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无为襄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无为襄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6 19:03:11

文档简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3分) D 2. (3分) C 3. (3分) B
4. (4分)
①材料一围绕历史剧真实与虚构的理论问题,从历史真实及其“度”的争议、判定,到历史真实与虚构各自意义限度的确立,纵向展开,以例证、引证等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围绕历史剧《屈原》的实际创作,首先引用郭沫若的论述阐释“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接着以屈原等人的形象塑造为例介绍其艺术处理方法,最后以演出效果与其观点形成呼应。
5. (4分)
①确立历史真实与虚构各自的意义限度,实现情节要素正确与差异化再现某种可能真实之间的统一;②发掘历史精神,呼应时代需要,在不失历史真实的限制下观照当下,实现历史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6.D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文学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D项“歉意”理解有误,应为“敬意”。
7.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鉴赏的能力。
A项“都是对楚国现实不满”错,渔人们的悠闲之态,未见其对楚国现实不满。
8.①屈原斥责上天“不识人间是非功过”,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质疑与不满、对现实的悲愤。②屈原意识到上天“没有灵魂”又幻想其有灵魂,以表达对上天行为的释然与不解、对现实的绝望。(评分标准: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的能力。
9.①使故事情节更丰盒,使故事内容更具悲剧效果。②黄、鲁二人对屈原之死的态度对比,使屈原形象更立体。③在感性叙写中融入人物的理性思考,深化了作品主题。④由习惯于扁平人物塑造转向了圆形人物塑造,作品创作别具一格。⑤打破了读者对屈原的传统认知经验,带来新奇的阅读效果。(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10.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原文: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款下榻叩头,
11.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D项,文中的“与”意为“给”,后句的“与”意为“亲附,结交”,含义不同,A项,文中的“状”意为“描写,描摹情状”,后句的“状”意为“景色,景状”一含义不同。B项和D项的文化常识表述正确。
12.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最终没有走上仕途”错误,文段二中有些补太常奇协律即,之语,可见其曾入仕为官。
13.(1)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时间,长吉最终死了。
(①“止”,使······止,制止。②“待”,等待。③“竟”,最终。)
(2)天上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人世间的人物,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念而使他不长寿呢?
(①“宜”,应该。②“愈”,胜过。③“何······耶”,固定结构,表疑问,“为什么······呢”。)(评分标准:每句4分,每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4.①相貌奇,他长相纤瘦、两眉相连,长手指。②经历奇,去世时的奇异经历(或因父名犯了“讳”未获许参加科举)。③行为奇,作诗时骑瘦骡、投锦囊等一些奇异举动。④志趣奇,不在意自己的作品留存传世。⑤才华奇,他的诗构思奇特,被人效法却无法被超越。(评分标准: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参考译文】
京兆杜牧写了《李长吉集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李长吉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最先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最密切。长吉每天早上出去与他们一同出游,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他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骡子,背着一个又古又破的锦帛制作的袋子,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诗稿,见所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罢休啊!”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让婢女取出草稿,研好墨,铺好纸,把那些诗稿补成完整的诗,再投入其他袋子。只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吊丧的日子,他全都这样做,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杨敬之等经常过来从囊中取出诗稿移置带走。长吉常常独自骑骡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有时写了作品,也随意丢弃,所以沈子明家保存下来的李贺诗作只有四卷罢了。
长吉快要死的时候,忽然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人,骑着红色的蟠龙,拿着一块木片,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前去。也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马上召你写篇楼记。天上的生活还算快乐,并不痛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所住的房屋的窗子里,有烟气袅袅向上空升腾,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嘒管的演奏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时间,长吉最终死了。嫁入王家的姐姐不是编造、虚构故事来描述长吉的人,她所见到的确实是这样。
唉!天空碧蓝而又高远,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上天这么高远,天帝这么尊贵,天上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人世间的人物啊,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
李贺字长吉,是皇族郑王的后代。他父亲叫李晋肃,他因为这(避讳父名)不前往参加进士考试,韩愈为他写了一篇《讳辨》的文章(为他可以参加进士作辩解),他最终也没有前往考试。他才思灵敏快速,尤其擅长写诗歌。他的构思风格像高山陡崖,千丈耸立,当时文人追随效法他,没有能近似的。他填写的乐府歌词有几十篇,直到宋代黄门云韶部的乐师,没有不诵读的。他被任命为太常寺协律郎,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
15. (3分) C
16. (6分)
①张诗中的雨扫了踏青挑菜的兴致,令人无奈;由此想到故园灌溉的乐趣,却又洋溢温情。“雨”触发了诗人思乡的情怀。②洪诗中的雨是占卜收获时谷价高低的工具,预示着收获时谷贱伤农,田家因此会感到忧惧。“雨”触发了诗人悯农的情怀。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 (6分)
(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8.示例:①绚丽多姿(丰富多彩)②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红颜薄命)③错综复杂(扑朔迷离)(评分标准:每空1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②处,结合这一楹联的主要内容与处所,以及下文“对世事艰难的幽恨”可知,此处可填写与“世事艰难”意思相近的成语。世态炎凉:旧指社会上人对人的态度。炎:热,指亲热。凉:指冷漠。,指在别人得势时就奉承巴结,失势时就不理不睬,红颜薄命:旧指女子太漂亮,则大多命不好,或是早死,或是婚姻不幸。
第③处,结合前文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两词,且由顿号可知,此处应填写与前两个成语意思相近、表达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之意的成语。错综复杂:交错综合,重复杂乱。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扑朔迷离:原指把兔子耳朵提起,雄兔会扑腾不停,雌兔会眯上眼睛,而在地上跑的时候雌雄难辨。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
19.《红楼梦》的楹联,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评分标准:修改出一处得2分,修改出两处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两处:①成分残缺:缺少主语,《红楼梦》的楹联”应作为后一句的主语;②语序不当:“充分”属于定状语误用,应位于句首并加上“地”修饰“体现”。
20.①构成:本体是太虚幻境薄命司联的“其情其调”,喻体是“秋风落叶”和“杨花柳絮”,比喻词是“如”和“似”。(2分)②表达效果:以寻常景物作比,化抽象的“情调”为具体的场景(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虚幻境薄命司联的凄清悲凉、摇曳缠绵的情调特点(1分)。(评分标准:“构成”与“表达效果”各2分,分析应准确,合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
2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美裔侨民”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特定称谓。B项表示引用。C项表示讽刺、否定。D项表示特殊含义,和文中“美裔侨民”的引号作用相同。
22.①实际上却是地道的舶来品 ②与西方文化紧密相关③不仅走出原生小环境(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第①处空缺,与下句用分号隔开,句式一致,皆为“有的似乎…实际王…”,补写处也应为相同句式,根据下句反推,故此处可填写“实际生却是地道的舶来品”(或“实际上却来自异域”等);第②处,结合上文“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分析可知,苹果与西方文化联系密切,故此处可填写“与西方文化紧密相关”;第③处,结合下文“翻山越岭、远渡重洋······在全球范围内圈地”分析,可推断此处是“走出原来的环境”,同时须补充与“而且”搭配的关联词“不仅”,故此处可填写“不仅走出原生小环境”等。
23.【写作指导】
本题为带有任务驱动特点的思辨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价值取向和思辨能力。
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引述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的诗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的意思是,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虚心向前贤学习,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材料中做了解释和提示,他“认为去伪存真,兼取众长,是写好诗歌的基础”,这个观点本身就带有思辨性继承和学习不是全盘接收,一味因袭模仿,而是要求去其虚假、取其真实,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转益多师”,不限于一家,才能兼取众长,也必然需要诗人创造性的继承、借鉴,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弘扬和舍弃。
第二层引述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的诗句“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自我”与“随人”是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自我”,不是盲目独断、自我狂妄的表现,而是长期积累并经过意匠经营才反映出来的作者的个性与风貌。“自我”必须符合并遵循客观规律,这样的“自我”才有价值,才能被人承认接受。在“自我”形成之前,必须认真学习,继承前人的珍贵遗产,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展现真正的“自我”
兼取众长和自出机杼是有机联系的,考生只有进行辩证思考,方能写出更佳的立意。
审读明确写作要求,“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更广泛的领域”才是写作重点。作文题目取材古代诗歌创作理念,那么“更广泛的领域”可以延伸到文化发展的领域,也可以指向学习领域、工作领域、科技领域、政治领域、军事领域,等等。“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也提示考生结合青年成长实际,谈出切身体会。
【参考立意】
没有继承,何来创新?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
以传承为基,造自我大厦
接他木之枝,开个性之花
【评分标准】参照2022年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襄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历史剧是基于历史真实进行艺术虚构的产物。从媒介形态来划分,历史剧可以用话剧或影视剧的形式呈现;从风格类型来划分,历史剧又有“正说”与“戏说”的区别。但究其共性,它们都是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展开的。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历史剧以“历史”为修饰,就杜绝了完全虚构的可能。如果一个故事毫无疑问是虚构的,那么观众不会向创作人责问其是否真实。如《步步惊心》《宫》这类穿越剧被限定在“奇幻”一隅,这是因为剧中的穿越情节消解了历史框架,解构了观众对于历史真实的意义期待。
那么,历史剧应该对历史忠实到何等程度呢?这一向是戏剧评论家们争论的课题。诸多论者都论及这个“度”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厘清“度”的形式边界。比如,有的论者认为这个“度”体现了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度,一旦失去这个“度”,就有可能改变“正说”的本质,而完全走向“戏说”;有的论者认为历史剧虽然应该严格遵循历史,但不等于不可虚构,只是要注意把握住“度”,即莱辛所说的“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能发生的事”。前者以“度”来划分正说与戏说,后者以“度”来评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二者都强调了“度”在历史剧创作中的关键性,但都没有说清楚可供判别的标准。所以,类似于“适度的戏说、隐射、反讽、戏仿,有助于让历史人物脱掉过于僵化刻板的面具”这种说法,往往又会遭遇“过度戏说以致消解历史”的批评。由此来看,文本类型与观众阐释之间始终存在着形式边界与解释策略的关系问题;这就需要着力探讨历史剧在建构真实上的叙述策略,即“度”的形式特征。
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毕竟任何文本都会被一些人视作“事实”,而被另一些人视作“虚构”。再者,意义判定的标准也在流变,虚构的边界随着历史的发展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着的。例如,远古神话被先民视为历史真实,如今却被判定为艺术虚构。因此,对于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只能交由整个阐释社群。但是,阐释社群提供的意义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阐释社群会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迁,成员范围也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的真实与虚构时要有一种动态的视域。
历史真实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片段的、存有矛盾与秘密的,这些空白可以经由剧的内容来串联,丰富与自洽。历史剧有意创造了一个自洽的可能世界,并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景观。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与细节为历史剧的虚构提供了底本,在此基础上的推演、改造,填充,既保证了情节要素的正确,又差异化地再现了某种可能真实。
最终的结果是,历史剧的真实与虚构需要确立各自的意义限度,即通过一系列叙述策略去建构彼此之间的形式区隔,既不能消解观众对于历史真实的期待,更不能陷入消解历史的虚无。历史剧中的虚构也只是有限度地去改编历史真实,历史真实也需要为其中的虚构部分提供必要的理据支撑;而在真实与虚构博弈过程中生成的形式特征,恰恰是需要通过学理辨析才可以廓清的。
(摘编自陈文斌《真实与虚构:历史剧中的符号区隔及其文化效应》)
材料二:
“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为历史剧创作插上了浪漫主义的翅膀。郭沫若说:“剧作家的任务是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剧作家有他创作上的自由,他可以推翻历史的成案,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
在历史剧《屈原》的创作中,郭沫若对史料进行了提炼加工,运用丰富的想象,去推测历史的必然,发掘历史的精神,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虚构。他有意削弱屈原忧郁彷徨的一面,而突出其刚毅坚定的一面;削弱屈原忠君的一面,强调其反抗的一面,并且将屈原放在抗秦反媚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郭沫若根据个别史料进行想象,把宋玉写成一个小人。张仪的形象,也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这些艺术创造,都尽可能有史实的依据,既不失历史真实的限制,又能凸显历史人物的精神,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
《屈原》的演出在当时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剧中的屈原与现实生活中坚持抗日、进步的爱国者和民族志士,面临的矛盾和遭遇有神似之处。因此,屈原所受的冤屈、陷害,以及他的愤怒、他的抗议,便极能叩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灵,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使这部作品更具战斗性和时代性。
(摘编自宁爽《浅析郭沫若话剧〈屈原〉的艺术特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艺术研究者未必认同远古先民眼中的历史真实,因为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是动态的,可能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
B.“失事求似”的理念为历史剧创作摆脱历史事实的束缚提供了可能的途径,也有助于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
C.历史剧可以按照媒介形态或风格类型进行划分,但这都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展开,兼具真实与虚构这两个特征。
D.莱辛等人认为历史剧的创作要体现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度,也就是要遵循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叙述可能发生的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历史剧《屈原》根据个别史料进行虚构创作,充分体现郭沫若所要表现的历史精神。
B.历史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这导致个体不能判断历史剧情节的真伪。
C.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历史剧中真实和虚构的关系,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D.历史剧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便能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体现战斗性和时代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黑格尔把历史剧界定为“向过去的时代取材”的文本类型,把“维持历史的忠实”作为历史剧创作的重要原则。
B.历史剧《胆剑篇》取材于“卧薪尝胆”的历史记载,但是作者曹禺在原有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虚构与加工。
C.俄罗斯文学家阿·托尔斯泰在《论文学》一书中说:“戏剧的本质就是大家在一起,创造性地把虚构变为真实。”
D.《红楼梦》采用了“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真实、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特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 分)
5.复兴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在即,同学们准备依据教材中《屈原列传》《离骚》等作品,创作历史课本剧《屈原新传》参加汇演。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同学们创作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终以身死问苍天
孙皓晖
太阳出来了。汨罗江畔晨雾渺渺,青山绿水陷在了无边无际的迷蒙之中。
屈原从茅屋中走出来了,扶着一支青绿的竹杖,消失在弥漫的晨雾里,登上了那座高高的孤峰。晨雾消散,那个身影像一座石刻的雕像,久久地伫立着,久久地仰望着湛蓝深邃的天空。渐渐地,苍翠青山吻住了半边红日,晚霞彤云飞金流彩,天空充满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一种主宰一切却又永恒地保持着沉默的威严。山下,汨罗江水被霞光照得青绿中透着金红,渔船正在江中缓行晚靠,隐隐有问答酬唱的渔歌传来。
那位圣哲般的老渔夫,依然肩扛鱼叉鱼网,漫不经心地从江畔走来。偶然,他抬头看了一眼那熟悉的茅屋,眼神闪过一丝惊异。那柱像渔火一样准时点燃的炊烟没有了,茅屋上挑着一幅长长的白幡,门前也没有了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老渔夫目光缓缓地向山顶移动着,木然地站住了。
白发飘飘的老人伫立在高高的孤峰顶端,山下是湍急的汨罗江。
老人仰起了高傲而执拗的头颅,凝视着流云飞动的长空,长长叹息一声,沉重极了。上天呵上天,你醒着吧?不!你定然睡着了,睡着了。你有双眼吗?不!你定然没有生得双眼,没有!没有!那你为何要做天?为何要受人的顶礼膜拜 上天呵上天,都说你是太古自生,不是人造,不受人制,洞察奸邪,惩恶扬善。真是这样么?不!你混混沌沌,无边无际,不识人间是非功过,全然没有公平、正义与爱心!你,你还是天么?
天空神秘而沉默,七彩流云的漩涡仿佛积淀着久远的愚昧,平静、麻木而又诡异。
太阳完全沉没于山后了,天际陷入了茫茫昏暗。
老人仰天大笑,笑一阵又大哭一阵,摇着头,拭着泪,释然而又迷惘地喃喃着:“上天呵上天,不要责怪屈原骂你问你。你要有灵魂,有双眼,你可能早早都悲伤死了,激愤死了,对么?是了,你听不见屈原的话,你不过一片流云一汪大气而已!真想让你变成威力无边的神座。你?你答应了 答应了 呵,上天答应屈原了!上天开眼了!啊哈哈....”
老人大笑着,从高高的峰顶跃入了一片幽明的汨罗江。
“屈原大夫,回来了-”老渔人悠长的喊声响彻河谷,“渔哥们,救屈原大夫!屈原大夫投江喽-”顷刻间山鸣谷应,江面上点点渔火竞相而来,渔人们在船上喊成了一片:“屈原大夫,你在哪里-”
山间火把也从四面八方涌来,人们边跑边喊:“快救屈原大夫!快,跳水了”
茫茫江面上,渔人们的喊声渐渐变成了无边无际的哭声。
鲁仲连与春申君闻讯赶来时,已是三日之后了。
汨罗江的春水静静地流淌着,空旷的山谷唯有大片的水鸟在那座孤零零的茅屋上空盘旋飞舞,嘶哑悠长地嘎嘎鸣叫,弥漫出无尽的悲怆。骤然之间,春申君变得枯瘦苍老,软瘫在茅屋前竟是泣不成声了。
“春申君,屈原大夫不足效法。”鲁仲连平静得有些冰冷。
“没有屈原,黄歇何堪!楚国何堪!”春申君猛然跳起,竟对着鲁仲连大喊起来。
“立国不赖一贤。”鲁伸连依旧平静得冷漠,“屈原之心,已经在放逐岁月中衰朽了。纵是秉政变法,也是刻舟求剑了。君自思之。告辞了。”
春申君大急:“噢呀,仲连,你如何能在此时离开我了?”
“春申君,时也,势也。”鲁仲连笑了一下,分明是无奈地苦笑,“我接到密报:燕国乐毅正在奔走联络,意在灭齐。本想扶楚带齐,不想楚国衰颓如山倒。仲连总得尽力周旋,保住齐国,给天下抗秦留得一线生路。”
春申君惊愕了,良久沉默,低声道:“仲连,黄歇纵然无能,也要拼力撑持住楚国了。齐国若有急难,也好有一片根基。”
“春申君,仲连先行谢过。”鲁仲连叹息了一声,“春申君,临别一言,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君姑妄听之:要撑持楚国,便不能效法屈原。屈原之失,在于愚忠。楚怀王之颟顸昏聩,正是楚国衰落根源,屈原却始终寄予厚望。最终如何?楚王悲惨地死了,屈原也跟着悲惨地死了。仲连以为:谋国良臣,绝非一个“忠'字所能囊括,忠而无能,照样误国害民!撑持危局,更根本者是胆略,是勇气,是见识!君若奋力振作,联结各方,挺身朝堂,拥立新君,疾呼国难而声讨国贼,昭雎们纵然阴险狡诈,安知不会铲除?但有此举,楚国岂能瘫倒灭亡?若一味效法屈原伸颈等死,非但君身败名裂,楚国又岂能不亡?”
鲁仲连戛然打住,对着春申君深深一躬,飞身上马,风驰电掣般去了。
春申君痴痴地望着鲁仲连的背影,骤然一个激灵,向着茅屋深深一躬,猛然飞身上马,飞出了幽静空旷的汩罗江。
(节选自《大秦帝国》,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登上江边的孤峰,眼前所见天空奇异而神秘,流云繁复变动,也是屈原在投江之前复杂心境的写照。
B.老渔夫从江畔走来,由“漫不经心”到“闪过一丝惊异”,源于熟悉的环境发生变化及他对屈原的关切。
C.小说采用人物独白、对话等多种手法,刻画了不同人物的状态,使表达丰富灵动,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D.“向着茅屋深深一躬”,春申君在茅屋前表达对屈原的歉意,也对自己撑持楚国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7.关于文中谈论屈原之死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以身死问苍天,渔人们放歌于江上,壮烈,一悠闲,其实质都是对楚国现实不满。
B.鲁仲连认为屈原对楚王是愚忠,其行为不值得效法,故对屈原之死“平静得有些冰冷”。
C.渔人们哭喊,春申君对鲁仲连大喊,前后照应,彰显了屈原在楚人心目中地位的崇高。
D.春申君认可屈原对楚国的意义与价值,所以他对屈原之死表现得很悲痛,瞬间枯瘦苍老。
8.在投江之前,屈原的情绪通过两次问天得到一一宣泄、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屈原之死:“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本文增加了渔人搜救、仲连话别等情节,有何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駏驉,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欺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鸡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有删改)
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辩》,贺竟不就试。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补太常寺协律郎,卒时年二十四。
(《旧唐书·李贺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
B.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
C.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
D.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状长吉之奇甚尽”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两句中的“状”字含义不同。
B.昌黎,是地名,昌黎的韩氏是当地望族,文学家韩愈的祖籍是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C.卒,在古代一般指大夫之死。古时表示“死”的词语还有“崩、薨、不禄、殁、逝”等。
D.“上灯,与食”与“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长吉虽是唐宗室后裔,但无缘参加科举,导致其最终没有走上仕途。他把满腹的才华倾注在诗歌创作中,并以独特的风格受到当时文人的追捧。
B.李长吉写完诗后,就丢在其他囊中,过后也不再去看。他的作品有时被人移取带走,有时被自己随意丢弃,由此可见他并不注重自己作品的留存。
C.李长吉气绝之时,在他平时卧室的窗子里,有烟气向上冒,并且传来行车的声音和嘒管的演奏声。李商隐对这样的说法持有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
D.李长吉与王参元等人一起出游时,常带着一个小书童,背着古破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就写下来投到锦囊中。母亲担心他写得太多而累坏身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4分)
(2)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4分)
14.李长吉被称为“奇者”,其“奇”在何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二月二日挑菜节①大雨不能出
[北宋] 张耒
久将菘芥芼②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田家以二月二日晴雨占谷价枕上口占
[南宋] 洪咨夔
葛根已尽麦方青,延颈东来米价平。
怕听三更三点雨,要占二月二朝晴。
[注]①挑菜节:旧俗,农历二月初二日,仕女出郊拾菜,士民游观其间。②芼:用菜杂肉,制作羹汤。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诗首句写自己之前二月二日这天常会以菜做羹,呼应诗题中的挑菜节。
B.张诗并未直接写大雨,而是以道路泥深、不见人行侧面烘托,可谓精妙。
C.洪诗次句“延颈”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田家对庄稼丰稔的强烈渴望。
D.洪诗首句写田家已吃尽葛根,而小麦方青,可见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节。
16.同样是二月二日的雨,却触发了两位诗人各自不同的情怀。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中的“ , ”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与受到氓的“凶暴”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不满。
(2)《离骚》一诗中描写屈原掩面而泣,哀叹人生艰辛的诗句是: , 。
(3)《蜀相》中写武侯祠春色宜人却无人欣赏,徒留冷落寂寞之感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红楼梦》的楹联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装饰性和观赏性。其题写处所不同,内容包罗万象,风格上亦呈现出 ① 的特点:或凄婉如悲秋箫笛,或飘逸如归牧晚唱,或幽远如山雨游云,或冷峻如孤竹瘦石。在《红楼梦》的楹联中,体现了作者充分独到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
第一,意境上的恬静幽远。“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潇湘馆联):一个“绿”字,一个“凉”字,传神地刻画出竹林馆舍的幽深恬静,碧影沁人。连脂砚斋也不得不叹曰:““尚绿”“犹凉”四字,便犹如置身于森森万竿之中。”第二,情感上的凄婉悲怆。“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太虚幻境薄命司联):是对 ② 的哀叹,抑或是对世事艰难的幽恨?其情其调犹如秋风落叶,凄清悲凉;亦似杨花柳絮,摇曳缠绵。第三,寓意上的隐括蕴藉。《红楼梦》中的楹联,既以它的情趣引人入胜,又以它的寓意耐人寻味。“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联),写出了作者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③ 的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蕴含着发人深省的深刻哲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蒂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类主导的植物种植、培育和传播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中多种文化传承交融的华美乐章。有的植物似乎天生与中华先民相依相伴且流传至今, ① ,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有的似乎与西方文化渊源颇深,实际上却祖居中华大地,如苹果。别看苹果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 ② ,但现代栽培苹果的起源地却在我国新疆的天山。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然而近年来,借助转基因技术,大豆“美裔侨民”品种异军突起,改变了今日全球大豆产业格局。千百年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被人们精心选育、引种和推广种植,也因此在演化之路上脱颖而出, ③ 而且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美裔侨民”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B.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
C.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D.钟扬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个没什么回报、时间紧的“烫手山芋”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唐代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认为去伪存真,兼取众长,是写好诗歌的基础;宋代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说,“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认为写诗应自出机杼,表现个性和风格,切忌一味因袭模仿。
以上材料中,两位诗人倡导的写诗理念,或兼取众长,或自出机杼,都是他们取得诗歌成就的原因。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