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手法篇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注释:①瓠:瓠的叶子,可作菜用。②“寻春马”暗用孟郊《登科后》的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诗歌后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诸将五首①(其三)
杜甫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②重。
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③?
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
【注】①《诸将五首》是杜甫在大历元年(766)秋作于夔州的政论体组诗。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②《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裴驷《集解》引苏林曰:“得百中之二焉。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③尧封:传说尧时命舜巡视天下,划为十二州,并在十二座大山上封土为坛以作祭祀。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阴历)了。
3.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捣衣诗
[南朝·梁]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4.《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幽州新岁作
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5.简析颈联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6、这首词上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其三)
杜甫
哀挽青门去,新阡①绛水遥。
路人纷雨泣,天意飒风飘。
部曲精仍锐,匈奴气不骄。
无由睹堆略,大树②日萧萧。
【注】①新阡:新的墓道。②大树:指“大树将军”。东汉名将冯异辅佐刘秀争天下,诸将并坐论功,冯异独处树下,军中称之为“大树将军”。
7.该诗在称颂武卫将军时,除了运用典故外,还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阐释。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
[金]元好问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②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注]①诗写于1247年。1243年元好问应元邀请,出使燕京,与张纬文相聚,是冬,离京回忻州。元好问,金末至元朝时期诗人,金亡后不仕。张纬,字纬文,号愚斋,诗人好友。②燕市,燕京。
8.本诗尾联“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抒情用了什么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颈联用典,用“寻春马”“择婿车”两个典故,鼓励董传不要被眼前处境所难倒,祝愿董传金榜得中而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
尾联虚写,想象董传金榜题名、扬眉吐气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董传才华的肯定,寄寓了诗人的鼓励希冀之情。
2.①颔联运用了用典、借代、反问等手法。②诗人在颔联借用典故,以禹贡、尧封代指中国疆域,运用反问冷静指出安史之乱虽然已经平息,然叛军残余势力并未全部归顺朝廷。诗人忧心国事,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心,对朝廷无能的不满。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思归之心比作汾水,汾水无时无刻不在流淌,诗人的思乡情便也像汾水一样无穷无尽。比喻生动形象,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4.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②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
③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
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5.①运用虚实结合,由眼前边镇欢庆新年,想到京城燎火彻夜的景象;
②视听结合,“戍歌连夜动”是听觉,“燎火彻明开”是视觉。写出无论是边镇还是京城都欢庆新年。27.①通过描写景物、气候的变易,抒发对南北流徙、时光荏苒的感慨,喜中寓悲;
②诗人身在边关,心系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长安。
6、①拟人。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在牛郎、织女相会佳期,彩云都来为他们“弄巧”,流星也来为他们“传恨”,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相会渲染气氛。
②对比。如“一相逢”与“无数”,“久长”与“朝朝暮暮”,表现了牛郎、织女的忠贞不渝的爱情。
7.①运用了侧面描写与衬托的手法表达诗人对武卫将军的敬仰以及亡故的痛惜。②侧面描写,路人因武卫将军亡故而泪如雨下的场景表现了武卫将军深得民心,借助悲风飘飘来烘托武卫将军亡故的悲伤氛围。③衬托,武卫将军的部下依然精锐颂扬了武卫将军的功业,匈奴不敢肆意妄为凸显了武卫将军的声威。
8.①尾联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②不畏“岁寒”的“涧底孤松”既是自况,也象征着身处卑位却傲然孤高的品格,表达自己作为金朝遗老隐居不仕的坚贞节操。
③以岁寒而不凋的“涧底孤松”表达与友人共勉的情怀,要学习“孤松”品格,在逆境中保持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