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超越了其他作家”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一,应是“超越了一般的、平庸的作家”。
2.【答案】D
【解析】“目的是对阿Q进行讽刺”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鲁迅这样做是为了“对标题反讽和解构”,用虚构的
小说文体以史传之名对史传文体进行解构。
3.【答案】A
【解析】材料一论证的是“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妙处,而A项“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句像迅速
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辽阔的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
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景物丰富繁丽,并不“少”“简”。
4.【答案】①对比论证,如材料一将鲁迅的创作笔法同一般作家的创作笔法进行对比:②举例论证,如材料一在论证
笔法特点的时候,举了《阿Q正传》的具体内容为例;③引用论证,材料一的尾段引用了鲁迅的名言:④比喻论
证,如“惊雷闪电式”“含金量”等:⑤假设论证,在材料一中,作者假设了如果由一般作家来写阿Q的故事,会产
生的不同效果。(每点1分,任写四点且能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即可,意思对即可)
5.【答案】①选择无姓无名的乡村流浪汉“人传”,作为传主,颠覆了史传的体制。②“正传”二字取自不人流的套
话。③具有嘲讽意味,暗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传”皆是“歪(不正)传”,讽刺了某些史家。④采用元叙事手
法,以小说内容写传统史传中的“序”,作者直接出面对史传的章法进行调侃,调整了创作主体与形象主体的位
置,消解了对史传的崇拜意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6.【答案】D
【解析】“后者出于对任丕祥的不满”分析错误,范副司令只是不同意这种策略,并没有对任丕祥不满,他的焦躁
应是由自身的疲劳、对战士的心疼、职责的压力、赶路的急迫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7.【答案】C
【解析】“旨在反衬红军意志的坚定”分析错误,这并非③处画线句的写作意图。
8.【答案】①蕴含哲理,说明了在艰苦的行军过程中,“休息”对于战士养精蓄锐,从而更好地投入战斗有着巨大的
意义(或“蕴含着没有充分的休息,就无法取得更大的胜利的道理”),引人深思。②暗示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
应步步为营、有张有弛,深化主题。③以“休息”为题,使两位不知疲倦、不愿休息、勤于工作的老干部形象得到突
出,丰满了人物的形象。④以“休息”为题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思考和联想。(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
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9.【答案】①采用联想、想象。如“眼皮上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写出战士们多日没有休息的感受和形
体姿态。②运用排比手法。如“这一个身子一趔趄,撞到树干;那一个脸被树枝划破了;又一个脚被山石碰伤
了”,通过描写不同战士的状态,突出了战士困倦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③运用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如“身子
沿着树干慢慢地滑下来,蓦地,‘咕咚’一声栽倒在地上”,“滑”“栽”等动词,写出副支队长因困倦而无法控制自
己身体的情形,形象逼真。④侧面烘托。如“刚把这个拖起,要拖那个的时候,这个又扑倒了,费了好大的劲才叫
醒了三个人”,通过范副司令叫醒战士的艰难,侧面烘托出战士们当时极度疲劳的情形。(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
点、意思对即可)
语文第1页(共4页)A I
2023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极为普遍又极难名状的精神现象,如果用理论形式研究和表述,足可写
成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倘若把阿Q的生活故事交给一般作家去写,也可能拉长为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
而这样做,则很难取得《阿Q正传》这样的社会效果与艺术效能。唯深于道者能浅言。独有这种短短的3万
字的小中篇形式,能够获得惊雷闪电式的明快、深透的社会警醒效应,并透发出鲁迅那种特有的举重若轻、
迅速见效的艺术风格。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表现出轻灵、跳跃、活脱的艺术特色。《阿Q正传》
的“简单”正表现了鲁迅高超的概括能力。用现在的新词汇来说,这是一种“深奥的简洁”。
《阿Q正传》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还在于鲁迅能够紧紧抓住小说最主要的东西一精神胜利法进行描
述,与此关系不大的情节则大胆省去。各章之间大省略、大跳跃,又富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例如,第六章“从
中兴到末路”的开头一句“在未庄再看见阿Q出现的时候,是刚过了这年的中秋”,既与第五章末尾阿Q“巴
经打定了进城的主意了”一句自然衔接,又把阿Q进城的大段过程轻轻一笔省略掉了。如果是别的作家来
处理,很可能将阿Q这段由帮工到被迫给盗窃团伙充当小角色的曲折经历,当作至宝大为渲染,写成颇带传
奇色彩的故事。然而,这样写只能是猎奇而已,篇幅纵然拉长到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品位却大大降低
了,而且必定会淹没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刻画,丧失了作品最珍贵的思想价值。
鲁迅的处理方式与这种平庸写法迥然不同,开头省略的阿Q进城经历,仅在后来追叙阿Q向人们做自
我吹嘘的情景时就交代清楚了。这样,只用一小段就取得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补足了这段空缺;其二
通过阿Q不高兴再给举人老爷家帮忙的述说,凸显了他酸葡萄式的精神胜利法;其三通过人们由“肃然”“可
敬”到“叹息而且快意”,再到“不帮忙是可惜的”的心理变化,写出了众人的精神胜利法。鲁迅这种超越平庸
的高技巧、大手笔,出自对精神胜利法的深刻认识与加以突出表现的艺术自觉。
《阿Q正传》这种轻灵、跳跃、活脱的艺术特色背后,隐含着厚重、沉稳、执着的思想内容与文化意蕴,所
以绝不显得浮飘。其篇幅虽短,分量却重;形式虽简,“含金量”却高。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以创作实践证明
了鲁迅一贯坚持的创作原则:“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素描、速写),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
小说。”
(摘编自张梦阳《〈阿Q正传〉以少胜多的艺术》)
语文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