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6 18:5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者对构建未来理想社会的认知相契合。《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
高二语文试题
2023.4
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
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
自由的理想社会,最终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指明了方向。自古以来,“大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同理想”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比如《礼记·
注意事项:
礼运》描绘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所养”的大同社会景象;墨家也有“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观点。于此不难看出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悠久深厚的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之妙。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摘编自王学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历史性的实践中敞开了自身的整个意义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域,打开了世界历史的崭新局面。这一过程在消化世界历史现代性成果的同时超越了现代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性本身,成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积极回应世界历史的时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性难题。九为重要的是,二者的结合使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定向的现代化事业已经建
材料一:
立起同世界历史未来走向的本质联系,在推进世界历史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以一种全新的人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实际上属于一种“有选择性的亲和”
类文明形态昭示了世界历史的光明前景。
并非一一对应的机械复制粘贴。这势必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善于进行“传统的发现”,找
按照世界历史的行进规律,当一种生产方式的发展已经达到创造新型文明形态程度的
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契合处,为科学理论深深扎根中国筑牢基
时候,便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进程。资本主义文明对封建文明的超越是如此,人类文明新
石;又当善于进行“传统的发明”,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长存华夏文明之内的文化基
形态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更是如此。资本逻辑带给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即“整
因,为优秀文化久久承继弘杨创造条件。二者间的高度契合大致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落实到文明形态中直接导致了在生产关系向度上人

二者在世界本原的认识上相契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
类文明分裂和冲突的愈演愈烈。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开启了对
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皆有其客现规
新型人类文明形态的探索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身命
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资源。比如,在世界的本原、人
运的终极关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谋大同的终极理想不谋而合,在中国式现代化道
的起源等问题上,儒家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生蒸民”,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
路的征程中历史地铸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型人类文明形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
生三、三生万物”,亦包含类似的思想元素。
变局”的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昭示了世界历史的光明前景。
二者就辩证方法的理解相契合。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
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存基础,将资本逻辑作为手
雏的科学方法,核心内容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主张坚持发展
段扬弃在“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世界历史新进程中。在两种异质文明形态并存的前提
地而非静止地、全面地而非片面地、普遍联系地而非孤立地观察事物、看待问题;主张人们
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给出了实现世界历史和平稳定状态的普遍法则,即各国家和民族走好
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
自身发展道路的同时不千涉和破坏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共同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

的辩证法思想丰高而深遮,比如《周易·系辞》中倡导“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论语》有
水平。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打开了消除社会形态对立和意识形态冲突的新空间,构
云“举一偶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筑了世界历史运行的时代新平台。人葵文明新形态尊重并保护各个国家和民族内蕴的文
二者对实践的把握相契合。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
明特殊性,同时又指向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文明普遍性,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新
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
形态为世界历史提供了新的文明发展契机。
他理论的显著特征。这种理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亦有着鲜明的体现。比如荀子讲的
(摘编自颜晓峰、任倚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世界历史意蕴》)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