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谈到地理分布,如果我们承认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气候及地理的变化,以及由于诸多偶然而未知的散布方式,生物曾发生过从某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的大规模迁移;那么根据遗传变异学说,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许多有关生物分布上的重要事实。为什么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呢 其原因在于,生物都是以共同的世代谱系相连接,并且其变异的方式也相同。在同一块大陆上,在极为不同的条件下,在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在高山和低地在沙漠与沼泽,每一大纲中的大多数生物是有明显联系的。这使每一个旅游者都会感到惊奇,但对我们来说,所有这些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它们是同一祖先和早期迁入者的后代。根据前述迁徙理论,加之在多数情况下的生物变异,我们借助于冰期事件便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在最遥远的山区,在南北温带中会有少数植物是相同的,而其他许多植物也是很相似的;同时也容易理解,为什么虽然有整个热带海洋的间隔,南北温带海洋生物中仍有些也极为相似。虽然两个地区具有适于同一物种生活的相同的自然条件,但如果两个地区长期隔离的话,它们之间的生物存在极大的差异,人们也就不必为怪了,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关系中最重要的。而且,在这两个地区,在不同的阶段内,从其他地区或者这两个地区之间彼此接受的迁移来的生物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所以,这两个地区中生物变异的过程也就必然是不同的。
根据这种迁徙的观点,以及随之而来的生物变异,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海岛上仅有极少量的物种栖息着,而其中的许多还是特殊的地方性类型。我们清楚地看到为什么那些不能横渡广阔大洋的动物类群,如蛙类和陆栖哺乳类,没有在海岛上居住;另一方面,为什么那些能够飞越海洋的动物,如蝙蝠中的一些新的特殊类型却在远离任何陆地的海岛上被发现。海岛上有特殊类型的蝙蝠存在,但却没有发现任何陆生哺乳动物的事实也是特创论根本无法解释的。
按照遗传变异学说,在任何两个地区若存在着亲缘关系很近的、有代表性的物种的话,就暗示着相同的祖先类型曾经居住在这两个地区。并且无论在什么地方,若有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栖息在两个地区,我们必然还会在那里发现这两个地区所共有的物种;无论在什么地方,若有许多亲缘关系密切的特征性物种出现的话,那么属于同一类群的一些可疑类型和变种也同样会在那里出现。各个地区的生物,必然与其最邻近的迁徙源区的生物有关,这是一个极为一般性的法则。我们可以看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胡安·斐尔南德斯群岛以及其他美洲岛屿上的动植物均与其相邻近的美洲大陆的动植物有着惊人的联系。同样的,佛得角群岛及其他非洲岛屿上的生物与非洲大陆上的生物间也存在着这种联系。必须承认,靠特创论无法对这些事实作出解释。
(选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
材料二
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恐惧的负面作用与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样重要。然而,达尔文恐惧什么呢 他得出进化论的观点时才29岁,那时他在专业上还没有地位,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一种异端学说来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业。
然而他的异端学说是什么呢 信奉进化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还不是问题的主要部分。达尔文早年有关“递变”的笔记中可能含有问题的答案,这些笔记中包含了他所赞同但却害怕发表的一些观点,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这远比进化本身更要异端,没有哪种观点比认为心灵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更能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了。
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故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他在1880 年写道:“我认为直接反对基督教和有神论,对公众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伴随科学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会更好地促进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一直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而且我本人的工作仅仅局限于科学之内。”
然而他的工作内涵与传统的西方思想确是极大的断裂,我们很难将其纳入这种传统中。例如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对达尔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达尔文的唯物论,而且他还热衷于认为生命物质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认对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 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吗
(摘编自斯蒂芬·杰·古尔德《自达尔文以来》)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远古时代受到气候及地理变化等方面的影响,生物会从某一地区向另一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迁徙。
B.在同一块大陆上,在极为不同的条件下,每一大纲中的生物都是有明显联系的,因为它们是同一祖先和早期迁入者的后代。
C.达尔文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主要原因是理论还需要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加以证明。
D.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实际上就是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而这一点会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
2.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任何远离陆地的海岛上都能够发现蝙蝠的存在,因为它能够飞越海洋。
B.如果在任何两个地区发现了亲缘关系很近的、有代表性的物种,那就说明它们有相同的祖先。
C.材料二中说“疑感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指怀疑和批判精神;“知识”指科学知识。作者认为,既要运用科学知识,又要坚持批判精神,勇于创新。
D.达尔文发现进化论时才29岁,那时他还没有专业地位,担心他自己不能证明进化论,从而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业。
3.下列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最遥远的山区,在南北温带中会有少数植物是相同的,而其他许多植物也是很相似的。
B.有整个热带海洋的间隔,南北温带海洋生物中仍有些也极为相似。
C.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胡安·斐尔南德斯群岛以及其他美洲岛屿上的动植物均与其相邻近的美洲大陆的动植物有着惊人的联系。
D.人类或者是存在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通过上帝来创造的。一旦制造出来,便会亘古不变。
4.材料二中说“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他的“温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一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春蚕(节选)
茅盾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
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
“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
张老头子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他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
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
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
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
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
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
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
“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
四大娘首先反对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
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
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
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
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
就是这么着,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还不算!
1932年11月1日(有删改)
文本二
不论是对于文学写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面向的物质实体与真实存在,后者指的是文学主体基于个人化的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真实经验。
自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从文本内在逻辑中抽离出真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以及诸如此类的论证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 “文学真实”复合体。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表现出她急切、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
B.亲家张财发来“望山头”,给老通宝带来了今年茧厂不开秤的消息,另外,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代东家来向老通宝催债。
C.小儿子阿多抱怨老通宝打错了主意,应该“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这样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
D.春蚕成熟得好,一村的人却都受到了损失,老通宝家“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反而增加了债务,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B.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C.“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用语幽默,既表现了老通宝卖茧子的决心,也暗示了他们此行的艰难。
D.在无锡茧厂卖茧子的过程,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交代——“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并未详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8.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9.这篇小说也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请从“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4题
甲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教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选自《过秦论》上篇)
乙
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选自《过秦论》下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B.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C.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D.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以十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故以“行伍”代指军队。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故又以万乘代指天子。
C.八州:指秦据有的雍州之外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等州。
D.社稷,谷神和土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12.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及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B.作品中作者极力写秦始皇威势之盛,揭露其政策的实质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并以两个“不敢”从正面表现了秦始皇的不可一世。
C.作品交代了陈涉的出身地位、个人素质以及起义军的基本人员构成、武器状况,写出了抗秦力量的单薄。这样写说明了强秦并非毁于强大的外部力量。
D.《过秦论)上篇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4分)
(2)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4分)
14、甲文中运用大量对比,请概括写出其中三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15-17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
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1】,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2】,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注释:【1】晦迹:隐居不求知名。【2】《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相》首联“丞相”和《咏史》首联“先生”的称呼都蕴含了诗人的敬重之情。
B.《蜀相》颈联的“三顾”与《咏史》首联的“三顾”是指刘备曾经三顾茅庐一事。
C.《蜀相》颈联的“老臣心”即《咏史》颈联“托孤”一句中蕴含的忠于汉室之心。
D.《蜀相》尾联的“出师”与《咏史》尾联的“出师”都指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史实。
16.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相》首联用设问的修辞表现了探寻丞相祠堂之意。
B.《咏史》首联化用典故表达了对贤臣得遇圣主的称赏。
C.《蜀相》颔联的“自”蕴含了对丞相已逝的追悼之情。
D.《蜀相》和《咏史》都通过描绘实景来表达追怀之情。
17.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内容和情感的异同。(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①《屈原列传》“_________”和《离骚》中的“__________”写出了屈原对楚怀王昏聩荒唐的怨恨之情。
②《燕歌行并序》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边塞的阴惨景象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凄凉。
③《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四样美好的事物来直接描摹声音。
④杜鹃鸟又名子规,是凄凉哀伤情感的象征,成为唐宋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比如“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在古代中国,戏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人声夹着摊肆的嘈杂,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 _____在这喧嚣之中,不得不 _____地寻求突出自己存在和影响的有效手段,从而摸索出以远离生活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规则。
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 ),使表演者无论在化妆服饰还是动作语言上都颇有“矫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匀红抹绿的脸谱……为此,中国的戏剧艺术家长期说白、咏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乐此不疲。在戏曲表演过程中,_____的人间生活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使平素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从而做到形神兼备。脸谱、水袖、兰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道具等,都凝固为程式的东西,共同增加了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造成了赏心悦目、_____的审美效应。
19.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湮没 煞费苦心 五颜六色 荡气回肠
B.淹没 苦心孤诣 五光十色 勾魂摄魄
C.淹没 煞费苦心 五光十色 荡气回肠
D.湮没 苦心孤诣 五颜六色 勾魂摄魄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为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B.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戏曲的外在形式呈现出变异生活、远离生活的特点。
C.外在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决定了这一特点。
D.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特点,决定于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的这一特点。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
B.中国戏剧家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
C.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
D.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6分)
22.将下面语句变成三个连贯的短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3分)
“天问一号”是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根据下列信息,给“空中课堂”下定义。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明、连贯,不超过70个字。(3分)
①空中课堂利用网络技术实施教学。
②空中课堂具有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功能。
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空中课堂的主要目的。
④相较于一般的课堂形式,空中课堂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⑤在空中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实时交互。
⑥“空中课堂”这一课堂形式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以及教学技术的进步。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强调自然法则是刚性的,所以君子自强不息以免遭淘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出自《老子》,表达居下、谦让、不争的道理。
有的同学认为新时代青年需要进取精神,不惧困难,不怕失败;有的同学则认为新时代青年应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谦让精神。
关于“进取精神”和“谦让精神”,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连云港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
解析A项,原文是“如果我们承认”,因此生物大规模迁徙只是作者假设存在的一个事例;B项“都是有”错,原文“大多数是有”;C项,达尔文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主要原因是“理论还需要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加以证明”错,文中说“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
2、C
解析:A项,原文语句是“为什么那些能够飞越海洋的动物,如蝙蝠中的一些新的特殊类型却在远离任何陆地的海岛.上被发现",出错信息点是“蝙蝠中的一些新的特殊类型”“远离任何陆地的海岛";B项,“那就说明它们有相同的祖先”有误,原文语句是“就暗示着相同的祖先类型曾经居住在这两个地区”。D项“担心他自己不能证明进化论,从而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业”有误,原文是“那时他在专业上还没有地位,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一种异端学说来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业。”
3、D
解析:D项是特质论的观点,而材料一阐述的生物的遗传变异学说。
4、
①达尔文故意拖延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他认为当时发表的时机还不成熟;②达尔文有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唯物观的注意,而在当时这是比进化论本身更加异端的思想;③达尔文从来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只把自己的工作严格局限在科学研究的框架内。(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4分)
5、
①论证思路采用总分结构。首先论述遗传变异学说,能解释地理分布的重要事实;然后论述迁徙理论可以解释海岛的物种;最后阐述遗传变异学说,能解释各地区的生物之间存在的相似性。②运用了举例论证(事实论证)方法和因果论证方法。例如“在南北温带中会有少数植物是相同的,而其他许多植物也是很相似的”;大量的“为什么”分析原因,形成因果论证。③论证语言表达严密,逻辑性强。阐述中多用限制性的修饰语,力求论述准确严密。例如“每一大纲中的大多数生物是有明显联系的”“但如果两个地区长期隔离的话,它们之间的生物存在极大的差异”等 (每点2分,只概括给1分)
6、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项“这样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错。阿多抱怨老通宝打错了主意,说当时应该“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其实只是“事后诸葛亮”,社会动荡,这样的损失是谁都难以预测的。故选C。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
C.“运用双关手法”错。“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这句话没有使用双关手法。故选C。
8、
①在“山棚”下爇了火以后,一方面紧张而焦灼,另一方面又因淋到蚕尿而快活。②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老通宝立刻充满了欢笑。③今年却没见半个收茧人,使老通宝他们忧愁失望起来。④不得已将茧子贱卖到无锡茧厂后,老通宝又气得生了病。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解析】解答此题,要浏览全文,聚焦老通宝的情绪变化,筛选与老通宝情绪相关的内容。考生可以根据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概括提炼出某个阶段的心理状况,然后分析出心理变化过程。
根据第一段中“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分析可知:在“山棚”下爇了火以后,老通宝的内心是紧张而焦灼的。
“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等描写分析可知:因淋到蚕尿而快活。
总之,在“山棚”下爇了火后,老通宝在“蚕宝宝”生长情况不明朗时的心理状况:紧张而焦灼,患得患失,时而忧愁,时而快乐。
根据第二段,“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当四大娘看到“一片雪白”后,“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分析可知:老通宝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他的内心由原来的患得患失转而快乐起来。
根据“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分析可知:当老通宝他们看到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不由得忧愁、失望起来。
根据“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分析可知:老通宝不得已将茧子贱卖到无锡茧厂后,他又气得生了病。
9、
①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的这一社会真实存在;②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负债的遭遇,现实生活,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的政治、经济现实;③作者没有主观的评价却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这恰恰是对现实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真实经验。(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的阅读小说基本特征的能力以及群文阅读的方法。
根据题干,这道题是要求学生结合这篇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它的现实主义的文学特征。从题干来看,就是要从细节真实、形象典型、方式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考生可考虑小说所讲故事是怎样反映现实的、小说塑造的人物是怎样代表现实中的人物的、小说作者是如何用客观的方式从内容和情节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倾向的。
(1)通过真实细节表现现实生活。
“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由此概括:这篇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
(2)通过典型形象表现生活本质。
“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还不算”这篇小说叙述了老通宝家“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反而增加了债务,一村的人都有了春蚕丰收却丰收成灾的遭遇,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
(3)通过冷静描写和叙述方式隐蔽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感情。
这篇小说作者采用叙述老通宝家“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反而增加了债务的情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生活艰难,揭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但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没有采用主观的评价的方式,而是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感情隐蔽在冷静的描写和叙述之中。
10.A
11.A
12.B
13.
(1)陈涉一人发难(起事)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自己也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作难”、“七庙隳”、被动句、语意各1分)(共4分)
(2)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法令繁复,刑罚严酷,天下震动(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了。(“振”、“怨望”、“畔”、句意各1分)(共4分)
14.
①将陈涉地位与九国的地位进行对比
②将陈涉军队的武器与九国军队的武器进行对比
③将陈涉军中士兵的能力素质与九国军士进行对比
④将陈涉指挥作战才能与九国谋士进行对比。(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15.D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能力。
D.“‘出师’都指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史实”错。《咏史》尾联“前后出师遗表在”指的是诸葛亮写的前后《出师表》,不是指出师北伐的史实。故选D。
1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都通过描绘实景来表达追怀之情”错。《咏史》中没有实景,颔联“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并非写景,而是比喻明君贤相相遇合。
故选D。
17.
(1)内容相同点:都写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辅佐蜀汉两代人的功业。不同点:《蜀相》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写诸葛亮的功业;《咏史》则主要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叙写其辅佐蜀汉的功业。
(2)感情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不同点:《蜀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与对国家能够出现这样的人才的期盼,饱含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而《咏史》则主要歌颂了诸葛亮的忠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内容上:《蜀相》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叙写诸葛亮的功业。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咏史》则全部写史,这首诗将诸葛亮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写诸葛亮躬逢明主,君臣相契,大展宏志;后一阶段写诸葛亮肩负托孤之重,竭尽忠诚,至死方休。简括地凝缩了诸葛亮的一生。 由此得出内容相同点:都写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辅佐蜀汉两代人的功业。不同点:《蜀相》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写诸葛亮的功业;《咏史》则主要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叙写其辅佐蜀汉的功业。
情感上:《蜀相》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隆中对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达了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咏史》前两联写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林,“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写明君贤相相遇合,这是诸葛亮蜀汉事业的起点。接着写“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说刘备托孤,后句说诸葛亮一生的忠义之心。作为臣子的诸葛亮“忠义心”须倾,倾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地步。诸葛亮为开创蜀汉的基业,殚精竭智,运筹帷幄,历经百战。尤其是刘备托孤以后的十一年,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中,独挡风雨,力挽狂澜。六次北伐,饱尝艰辛,无时不在为光复汉室而“报国还倾忠义心”。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始自“隆中对”,终至“出师表”,他的忠心令人动容。而“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也同时表达了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遗憾。 由此得出感情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不同点:《蜀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与对国家能够出现这样的人才的期盼,饱含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而《咏史》则主要歌颂了诸葛亮的忠义。
18、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怨灵修之浩荡兮”
②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③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④“杜鹃啼血猿哀鸣”“望帝春心托杜鹃” (“又闻子规啼夜月”……)
19.B
【解析】第一空,“淹没”,表示大水等漫过或浸没,也比喻声音等的“盖过”。“湮没”则主要用来表示人的名声或事迹的埋没或者事物的埋没。从常见用例看,用来指文化领域的人或事多些。根据语境“喧嚣”,这里应该用“淹没”。第二空,“煞费苦心”指费尽心思、费尽心机。“苦心孤诣”指苦心专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多用于学术研究、经营事业等。这里形容戏曲艺人苦心钻研,应用“苦心孤诣”。第三空,“五颜六色”和”五光十色”,前者强调颜色多,而后者指颜色鲜艳,式样繁多。联系下文“人间生活”,这里用“五光十色”来指生活的丰富多彩更好。第四空,“勾魂摄魄”形容事物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使人心神摇荡,不能自制。“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此处强调戏曲的吸引力,用“勾魂摄魄”更恰当。
20.A
【解析】根据后文“矫情镇物,装腔作势”可知,其前文应具体说明特点,而这八字对应的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从衔接的紧密度上排除BCD三项。
21.D
【解析】本句的病因有两处,一处是“之所以……的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二者只能留其一;第二处是语序不当,应先“勤于观察”,然后“精于提炼”
22、
参考答案:①“天问一号”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的名称,②这个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③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
23、
参考答案:空中课堂是一种教师借助网络,通过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功能实时交互,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课堂形式。
【解析】首先确定句子主干——空中课堂是一种课堂形式;然后从其他几个句子中提取能够体现空中课堂特点的词语,并将其补充到句子的主干之中,最后组成一个单句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24、(60分)
参考规范的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