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小学
二年级
数学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
《搭一搭》(一)
01
教学分析
目 录
03
教法学法
04
教学过程
05
板书设计
02
学情分析
一
教学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内容,主要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二年级
—— 小学生 ——
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并乐于回答问题。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两方面的知识基础:
1.分物有剩余2.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
孩子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还需要借助一些具体形象事物的支持
学生的自控能力还强.需要教师做好课堂的调控。
优势
逆势
教学目标
根据新标课的要求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方法与过程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探索有余数除法意义,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
在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顺利的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难点
三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与栩栩如生的卡通人物一起摆小棒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活动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搭正方形,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自主探究,多层次思考。
3、讲授释疑法: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规范写法和余数的认识是一个新的知识,它不能完全依赖学生去发现,需要老师的精心讲授。
说教法
01
02
03
1、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经历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3、通过灵活、有趣层次性强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
2、在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余数的意义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说学法
四
教学过程
认识余数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灵活运用
迁移方法
反思体验
作业布置
猜谜导入,创设情境。2'
探究新知操作体验。15'
趣味练习拓展运用。20'
总结回顾,评价反思。3'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预设了以下四个环节。
认识余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导入 :
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你们知道他们在搭什么吗?
(二)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认识余数
1.动手操作
12根小棒搭正方形,可以搭出几个呢?
16根、20根小棒,又能搭多少个正方形呢?
小结:12根小棒可以搭3个正方形,16根小棒可以搭4个正方形,20根小棒可以搭5个正方形
(二)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认识余数
2.认识余数
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学生独立列出除法算式,组内交流订正
若用13根小棒,能搭出几个正方形呢?请每个同学摆一摆,交流思考过程。
(二)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认识余数
2.认识余数
引导学生将两种搭正方形的活动(有余数和没有余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小结:当我们搭正方形的时候,有的有剩余小棒,有的没有剩余的小棒。
(二)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认识余数
2.认识余数
像这样搭正方形有剩余的时候,用算式又该怎么表示 呢?
学生试写,指名展示,集体纠正
13÷4=3(个)……1(根)
结合搭正方形的过程,想一想算式中各数字的含义
归纳:像13÷4=3(个)……1(根)这样的除法算式,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除法,把剩下的小棒根数“1”叫做余数,除法算式读作13除以4等于3余1
课堂实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认识余数
余数比除数小
认识余数
余数真的比除数小吗?
再分别用25、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试一试。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趣味练习,拓展运用
第三层
练一练 第一题
借助操作过程,帮助学生熟悉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过程
练一练 第二题
借助操作过程,帮助学生熟悉和除数关系的探索过程
第一层
第二层
认识余数
练一练 第三题
改错练习,帮助学生克服在有余数除法的学习中经常出出现的两个错误。让学生在判断和改错中强化新知识。
五
板书设计
Part four
认识余数
搭一搭(一)
有余数除法
13÷4=3(个)……1(根)
余数
余数要比除数小
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