你有多少钱呢 ”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 ……”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姻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 ……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 ……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 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 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他们呢 ”
“他们 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 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佚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 ……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的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 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一个人在船上太孤独,想留“我”说说话。
D.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8.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6分)
9.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直劝京决策南向。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弃疾不为迎合,持论劲直。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遂奏疏曰:“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军人则利于优闲卧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申饬州县,以惠养黎元为意。另当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奖谕之,委以规画。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B.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C.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D.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并,一起、一齐之意。与《过秦论》中“并吞八荒之心”的“并”含义不同。
B.行在,天子所在之地或皇帝巡行所到之处。与《永遇乐》中的佛狸祠有异有同。
C.连,连续之意。与《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的“连”含义相同。
D.长短句,本指一种诗体名,后成为词的别名,如辛弃疾的词集叫《稼轩长短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弃疾有胆有识。在耿京遇害之后,他单枪匹马捉住了叛徒和金将,并将他们献出斩杀;后来又用心军务,筹创飞虎军,威震一方。
B.辛弃疾性格耿介。直言劝说在沦陷区的义军首领耿京归顺南宋朝廷;在延和殿召对中,没有丝毫逢迎皇帝,言论刚劲正直。
C.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平定盗乱,上疏陈述百姓为盗并非出自本心,实乃各方逼迫所致。
D.辛弃疾文才卓著。和朱熹在武夷山游玩之后,他写了《九曲櫂歌》;他素来擅长写词,词意悲壮,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
②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暖”字来写小路,表现山村天气晴好,温暖和煦,写出了春天祥和的气息。
B.颔联中“纵横”“高下”两个词,写出了乡村山水高阔、错落有致的环境特点。
C.诗歌以山村花草、鸡狗等景物,勾勒出一幅人烟稀少、寥落荒芜的村舍图景。
D.本诗语言质朴清新,在描摹自然宜人之景时善于炼字炼句,意象鲜明,意境清幽。
15.诗歌的颈联,与《归园田居》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在写景手法及所表达的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16.补写出句子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愁情,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 , 。”
(2)《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 。”
(3)“猿鸣”是中国古诗词中一个经典的意象,例如《琵琶行》中“ ”一句便运用了此意象,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描写南朝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清澈、猿啼凄清。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
夜市是都市人的休闲领地,新鲜有趣,但考证起来,它也拥有悠长的历史。可以说,夜市是古代商业文明的“引领者”。古代夜市充盈着不少趣事,很多人会认为唐代的夜市是最兴盛的,其实不然,宋朝才是夜市最流行的时代。当时已取消了夜禁制,夜间交易便________地发展起来。当时的夜市上,游人________,叫卖声此起彼伏。《东京梦华录》中,“一天灯雾照彤云,九百游人起暗尘”的描绘,既笼罩着迷离诗情,又衬托出“车马阗拥”的繁华。人们在夜色给予的欢乐中,释放疲惫,偶遇一个个惊喜。从不同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也能领略当时________的生活状态。《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的典型,各种酒肆、小吃店、南北杂货、西域货物……数不胜数。虽然此画没有直接描摹夜市,但其中出现的人、事、物,也是对当时夜市的某种“再现”,因为在当时,这些“节目”还会________至后半夜,令城市成为壮观的不夜城。不论哪个时代,美食肯定是市集上的抢手货。按照不同时令,夜市的美味也不断变换花样。夏季人流最旺,所以消暑食物便格外引人注目。比如细索凉粉、砂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等,( )。其他季节的美食也相当丰富,滴酥水晶鲙、煎夹子、香辣素粉羹等佳肴,兼具美味与形式感,成为宋朝文化的结晶,映现出当时生活美学的高度。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水到渠成 连绵不绝 富余 持续 B.顺理成章 络绎不绝 富裕 延续
C.顺理成章 连绵不绝 富裕 持续 D.水到渠成 络绎不绝 富余 延续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些美食在“内容”和名号上,均能做到表里如一,令人垂涎
B.无论“内容”还是名号,均能做到令人垂涎,表里如一
C.无论名号还是“内容”,均能做到表里如一,令人垂涎
D.这些美食在名号和“内容”上,均能做到令人垂涎,表里如一
19.宋朝有繁华的市民生活,更有不朽的文学成就,下列诗文名句均产生于北宋时期的是()(3分)
①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⑦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A.②④⑤⑦ B.①③④⑦ C.①⑤⑥⑧ D.②③⑥⑧
(二)简答题组(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博物馆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以三维立体的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从世界范围来看,博物馆数字化不是 ① 的,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20多年前,数字博物馆还是欧美发达国家大型艺术机构的“专利”,而近年来,数字博物馆已经在全球 ② ,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数字博物馆。
在各类新兴数字技术 ③ 的今天,特别是虚拟3D技术的出现,已经能够让博物馆的参观方式,从传统的实地观赏进入虚拟用户体验阶段。而随着移动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博物馆正从原先的电脑屏,开始走向“口袋”中,二维码微信导览功能,让观众只要通过手机,就能拥有一个对海量馆藏品 ④ 的“博物馆导览者”。根据调查报告显示,数字博物馆有效提高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让存储在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人们的视野。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进行修改。(6分)
四、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段时间,网络上流行一个词“躺平”,用来形容当下一些年轻人对工作和生活的状态。大体是面对现实中无法改变、无法掌控、无法解决的事时,一些年轻人摆出无所谓的态度,不奋斗、不努力,赚多少就花多少,即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
面对“躺平”的年轻人,忧国忧民一族很是担忧,担心“躺平”演变下去,会上升到民族危机。2021年5月25日,《南方日报》就“躺平”现象发文表示:躺平就是毒鸡汤,不仅不正义,而且可耻!表达了对“躺平族”的批判,也因此引发了全网对于“躺平”的讨论。
对于“躺平”,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B 2.C 3.B 4.D 5.B
6.利:①元宇宙的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成为赋能千行百业的重要推手,能助力医疗、文旅、教育等行业的发展。弊:①元宇宙可能会成为部分人群逃离现实的“乌托邦”,使人在无形中丧失求真意识、热衷于成瘾式游戏生活;②元宇宙可能会使人自身的现实感受力、存在感悟力、思想表达力下降,使人的生命出现愚钝化趋势。
7.A
8.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9.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0.A 11.C 12.A
13.①耿京命令辛弃疾带着奏表归顺宋朝,(恰逢)宋高宗正在建康犒劳军队,(就)召见,嘉奖了他。
②当时有不喜欢这样做的枢密院官吏,多次阻挠这件事,辛弃疾实行得更加尽力,最终没有被改变。
14.C
15.写景上:均运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手法。都通过描写鸡鸣、犬吠以动(声)衬静,反衬了乡衬环境的和谐静谧。情感上:都通过农村生活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村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16.略
17.B 18.C 19.A
20.①一蹴而就②蔚然成风③层出不穷④了如指掌
21.去掉“调查”或“显示”将“发展”改为“质量”或将“提高”改为“推动”将“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人们的视野”改为“走进人们的视野,走进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