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十三次考试生物学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钦州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十三次考试生物学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27 20:5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钦州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十三次考试生物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动物在接受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时,均可能有神经系统的参与
B. 在控制动物危害的防治技术中,利用化学物质进行的防治都属于化学防治
C. 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推迟黄麻开花从而提高麻皮产量,这是物理信息合理利用的结果
D. 在农业生产中,利用信息传递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2. 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中,光的影响尤为显著。光不但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能量来源,而且还是植物整个生命周期中许多生长发育过程的调节信号,如种子萌发、植物生长、开花诱导和器官衰老等。这种依赖光调节控制植物生长、分化和发育的过程,称为植物光形态的建成。下列分析有误的是()
A. 光在植物形态建成中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无机环境和生物
B. 植物光形态建成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使植物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 光形态的建成建立在一系列信息传递的基础上,最终都是对基因组表达的调控
D. 研究植物光形态的建成,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以为花卉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3. 图一是庭院经济生态农业模式图;图二是能量流经牛这一营养级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庭院里的卷心菜被菜粉蝶幼虫取食后,能放出特殊香味吸引菜粉蝶的天敌,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B. 图一中共有5条食物链,其中人占第二、三、四营养级
C. 图二中Ⅲ代表下一营养级(或人)摄入的能量
D. 图二可表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4. 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
②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③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
④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⑤电子仪器产生的与蜜蜂跳圆圈舞相同频率的振动或声音,属于物理信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④⑤
5. 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 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 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 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6.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物种甲捕食物种乙,甲与乙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B. 有些植物,如莴苣、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一定的信息素才能萌发
C. 蚊子飞翔时发出的声音属于行为信息
D.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只能来自群落内的各种生物
7. 关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B. 光,声,温度,湿度属于物理信息
C.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D. 利用信息素诱捕害虫属于生物防治
8. 某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形成的营养结构(共四个营养级),下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同化能量 1.1×108 2×107 1.4×109 9×107 3.4×106
A. 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属于化学信息,说明种间关系的调节离不开信息传递
B.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丁,位于第二营养级的是甲
C. 图中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4.3%
D. 如果丙为丛生或者蔓生的单子叶植物,可以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9. 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它的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瓢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
B. 信息素等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生物或异种生物之间进行传递
C. 蚂蚁吃“蜜露”,蚜虫同化量的一部分传递到蚂蚁
D. 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10.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的这首《秋夕》中描述了夜色中萤火虫闪闪发光的情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萤火虫发光吸引异性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行B. 夜色中萤火虫发的光是一种化学信息
C. 可以利用人造荧光诱捕萤火虫D. 萤火虫发光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11. 大蓝蝶幼虫能够分泌蜜汁吸引红蚁将其搬回蚁巢,当蜜汁被吃完后,大蓝蝶幼虫则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发出红蚁的声音以保护自己,同时在蚁巢内四处移动吃掉红蚁的卵和幼虫,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大蓝蝶幼虫分泌的蜜汁是一种化学信息B. 大蓝蝶幼虫利用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保护自己
C. 该现象说明信息传递只在异种生物间进行D. 信息传递在种群的繁衍中起重要作用
12.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多种多样。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周围的同伴;某种鸟的雄鸟在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有人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它椿象的逃跑。下列关于三个信息传递实例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周围的同伴,说明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生物
B. 雄鸟通过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说明生物之间可传递物理信息
C. 椿象死亡引起其它椿象逃跑,说明生物体存在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D. 上述三个信息传递的实例,说明信息传递对于生物生存有重要作用
13. 红脂大小蠹是一种危害油松的林业害虫,油松受害时能释放某种吸引昆虫甲的化学物质。昆虫甲可以通过嗅觉找寻生活在油松树干中的红脂大小蠹并捕食之。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 昆虫甲利用化学信息进行捕食B.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 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单位面积内受虫害油松的数量来评估油松的受虫害程度
D. 理论上混合林中油松的受虫害程度要高于油松林中的油松
14. 种子萌发是火烧后植被更新和恢复的主要途径。有研究发现火烧过程产生的热、光和烟信号可能打破某些植物种子的休眠,提高萌发率。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火烧后植被恢复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B. 火烧产生的光、热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
C. 适当火烧促进种子萌发,体现了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15. 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叶、芽能感受多样化的物理信息
B. 蜜蜂跳舞和鸟类的“求偶炫耀”均是典型的行为信息
C. 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
D. 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6.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①食物网中某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取代 ②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这一事例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③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④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⑤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⑥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17. 虎能够在活动的区域留下高度特化的尿作为标记信息,彼此间总会仔细观察前者留下的痕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信息传递可发生在虎群内部的不同个体之间B.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的方向一致
C.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离不开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
D. 虎尿的化学信息可避免虎种群发生不必要的争斗
18.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①食物网中某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取代
②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这一事例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③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等元素,不断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④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⑤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⑥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19. 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中,茱萸传递的是行为信息
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
C. 莴苣等植物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 利用昆虫的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20. 交配迷向技术是指人为在茶园中放置性信息素味源,使得茶小卷叶蛾在求偶通讯中获得错误信号,进而延迟、减少或者阻止其顺利找到异性完成交配,从而减少下一代害虫数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交配迷向技术属于生物防治技术
B. 茶园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
C. 交配迷向技术通过破坏茶小卷叶蛾种群的性别比例达到防治的目的
D. 性信息素影响茶小卷叶蛾的交配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1. 蚜虫的粪便中有含糖分的黏液 ,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的天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
B. 蚂蚁吃“蜜露”的过程中,蚜虫同化的能量的一部分传递到蚂蚁
C. 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
D. 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2. 野蜂常把巢筑在树上,蜜獾不容易找到它,目光敏锐的导蜜鸟发现蜂巢后,立即扇动翅膀,飞出特殊的路线, 并发出“嗒嗒”的声响, 以此引起蜜獾的注意, 蜜獾得到这一信号后, 会及时赶过来,爬上树赶走野蜂,导蜜鸟等待蜜獾美餐后,再去享用蜂房里的蜂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导蜜鸟为蜜獾的觅食提供了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B. 该事实可说明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C. 导蜜鸟与蜜獾具有共同的食物,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
D. 蜜獾通过导蜜鸟寻找食物,可见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23. 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是重要的国际性检疫害虫,入侵后已对我国农林业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美国白蛾的防治措施主要以人工、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为主,以下关于防治措施解释错误的是()
A.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特定的光波属于物理信息,能引诱美国白蛾
B. 喷洒高效灭虫剂氯氰菊酯——造成环境污染,会伤害美国白蛾天敌及其它昆虫
C. 释放寄生天敌周氏啮小蜂——降低环境容纳量,将美国白蛾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
D. 施用致病性强的苏云金杆菌制剂——产生Bt抗虫蛋白,可杀灭环境中的各类昆虫
24.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某些昆虫分泌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 B. 蜜蜂跳舞告诉同伴采蜜方向属于行为信息
C.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D. 信息传递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25.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中信息主要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三类
B. 生物种群的繁衍,如植物的开花等,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 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 农业生产中利用DDT等农药杀灭害虫属于对化学信息的利用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 新安江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享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因人为原因,水质一度严重恶化,生物种类大幅减少。随着皖浙两省开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以来,新安江流域又逐渐恢复了水清岸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四大家鱼是新安江流域的重要鱼种,其混合放养是利用了它们在水域中占据着不同的__________,包括不同的栖息空间、食物等。
(2)微量的生活污水流入新安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污染迅速消除,没有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污水净化过程中,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安江两岸的果园中,果农在果树开花时期,放置产生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振动或声音的电子仪器,吸引蜜蜂前来采蜜传粉,这利用了__________信息的作用,说明信息传递对果树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安江周边的高山上大范围种植茶树,茶叶害虫大规模爆发会对茶树造成极大危害,有人建议该茶园可适当放养一定数量的鸡。构建“茶园养鸡”的生态农业模式,其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过程中,保护区周围的农田被弃耕,成为保护区的一部分。弃耕后的农田先后长出荒草灌木等植物并迁来了兔狼等动物。如图为该区域部分生物能量流动的一部分,①~⑤分别表示相关能量,其中①表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②③均表示摄入量。回答下列问题。
(1)弃耕农田演替为灌木阶段后,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__________的能力。
(2)④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免的同化量,免同化的能量中,未在图中画出的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与兔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3)狼根据兔留下的气味捕猎兔,免根据狼的气味躲避狼,此为__________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鼠兔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物种,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鼠兔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鼠兔种群密度大、数量多,是狼、藏狐等动物的食物资源,鼠兔打洞可以帮助翻新土壤,加快土壤的物质循环,这体现了鼠兔的_________价值。
(2)狼依据鼠兔留下的气味捕猎,鼠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捕猎,在此过程中,生物间传递信息的类型有___________,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的作用。
(3)成年鼠兔的日摄食量约占自身体重的一半,鼠兔摄食的青草中的能量一部分流向肠道微生物或随粪便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被鼠兔_________,其中用于____________的能量可以流向下一营养级。
(4)鼠兔肠道中的多种微生物能促进鼠兔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些微生物与鼠兔的关系是__________。鼠兔肠道微生物的物种组成因鼠兔的种类、食物、生活环境等不同而存在差异,这是__________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
29. 新安江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享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因人为原因,水质一度严重恶化,生物种类大幅减少。随着皖浙两省开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以来,新安江流域又逐渐恢复了水清岸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四大家鱼是新安江流域的重要鱼种,其混合放养是利用了它们在水域中占据着不同的__________,包括不同的栖息空间、食物等。
(2)微量的生活污水流入新安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污染迅速消除,没有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污水净化过程中,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安江两岸的果园中,果农在果树开花时期,放置产生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振动或声音的电子仪器,吸引蜜蜂前来采蜜传粉,这利用了__________信息的作用,说明信息传递对果树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安江周边的高山上大范围种植茶树,茶叶害虫大规模爆发会对茶树造成极大危害,有人建议该茶园可适当放养一定数量的鸡。构建“茶园养鸡”的生态农业模式,其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很高的环保价值,被称为“地球之肾”。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图1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成分;图2是该人工湿地能量输入、传递和散失的模式图,其中A、B、C、D表示不同的生物。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的A、B、C、D生物分别属于图1中的_________(用甲、乙、丙回答)。
(2)湿地中河面水鸟嬉戏交颈,使人联想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诗中“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信息,“关关”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湿地中的鱼类在觅食过程中的游动引来了鸟类,鸟类捕食行为逼迫鱼类躲避捕食,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还可以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流经图1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该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分析图2可知,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主要是同化的能量被自身呼吸消耗和_________。通常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体个数远远少于第二营养级,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B 3.B 4.B 5.D 6.7.A 8.C 9.C 10.B 11.C 12.B 13.D 14.C 15.C 16.C 17.B 18.C 19.C 20.C 21.B 22.A 23.D 24.C 25.D
26.(1) 生态位
(2) 抵抗力;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和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3)物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4) 调整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鸡取食病虫杂草, 能有效地控制了病虫杂草的危害, 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既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又减轻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具有良好的生态学意义
(2)不属于;兔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②-④)/①×100%
(3)化学;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8.(1)标志重捕法;间接
(2)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同化;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4)互利共生;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29.(1) 生态位
(2) 抵抗力;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和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3)物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4) 调整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鸡取食病虫杂草, 能有效地控制了病虫杂草的危害, 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既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又减轻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具有良好的生态学意义
30.(1)乙、丙、丙、甲
(2)物理;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行;调节种间关系
(3)大于;流向分解者;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越少,种群数量也就越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