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__________
第二节
The heating process and atmospheric motion of the atmosphere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目 录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移动——风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课标解读: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转换关系;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1、2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在观测场中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由于温度表保持了良好的通风性并避免了阳光直接照射,因而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气温
图中日温差最大的是哪天?为什么?为何晴天时最低温反而低?
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
太阳表面温度
约6000°C
地球固体表面
均温约22°C
近地面大气
均温约15°C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环节一、知识铺垫
辐射原理:物体温度愈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愈短;反之,则波长愈长。
课本P34说明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作用
探索研究
环节二、新课知识点
大气上界
地面
地面增温
地
面
辐
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吸收
㈠“太阳暖地面”
㈡“地面暖大气”
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散射
地面吸收
大气反射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㈢“大气保地面”
大气逆辐射
大气的削弱
大气辐射
2.为何地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课本P34
3.为何大气辐射把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
大气保温
反
射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紫外线
臭氧(O3)
臭氧
红外线
臭氧吸收紫外线
空气分子 、细小尘埃等
散射
地 面
吸收作用
可见光
可见光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具有选择性)
云层和较大的尘埃能把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没有选择性)
空气分子与尘埃,雾粒、小水滴等能把太阳光向四面八方散射出去(具有选择性)
反射作用
散射作用
O3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小本P18拓展归纳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
红灯停是散射的原理,红光波长较长,很难被散射;日出前、日落后天空仍然明亮;白天,房间里、树荫下仍然明亮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紫外线
红外线
地 面
可见光
可见光
可见光
大气的上界
如果把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作为100%计算
其中19 %辐射被大气吸收
约34 %辐射被大气和地面反射、散射回宇宙空间
被地面吸收的约47 %辐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紫 外 线
红 外 线
1.为何太阳辐射大部分能到达地球表面?
课本P34图2.9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地面通过大气的逆辐射补偿损失的热量。
影响因素:大气密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越强;反之则越弱。如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大气逆辐射更强;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3、大气两作用的意义:
缩小气温日较差(白天,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使白天气温不太高;晚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夜晚气温不太低);
使地球平均气温提高到15℃,适合生命的存在。
课本P35
大气逆辐射每时每刻都存在,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2时(14点)左右
太阳
太阳
辐射
地面
吸收
散射
反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
大气
大气辐射
宇宙空间
削弱作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小结
“1结论2作用3过程4辐射”
1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㈠
㈡
㈢
资料:月球表面,白天在太阳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0C,夜晚则降到-1830C,为什么?
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升得很高,故温度很高。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效应,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月面温度骤降,故温度很低。
课本P35
小本P18探究二
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①地势
②天气
③下垫面
地势高
大气稀薄
→
→
→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
→
昼夜温差大
天气晴朗
→
→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
→
昼夜温差大
阴天
相反
下垫面
比热容大
→
→
白天增温速度慢
夜晚降温速度慢
→
→
昼夜温差较小(如海洋)
解释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气体
(CO2、CH4等)
排放
增多
→
→
→
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
→
气温
变高
全球变暖
→
备注:主要的温室气体有水汽(H O)、二氧化碳(CO )、氧化亚氮(N O)、氟利昂、甲烷(CH )等
据大气的受热原理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与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增强
保温作用增强
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问题探究(学以致用)
1.为何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
2.玻璃温室如何起到保温作用?
3.为何多云的时候昼夜温差小,晴天温差大?
4.为何霜冻多出现在秋冬晴朗微风的夜晚?
5.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小本P18微思考2
大气逆辐射的应用
保 温 作 用 / 温 室 效 应
农田烟熏防霜冻
冬夜晴无风,早起必有霜
高处不胜寒
月球昼夜温差大
塑料大棚/玻璃温室育苗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少量
大气辐射
削弱作用
少量的地面辐射
思维导图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作用
对太阳的削弱作用
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随堂练习:
微讲小本P18通关检测1-4 ;P19 1-7.
课后作业:
1、完成:“大气受热过程”的思维导图。
2、课堂小练 P73 1-10.
3、预习: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的热力环流”。
课堂练习
“雾霾”天气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飘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混浊现象。近年来全国多地“雾霾”频发,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结合所学知识,读下图完成小题。
1.当 “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更加旺盛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C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减少 D.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A
“雾霾”天气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飘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混浊现象。近年来全国多地“雾霾”频发,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结合所学知识,读下图完成小题。
2.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④③
C
“雾霾”天气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飘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混浊现象。近年来全国多地“雾霾”频发,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结合所学知识,读下图完成小题。
3 . 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效应增强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
A . 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 . 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 . 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 . 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B
(3)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最丰富地区在青藏高原,与图中___(填右图序号)减少和___(填右图序号)增加有关。
4、(1)填写左图中符号所代表的含义:② ,① ,
。
地面辐射 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增加,温室气体增加会导致___(填右图序号)增加,从而使___(填右图序号)增强。
③
(4)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主要与图中___(填右图序号)增加和___(填右图序号)减少有关。
(5)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大致相当,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 (填右图序号)强有关。
③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课标解读: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从热力环流的原理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热力环流的形式;指导人类的生产生活。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3、4课时 热力环流
孔明灯内的空气被加热之后,体积膨胀,而且有一部分空气流出孔明灯外,孔明灯内的空气密度减小,重量减轻,所受浮力大于重力,推动孔明灯上升。
孔明灯是怎么升空的?它蕴含着什么原理?
地表受热均匀
地表受热均匀的情况下
近地面与高空的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
同一地点
P近地面 > P高空
冷却收缩下沉
受热膨胀上升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等压线与等压面
等压线
等压面
水平面
等压线是同一高度上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
等压面是空间上气压相等的点连成的面
补充说明:
冷却收缩下沉
受热膨胀上升
地表冷热不均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受热
膨胀
冷却收缩
热
冷
冷热不均
空气
垂直运动
→
→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空气水平运动
(风)
→
高低压都是对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而言
同一地点
P近地面 > P高空
950百帕
1150百帕
2000米高空
50米近地面
太
阳
辐
射
冷
热
不
均
空
气
垂
直
运
动
空
气
水
平
运
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根本
原因
直接
原因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
简单形式
小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同一高度不同地点
一般情况
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
低气压处等压面(线)向下凹
近地面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高气压处等压面(线)向上凸
同一地点不同高度
越往高海拔、气压值越低
近地面气压的高低状态(类型)与上空相反
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规律:
小本拓展归纳P21
“凸高为低”
“凸低为高”
下列等压面示意图,正确的是:
冷
热
冷
A
冷
热
冷
B
热
冷
热
C
热
冷
热
D
B D
【习题链接】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具有一致性,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判读。
五方面 读图内容 分析、解决问题
读数值范围 ①相邻两条等高线数值相差一个等间距或零②海拔最高值、最低值 判读区域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趋势),判断坡向(迎风坡、背风坡、阳坡、阴坡)
读延伸方向 区域等高线整体大致凸出方向
读弯曲状况 ①山脊:凸向低处②山谷:凸向高处③鞍部:正对的两山脊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判断规律:“凸高为低”或“凸低为高” 判断河流流向: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山谷地势低,气温较两侧高,等温线凸向温度高的方向;山脊相反
读疏密程度 ①坡度陡缓——密陡疏缓②坡面凸凹:高疏低密——凸坡,高密低疏——凹坡 农业:陡坡种植水土保持林,缓坡修梯田,为保证道路平坦,公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修建“之”字形道路也是为了降低坡度
读局部闭合情况 ①山顶、山峰:中间高、四周低②盆地、洼地:四周高、中间低③表示高度不在正常范围,判读规律:“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判读局部海拔大小或高度范围或高差等
陆地
海洋
海风
白天陆地升温快
(相对为热源)
白天海洋升温慢
(相对为冷源)
白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热力环流表现形式(海陆风)
陆地
海洋
陆风
夜晚陆地降温快
(相对为冷源)
夜晚海洋降温慢
(相对为热源)
晚上面朝大海贞子作怪
2、热力环流表现形式(山谷风)
白天,山坡附近的气温比山谷上空同一水平面处的气温高(山坡上吸热较快),因此在山坡附近形成低气压,在山谷上空形成高气压,大气从山谷中心向山坡运动形成谷风
气温高
高气压
低气压
气温低
低气压
高气压
谷风
气温高
高气压
低气压
气温低
低气压
高气压
2、热力环流表现形式(山谷风)
夜晚,山坡附近的气温比山谷上空同一水平面处的气温要低(山坡上放热较快),因此在山坡附近形成高气压,山谷上空形成低气压,大气从山坡向山谷运动形成山风
山风
A
B
C
卫星城或对空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A、B、C中的 地 。
要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最好在 地进行植树造林。
C
B
在下沉气流从近地面流向市区的过程中滞留消除污染。
避免相互污染
避免大气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市区
A:市区
B:市区与郊区之间
C:在城市热岛效应之外(在下沉距离之外)
城市热(雨)岛效应
2、热力环流表现形式(城市风)
读甲、乙两地高空等压面与等高面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气压由低到高依
次是 。
(2)图中甲、乙两地相比,甲地温度较 ,大气运动垂直 (上升或下沉),天气多 (晴朗或阴雨);乙地温度较 ,大气运动垂直 (上升或下沉),天气多 (晴朗或阴雨)。
(3)若图示甲为海洋,乙为陆地,则近地面盛行 填“海”或“陆”)风,此时为 (填“白昼”或“黑夜”)。
③<①=②<④
高
上升
阴雨
下沉
低
晴朗
陆
黑夜
堂结:
二、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
3.常见的局地热力环流
地面的冷热不均
气流垂直方向运动
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
气流做水平方向运动
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城市风:郊区吹向城市
山谷风: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
均指近地面的风(冷区吹向热区)
思维导图
热力环流
气压与气温的关系;高低气压、等压线(面)凸向的判定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常见形式
地面的冷热不均
气流垂直方向运动
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
气流做水平方向运动
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山谷风: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
城市风:郊区吹向城市
均指近地面的风(冷区吹向热区)
提升
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区域差异。
知识点
课后作业:
1、完成:“热力环流”的思维导图。
2、微讲小本P21通关检测1. P22随堂达标1-6.
3、课堂小练 P75的 1-9.
4、预习: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的水平运动”。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课标解读:
1.掌握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影响
2.根据等压线确定风向和风速。
第5课时 大气水平运动—风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1030
1020
1010
(hPa)
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气压梯度)
1、产生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课本P38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它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大小:
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方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特点:
特征:
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
则风向垂直等压线,且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课本P39
1030
1020
1010
(hPa)
风向
2、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的形成
⑴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风向垂直等压线,且高压指向低压
课本P39
1008
1010
1006
1004
1002
1000
(百帕)
北半球高空风的形成
⑵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
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于运动方向,南左北右赤不偏,大小与纬度和风速有关。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课本P39
合力为0
1008
1010
1006
1004
1002
1000
(百帕)
风向
水平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形成
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大小取决于大气密度等
⑶三力作用——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课本P39
合力为0
受力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水平气 压梯度力 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 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 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赤道上为零 不影响风速的大小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反 大气密度越大(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 使风速减小 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向斜穿等压线
影响风的三种力
小结: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思维导图
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
气
水
平
运
动
水平气压差异
大气垂直运动
地面冷热不均
太阳辐射
两力
平衡
风向
平行
等压
线
使风在北
球右偏南
半球左偏
使风向
垂直等
压线
大气摩擦力
三力
作用
下,风
向与
等压
线成
一夹
角
堂结: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产生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的形成
⑴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等压线,且高压指向低压(不现实)
⑵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两力作用下形成的风—风向平行于等压线(高空)
⑶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近地面)
运用:在等压线图上(任意点)判定风向、风力大小、天气情况(大气运动是地球上热量传输和水汽输送的重要途径,也是各种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基础)。
学生活动
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根据图2.17完成下列要求。
1、比较甲、乙两地的气压梯度大小,并说明理由。
2、在图上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
3、比较甲、乙两地的风速大小,并说明理由。
3、甲地,因甲地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力就大。
课本P40
1、甲地气压梯度大,因甲地等压线较密集,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大,故气压梯度力较大。
高
低
高
拓展归纳-------等压线图的判读
1、等压线图: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
2、等压线图判读:首先识别气压场的基本形式,其次判断风力大小和风向;最后分析天气变化。
3、判读规律:
(1)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气压场的基本形式):
低压中心——等压线数值向内减小,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
高压中心——等压线数值向内增加,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
高压脊(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
低压槽(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2)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3)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
在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近地面)风向的画法如下: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做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用来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或向左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过该点的风向。
等压距相同时
小本拓展归纳P21
995hPa
980hPa
990hPa
985hPa
判断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并画出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
风向
等压线图中风向及风力大小的判断
风向:东南风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2)若该区域位于北半球,B点吹______风;其上空DF间吹____风。如果A地是海洋,C地是陆地,则此时应该是______(白天或夜晚)。
4、图中气压状况(曲线为等压面)是由热力作用引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近地面何处是高压区?___;何处是低压区?___ 。在图中画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C
A
西北
南
夜晚
课后作业:
1、完成:“大气水平运动”的思维导图。
2、微讲小本P21-22通关检测2-4.
3、课堂小练 P75-76的 10-14.17
4、阅读:小本P23“逆温现象”
5、复习巩固第二章,做好答疑课的疑问问题及题目解答(1课时)
6、预习:第三章第一节 “水循环”。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意义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常见形式
海陆风
山谷风
城市热岛效应
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的类型及受力特点
风向风力大小判定
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