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忠县中学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重庆市忠县中学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6 20:3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重庆市忠县中学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小楚同学根据冯天瑜、杨华、任放的《中国文化史》制作了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该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主要特点是(  )
A. 源远流长 B. 多元包容 C. 泾渭分明 D. 争霸称雄
2. “这场瘟疫(黑死病)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教会失去了精神上的权威,失去了人们的支持。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许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据此可知,这次瘟疫(  )
A. 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B.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 推动了近代医疗体体系的建立 D. 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3.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4. 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
A. 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 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 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 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5. 1955年新中国开始生产第一辆汽车;1979年汽车产量达158.7万辆;1980年至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达6882万辆,是前三十年的42倍;2020年中国全年生产汽车2522.5万辆、销售汽车2531.1万辆。材料反映出(  )
A. 民众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B. 大众心态从保守逐渐走向开放
C. 汽车工业发展适应了社会需要 D. 中国制造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
6. 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
A. 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微宗废除
C. 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7. 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各地霍乱多发,人们意识到城市的水质关乎居民的生死。1846—1865年间一共有51个市政府新建或购买了供水公司,取代了原有的私人水公司;在1866年到 1895年,又有176个城市提供市营自来水。这表明英国(  )
A. 工业革命推动民众消费观念更新 B.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受到严重挑战
C. 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D. 观念更新助推生产与资本的集中
8. 殷商时期,统治者崇拜鬼神,认为鬼神可以主宰世间一切。西周统治者则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天并不永远保佑某一个王朝的统治,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护。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等级秩序崩溃 B. 体现了治国思想进步
C. 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 开启了民主主义先河
9. 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社会个体对纲常伦理的绝对遵守;王守仁提出“良知即是心,心就是理”,将个体意识与天理合一,肯定了个体自我的利益与价值。以上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 对程朱理学的否定 B. 儒学危机的出现
C. 新社会条件下儒学的新发展 D. 宋明理学内部的分歧
10. 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
A. 推行仁政 B. 以法治国 C. 规范行为 D. 监督民众
11. 吴于廑、齐世荣在《世界史》里说:“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的特征是(  )
A. 融合与吸收 B. 交流与改造 C. 模仿与超越 D. 传承与复兴
12. 如图1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如图2是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  )
A. 宗教与宫廷画结合催生地域特色文化 B. 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
C. 浪漫主义风格始终是古代艺术的主流 D. 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
13. 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在古代雅典(  )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14. 在欧洲人眼里,地球的真实构成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中世纪的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造成当时地图形状的主要原因是(  )
A. 欧洲缺乏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 B. 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C. 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D.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汉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 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 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 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 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0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瘟疫传播的原因,在秦以前,大都认为是鬼神作崇,所以用傩逐疫。东汉张仲景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即“瘴气说”。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明末医学家吴又可亲自参与了崇祯年间的疫病救治,在《温疫论》中指出瘟疫是由天地间的“杂气、异气、疠气”所致,不同的气导致的疾病不同,已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中医也提出的一些防治瘟疫的经验方法,例如,在大寒大湿之年要小心瘟疫,防止戾气从口鼻而入,隔离病患,服用疏利祛邪的药物等。
--李今庸《中国古代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材料二:19世纪后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暴发,推动了政府干预公共卫生。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流行病肆虐的恐慌中,开始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干预公共卫生,明确国家和政府在维护公共健康中的职责与作用,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的必要性。英国从1841年就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政府直接参与推广,这属于英国首次开展的持续性公共卫生活动。为了规范防疫制度,1867年英国制定新的《防疫法》。1865年,英国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该研究着眼于疾病病因理论和化学原理。这种科学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赵玉兰、吴俊《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领导者:约翰 西蒙》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在工作大规模展开后,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重点是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大城市进行了很多环境卫生工程建设的工作。同时,清除城市垃圾,消灭病媒昆虫,改善环境卫生。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预防肠胃系统传染病的饮水卫生、城市饮食卫生管理等方面,全国各地也做了不少工作。1951年9月7日,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的贺诚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称:经过21个月的艰苦工作,全国范围内历史上的疫区、少数民族地区、国防前线、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及经济命脉等,各种疫病发病人数均大大减少。
--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述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瘟疫认识与防治的发展。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意义。
17. 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
材料二:《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史记》与《历史》的题材有何不同?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社会诸子百家思想活跃,代表人物、代表思想层出不穷,他们之间并非自说自话、相互排斥,而是体现了相互冲突、紧张的价值观念的交锋乃至争斗,同时更体现着内在关联、互补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墨、法、佛教并没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然而在群体关系上,其认同群体的趋向与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价值观有颇多契合之处。儒家所注重的思想原则,在其衍化过程中,也多方面地融入了墨、法等各家的观念,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最终取得了支配的地位。
——摘编自李宽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体现的是当时中原文化既相互并立又相互影响,说明的是中原文化圈的特点是多元包容,B项正确;
材料与源远流长、泾渭分明及争雄称霸的说法无关,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文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华文明起兴起和发展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答案】A
【解析】材料“这场瘟疫......对天国的期许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体现了黑死病冲击了教会的权威,使人们的信仰发生变化,更关注现实,有利于人文主义的产生,A项正确;
冲击了但没有摧毁教会的精神独裁,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人们思想的变化,与近代医疗体体系的建立无关,排除C项;
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过于夸大了这次瘟疫作用,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需要结合文艺复兴的特点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B项正确。
A项说法片面,排除;
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4.【答案】B
【解析】A.材料信息看不出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B.从材料可以看出民众肯定了新中国政府在疾病防疫方面的功劳,可以看出新中国得到了民众的认同。
C.材料体现不出民主政治的特点。
D.选项中说全面建立肯定不准确。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初期经济政策的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中国初期政府的政策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新中国的社会性质特点。
5.【答案】B
【解析】A中“根本变化”的说法绝对,排除;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汽车的产量和销售呈现巨大的上涨态势,这体现了大众心态从保守逐渐走向开放的心理,故B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汽车工业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排除C;
D项“一直领先”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考生可结合材料中汽车产量和销售状况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既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也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属于一道典型试题。
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可知城市管理政策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关键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D正确。
A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B项说法片面,排除。
C项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当时由于水质问题引发霍乱,政府开办市营自来水公司以解决问题,反映出面临公共事件危机时,政府承担起部分公共服务职能,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消费问题,民众消费观念更新也就无从谈起,排除A项;
19世纪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盛行于欧洲,B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B;
材料内容与垄断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体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突出对应用性的考查与落实。“表明”类试题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常见类型。“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但近年高考试题中的“表明”,有的接近“反映”,有的是指“表象”。面对此类题目应该首先排除错误说法,然后看哪个选项能够更深层次地反映材料信息,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选择离材料更远,更接近本质的选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代迷信鬼神,神权色彩浓厚,西周提出“怀保小民”,这反映了西周轻神事,更关注人事的现实精神,这是治国思想进步的体现,故B项正确。
材料信息与等级秩序崩溃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分封制度,而是强调治国思想进步,故C项错误;
材料信息不是民主主义的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抓住商代和西周时期的治国思想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个体意识由抑制到肯定,从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个体意识增强,体现新社会条件下儒学的新发展,故C项正确。
王守仁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两者只是方法论不同,不能说是否定,排除A项。
王守仁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且儒学危机的出现魏晋之后,时间不符,排除B项。
宋明理学内部的分歧是表像,不是本质,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材料反映了个体意识由抑制到肯定,然后结合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内容演变及其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根据“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得出孔子强调要身正。根据“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可得出韩非子强调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规范行为,C项正确。
A、B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读和对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帝国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且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使得这些文化熠熠生辉,并将其发扬光大,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融合与吸收的特征,故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阿拉伯对异域文化的改造,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说明阿拉伯对异域文化的模仿与超越,故C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拉伯对异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
本题主要通过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2.【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代的“羽人”形象体现了道教文化,而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则在此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佛教文化。这表明,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故D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宫廷画”和“地域特色文化”,故排除A。
两幅图均不是文人画,材料也没有体现儒家思想,故排除B。
C项说法在绝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羽化升天”“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书画成就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可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有着与人相似的七情六欲,说明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B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宗教信仰淡薄,排除A;
材料不体现理性,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神话民主之间的关系,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希腊文明,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文明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希腊文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教会垄断思想文化教育,教会宣扬圣经至上,题干中中世纪的地图都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说明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世纪欧洲文化的特点,需结合中世纪欧洲宗教的地位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中世纪欧洲文化的特点,解题时注意对材料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15.【答案】B
【解析】A.材料中建立的政权不一定是人口迁徙所致,故A选项错误;
B.材料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前赵政权,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和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的代国,均效仿前朝,追认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文化的认同,故B选项正确;
C.材料旨在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而非战争,故C选项错误;
D.材料仅涉及三个政权,“各民族”的说法有点夸大其词,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汉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认识:对瘟疫传播原因从鬼神作崇到“瘴气说”再到多气说;逐步了解瘟疫具有传染性以及主要传播途径;提出瘟疫防治的发法。
【小题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城市化引发公共卫生问题;瘟疫频繁爆发;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关注度逐渐增高;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日益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意义:提高了英国政府的形象;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小题3】意义: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增强了城市居民的卫生意识和防疫能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新生政权的巩固;积累了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
【解析】本题考查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第一问结合中国古代对瘟疫认识与防治的发展作答;第二问结合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分析;第三问结合新中国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意义总结。
本题考查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7.【答案】【小题1】题材:《史记》——纪传体通史;《历史》——叙事体。
共同:历史学家的使命感;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创新精神;开阔的视野;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
【小题2】历史: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
史记: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儒家思想的影响;史学传统;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
【小题3】要素:叙述一定时空框架内的历史事物;有指导思想;客观、准确的记载;丰富的史实;有作者的认知。
【解析】(1)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需结合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来解答。
(2)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需结合希腊民主政治、希波战争及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来解答。
(3)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需结合撰写史书的要素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方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难度适中。
18.【答案】示例:
论题:中华文化在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中发展。
阐述:儒家文化在“仁”的基础上不断自我更新发展。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思想,汉代董仲舒吸收了先秦各家思想,在“仁政”的基础上提出“大一统”等思想主张,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儒学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理学,发展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连续性和创新性,在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中发展,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从历史上看,墨、法、佛教并没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然而在群体关系上,其认同群体的趋向与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价值观有颇多契合之处”可知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中华文化在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中发展。关于阐释可从儒家思想的产生、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等角度进行论述,突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先秦时期文化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