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5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6 14:2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二单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②认识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十六国
宋 齐 梁 陈
东汉



西晋
东晋
隋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北齐
北周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
梳理政权更迭情况,结合地图明确各政权的空间位置,画出王朝更替图示和时间轴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
1.三国鼎力
一、三国与两晋



263年
266年
司马炎
西晋
280年
建立:三国后期,司马氏家族逐渐掌权后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建西晋,280年完成统一。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公元220—265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公元221—263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
公元229-280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
2、西晋短暂的统治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政权,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7
不问民生
腐败奢靡
石崇
王恺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司马光《资治通鉴》
鲜卑
匈奴
羌(qiāng)
氐(dī)
羯(jié)
鲜卑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公元220—265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公元221—263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
公元229-280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
2、西晋短暂的统治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政权,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西晋末年,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生产方式的交融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
生产方式的交融
边境汉人《放牧图》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汉族士大夫在烧烤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穿裤褶服的南朝汉族乐队
生活习俗的交融
生活习俗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文化艺术的交融
民族大融合的实现,使汉族接受其他少数民族的新鲜成分,所以在经济、文化上不仅衰落,而且变的更加兴盛,充满活力。隋文帝能够顺利完成统一事业,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应该是南北统一的重要条件。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民族融合: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消亡
民族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五胡内迁主要影响:
1、激化社会矛盾,国家长期分裂割据;
2、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3、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据《晋书》记载:后赵皇帝羯人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石虎更是嗜杀成性,他在城墙上挂满了汉人的人头,将汉人的尸骨做成“尸观”,恐吓路人。
4、加剧了对中央政权的争夺。
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
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南中、山越)
东晋至南朝,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西晋时期,五胡内迁并卷入司马氏内战
十六国政权中,大多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北朝政权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公元220—265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公元221—263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
公元229-280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
2、西晋短暂的统治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政权,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西晋末年,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一、三国与西晋
二、东晋与南朝
1、政权的建立
(1)东晋:
317—420年,司马睿,定都建康
(2)南朝:
420—589年,宋、齐、梁、陈
二、东晋与朝
420-589年的170年之内,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
◎南朝帝陵石刻
◎南北朝并立形势图
一、三国与西晋
二、东晋与南朝
1、政权的建立
(1)东晋:
317—420年,司马睿,定都建康
(2)南朝:
420—589年,宋、齐、梁、陈
2、社会特征
(1)政治:
士族专权
从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门阀士族政治
——东晋政治的基本特征
《魏书》所载之标准,凡称士族需合二大条件:其一,累官三世以上;其二,任官需达五品以上。
“门阀”:本为“家门阀阅”简称,指家族的政治背景。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二
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做官的重要途径。士人接受教育,就可以入仕居官;获得官场权势,反过来又能强化财富的占有;雄厚的家族财力,又足以保障子孙继续接受教育、成为士人。东汉以来,这种“教育-权势-财富”的循环占有,越来越多地围绕“族”而展开。东汉士族,大多同时具有学问、官族、豪右的特征,士族是一种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现象。若干士族在几个世纪以来长盛不衰、垄断权势,成为魏晋南北朝最耀眼的政治景观之一。
东晋士族专权——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
一、三国与西晋
二、东晋与南朝
1、政权的建立
(1)东晋:
317—420年,司马睿,定都建康
(2)南朝:
420—589年,宋、齐、梁、陈
2、社会特征
(1)政治:
士族专权
(2)经济: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1.政权更迭:
2.士族崛起:
3.选官制度变化:
九品中正制
这些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大都由世家担任,他们的阶级本性决定了他们在品评人物时不看才德,主要看出身门第,他们甚至根据族谱决定取舍,而对寒门庶族则百般挑剔,拒之门外,以至使官僚队伍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依据材料,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
简要说明
一、三国与西晋
二、东晋与南朝
1、政权的建立
(1)东晋:
317—420年,司马睿,定都建康
(2)南朝:
420—589年,宋、齐、梁、陈
2、社会特征
(1)政治:
士族专权
(2)经济:
江南经济的开发
原因:
①生产力:
②自然环境:
③社会环境:
北民南迁,带去了 劳动力和 生产技术。
江南地区水热条件好
江南 相对 安定。
一、三国与西晋
二、东晋与南朝
1、政权的建立
(1)东晋:
317—420年,司马睿,定都建康
(2)南朝:
420—589年,宋、齐、梁、陈
2、社会特征
(1)政治:
士族专权
(2)经济:
江南经济的开发
原因:
表现:
①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有了明显进步。
影响: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29
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一、三国与西晋
二、东晋与南朝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的建立
三、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的概况
◎东晋与十六国形势图
与东晋同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三、十六国与北朝
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
(1)统一北方时间:4世纪下半叶
①时间:
383年
(2)淝水之战
②双方:
前秦与东晋
③结果:
东晋打败前秦
④失败原因:
前秦政权内部各族未充分融合,统治基础脆弱,战略战术失当。
⑤影响:
前秦迅速崩溃,原先归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纷纷乘机独立,黄河以北又再陷入分裂的状态。
◎东晋前秦形势图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一、三国与西晋
二、东晋与南朝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的建立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汉魏以来,鲜卑拓拔部逐渐南迁,过着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鲜卑拓拔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鲜卑拓跋贵族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政府由于无力消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法性,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一、三国与西晋
二、东晋与南朝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的建立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439年,北魏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民族阶级矛盾尖锐。
孝文帝本人深受汉文化影响。
(2)内容:
说汉话
穿汉服
改汉姓
结汉亲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
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
原鲜卑姓氏 改称的汉姓
拓拔氏 元
拔拔氏 长孙
乙旃氏 叔孙
达奚氏 奚
丘穆陵氏 穆
步六孤氏 陆
贺赖氏 贺
独孤氏 刘
贺楼氏 楼
勿忸于氏 于
纥奚氏 嵇
尉迟氏 尉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刘知幾
促进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洛阳伽蓝记》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分裂走向统一,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北朝的强盛来自……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一、三国与西晋
二、东晋与南朝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的建立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2)内容:
①迁都平城
②移风易俗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
(3)影响: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
②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③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④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2)内容:
①推行均田制
A.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B.内容::
C.作用:
a.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
c.恢复发展了北方经济
国家
农民
无主土地(国有)
田租、户税、徭役、兵役
北朝的结束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
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
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民族融合的含义
各民族间平等相处、经济文化交流、生活习惯互相影响、生产方式渐趋于一致,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消除。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政治
二.经济
三.文化 p42
1.思想:
佛道兴盛,儒学正统地位受冲击,三教开始交融
道教:出世
佛教:转世
儒家:入世
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儒学倡导的“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受到挑战,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合理解释,心灵需要安慰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 《中国人史纲》
江 南 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与国家抢夺劳动力,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2)表现:
统治者:“三武一宗”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民间反佛:南北朝范缜
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3)影响: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北魏“龙兴寺佛造像”青州博物馆
佛教的曲折发展——“三武一宗灭佛”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政治
二.经济
三.文化
1.思想:
2.文学艺术:
(1)文学
(2)书法
(3)绘画
(4)石窟艺术(开凿于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 田园诗 南朝骈文 南北朝民歌
东晋:王羲之 “书圣” 《兰亭集序》
东晋:顾恺之 绘画理论:“以形写神“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王羲之《平安帖》
2010年11月20日,中国嘉德(北京)秋拍
3.08亿
“两汉文章古,晋时书画奇。书宗王羲之,画推顾恺之”
———美籍华人顾毓诱教授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临摹)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顾恺之这一《女史箴图》画卷,描绘一系列的动人形象,从她们的身姿仪态中透露出了这些古代宫廷妇女的身份和丰采。古人称其勾勒轮廓和衣褶所用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也形容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在《女史箴图》中保留了这些线条的联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节奏感。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曹植《洛神赋》
顾恺之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似来又去,含情脉脉,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的情境。
《洛神赋图》(晋 顾恺之)
“以形写神”就是说,要通过绘画形象把神情、神态、神韵表达、传递出来。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政治
二.经济
三.文化 p42
1.思想:
2.文学艺术:
3.科技:
(1)南朝 祖冲之 圆周率
(2)北朝 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农书;
(3)西晋 裴秀《禹贡地图》
长期分裂
人口迁徙
北人南迁
胡人内徙
民族融合
全新的统一
江南开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