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2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人口数量的增长
(1)人口增长方式: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2)世界人口增长轨迹
历史阶段 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
(古代) 产业革命前 缓慢增长 ①生产力低下;②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差
(近代) 产业革命后1770~1950年 加快增长 ①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②生活和医疗水平提高
(现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迅猛增长 ①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②医疗条件改善,国际环境稳定
(3)区域人口数量的计算方法
区域人口数量的增长与人口基数大小、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人口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有关。
区域增长人口=迁移人口+自然增长人口。
区域自然增长人口=人口基数×自然增长率。
区域迁移人口=人口基数×人口迁移率。
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人口增长率为正值时,人口增长;为负值时,人口减少。人口增长率由正值减小为0时,人口规模达到最大值;人口增长率由负值增大到0时,人口规模达到最小值。当人口增长率最大时,人口增长速度最快,但不是人口规模最大;当人口增长率最小时,人口增长速度最慢,但不是人口规模最小。
2.发达国家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和解决措施
(1)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2)影响: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员不足;青壮年和社会负担过重;老年人生活困难、孤独;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
(3)解决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和外籍劳工;推迟退休;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3.我国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老龄化 ①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如“全面两孩”政策)。②完善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年龄平等文化。③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对老年人医学人文关怀(如农村医保,药价优惠等)。④多方面筹集养老保障资金,实行新型养老保障制度。⑤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倡老年人自养。⑥发展经济增加就业。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流入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4.人口结构不合理引发的问题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合理的人口结构会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不合理的人口结构会引发人口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口结构 内涵 结构失衡引发的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 各年龄段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性别结构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和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重。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人口性别是指平均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它用来反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文化 素质结构 不同学历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人口文化素质整体过低,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022·天津月考)我国从1953年起,共进行了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读“我国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图”,完成1~3题。
1.以下时间段中,我国人口年均增长最快的阶段是( )
A.1982~1990年 B.1990~2000年
C.2000~2010年 D.2010~2020年
2.1982~1990年人口增速较以前放缓,其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缓慢 B.城市发展缓慢
C.粮食产量增长缓慢 D.计划生育政策
3.缓解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较严重问题的措施有( )
A.大力推进城镇化
B.大力发展养老产业
C.大力关爱乡村留守儿童
D.放开并鼓励第三胎生育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时段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的差值与总人口的比值。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2000~2016年人口增长率变动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所示时间段,人口总量达最大值的年份是( )
A.2006年 B.2011年
C.2014年 D.2016年
5.推测该地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该地( )
A.产业结构调整 B.城市房价下降
C.自然灾害频繁 D.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
(2022·湖南岳阳模拟)精准、科学的人口普查,不仅能反映人口结构、分布、流动及人口问题,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读下图,完成6~8题。
6.2009~201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变化趋势是( )
A.出生率逐年下降
B.出生率波动上升
C.2015年前较平稳之后迅速下降
D.2016年之后整体呈下降趋势
7.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但效果远不及预期,2019年出生率又创新低,主要原因是( )
①个人追求自我意识增强 ②养育孩子成本上升 ③中青年生活、工作压力大 ④国际人口迁入量增加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虽然新生儿数量下降趋势无法逆转,但我国托育适龄人口基数庞大,截至2025年之前预计每年约有超4 000万的托育适龄人口,以下行业潜力较大的是( )
A.房地产业 B.制药业
C.早教业 D.机器人研发
(2022·重庆模拟)人口机会窗口期是人口年龄结构有利于经济发展,劳动力供给充足,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一段时期。下图为“我国1991~2047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变化图(含预测)”。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我国最佳人口机会窗口期是( )
A.1991~2000年 B.2001~2010年
C.2011~2020年 D.2021~2030年
10.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就业岗位增加 B.人均收入降低
C.经济发展减缓 D.抚养负担加重
(2022·湖北宜昌模拟)年龄中位数是将全体人口按照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年龄。下图为“人口学家计算和推测的中美印三国人口年龄中位数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甲、乙、丙三个国家分别是( )
A.印度 中国 美国 B.印度 美国 中国
C.中国 美国 印度 D.美国 印度 中国
12.据图,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目前乙国老年人口数量最多
B.2050~2100年甲国净增人口最少
C.2050年丙国社会负担最大
D.2019~2050年丙国人口出生率最高
(2022·湖南长郡中学期末)“婚姻贫困”是我国在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等影响下产生的性别比例失衡现象。到2020年,我国可婚男性已过剩2 400万以上,经济落后地区该问题尤为突出。据此完成13~14题。
13.我国“婚姻贫困”的原因包括( )
①生育率较低 ②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 ③年龄结构失衡 ④“养儿防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是( )
A.限制城乡人口流动
B.适度调整生育政策
C.严控城市人口增长
D.加强胎儿性别选择
(2022·辽宁实验中学期末)2021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表为“我国第六次(2010年)和第七次(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部分数据统计表”。据此完成15~16题。
普查年份 全国总人口(万) 性别比 平均寿命
总人口 出生人口 男性 女性
2010年 133 972 105.20 118.1 72.38 77.37
2020年 141 178 105.07 111.3 73.64 79.43
注 总人口性别比指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出生人口性别比指每100位活产女婴所对应的活产男婴数量。
15.总人口性别比相较出生人口性别比低的原因可能是( )
①从事高危或重体力劳动职业中的性别差异 ②男性平均寿命低于女性 ③受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 ④男孩普遍比女孩更好动、更喜欢冒险刺激的活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6.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相较第六次下降的原因有( )
①抚养孩子成本的升高 ②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宽 ③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 ④人口增长速度的放缓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7.(2022·湖南长沙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我国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此前不少专家认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2016和2017这两年出生人口会大量增加,但该情况并未出现。201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94 072万,2017年为90 199万,7年时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近4 000万。下表为我国2016年和2017年人口相关数据统计表。
项目 2016年 2017年
年末总人口 138 271万人 139 008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 1 786万人 1 723万人
男性人口数量 70 815万人 71 137万人
女性人口数量 67 456万人 67 871万人
劳动年龄人口(16至59周岁) 90 747万人 90 199万人
60周岁及以上人口 23 086万人 24 090万人
65周岁及以上人口 15 003万人 15 831万人
材料二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1年5月31日召开会议,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6分)
(2)简析2016年和2017年出生人口并未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6分)
(3)为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可采取哪些应对措施?(6分)
微专题2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A 2.D 3.D [第1题,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段可以根据间隔年份、人口增长数量进行对比分析。1982~1990年时间间隔8年,人口增长了1.3亿,相比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0~2020年这三个时间段,可以看出1982~1990年时间间隔短,人口增长数量多,人口增长快,故选A。第2题,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因此人口增速放缓,D正确。1982~1990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发展迅速,粮食产量增长迅速,A、B、C错误。故选D。第3题,大力推进城镇化不能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A错误。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可以缓解养老问题,但不能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B错误。大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与缓解老龄化无关,C错误。放开并鼓励第三胎生育,可以降低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缓解老龄化问题,D正确。]
4.D 5.A [第4题,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根据曲线判断,该地人口增长率始终为正值,说明人口总量不断增加,故人口总量达最大值的年份是2016年。第5题,该地人口机械增长率呈降低趋势,最可能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需要的劳动人口减少。城市房价下降会吸引人口迁入,人口机械增长率应该增加;我国东部没有因自然灾害频繁而出现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关系不大。]
6.D 7.C 8.C [第6题,读2009~201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变化图可知,人口出生率在2014年前较平稳上升,2014年之后到2016年呈波动上升;在2016年以后整体呈迅速下降趋势,故D正确。第7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个人追求自我意识增强,因此生育意愿较低,①正确;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花费较多的时间、金钱、精力等,生活成本大幅度提高,②正确;工作竞争激烈,生养孩子期间,可能会影响个人职业的发展,中青年生活工作压力大,③正确;国际人口迁入量增加对出生率降低影响较小,④错误。故选C。第8题,预计在2025年之前每年约有超4 000万的托育适龄人口,托育适龄人口多,早教行业潜力大,故选C。]
9.B 10.D [第9题,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大于0表示增加,小于0表示减少,而劳动年龄人口最多时表现为增长趋势减缓且增速趋近于0。图中大致在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接近0,故2011年之前是我国最佳人口机会窗口期,故B正确。第10题,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小于0,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将直接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抚养负担加重,D正确。]
11.B 12.C [第11题,印度人口出生率高,少年儿童占比高,目前年龄中位数最低;美国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口迁入,目前年龄中位数较低;中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低,少年儿童占比少,老龄化日趋严重,年龄中位数增加明显。故甲为印度,乙为美国,丙为中国,B对。第12题,乙国为美国,其人口总数少,故老年人口数量较少,A错。甲国为印度,人口出生率高,净增人口较多,B错。2050年丙国人口中位数最高,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最大,C对。丙国为中国,人口出生率低于印度,D错。]
13.C 14.B [第13题,根据材料,结合社会常识可知,“婚姻贫困”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性别比例失衡,男性比例偏大现象,其原因有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生育率低,再加上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生男孩意愿更为强烈,①④正确,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重男轻女现象更为严重,性别比失衡现象更为突出,②正确,年龄结构失衡与“婚姻贫困”无关,③错误。故选C。第14题,根据材料推断,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应为促进城乡人口流动,可缓解个别地区男女比例失调问题,A错误;适度调整生育政策可缓解生育率较低的问题,B正确;严控城市人口增长会导致性别比失衡,且不利于城市经济发展,C错误;胎儿性别选择会加剧男女比例失调,应严格禁止胎儿性别选择,D错误。故选B。]
15.A 16.D [第15题,在从事高危或重体力劳动职业中,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死亡风险更高,①正确;因男女生理特点差异,“男性平均寿命低于女性”在老年阶段体现更为明显,②正确;传统的“重男轻女、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观念只能是推高出生人口性别比,并不能使总人口性别比降低,③错误;受雄性激素的影响,以及男孩的体格较强壮,普遍比女孩更好动、喜爱冒险刺激的活动,伤亡几率更大,④正确。故选A。第16题,养育成本升高对生男生女没有影响,①错误;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宽,全面二孩、三孩政策的相继推出对于有意愿生育孩子的家庭来说起到了平衡婴儿性别的作用,这也符合中国“儿女双全”的生育文化和社会习俗,②正确;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重男轻女、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逐渐转变,“生儿生女都一样”的观念逐步形成,③正确;人口增长速度的放缓对生男生女没有影响,④错误。故选D。]
17.(1)人口总量大;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劳动年龄人口减少。
(2)生育观念发生改变;居民的生活成本高;抚育子女和养老负担重;生育意愿不强。
(3)进一步调整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适度鼓励生育;延迟退休年龄;适当吸纳国外移民;发展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