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
本试卷共7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画图题请先用铅笔作图,确定后用黑色水笔描黑。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当地时间2023年4月15日,德国境内由于俄乌冲突造成能源危机而延迟关闭的最后三个核电站停止运行。面积仅36万km2的德国原有17座核电站,10年前核电在供电系统中约占25%,近年来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已达到45%左右,并加快布局氢能产业以促进能源转型达成减排目标。下图为德国核电站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判断,影响德国核电站选址的重要因素是
A.技术 B.市场 C.政策 D.水源
2.支撑德国关闭核电站的理由是
A.核电站密度大 B.市场需求萎缩 C.科技水平较高 D.煤炭资源丰富
3.德国弃核后,短期内能源保障的有效措施可能是
A.加大常规能源的供给 B.提高进口能源比重 C.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 D.大力开发水能资源
耕地“非粮化”是指土地经营者将耕地用于非粮食种植的农业生产行为。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耕地流转市场日益活跃,耕地“非粮化”问题日渐凸显,粮食安全不断受到威胁。2019年,广东省的粮食自给率约为35%,耕地“非粮化”利用风险较高。图2示意2019年广东省耕地“非粮化”驱动类型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4~5题。
4.广东省耕地“非粮化”问题最突出的地区是
A.粤北地区 B.粤东地区 C.粤西地区 D.珠三角地区
5.广东省耕地“非粮化”程度最高地区产生的主要因素有
①农业劳动力数量 ②耕地产出效益 ③农业生产技术 ④耕地流转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长臂猿(图3)活动与觅食均在树冠层中,曾在海南广泛分布,后因雨林开发而濒临灭绝。1980年,海南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最初仅有21平方千米,2003年扩大至300平方千米,长臂猿数量有一定增长。2021年,中国正式设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划定面积4269平方千米。2022年初,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至36只。据此完成6~7题。
6.推测1980年以来海南长臂猿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雨林面积缩减 B.生境破碎分割 C.台风灾害多发 D.天敌数量较多
7.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设立,能够
①有效拯救长臂猿及其原生生态系统 ②推动长臂猿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
③搭建长臂猿保护的科普与教育平台 ④减轻台风灾害对长臂猿生长的威胁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绿色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内容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绿色转型。图4为2015年我国各省区绿色化等级分布图。据此完成8~10题。
8.2015年我国各省区绿色化空间分异格局是
A.青海省绿色化水平高于河北省 B.山东省绿色化水平低于河南省
C.陆地边境省区绿色化水平较高 D.绿色化水平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9.东南沿海地区绿色化水平高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水平较高 B.公园数量较多 C.人口增长较快 D.森林面积较大
10.西南省区实施区域化绿色发展战略的措施合理的是
A.加大重工业基地的建设 B.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C.注重城市化速度的提升 D.注重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泥炭是沼泽植物残体在多水厌氧条件下未完全分解的堆积物,是重要的燃料。图5中的爱尔兰岛和苏门答腊岛都是世界上沼泽泥炭分布密集的区域。爱尔兰岛的沼泽集中分布在中部平原地区。近年来苏门答腊岛沿海地区居民将大面积的泥炭沼泽区抽干开发成油棕林。据此完成11~13题。
11.爱尔兰岛的沼泽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主要原因是中部地区
A.气候温和,蒸发较弱 B.全年多雨,河湖众多
C.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D.冻土广布,不易下渗
12.与爱尔兰岛相比,苏门答腊岛沼泽泥炭层较厚主要是因为
A.植被更茂密 B.气候更炎热 C.地势更低平 D.水系更发达
13.苏门答腊岛居民将泥炭沼泽区抽干开发成油棕林不会导致
A.湿地萎缩 B.火灾增加 C.碳排增加 D.生物多样性增加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约0.036%。中国某城市以重工业为支柱产业,所在地植被以森林为主。研究表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空气的对流扩散会使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图6意该市冬、夏季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据此完成14~16题。
14.与冬季相比,该市夏季二氧化碳浓度峰值出现较早的原因是
A.无需燃煤取暖 B.植物生长茂盛 C.白昼时间较长 D.空气对流较强
15.根据二氧化碳浓度的昼夜变化,可推测该市可能位于
A.吉林东南部 B.新疆西北部 C.云南东北部 D.山西西南部
16.为明显降低该市的碳排放量,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A.增加碳汇建设 B.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
C.倡导绿色生活 D.控制重工业生产规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汤逊湖位于武汉市东南部,是国内最大的城中湖,是武汉市的备用水源地。汤逊湖水系属于典型的平原区浅水湖泊。汤逊湖湖泊群周边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产业园与开发区的快速建设以及水产养殖的迅猛发展,使汤逊湖湖泊群出现了严重的水环境问题。武汉市提出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通过引江济湖和湖湖连贯,将“死水”变“活水”,恢复汤逊湖湖泊群的水生态环境。图7为汤逊湖水系连通工程示意图。
(1)指出汤逊湖为武汉提供的主要调节服务,并分析其水污染严重的原因。(8分)
(2)连通工程完成后,汤逊湖生物多样性明显好转。请分析其原因。(4分)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交界处的塞罕坝,春季多大风,历史上曾是皇家避暑狩猎之所,后因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变为荒山秃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国土绿化。1962年,塞罕坝林场从1000km之外的黑龙江孟家岗林场运来树苗栽种,但成活率极低。随后,林场采用高床育苗(图8),使树苗成活率明显提高。栽种过程中发现南坡的成活率相对较低。经过50多年的发展,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当地的小气候得以改善,霜冻发生的频率显著减少。
(1)说明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从孟家岗林场引进的苗木成活率低的原因。(4分)
(2)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塞罕坝高床育苗的优点。(6分)
(3)分析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不利条件。(6分)
(4)分析塞罕坝林场建成50多年后,当地霜冻发生频率减少的原因。(4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中国科学院铺沙综合科考队对南海诸岛的考察发现,在某些珊瑚岛上几乎不存在地表水资源。近年来,我国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吹起填造陆地,建设人工岛。随着礁盘上建设的人工岛面积扩大,地表以下珊瑚砂层和石灰岩顶部(裂隙、溶洞发育)的地层中逐渐形成“淡水透镜体”(图9)。“淡水透镜体”是指咸、淡水的密度差异等导致地下淡水漂浮在咸水之上,形成中央厚、边缘薄,宛如凸透镜形状的淡水层。
(1)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明南海珊瑚岛地表水缺乏的原因。(6分)
(2)分析淡水透镜体的形成原因。(6分)
(3)简述南海诸岛淡水透镜体的合理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8分)
高二地理试卷参考答案
1.D 读图可知德国核电站主要位于河流和沿海附近,说明核电站选址主要与水源有关。因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巨大热量,大约每秒钟需要十一至十二立方米流量的冷却水降温,冷却水往往被视作是核电站正常运转的“血液”,D对;通过图中核电站数量可知德国的核电技术相对比较成熟,核电技术可以在国内各地共享,说明技术不是影响德国核电站位置的主要因素,A错;国家政策会影响核电的区位选择,但不是主要因素,C错;读图可知,柏林是德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经济发达,电力需求大,但附近并没有核电站分布,排除市场因素,B错。
2.C 根据材料可知德国关闭核电站的背景是能源结构的调整转型,德国正用可再生能源和未来的氢能发展来替代核能和化石燃料,以达成减排目标,而这需要发达的能源技术作为支撑。C正确。德国境内核电站密度确实较大,如果担心密度过高,可关闭部分而无需全部关闭,A错;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第二产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B错;德国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由于煤炭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终究会枯竭,且发展火电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利于环保还会增加碳排放成本,D错。
3.B 德国核电在能源结构中占比大,弃核后将面临能源危机。德国境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节能减排计划。加大常规能源煤的供给,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烧煤需要买碳排放许可,成本会转嫁给消费者,引起民众不满;而油气资源主要依赖进口,短期内为了保障能源供应,提供能源进口比重是可行且有效的措施,北欧有丰富的水能,南欧有丰富的太阳能,德国也可以从这些国家及其他国家进口能源,A错B对;德国传统产业所占比例大,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虽保护了环境,但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C错;水电站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且由于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德国水能资源不太丰富,需抽水蓄能,D错。
4.D 根据图示耕地“非粮化”程度的分布特征可知,珠三角地区为高度“非粮化”,耕地“非粮化”问题最突出。故D选项正确。
5.A 受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影响,珠三角地区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从事非农生产;受耕地产出效益的影响,农民的种植意愿更多地转向收益高的经济作物或园艺作物等,①②正确。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农业生产技术高,不是非粮化的主要因素;土地流转是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可以自主决定依法采取出租(转包)、入股或者其他方式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广东省内耕地流转政策地区差异小,③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B 1980年,海南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雨林面积没有缩小,而是增大的,A错误;1980年,海南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最初仅有21平方千米,面积狭小,生存环境破碎狭小,因而数量增长缓慢,B正确;台风灾害多发对长臂猿的影响是短时间的,C错误;材料中没有信息显示长臂猿的天敌增多,D错误。
7.C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设立,能够有效拯救长臂猿及其生存的生态系统;推动长臂猿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搭建长臂猿保护的科普与教育平台,故①②③正确。台风灾害只能通过预报来做出及时正确的应对,不能通过建设国家公园来减轻影响,故④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国家公园,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通过较小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既排除与保护目标相抵触的开发利用方式,达到了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又为公众提供了旅游、科研、教育、娱乐的机会和场所,是一种能够合理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模式。
8.A 读图可知,青海省属于高水平区,河北省属于低水平区,A正确;山东省绿色化水平高于河南省,B错误;陆地边境省区中,新疆、广西属于中等水平区,甘肃为低水平,C错误;图示我国绿色化水平分布不均,并未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情况,D错误。
9.A 结合材料可知,绿色化内容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绿色转型。东南沿海地区属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技术先进,发展理念新,产业发展及更新转型快,绿色化水平高。A正确。森林面积、公园数量不能体现经济绿色转型,人口增长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CD错误。
10.B 实施区域化绿色发展战略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西南省区自然环境多样,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应加大生态安全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B正确。加大重工业基地的建设、注重城市化速度的提升、注重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会加剧环境问题出现,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ACD错误。
11.C 本题比较前提爱尔兰岛,比较对象中部与其他地区。整个爱尔兰岛均位于西风带内,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整个岛屿全年气候温和多雨,河湖众多,不是沼泽集中在中部地区的原因,AB错。由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爱尔兰岛是欧洲西北部北大西洋上的不列颠群岛中面积较大的岛屿。地形南北高中间低。岛的四周是边缘不高的山地,由于中部地势低平,且爱尔兰岛降水量大,排水不畅,使得沼泽发育,C对。爱尔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气温在0℃以上,不会有广大的冻土分布,D错。
12.A 泥炭是沼泽植物残体在多水厌氧条件下未完全分解的堆积物,所以泥炭层形成的前提是必须有植被残体,其他地势、水系及温度不是形成泥炭层的必要条件。与爱尔兰岛比较,苏门答腊岛纬度更低,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更加湿热,植被生长茂盛,植物残体更多,在多水厌氧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形成更厚的泥炭层,A对。气候炎热,如果没有充足的水分,像热带沙漠气候,没有植被分布,不会有厚厚的泥炭层,B错。地势和水系不是泥炭层形成的必要条件,CD错。故选A。
13.D 苏门答腊岛沿海居民将泥炭沼泽区开发成油棕林后,抽水排干使土壤裸露,湿地萎缩,土壤变干,沼泽植物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植物体内含水量变少,蒸发蒸腾量减少,气候变干,山林火灾风险增加。土温升高,土壤中微生物有氧分解增强、加快,碳排放增加。故最不可能发生的是生物多样性增加。选D。
14.C 夜间绿色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消耗的少,二氧化碳消耗量小于生产量,夜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夏季与冬季相比,白昼时间长,日出时间早,光合作用开始的早,由于光合作用而消耗的二氧化碳开始的早,二氧化碳开始消耗的就早,因而夏季二氧化碳峰值出现提前,故C正确;燃煤取暖、植物生长状况影响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少,不会引起峰值出现的早晚,故AB错误;空气对流最强出现在午后左右,而不是7时左右,故D错误。故答案选C。
15.D 由上题可知该地区的二氧化碳含量受绿色植物的影响大,夏季二氧化碳含量昼夜差异大,冬季二氧化碳昼夜差异小,说明该地区冬季光合作用弱,应为落叶阔叶林,云南东北为常绿阔叶林,故C错误;新疆西北为荒漠,故B错误;该地区冬季二氧化碳含量受植被影响小,受大气对流扩散影响大,而一个地区地方时14时气温最高对流最旺盛,由图可知冬季14:30时二氧化碳含量最低,说明大气对流此时最旺盛,应为当地14:00左右,由此可推出当地经度为112.5°E,山西在120°E之西,故D符合题意,吉林东南经度大于120°,故A错误。故答案选D。
【点睛】午后,地面附近气温达到一天中最高,垂直方向上大气气温差大,对流运动强烈。大气易上升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大气不稳定,一般垂直上温度差变大导致,气温差越大,对流越旺盛,大气越不稳定。
16.B 碳汇建设、倡导绿色生活只能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量,不会降低碳排放量,故AC错误;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可以间接的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少碳排放量,故B正确;控制重工业生产规模不一定会减少碳排放量,故D错误。故答案选B。
17.(12分)
(1)调节径流(调蓄洪水);改善气候;降解污染。(任答两点,每点2分,共4分)
原因:城市发展使湖泊面积缩小,水系割裂,水体自净能力降低;位于城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过多;水产养殖业发展,湖泊营养物质过剩。(排污和自净各答一点,每点2分,共4分)
(2)(连通工程完成后,)汤逊湖与外界水体交换增加,流动性增强,水质变好,适宜生物生存;(2分)(连通工程)增强了汤逊湖与其他湖泊的联系,使碎片化的栖息地联系起来,更适宜生物繁衍生息。(2分)
18.(20分)
(1)距离较远,运输时间较长,苗木易失水受损导致质量下降;当地自然条件难以满足苗木生长需要。(4分)
(2)高床增加土层厚度,利于根系伸展;增加土壤受光照面积,提高土温;地面坡度加大,便于雨季排水。(6分)
(3)南坡为阳坡,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3分)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暴雨频率较高,土层较薄。(3分)
(4)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热容增大,冬春季风力削弱,冬半年气温和土温较高,出现极端低温的概率减少。(4分)
19.(20分)
(1)南海珊瑚岛位于热带,太阳辐射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地表物质松散,降水下渗快;岛屿面积小,汇流快,地表水赋存条件差。(6分)
(2)南海珊瑚岛礁降水丰富,砂层空隙大,(人工岛面积足够大时)雨水下渗量大;雨水下渗后,由于密度差在咸淡水过渡区上方形成淡水区,且水位高于海平面;淡水水位高出海平面使淡水流向海洋,降水持续补给淋溶原有岛礁的盐分;填海造陆过程中砂石堆积阻挡了海水的渗入,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中央厚、边缘薄”淡水透镜体。(6分)
(3)淡水透镜体的开发可以提高淡水资源供应量,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海岛环境安全;有利于更好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提高国家对海洋国土的管控能力,保障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确保海上通道安全,扩展战略纵深、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任答四点,每点2分,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