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铅笔有多长 说课比赛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铅笔有多长 说课比赛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4-26 20:1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
背景
教法
学法
教学
过程
设计
说明
铅笔有多长
TEXT
TEXT
TEXT
教学背景——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教材借助“铅笔有多长”这一现实情境,安排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
本课“毫米、分米”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千米、周长、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打下基础,具有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意义。

教学背景——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够用米和厘米为单位进行估测和测量。在本课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些,需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2、 低段学生形象思维丰富,他们的思维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因此,概念的建立需要以丰富的生活材料为载体。
1
2
4
教学背景——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毫米、分米,了解米、分米、厘米和
毫米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估、量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动
手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理念, 确定以下3个方面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2
4
教学背景——重点、难点
重点: 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
难点:
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进率关系的理解。

1
2
4
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观察比较法”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铅笔有多长 毫米、分米的认识
情境导入
教学过程
探究新知
巩固运用
总结延伸

1
2
4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
告示:身高80厘米到1米30厘米之间的可以进入。
情境导入

1
2
4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






设计淘气堡情境,是因为:(1)这是孩子们平时喜欢去的地方,能在课伊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2 )厘米和米是第二册教材内容,时隔近一年,有必要唤起孩子们对它们的印象。
通过观察两把尺子的不同,学生从视觉冲突中感知到“毫米”的存在,激起探究的欲望。同时这两把尺子的对比也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让新知识“毫米”自然地从原有知识结构中生长起来!

1
2
4
教学过程——探究新知
探究
新知




1
2
4
教学过程——探究新知
探究
新知



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8毫米?12毫米?
指给同桌看,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1
2
4
教学过程——探究新知
探究
新知



1、量2分硬币的厚度。
2、将2分硬币放在大拇指与食指之间捏住,用另一只手轻轻
抽出硬币。
3、闭眼,把这1毫米的长度印入脑子,并想一想:生活中还
有哪些东西的厚度约是1毫米?哪些地方用到毫米做单位?

1
2
4
教学过程——探究新知
探究
新知






1、估计数学书厚度,再测量;
2、同桌估计同一支铅笔的长度,再测量。
(提醒学生毫米是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
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Text
Text
教学过程——探究新知
做一做
找一找
量一量
估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
指出:“数学教学是数
学活动的教学。”在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在“量一量”中学生感受毫米能更准确地表示出铅笔的长度。在“找一找”中亲身体验发现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接着,通过“做一做、想一想”让毫米从尺子上印入孩子的脑海中,走入他们的生活。最后的估测活动,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探究
新知
认识毫米(mm)
1cm=10mm

1
2
4
教学过程——探究新知
探究
新知
课桌高约7( )
凳子高约4( )





1
2
4
教学过程——探究新知
探究
新知




1、自学书本P42,汇报:关于“分米”,你学到了什么?
2、自学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分米(dm) 1dm=10cm 1m=10dm

1
2
4
教学过程——探究新知
探究
新知



1、从学具袋里拿出老师课前准备的1分米的纸条,估量。
2、在米尺上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分米。用手比划出1分米。

1
2
4
教学过程——探究新知
探究
新知




1、指名学生对着尺子的背面拉出1分米,2分米;
2、教师拉5分米、8分米,学生边估边讨论:到1米
了吗?还有几分米就到了?

课桌凳的情境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感受需要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单位,它就是分米。 分米的教学与毫米类似,都着眼于在活动中实现表象的建立.
但不同的是,分米的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此时,学生静静地看一会儿书,实现课堂的“动静”结合,收放并举。
认识分米
教学过程——探究新知
拉卷尺游戏很好地将厘米、分米、米联系起来。学生在拉一拉、估一估的有趣的游戏中不断修正脑海中分米的表象, 促进厘米、分米、米之间进率的理解和建构,发展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
探究
新知

1
2
4
教学过程——巩固运用
巩固运用



(1)一次性杯子的高大约1( )
(2)跳绳的长大约2( )
(3)一个光盘厚大约1( )
(4)一支粉笔大约长7( )5( )

1
2
4
教学过程——巩固运用
巩固运用







1
2
4
教学过程——巩固运用
巩固运用







1
2
4
教学过程——巩固运用
巩固运用
课堂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练习是实现“轻负高效”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充分尊重教材、利用教材练习。同时,为了及时巩固学生对毫米、分米的认识,考察对已学长度单位的合理选择和应用能力,我补充设计了第一题“我会填”.
三个练习的设计,力求体现科学性、层次性、有效性。

1
2
4
教学过程——总结延伸
总结
延伸



毫米
分米
厘米

10
10
10
课堂总结采用排队游戏的形式是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的。在游戏中进一步厘清4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形成知识结构,为下节课学习千米做好准备。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设计说明
3
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公园淘气堡告示”出发,以“铅笔”“课桌凳”等身边事物为载体,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
关于教材处理:
调整了教材中分米、毫米的出现顺序。因为,毫米离学生的生活更近一些,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
1
关于教与学方法的选择:我在设计中始终关注:如何创设情境,精心组织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探索、交流和创新,因此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教学法”“观察比较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