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鞍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26 12:00:2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鞍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B卷)
一、单选题
1.(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许多研究表明,脱落酸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在自然界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如果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持续的干热天气导致脱落酸降解
B.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
C.大雨天气为种子的萌发提供水分
D.该过程除脱落酸外没有其他激素参与调节
2.(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小麦胚芽鞘伸长影响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相关曲线(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浓度为a的生长素类似物抑制胚芽鞘的伸长
B.浓度b为生长素类似物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最适浓度
C.与浓度a时相比,浓度c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伸长效果更好
D.与浓度c时相比,浓度d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伸长效果更好
3.(2020高二上·农安期中)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一公顷水稻的年产量
B.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C.每平方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D.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4.(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关于种群的增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能呈“J”形增长
B.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都会在K值附近波动
C.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
D.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值保持稳定,因此,都呈“S”形增长
5.(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某水库放养了一批罗非鱼。下图为一段时间内其数量变化图,已知自然状况下罗非鱼在该水库的环境容纳量为K0,且调查期间有人在此放生过某种生物,据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罗非鱼种群数量在a~c增长,c~e下降,e之后波动
B.其增长率先不变后逐渐减小至零
C.出现图示波动可能与b点时出现强干扰有关
D.该罗非鱼最终的环境容纳量为K2
6.(2020高二上·思南月考)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7.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的是共生关系,图乙和图丙表示的是竞争关系
B.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D.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
8.(2022·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 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 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 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9.(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简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B.碳元素以无机物的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
C.生物群落中的碳都是通过①②③过程进入无机环境中的
D.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的CO2通过④过程进入生物群落的量是相对稳定的
10.(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
D.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可直接联系,消费者无关紧要
11.(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输入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能不只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除去农田中的杂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体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D.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为生产者提供能量
12.(2018高一上·大连期末)深秋季节,某同学从市场上买来了新鲜的葡萄,打算利用细胞呼吸的原理在家里酿制葡萄酒。已知葡萄上附有天然的酵母菌,下列对酿酒有利的措施是(  )
A.敞开酿酒罐 B.密封酿酒罐,适时排气
C.高温处理 D.酿酒罐放在室内光照处
13.(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防止杂菌入侵,获得纯净的培养物,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室里可以用紫外线或化学药物进行消毒
B.在实验室中,切记不可吃东西、喝水,离开实验室时一定要洗手,以防被微生物感染
C.接种环、接种针等金属用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不充分燃烧层灼烧
D.使用后的培养基丢弃前一定要进行灭菌处理,以免污染环境
14.(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科学家采用体细胞杂交技术得到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但该植株并没有地上结番茄、地下长马铃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体细胞杂交之前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
B.番茄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可采用聚乙二醇融合法得到杂种细胞
C.杂种细胞需经过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后再发育成完整的杂种植株
D.“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没达预期目标与基因无法有序表达有关
15.(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无论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都可以利用一定的方法诱导融合,可用模型图表示细胞融合技术的一些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过程表示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则甲、乙细胞可用酶解法获取
B.若该过程表示动物细胞融合,可用灭活的病毒诱导
C.若该过程表示制备单克隆抗体,则丙细胞是杂交瘤细胞
D.以上三个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二、多选题
16.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形成的,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湿地核心区等区域,如图1所示。研究人员统计了近水缓冲区和湿地核心区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湿地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B.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
C.芦苇在该湿地的分布体现了该湿地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
D.人类的活动加速了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
17.(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B.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上及其顶角的菌体
D.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
18.(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防止培养过程中出现细菌污染,可以在培养液中添加抗生素
B.动物细胞培养液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相同
C.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D.培养液应该定期更换,以防止代谢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19.(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下列对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
B.细胞核遗传物质来自提供细胞核的体细胞
C.细胞质遗传物质来自去核的卵母细胞
D.细胞核移植是体细胞克隆的关键步骤
20.(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图表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该技术未涉及的生物学原理是(  )
A.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C.一个浆细胞只产生一种抗体
D.骨髓瘤细胞在体外培养能无限增殖
三、综合题
21.(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由于人类活动,福建某湿地自然保护区在2014-2017年间出现水质变差、生物种类减少、鸟类生存受到影响的现象。下图为2006-2019年间科研人员对该地某种珍稀候鸟的数变化的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   ;调查该种候鸟种群密度的方法是   。由图可知,在2006-2014年间,该种候鸟的种内斗争逐渐   (填“增强”或“减弱”)。
(2)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种群最大数量;在2014-2017年间,该种候鸟种群的K值下降,可能是由于   等原因导致环境阻力增大。
(3)从2006-2014年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如何变化?   (填“上升下降”或“无法判断”)
22.(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图1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2代表的是图1所涉及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金字塔”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能够将大气中的CO2固定下来的生物成分是   (填图中字母),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   (填数字序号)。
(2)图1中C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3)图2建构的“能量金字塔”中处于I的生物属于   (填成分),处于II中的生物为第   营养级。
(4)从图2“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23.(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科学家发现,在微生物M(单细胞)产生的脂肪酶的作用下,从地沟油中提取的植物油与甲醇反应能够合成生物柴油。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筛选产脂肪酶的微生物M时,应用   培养基。
(2)培养基灭菌采用的最适方法是   法。
(3)下图是采用纯化微生物M培养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过程一的接种方法是   法,此方法   (填“能”或“不能”)用来计数;过程二的接种方法是   法,此方法计数的微生物M的数目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实际活菌数。接种后应将培养皿   。
24.(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实验过程如图所示,遗憾的是该杂种植株并非是想象中的地上长番茄,地下结马铃薯的“超级作物”。
(1)材料中所用到的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应用了原生质体融合和   技术,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   。
(2)图中①步骤所示用   除去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
(3)图中②过程细胞两两融合时,可出现   种融合细胞,要促进杂种细胞分裂生长,培养基中应有   和   两类激素。
(4)由杂种细胞培育成试管苗,需要经过细胞的④   和⑤   过程。
25.(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请回答下列与动物克隆有关的问题:
(1)动物细胞培养中,在细胞发生贴壁生长过程中会出现   抑制现象。贴满瓶壁的细胞一般用   酶处理后分瓶继续培养,这种培养过程称为   培养。
(2)在上图所示的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获得B淋巴细胞之前,小鼠已被多次注射相同抗原,注射后小鼠体内发生   免疫反应,生成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浆细胞)。
①过程中,如果细胞发生两两融合,融合后出现   种不同的融合细胞。②过程需在特定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从而得到   细胞。③过程培养细胞的环境中含较高浓度的   (填气体)。
(3)由上图所示过程生产出的单克隆抗体不能直接用于人体,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A、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持续的干热天气会导致脱落酸降解,A正确;
B、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B正确;
C、大雨天气为种子的萌发提供水分,C正确;
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脱落酸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分布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答案】B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浓度为a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胚芽鞘的伸长,A错误;
B、浓度b为生长素类似物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最适浓度,B正确;
C、与浓度a时相比,浓度c的生长素类似物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C错误;
D、浓度d的生长素类似物抑制伸长,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3.【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种群密度描述的是个数,不是产量,A错误;
B、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符合种群密度概念,B正确;
C、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不是同一个种群,C错误;
D、种群密度描述的是总数,不是新增的个体数,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4.【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新环境为理想条件,种群才能呈“J”形增长,A错误;
B、环境条件变化,K值也会随之改变,B错误;
C、环境条件不变,种群增长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C正确;
D、自然界的种群数量有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的情况,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J型增长
(1)条件:食物(养料)充足、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初一段时间。
(3)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
2、S型增长
(1)条件: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2)适用范围:自然种群。
(3)特点: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K/2值处增长速率最大。
5.【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据图分析,a-b种群数量近似“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是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c~d种群数量减少;e以后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A、由图中曲线分析,罗非鱼种群数量在a~c增长,c~e下降,e之后波动,A正确;
B、该罗非鱼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逐渐减小至零,B错误;
C、曲线在c点时已经出现了下降,说明大型食肉鱼类应该是在c点之前迁入的这个环境,所以最有可能是b点迁入,C正确;
D、当迁入大型食肉鱼类以后对罗非鱼造成了捕食压力,导致环境容纳量下降,所以种群数量会在新的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所以环境容纳量为K2,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K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生态系统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2)当环境遭受破坏后,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得到改善时,K值会上升。
6.【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树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个群落中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如:土壤中的蚯蚓、草上的蜘蛛等。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现象。
2、植物分层主要是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栖息环境不同。据此答题。
7.【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图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表示的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A错误; B、猞猁和雪兔之间为捕食,二者的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B错误; C、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图乙所示捕食关系,C错误; D、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是“你死我活”
的竞争关系,可用图丙表示,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⑤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8.【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①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正确;
② 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最上层为乔木层,错误;
③ 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如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正确;
④ 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正确;
⑤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正确;
⑥ 群落中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植物种类决定的,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
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9.【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A错误;
B、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B错误;
C、生物群落中的碳是通过①②③过程及燃烧进入无机环境中的,C错误;
D、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的CO2通过④光合作用过程进入生物群落的量是相对稳定的,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代谢废弃物及遗骸都会被分解者分解,最终归还无机环境,因此图中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
10.【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但不一定是真核生物,有些原核生物如蓝藻、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A正确;
B、大多数的动物是消费者,极少数动物是分解者,如蜣螂、蚯蚓等,B错误;
C、细菌不一定属于分解者,也可以是消费者(如结核杆菌)和生产者(如硝化细菌),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C错误;
D、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有时候生产者和分解者需要经过消费者才能联系起来,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光合细菌等以及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
(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
11.【答案】A
【知识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对于人工生态系统如鱼塘,输入的能量不只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饲料中的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A正确;除去农田中的杂草,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没有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B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C错误;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为生产者提供矿质元素,但是不能为植物提供能量,D错误。
【分析】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2.【答案】B
【知识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解析】【解答】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可进行无氧呼吸生成酒精,所以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应密封酿酒罐,适时排气,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高温处理会杀死酵母菌,对酿酒不利,C不符合题意;用酵母菌酿酒与光照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解答此题要知道酵母菌在缺氧和呈酸性的发酵液中能大量繁殖。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属于真核细胞中的真菌,适宜生存的温度条件是18~25℃,酵母菌能在pH值为3.0-7.5 的范围内生长,最适pH 值为pH4.5-5.0。
13.【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灭菌技术
【解析】【解答】A、实验室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紫外线消毒等,实验室可以用紫外线或化学药物进行消毒,A正确;
B、为了防止微生物污染,在实验室中切记不可吃东西、喝水,离开实验室时一定要洗手,B正确;
C、接种环、接种针等金属器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部位(充分燃烧层)灼烧灭菌,而不是不充分燃烧层,C错误;
D、为了防止环境污染或感染操作者,使用过的培养基在丢弃之前要进行灭菌处理,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14.【答案】A
【知识点】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应用
【解析】【解答】A、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果胶,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植物细胞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A错误;
B、番茄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可采用聚乙二醇融合法得到杂种细胞,此外还可通过物理方法等诱导其融合,B正确;
C、杂种细胞需经过诱导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后再经再分化过程发育成完整的杂种植株,C正确;
D、生物体中基因的作用是相互的,且基因控制相关性状,“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没达预期目标与基因无法有序表达有关,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
2、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
(1)诱导融合的方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刺激等.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
(2)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新的细胞壁的生成;
(3)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终点是培育成杂种植株,而不是形成杂种细胞就结束;
(4)杂种植株的特征:具备两种植物的遗传特征,原因是杂种植株中含有两种植物的遗传物质。
15.【答案】D
【知识点】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应用;细胞融合的方法
【解析】【解答】A、植物细胞须先用酶除去细胞壁,制备原生质体,再诱导细胞融合,A正确;
B、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可以用灭活的病毒,B正确;
C、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丙是由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杂交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其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C正确;
D、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而其他两个例子都没有培养到个体,都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诱导植物体细胞融合的手段: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等试剂诱导。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手段: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灭活病毒等试剂诱导。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用途: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获得杂种植物。
16.【答案】A,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定义,结合题干信息“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形成的”可以判断该湿地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近水缓冲区群落所处的环境位于河流泥沙刚开始淤积形成的光滩环境和湿地核心区之间,从近水缓冲区到湿地核心区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近水缓冲区群落可以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B正确;结合图2可知,芦苇只分布在湿地核心区(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水平结构上的差异,C正确;从本题信息及题图无法得出“人类的活动加速了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的结论,D错误。 故答案为:AD。
【分析】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7.【答案】B,C,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A错误;
B、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所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B正确;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上及其顶角的菌体,若只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的菌体,会导致结果偏小,C正确;
D、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来进行,D正确。
故答案为:BCD。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2)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3)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18.【答案】A,C,D
【知识点】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解析】【解答】A、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所以在进行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可以在培养液中添加抗生素,用以防治细菌的污染,A正确;
B、动物细胞培养液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不同,动物细胞培养液通常需要加入动物血清、血浆,B错误;
C、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气体环境是95%的空气+5%CO 的混合气体,其中5%CO 气体是为保持培养液的pH稳定,C正确;
D、代谢产物积累会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营养物质减少不利于细胞的培养,所以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为细胞提供充足营养并防治代谢产物积累危害细胞,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1、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使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
2、由于动物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还有一些成分尚未研究清楚,所以需要加入动物血清以提供一个类似生物体内的环境,因此在使用合成培养基时,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一些天然成分。
19.【答案】C
【知识点】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
【解析】【解答】A、由于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表现全能性相对容易,而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表现全能性十分困难,因此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A正确;
B、核基因完全来自供体动物,而细胞质基因主要来自受体细胞,故细胞核遗传物质来自提供细胞核的体细胞,B正确;
C、细胞质的遗传物质主要是由受体(去核的卵母细胞),所以不全来自去核的卵母细胞,C错误;
D、细胞核移植是体细胞克隆的关键步骤,因为细胞核经过移植后才能在卵母细胞提供的细胞质的作用下表现全能性,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动物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这个重新组合的细胞发育成新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技术。哺乳动物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
20.【答案】B
【知识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解析】【解答】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涉及动物细胞融合,其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不符合题意;
B、核移植证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未体现该原理,B符合题意;
C、单克隆抗体是化学性质单一的抗体,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故可以让单个的B淋巴细胞和单个骨髓瘤细胞融合生产单克隆抗体,C不符合题意;
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涉及对外细胞培养,利用了肿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以无限增殖的能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单克隆抗体:由单个B淋巴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的细胞系所产生出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的特点。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首先用特定抗原注射小鼠体内,使其发生免疫,小鼠体内产生具有免疫能力的B淋巴细胞。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利用特定选择培养基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即AB型细胞(A为B淋巴细胞,B为骨髓瘤细胞),不需要A、B、AA、BB型细胞。第二次筛选:利用多孔板法和抗原-抗体杂交法筛选,获得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3、单克隆抗体的作用:①作为诊断试剂:(最广泛的用途)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②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可制成“生物导弹”。
21.【答案】(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标记重捕法;增强
(2)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减少、捕食者增多
(3)无法判断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密度,而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密度。候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由图可知,在2006~2014年间,该种候鸟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因环境资源有限,导致种内斗争逐渐增强。
(2)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2014 2017年间,由于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减少、捕食者增多等原因导致环境阻力增大,该种候鸟种群的K值下降。
(3)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从2006~2014年间,该种候鸟的种群密度增大,并不能说明群落的物种数目增加,故无法判断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变化。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标记重捕法: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
22.【答案】(1)B;②③
(2)消费者;CO2
(3)生产者;二
(4)逐级递减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分析图1:A为大气中的CO2库,B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①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②为呼吸作用,③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④为化石燃料的燃烧。分析图2:Ⅰ、Ⅱ、Ⅲ、Ⅳ分别表示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1)图1中的B为生产者,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可以通过图1中的②所示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③所示的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到大气中。
(2)图1中的C能够捕食B所示的生产者,因此C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
(3)在图2建构的“能量金字塔”中,Ⅰ表示第一营养级,因此处于Ⅰ中的生物为生产者;处于II中的生物为第二营养级。
(4)图2“能量金字塔”呈现出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反映出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分析】1、碳的循环过程:
2、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②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3、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
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呼吸消耗;
②上一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利用;
③还有少量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23.【答案】(1)选择
(2)高压蒸汽灭菌
(3)平板划线;不能;稀释涂布平板;小于;倒置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培养基概述及其分类;灭菌技术
【解析】【解答】(1)在筛选产脂肪酶的微生物M时,应选择植物油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在这种培养基上,能分解植物油的微生物M可以大量繁殖,不能分解植物油的其他微生物不能大量繁殖。
(2)培养基灭菌采用的最适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3)通过过程一获得的平板上的菌落图可知,选择的是平板划线法。该方法得到的菌落连在一起,无法区分菌落个数,因此不能用于进行计数。
根据过程二得到的平板上的菌落图可知,选择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可能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发育为一个菌落。因此该方法计数的微生物M的数目要小于实际活菌数。
接种后应注意培养皿要倒置放置,防止水珠落下,污染培养基。
【分析】1、培养基的基本成分: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特殊生长因子;
2、无菌操作,包括灭菌和消毒两种方式,消毒的方法有巴氏消毒法、酒精消毒、煮沸消毒法;灭菌的方法有干热灭菌、灼烧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
3、微生物的接种:微生物接种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来统计样品活菌数目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24.【答案】(1)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细胞膜的流动性)
(2)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3)3;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4)脱分化;再分化
【知识点】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应用
【解析】【解答】(1)植物体细胞杂交最终得到杂种植株,因此,应用了原生质体融合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理论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除去细胞壁时,为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利用酶的专一性,即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特异性地去除细胞壁。
(3)图中②过程细胞两两融合时,可能会出现3种情况:马铃薯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融合,番茄和番茄融合,马铃薯和番茄融合,其中马铃薯和番茄融合类型才是最终需要的杂种细胞,此后用该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最终获得杂种植株,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激素主要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4)结合图示可知,由杂种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中经过了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分析】1、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全能性的基础是每个体细胞都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的全部基因。
2、题图分析:①是通过酶解法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过程②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如聚乙二醇试剂)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过程③是再生细胞壁形成杂种细胞,过程④是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过程⑤是再分化生成完整植株。
25.【答案】(1)接触;胰蛋白;传代
(2)体液;3;杂交瘤;CO2
(3)小鼠形成的抗体对人体来说是抗原,存在着排异反应
【知识点】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细胞融合的方法;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解析】【解答】(1) 动物细胞培养中,制备的细胞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称为细胞的接触抑制。可见,在细胞发生贴壁生长过程中会出现接触抑制现象。贴满瓶壁的细胞需要重新用胰蛋白酶处理才能从瓶壁上分离下来,然后分瓶继续培养,让细胞继续增殖,这样的培养过程称为传代培养。
(2) 在注射的抗原的刺激下,小鼠体内会发生相应的体液免疫反应,生成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浆细胞)。①过程为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在此过程中,如果细胞发生两两融合,则可形成B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3种不同的融合细胞。②过程是筛选杂交瘤细胞,需在特定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从而得到杂交瘤细胞。③过程是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培养细胞的气体环境(95%的空气加5%的CO2的混合气体)中含较高浓度的CO2。
(3) 由上图所示过程生产出的单克隆抗体为小鼠形成的抗体。小鼠形成的抗体对人体来说是抗原,存在着排异反应,所以不能直接用于人体。
【分析】1、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2、分析题图:图中①表示细胞融合,②表示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③表示抗体阳性检测,④表示克隆化培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鞍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B卷)
一、单选题
1.(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许多研究表明,脱落酸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在自然界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如果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持续的干热天气导致脱落酸降解
B.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
C.大雨天气为种子的萌发提供水分
D.该过程除脱落酸外没有其他激素参与调节
【答案】D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A、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持续的干热天气会导致脱落酸降解,A正确;
B、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B正确;
C、大雨天气为种子的萌发提供水分,C正确;
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脱落酸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分布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小麦胚芽鞘伸长影响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相关曲线(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浓度为a的生长素类似物抑制胚芽鞘的伸长
B.浓度b为生长素类似物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最适浓度
C.与浓度a时相比,浓度c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伸长效果更好
D.与浓度c时相比,浓度d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伸长效果更好
【答案】B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浓度为a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胚芽鞘的伸长,A错误;
B、浓度b为生长素类似物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最适浓度,B正确;
C、与浓度a时相比,浓度c的生长素类似物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C错误;
D、浓度d的生长素类似物抑制伸长,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3.(2020高二上·农安期中)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一公顷水稻的年产量
B.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C.每平方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D.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种群密度描述的是个数,不是产量,A错误;
B、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符合种群密度概念,B正确;
C、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不是同一个种群,C错误;
D、种群密度描述的是总数,不是新增的个体数,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4.(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关于种群的增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能呈“J”形增长
B.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都会在K值附近波动
C.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
D.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值保持稳定,因此,都呈“S”形增长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新环境为理想条件,种群才能呈“J”形增长,A错误;
B、环境条件变化,K值也会随之改变,B错误;
C、环境条件不变,种群增长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C正确;
D、自然界的种群数量有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的情况,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J型增长
(1)条件:食物(养料)充足、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初一段时间。
(3)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
2、S型增长
(1)条件: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2)适用范围:自然种群。
(3)特点: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K/2值处增长速率最大。
5.(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某水库放养了一批罗非鱼。下图为一段时间内其数量变化图,已知自然状况下罗非鱼在该水库的环境容纳量为K0,且调查期间有人在此放生过某种生物,据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罗非鱼种群数量在a~c增长,c~e下降,e之后波动
B.其增长率先不变后逐渐减小至零
C.出现图示波动可能与b点时出现强干扰有关
D.该罗非鱼最终的环境容纳量为K2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据图分析,a-b种群数量近似“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是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c~d种群数量减少;e以后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A、由图中曲线分析,罗非鱼种群数量在a~c增长,c~e下降,e之后波动,A正确;
B、该罗非鱼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逐渐减小至零,B错误;
C、曲线在c点时已经出现了下降,说明大型食肉鱼类应该是在c点之前迁入的这个环境,所以最有可能是b点迁入,C正确;
D、当迁入大型食肉鱼类以后对罗非鱼造成了捕食压力,导致环境容纳量下降,所以种群数量会在新的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所以环境容纳量为K2,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K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生态系统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2)当环境遭受破坏后,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得到改善时,K值会上升。
6.(2020高二上·思南月考)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树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个群落中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如:土壤中的蚯蚓、草上的蜘蛛等。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现象。
2、植物分层主要是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栖息环境不同。据此答题。
7.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的是共生关系,图乙和图丙表示的是竞争关系
B.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D.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
【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图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表示的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A错误; B、猞猁和雪兔之间为捕食,二者的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B错误; C、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图乙所示捕食关系,C错误; D、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是“你死我活”
的竞争关系,可用图丙表示,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⑤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8.(2022·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 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 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 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①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正确;
② 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最上层为乔木层,错误;
③ 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如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正确;
④ 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正确;
⑤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正确;
⑥ 群落中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植物种类决定的,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
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9.(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简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B.碳元素以无机物的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
C.生物群落中的碳都是通过①②③过程进入无机环境中的
D.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的CO2通过④过程进入生物群落的量是相对稳定的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A错误;
B、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B错误;
C、生物群落中的碳是通过①②③过程及燃烧进入无机环境中的,C错误;
D、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的CO2通过④光合作用过程进入生物群落的量是相对稳定的,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代谢废弃物及遗骸都会被分解者分解,最终归还无机环境,因此图中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
10.(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
D.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可直接联系,消费者无关紧要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但不一定是真核生物,有些原核生物如蓝藻、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A正确;
B、大多数的动物是消费者,极少数动物是分解者,如蜣螂、蚯蚓等,B错误;
C、细菌不一定属于分解者,也可以是消费者(如结核杆菌)和生产者(如硝化细菌),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C错误;
D、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有时候生产者和分解者需要经过消费者才能联系起来,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光合细菌等以及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
(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
11.(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输入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能不只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除去农田中的杂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体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D.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为生产者提供能量
【答案】A
【知识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对于人工生态系统如鱼塘,输入的能量不只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饲料中的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A正确;除去农田中的杂草,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没有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B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C错误;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为生产者提供矿质元素,但是不能为植物提供能量,D错误。
【分析】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2.(2018高一上·大连期末)深秋季节,某同学从市场上买来了新鲜的葡萄,打算利用细胞呼吸的原理在家里酿制葡萄酒。已知葡萄上附有天然的酵母菌,下列对酿酒有利的措施是(  )
A.敞开酿酒罐 B.密封酿酒罐,适时排气
C.高温处理 D.酿酒罐放在室内光照处
【答案】B
【知识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解析】【解答】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可进行无氧呼吸生成酒精,所以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应密封酿酒罐,适时排气,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高温处理会杀死酵母菌,对酿酒不利,C不符合题意;用酵母菌酿酒与光照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解答此题要知道酵母菌在缺氧和呈酸性的发酵液中能大量繁殖。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属于真核细胞中的真菌,适宜生存的温度条件是18~25℃,酵母菌能在pH值为3.0-7.5 的范围内生长,最适pH 值为pH4.5-5.0。
13.(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防止杂菌入侵,获得纯净的培养物,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室里可以用紫外线或化学药物进行消毒
B.在实验室中,切记不可吃东西、喝水,离开实验室时一定要洗手,以防被微生物感染
C.接种环、接种针等金属用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不充分燃烧层灼烧
D.使用后的培养基丢弃前一定要进行灭菌处理,以免污染环境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灭菌技术
【解析】【解答】A、实验室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紫外线消毒等,实验室可以用紫外线或化学药物进行消毒,A正确;
B、为了防止微生物污染,在实验室中切记不可吃东西、喝水,离开实验室时一定要洗手,B正确;
C、接种环、接种针等金属器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部位(充分燃烧层)灼烧灭菌,而不是不充分燃烧层,C错误;
D、为了防止环境污染或感染操作者,使用过的培养基在丢弃之前要进行灭菌处理,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14.(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科学家采用体细胞杂交技术得到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但该植株并没有地上结番茄、地下长马铃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体细胞杂交之前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
B.番茄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可采用聚乙二醇融合法得到杂种细胞
C.杂种细胞需经过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后再发育成完整的杂种植株
D.“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没达预期目标与基因无法有序表达有关
【答案】A
【知识点】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应用
【解析】【解答】A、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果胶,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植物细胞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A错误;
B、番茄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可采用聚乙二醇融合法得到杂种细胞,此外还可通过物理方法等诱导其融合,B正确;
C、杂种细胞需经过诱导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后再经再分化过程发育成完整的杂种植株,C正确;
D、生物体中基因的作用是相互的,且基因控制相关性状,“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没达预期目标与基因无法有序表达有关,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
2、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
(1)诱导融合的方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刺激等.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
(2)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新的细胞壁的生成;
(3)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终点是培育成杂种植株,而不是形成杂种细胞就结束;
(4)杂种植株的特征:具备两种植物的遗传特征,原因是杂种植株中含有两种植物的遗传物质。
15.(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无论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都可以利用一定的方法诱导融合,可用模型图表示细胞融合技术的一些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过程表示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则甲、乙细胞可用酶解法获取
B.若该过程表示动物细胞融合,可用灭活的病毒诱导
C.若该过程表示制备单克隆抗体,则丙细胞是杂交瘤细胞
D.以上三个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D
【知识点】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应用;细胞融合的方法
【解析】【解答】A、植物细胞须先用酶除去细胞壁,制备原生质体,再诱导细胞融合,A正确;
B、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可以用灭活的病毒,B正确;
C、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丙是由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杂交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其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C正确;
D、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而其他两个例子都没有培养到个体,都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诱导植物体细胞融合的手段: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等试剂诱导。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手段: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灭活病毒等试剂诱导。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用途: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获得杂种植物。
二、多选题
16.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形成的,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湿地核心区等区域,如图1所示。研究人员统计了近水缓冲区和湿地核心区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湿地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B.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
C.芦苇在该湿地的分布体现了该湿地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
D.人类的活动加速了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
【答案】A,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定义,结合题干信息“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形成的”可以判断该湿地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近水缓冲区群落所处的环境位于河流泥沙刚开始淤积形成的光滩环境和湿地核心区之间,从近水缓冲区到湿地核心区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近水缓冲区群落可以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B正确;结合图2可知,芦苇只分布在湿地核心区(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水平结构上的差异,C正确;从本题信息及题图无法得出“人类的活动加速了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的结论,D错误。 故答案为:AD。
【分析】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7.(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B.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上及其顶角的菌体
D.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B,C,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A错误;
B、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所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B正确;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上及其顶角的菌体,若只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的菌体,会导致结果偏小,C正确;
D、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来进行,D正确。
故答案为:BCD。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2)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3)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18.(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防止培养过程中出现细菌污染,可以在培养液中添加抗生素
B.动物细胞培养液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相同
C.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D.培养液应该定期更换,以防止代谢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答案】A,C,D
【知识点】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解析】【解答】A、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所以在进行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可以在培养液中添加抗生素,用以防治细菌的污染,A正确;
B、动物细胞培养液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不同,动物细胞培养液通常需要加入动物血清、血浆,B错误;
C、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气体环境是95%的空气+5%CO 的混合气体,其中5%CO 气体是为保持培养液的pH稳定,C正确;
D、代谢产物积累会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营养物质减少不利于细胞的培养,所以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为细胞提供充足营养并防治代谢产物积累危害细胞,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1、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使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
2、由于动物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还有一些成分尚未研究清楚,所以需要加入动物血清以提供一个类似生物体内的环境,因此在使用合成培养基时,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一些天然成分。
19.(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下列对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
B.细胞核遗传物质来自提供细胞核的体细胞
C.细胞质遗传物质来自去核的卵母细胞
D.细胞核移植是体细胞克隆的关键步骤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
【解析】【解答】A、由于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表现全能性相对容易,而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表现全能性十分困难,因此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A正确;
B、核基因完全来自供体动物,而细胞质基因主要来自受体细胞,故细胞核遗传物质来自提供细胞核的体细胞,B正确;
C、细胞质的遗传物质主要是由受体(去核的卵母细胞),所以不全来自去核的卵母细胞,C错误;
D、细胞核移植是体细胞克隆的关键步骤,因为细胞核经过移植后才能在卵母细胞提供的细胞质的作用下表现全能性,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动物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这个重新组合的细胞发育成新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技术。哺乳动物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
20.(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图表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该技术未涉及的生物学原理是(  )
A.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C.一个浆细胞只产生一种抗体
D.骨髓瘤细胞在体外培养能无限增殖
【答案】B
【知识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解析】【解答】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涉及动物细胞融合,其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不符合题意;
B、核移植证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未体现该原理,B符合题意;
C、单克隆抗体是化学性质单一的抗体,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故可以让单个的B淋巴细胞和单个骨髓瘤细胞融合生产单克隆抗体,C不符合题意;
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涉及对外细胞培养,利用了肿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以无限增殖的能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单克隆抗体:由单个B淋巴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的细胞系所产生出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的特点。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首先用特定抗原注射小鼠体内,使其发生免疫,小鼠体内产生具有免疫能力的B淋巴细胞。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利用特定选择培养基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即AB型细胞(A为B淋巴细胞,B为骨髓瘤细胞),不需要A、B、AA、BB型细胞。第二次筛选:利用多孔板法和抗原-抗体杂交法筛选,获得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3、单克隆抗体的作用:①作为诊断试剂:(最广泛的用途)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②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可制成“生物导弹”。
三、综合题
21.(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由于人类活动,福建某湿地自然保护区在2014-2017年间出现水质变差、生物种类减少、鸟类生存受到影响的现象。下图为2006-2019年间科研人员对该地某种珍稀候鸟的数变化的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   ;调查该种候鸟种群密度的方法是   。由图可知,在2006-2014年间,该种候鸟的种内斗争逐渐   (填“增强”或“减弱”)。
(2)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种群最大数量;在2014-2017年间,该种候鸟种群的K值下降,可能是由于   等原因导致环境阻力增大。
(3)从2006-2014年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如何变化?   (填“上升下降”或“无法判断”)
【答案】(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标记重捕法;增强
(2)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减少、捕食者增多
(3)无法判断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密度,而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密度。候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由图可知,在2006~2014年间,该种候鸟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因环境资源有限,导致种内斗争逐渐增强。
(2)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2014 2017年间,由于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减少、捕食者增多等原因导致环境阻力增大,该种候鸟种群的K值下降。
(3)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从2006~2014年间,该种候鸟的种群密度增大,并不能说明群落的物种数目增加,故无法判断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变化。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标记重捕法: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
22.(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图1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2代表的是图1所涉及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金字塔”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能够将大气中的CO2固定下来的生物成分是   (填图中字母),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   (填数字序号)。
(2)图1中C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3)图2建构的“能量金字塔”中处于I的生物属于   (填成分),处于II中的生物为第   营养级。
(4)从图2“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答案】(1)B;②③
(2)消费者;CO2
(3)生产者;二
(4)逐级递减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分析图1:A为大气中的CO2库,B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①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②为呼吸作用,③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④为化石燃料的燃烧。分析图2:Ⅰ、Ⅱ、Ⅲ、Ⅳ分别表示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1)图1中的B为生产者,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可以通过图1中的②所示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③所示的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到大气中。
(2)图1中的C能够捕食B所示的生产者,因此C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
(3)在图2建构的“能量金字塔”中,Ⅰ表示第一营养级,因此处于Ⅰ中的生物为生产者;处于II中的生物为第二营养级。
(4)图2“能量金字塔”呈现出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反映出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分析】1、碳的循环过程:
2、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②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3、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
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呼吸消耗;
②上一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利用;
③还有少量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23.(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科学家发现,在微生物M(单细胞)产生的脂肪酶的作用下,从地沟油中提取的植物油与甲醇反应能够合成生物柴油。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筛选产脂肪酶的微生物M时,应用   培养基。
(2)培养基灭菌采用的最适方法是   法。
(3)下图是采用纯化微生物M培养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过程一的接种方法是   法,此方法   (填“能”或“不能”)用来计数;过程二的接种方法是   法,此方法计数的微生物M的数目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实际活菌数。接种后应将培养皿   。
【答案】(1)选择
(2)高压蒸汽灭菌
(3)平板划线;不能;稀释涂布平板;小于;倒置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培养基概述及其分类;灭菌技术
【解析】【解答】(1)在筛选产脂肪酶的微生物M时,应选择植物油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在这种培养基上,能分解植物油的微生物M可以大量繁殖,不能分解植物油的其他微生物不能大量繁殖。
(2)培养基灭菌采用的最适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3)通过过程一获得的平板上的菌落图可知,选择的是平板划线法。该方法得到的菌落连在一起,无法区分菌落个数,因此不能用于进行计数。
根据过程二得到的平板上的菌落图可知,选择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可能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发育为一个菌落。因此该方法计数的微生物M的数目要小于实际活菌数。
接种后应注意培养皿要倒置放置,防止水珠落下,污染培养基。
【分析】1、培养基的基本成分: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特殊生长因子;
2、无菌操作,包括灭菌和消毒两种方式,消毒的方法有巴氏消毒法、酒精消毒、煮沸消毒法;灭菌的方法有干热灭菌、灼烧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
3、微生物的接种:微生物接种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来统计样品活菌数目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24.(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实验过程如图所示,遗憾的是该杂种植株并非是想象中的地上长番茄,地下结马铃薯的“超级作物”。
(1)材料中所用到的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应用了原生质体融合和   技术,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   。
(2)图中①步骤所示用   除去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
(3)图中②过程细胞两两融合时,可出现   种融合细胞,要促进杂种细胞分裂生长,培养基中应有   和   两类激素。
(4)由杂种细胞培育成试管苗,需要经过细胞的④   和⑤   过程。
【答案】(1)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细胞膜的流动性)
(2)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3)3;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4)脱分化;再分化
【知识点】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应用
【解析】【解答】(1)植物体细胞杂交最终得到杂种植株,因此,应用了原生质体融合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理论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除去细胞壁时,为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利用酶的专一性,即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特异性地去除细胞壁。
(3)图中②过程细胞两两融合时,可能会出现3种情况:马铃薯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融合,番茄和番茄融合,马铃薯和番茄融合,其中马铃薯和番茄融合类型才是最终需要的杂种细胞,此后用该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最终获得杂种植株,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激素主要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4)结合图示可知,由杂种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中经过了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分析】1、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全能性的基础是每个体细胞都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的全部基因。
2、题图分析:①是通过酶解法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过程②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如聚乙二醇试剂)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过程③是再生细胞壁形成杂种细胞,过程④是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过程⑤是再分化生成完整植株。
25.(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请回答下列与动物克隆有关的问题:
(1)动物细胞培养中,在细胞发生贴壁生长过程中会出现   抑制现象。贴满瓶壁的细胞一般用   酶处理后分瓶继续培养,这种培养过程称为   培养。
(2)在上图所示的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获得B淋巴细胞之前,小鼠已被多次注射相同抗原,注射后小鼠体内发生   免疫反应,生成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浆细胞)。
①过程中,如果细胞发生两两融合,融合后出现   种不同的融合细胞。②过程需在特定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从而得到   细胞。③过程培养细胞的环境中含较高浓度的   (填气体)。
(3)由上图所示过程生产出的单克隆抗体不能直接用于人体,理由是   。
【答案】(1)接触;胰蛋白;传代
(2)体液;3;杂交瘤;CO2
(3)小鼠形成的抗体对人体来说是抗原,存在着排异反应
【知识点】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细胞融合的方法;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解析】【解答】(1) 动物细胞培养中,制备的细胞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称为细胞的接触抑制。可见,在细胞发生贴壁生长过程中会出现接触抑制现象。贴满瓶壁的细胞需要重新用胰蛋白酶处理才能从瓶壁上分离下来,然后分瓶继续培养,让细胞继续增殖,这样的培养过程称为传代培养。
(2) 在注射的抗原的刺激下,小鼠体内会发生相应的体液免疫反应,生成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浆细胞)。①过程为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在此过程中,如果细胞发生两两融合,则可形成B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3种不同的融合细胞。②过程是筛选杂交瘤细胞,需在特定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从而得到杂交瘤细胞。③过程是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培养细胞的气体环境(95%的空气加5%的CO2的混合气体)中含较高浓度的CO2。
(3) 由上图所示过程生产出的单克隆抗体为小鼠形成的抗体。小鼠形成的抗体对人体来说是抗原,存在着排异反应,所以不能直接用于人体。
【分析】1、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2、分析题图:图中①表示细胞融合,②表示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③表示抗体阳性检测,④表示克隆化培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