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等级
【学习目标】
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意,并能背诵默写。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学法指导】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时年66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导入新知】
名句品味积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②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③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④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⑤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自主学习】
1. 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词语注音。
遥岑( ) 玉簪( ) 螺髻( ) 鲈( )鱼
堪脍( ) 倩( ) 揾( ) 舞榭( )
狼居胥( ) 佛狸祠( )( )(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遥岑远目: 玉簪螺髻:
断鸿: 风流:
脍: 北顾:
倩: 可堪:
揾: 烽火扬州路:
【合作探究】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一.赏析上片:
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能说说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吗?
二、 赏析下片:
提示: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探究:
1. 作者写了哪几个典故?
2.结合这三个典故,说说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选择(注意抓住能表现这种倾向,选择的关健词)。
3.通读全词,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词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三、 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这首词。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了解什么是用典,并说出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二、 分析探讨每一个典故的深刻寓意。
1. 词的开篇就提到孙权、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2.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
3.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
4.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5.本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三、总结这首词
【当堂检测】
1.楚天千里清秋, 。
2.可惜流年, , 。
3.想当年, , 。
4、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
5、元嘉草草, , 。
6、四十三年, , 。
7、可堪回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