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修
底
德
陷
昔
阱
公元前 5 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洛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里克利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战争最终以雅典战败、提洛同盟解散告终。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成大国,而现成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那么,二战后的世界,避过了修昔底德陷阱了吗?
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至前404年)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目 录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
标题文字添加
The user can demonstrate on a projector or computer, or presentation and make it film to be used in a wider field
1945年 欢庆胜利
大国互掐:冷战
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美国驻苏参赞乔治·凯南(1945年)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冷战(1947-1991)
1.含义: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就意味着近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已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格局的框架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1945年斯大林
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1945年杜鲁门
2.原因:
②根本:
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
A.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
B.战后苏联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
(一)冷战(1947-1991)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目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
2.原因:
③直接原因:丘吉尔“铁幕演说”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冷战(1947-1991)
3.冷战进程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吹响冷战信号
杜鲁门主义出台
冷战正式开始
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
1946
1947
1991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丘吉尔
铁幕指的是什么?
演说的目的是什么?
铁幕:欧洲被划分为两个不同政治影响区域的分界线
目的:遏制苏联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扩张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冷战(1947-1991)
4.冷战表现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政治
杜鲁门主义 1947
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1947
马歇尔计划(1947-1951)
经互会
北约 1949
华约 1955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冷战(1947-1991)
雅尔塔体系
1945
1991
战后世界秩序
划分各国边界
建立联合国等
政治格局
两极格局
1955
1991
奠定 基础
从属于
“冷战”
1947
1991
对抗 形式
(二)两极格局:1955-1991
(二)两极格局:1955-1991
1945年 1955年 1991年
雅尔塔体系确立
为两极格局形成奠定基础
华约建立,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形成
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瓦解
(1)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特点: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①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朝鲜战争(1950-1953)
越南战争(1961-1973)
③总体冷战,局部热战
史料阅读:
……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
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
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二)两极格局:1955-1991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
(一)美苏冷战进一步发展
1.第二次柏林危机 1958
柏林危机一共发生三次,是苏联防范美国势力扩张而采取封锁东、西柏林通道所引发的危机。三次危机最终以苏联修筑柏林墙作结。
第三次柏林危机 柏林查理检查站
相互对峙的美军与苏军
柏林危机
第一次
柏林危机
第二次
柏林危机
第三次
柏林危机
1958
1961
1948
1.第二次柏林危机 1958
这堵墙全长165公里,分内外两层,两墙之间有100米宽的“无人地带”。墙边设有280个观察哨、137个地堡、273个警犬桩以及总计108公里长的坑道。
——孟钟捷、霍仁龙主编《地图上的德国史》
1990年柏林墙拆除
两德统一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
(一)美苏冷战进一步发展
2.古巴导弹危机 1962
苏联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基地
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被美国发现,美国要求苏联撤掉导弹基地,事件以苏联让步为结。
美国侦察机U2侦察机发现
苏联部署在古巴的导弹
人类历史上离核战争最近的一刻,核战争下没有赢家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
(一)美苏冷战进一步发展
(二)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1.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①欧洲走向联合,逐步摆脱美苏控制
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欧洲
共同体
(1952年)
(1958年)
(1958年)
(1967年)
◎ 欧洲为何要联合?
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德国总理阿登纳
二战后欧洲实力大损,急需通过联合实现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摆脱美苏对欧洲的控制及冷战带来的安全威胁。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
1.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②战后日本经济腾飞,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日本要求成为安理会
常任理事国之一
日本的经济恢复工作到40年代末已基本结束,……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持续高速増长时期,1960年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到世界第五位,1968年以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并在企业经营规模、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装备率方面日渐逼近美国的水平。日本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成为经济大国后,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二)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
2.东欧反对苏联控制、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从1958年起,苏联为了谋求与美国合作主宰世界的超级大国地位,加强了对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干预和控制。——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布拉格之春1968
东欧国家捷克的民主改革,试图突破苏联模式,探索符合捷克的发展道路
捷克改革遭到苏联的反对
并出动军队和坦克镇压
捷克人民进行绝望的反抗
最终布拉格之春改革失败
(二)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
3.中国崛起——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两弹一星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建交
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尼克松1971
(二)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
4.第三世界的兴起——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
在此基础上形成
不结盟运动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也称为亚非会议。
第三世界国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组织,反对美苏霸权主义政策,主张独立自主与世界和平。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开幕
(二)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世局趋多元
西方阵营的分化
西欧一体化
日本的腾飞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中国“两弹一星”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
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1961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第三世界的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亚非拉国家不结盟运动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多极并起
冲击 两极
1962.10
1979
缓和
顶峰
1985
1991
紧张
瓦解
收缩
冷战终落幕
▲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
▲ 1987年美苏领导人签署中导条约
▲ 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
▲ 拆除柏林墙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两极崩溃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国际格局的演变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是影响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因素,这些事件无不集中反映了大国与大国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这一历史时段的国际格局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试以“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为主题,叙述这一演变的过程。
“一战”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二战”,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结束;
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演变过程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美苏关系:
时期 特征 表现
20世纪70年代 日趋紧张
1985年 以后 走向缓和 ①对话:
②裁军:
③战略收缩:
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
②美国大搞军事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1987 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91 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苏联与中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2.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
标题文字添加
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更注重用和平的办法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演变,被称为“和平演变”。艾伦 杜勒斯是主要代表人物。1953年1月,他在国会提出“解放”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解放可以用战争以外的方法达到。”……“它必须是而且可能是和平的方法。那些不相信精神的压力、宣传的压力能产生效果的人,就是太无知了。”
——刘仓:《毛泽东关于新中国文化建设思想探析》
①外部: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
戈尔巴乔夫提出:“民主的、科学的社会主义”
②内部: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2.两极格局的瓦解
(2)标志:苏联解体 (3)影响: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3.评价
(1)积极性: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美苏双方都注意发展经济,进行内部的改革和调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第三世界崛起,孕育多极化趋势
(2)消极性: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
②美苏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国际格局
两极格局
1955
1991
“冷战”
1947
1991
对抗 形式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西欧
日本
中国
第三世界
世界多极化趋势
20C50-80S
冲击
不可逆转!
瓦解
国际格局的变化:
“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1991年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