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生物学科试题卷
时量: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蓝藻与绿藻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有无细胞结构 B.有无细胞核膜 C.有无叶绿体 D.有无核糖体
2.以下内容中,关于细胞学说正确的是( )
A.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B.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C.1665 年,英国科学家虎克发现了细胞,并创立了细胞学说
D.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生物整体的生命过
程起作用
3.下列有关 DNA 和 RNA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细胞的 RNA 只分布在细胞质中 B.含有 DNA 的生物不一定含有 RNA
C.大肠杆菌的 DNA 主要分布在拟核
D.小麦根细胞的 DNA 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
4.下列化合物与其功能不符的是( )
A.自由水——细胞中的良好溶剂 B.葡萄糖——细胞中的贮能物质
C.磷脂——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D.脱氧核糖核酸——细胞中的遗传物质
5.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说明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下列有关水和无机盐说法错误的是 ( )
A. 细胞中自由水的比例越小,细胞的代谢强度越弱
B. 无机盐在细胞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C. 无机盐对维持细胞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D. 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6.哺乳动物肝细胞的代谢活动十分旺盛,下列细胞结构与对应功能表述有误的是( )
A.细胞核: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B.线粒体:丙酮酸氧化生成 CO2的场所
C.溶酶体:降解衰老损伤的细胞组分 D.高尔基体: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
7.科学家将变形虫切成两半,一半有细胞核,一半无细胞核。有核的部分具有生长、分裂等生理功能,而无核的部分没有这些生理功能,但如果无核的部分及 时植入一个完整的细胞核,将恢复这些生理功能。这一事实证明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 )
A.细胞质 B.细胞核 C.内质网 D.高尔基体
8.下列不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的物质是( )
A.甘油 B.葡萄糖 C.O2 D.苯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分子进入细胞都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的
B.载体蛋白在转运离子或分子时,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
C.细胞膜和液泡膜都相当于半透膜
D.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10.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B.酶能降低活化能
C.酶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D.酶的最适 pH 接近中性
11.腺苷三磷酸的分子简式为( )
A.A—P—P—P B.A—P—P~P C.A~P~P~P D.A—P~P~P
12.细胞内运输物质的具膜囊泡可以与细胞膜融合,由此可以推测囊泡膜的主
要成分是( )
A.脂质和蛋白质 B.蛋白质和核酸 C.脂肪和蛋白质 D.多糖和脂质
13.洋葱外表皮细胞在高浓度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其中相当于半透膜的
结构是( )
A.液泡膜 B.原生质层 C.细胞壁 D.细胞膜
14. 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ATP最多的阶段是( )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15、在乳酸菌和酵母菌细胞内都会发生的物质转化过程是( )
A、葡萄糖转化为CO2和酒精 B、CO2和H2O转化为有机物
C、葡萄糖转化为乳酸 D、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
16. 细胞核的主要功能是( )
A.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B.合成蛋白质
C.贮存和复制遗传物质 D.贮存能源物质
17. 生物膜系统包括( )
A.细胞膜、液泡膜和核膜 B.细胞膜、小肠黏膜和细胞器膜
C.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 D.细胞膜、核糖体膜和核膜
18、下列哪项不属于豌豆适合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理由( )
A、豌豆属于自花传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B、豌豆具有多对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C、一株豌豆一次可以产生很多后代 D、豌豆的花属于单性花,容易操作
19、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面是人类探明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基因) ②萨顿研究蝗虫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 )
A、①假说-演绎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B、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假说-演绎法
D、①类比推理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20.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B.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C.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D.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21、右图中细胞的名称和所处的时期依次是( )
A、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初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2.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标记蛋白质的同位素是( )
A.15N B.32P C.18O D.35S
23.一个色盲女性(XbXb)和一个正常男性(XBY)结婚,子女患色盲的可能性是:( ) A.0 B.50% C.75% D.100%
24.已知芦花鸡基因B在性染色体上(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对非芦花鸡基因b是显性,为了尽早而准确地知道小鸡的性别,应选用( )
A.芦花母鸡和非芦花公鸡交配 B.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交配
C.非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交配 D.非芦花母鸡和非芦花公鸡交配
25.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 )
A.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C.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 D.染色体在遗传上起主要作用
26.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②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的情况依次是( )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死亡、存活、存活、存活
27.如图是四位同学拼制的DNA分子平面结构部分模型,正确的是( )
A. B. C. D.
28.已知某DNA分子中的一条单链中(A+C)/(T+G)=m,则它的互补链中的这个比值是( )
A.m B.1/m C.1/(m+1) D.无法判断
29.分析某生物的双链DNA分子,发现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64%,又知一条链上的腺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30%,则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比例是( )
A.17% B.32% C.34% D.50%
30.“DNA指纹”在刑事侦破、亲子鉴定等方面作用巨大,这主要是根据DNA具有( ) A.特异性 B.多样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每空1分,共6分)下图所示是物质的跨膜运输过程,请据图回答:
(1)A 代表 分子;B 代表 。
(2)在 a--e 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 ;代表主动运输的
是 。
(3)c、d 过程都需要 蛋白参与;在动物细胞中,为 e 过程提供能量的细胞器是 。
32.(每空2分,共14分)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请根据图回答:
(1)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 上。
(2)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A 表示 阶段,
B 阶段发生的场所是 。
(3)写出图中所示物质的名称:① ;② ;③ ;④ 。
33、(每空1分,共10分)老鼠的毛色有黑色和黄色,这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B、b控制),有下列三组交配组合,请据此回答相关问题。
交配组合 子代性状及比例
① 丙(黑色)×乙(黑色) 12(黑色):4(黄色)
② 甲(黄色)×乙(黑色) 8(黑色):9(黄色)
③ 甲(黄色)×丁(黑色) 全为黑色
(1)根据交配组合 可判断显性性状是 ,隐性性状是 。
(2)表中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依次是:甲 ;乙 ;丙 ;丁 ;其中属于纯合子的是 。
(3)第①组交配组合产生的子代中,与亲代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第②组交配组合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概率为 。
34(每空1分,共10分)(一)观察下列蛋白质合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是 ,②是_________,③是____________。
(2)丙氨酸的密码子是 。
(3)该图表示的是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___________过程。
(二)下图为中心法则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4)对于真核生物来说,①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的 期。
(5)图中②的生理过程叫 ;进行该过程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 内。
(6)图中③的生理过程叫 ;该过程需要在 的作用下才能进行。
答案
-10:BDABB DBBAB
11-20:DABCD CCDCD
21-30:DDBAB DCBAA
31题(每空1分,共6分)
(1)蛋白质 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磷脂也给分)
(2)b、c、d a、e (3)载体 线粒体
(每空2分,共14分)
(1)类囊体薄膜 (2)光反应 叶绿体基质
(3)O2 NADPH ATP CO2
(每空1分,共10分)
(1)①和③ 黑色 黄色
(2)甲:bb 乙:Bb 丙:Bb 丁:BB 甲和丁
(3)1/2 1/2
34题(每空1分,共10分)
(1)核糖体 tRNA mRNA
(2)GCU (3)翻译 (4)间
(5)转录 细胞核 (6)逆转录 逆转录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