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原卷版)
?基础巩固练习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__①__,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 )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____②____,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
(节选自《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____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字。
①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人们不久就会感觉到这位巨人逝世后产生的严重影响”,语意上并没有变化,但表达效果不如原文,请简要说明原因。
答:(1)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克思胸怀崇高理想,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________。马克思为推翻旧世界,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________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 )。他真诚朴实,重情重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友谊长达40年,正如列宁所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但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马克思无私资助革命事业,即使在自己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尽最大努力帮助革命战友。马克思和妻子燕妮________,谱写了理想和爱情的命运交响曲。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__ __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革命家
B.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伟大的科学家
C.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
D.马克思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也是顶天立地的伟人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____①____。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结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____②____。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____③____,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① __② __③
8.下列各项中,与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刚闻到五粮液的酒香,我们就醉了。
B.霎时间,东西长安街变成了喧腾的大海。
C.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9.悼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要对去世人物盖棺定论,对其生平事迹作准确精要的概括,对其影响给出评价,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请借鉴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给曼德拉的悼词,从所给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简短的悼词。要求:概括评价符合人物特点,语言有感染力,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60个字。
他把自己的国家推向公义,也唤醒了世界数十亿人;他把囚犯解救出来,也把关囚犯的人解救出来;他控制了愤怒,让人们获得和解,重寻人的尊严。他说:“我是我自己命运的主人,我是我灵魂的掌舵者。”没有这样的激励,我无法设想我生命的走向会如何。我们无法再见到曼德拉了,但我想告诉所有的年轻人,你可以使他的人生变成你的。他不再属于我们,他属于一个时代。
备选人物:关汉卿 烛之武 林觉民 马克思
答: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
①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②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但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③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④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他们在支援这种工业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方面肯定是不会落在最后的,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役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我知道英国工人阶级从上一世纪中叶以来进行了多么英勇的斗争,这些斗争只是因为资产阶级历史家把它们掩盖起来和隐瞒不说才不为世人所熟悉。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10.第③段中加点字“事实”的内涵是
11.请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运用比喻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强大彻底。
B.第②段通过对比揭示了革命即将到来的历史趋势。
C.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D.第④段提出无产阶级担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的使命。
13.对结尾段画线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句以坚定而富有哲理的句式,点明了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景。
B.从最终意义而言,“审判官”与“执刑者”都是由无产阶级创造的历史。
C.“执刑者”是被历史选中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又以斗争创造了历史。
D.本句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推翻资产阶级是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的。
14.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本文的语体风格与表达效果。
答:
?
阅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朋友们:
我们现在安葬的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生于萨尔茨维德尔,她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在特利尔城时和马克思一家很亲近;两家的孩子在一块儿长大。当马克思进大学的时候,他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已经知道他们的生命永远连在一起了。
1843年,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莱茵报》的主编,在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以后,他们就结婚了。此后,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
这对新婚夫妇动身前往巴黎,自愿出境很快变成了被迫出境。甚至在巴黎,马克思也受到普鲁士政府的迫害。我必须遗憾地指出,像亚·洪堡这样的人竟卑鄙到和普鲁士政府合作,怂恿路易·菲利浦政府把马克思逐出了法国,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二月革命爆发了,布鲁塞尔也随着动荡不安,比利时警察局不仅逮捕了马克思,而且毫无理由地把他的妻子也监禁起来。
1848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又一次驱逐开始了,起初到了巴黎,后来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便搬到伦敦。这次驱逐历尽了重重艰难。尽管这次驱逐使她的三个孩子(其中两个是男孩)死亡,她还是决心忍受被驱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难。但是看到一切政党,不管是执政的还是在野的(封建派、自由派、所谓民主派),都联合起来反对她丈夫,对他进行最卑鄙下流的诬蔑,看到所有报刊都不登载他的文章,让他在敌人面前陷入孤立无援和手无寸铁的境地,他们两人用来对付敌人的就是蔑视——这一切对她却是莫大的痛苦。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但这不是没有尽头的。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了。它使文明国家相继参加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最先参加战斗的是她的丈夫。开始补偿她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候终于来到了。她生前终于看到,曾经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完全烟消云散;她生前终于听到,各国反动派曾经企图扼杀的她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公开地胜利地传播了;她生前终于看到,充满胜利信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罗斯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临死前得知德国工人阶级不顾一切镇压法令,在最近一次选举中光辉地显示了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她的一生表现了极其明确的批判智能、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她这一生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事情,是公众看不到的,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过的人才了解。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我们将不止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而合理的意见(大胆而不吹嘘、合理而不失尊严的意见)而感到遗憾。
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这是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
1881年12月5日
(选自《中外名人演讲精粹》,中国书籍出版社)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回顾燕妮与马克思两家的关系入手,来悼念这位伟大的女性,意在赞美燕妮与马克思矢志不渝的爱情。
B.文中大量文字写马克思的工作与遭遇,这是因为两人始终生活战斗在一起,可以侧面表现燕妮的工作与精神。
C.燕妮在革命斗争中,先后经历了流亡的痛苦,失去爱子的痛苦,遭受诬蔑、孤立无援、不被人们理解的痛苦。
D.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融为一体,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赞美、悼念和惋惜之情。
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燕妮生前承受了苦难,但去世后得到了“补偿”: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烟消云散,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传播,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和美洲。
B.欧洲的工人阶级活动进入高潮时,国际工人协会成立,马克思最先参加了斗争,开始补偿燕妮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C.本文对燕妮·马克思这位杰出的女性崇高的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赞颂了她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一切贡献。
D.本文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悼念和惋惜之情,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沉而含蓄的情感,沉痛压抑。
17.这是一篇悼文,这类文章应该赞美逝者的品德,从而表达人们对逝者的敬意。文章却说“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
18.在燕妮生前,她得到了怎样的“补偿”?请概括作答。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尔扎克葬词
雨 果
各位先生:
①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动。今天,人民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②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路线。
③巴尔扎克先生参与了19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④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动、来去,带着我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他取名喜剧,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
⑤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恶习,解剖热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
⑥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名声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基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⑦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
⑧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⑨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诗人,这天才,在我们中间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纷争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了坟墓。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熠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⑩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慕他的心思?
各位先生,面对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圣命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洗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作人,还彼此说: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魂!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一切虚构都消失了”是指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创作的结束;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虚构”的小说。
B.第④段中“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这里作者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
C.第⑥段“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基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扎克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他的创作给自己奠定了历史地位。
D.第⑧段中“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这里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了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20.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概括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样,都表达了沉痛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做出了崇高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对他们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做了深刻的阐发。
B.作者把巴尔扎克与莫里哀和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声誉远在二人之上,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比其他两位作家更有个性。
C.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语调铿锵,慷慨激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D.这篇葬词语言质朴,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
21.第⑤段“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请分析句中“揪”字的使用效果。
答:
2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思重返欧洲
白 烁
150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150年后,共产主义国家在欧洲几乎消逝,马克思却奇迹般地复活了。
20世纪末,英国学者弗朗西斯·惠恩出版了《马克思传》。这本获得英国“四频道”电视台年度最佳政治书籍的传记,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这本书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博学的思想家,一个注重实证研究、对资本利弊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一个充满人道情怀但不太看得起工人鲁莽行动和不动脑子的革命家,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动摇的,但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冷战结束后,这些词汇被历史收留,马克思倒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都看到大胡子伯伯的温情、严谨和可爱。千禧年之际,在马克思生活和工作过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们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尽管布莱尔抛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路线。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被评为最佳名言,不久,便发生了“9·11事件”!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公布了“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荣登榜首。
在欧洲大陆,马克思被政党立为精神领袖。中立的法兰西民主联盟党说法国右翼政党从未脱离马克思主义。今年法国总统大选之前,主流政党都带有“马克思光泽”。左翼的社会党不断宣称要平衡劳资关系,要“吓住资本家”;中偏右的人民运动联盟指责“流氓老板”只顾给自己装腰包,而不顾工人生存状态,把工厂都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国外了。
东欧、中欧国家在急遽的民主化和自由化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不少左翼政党经过“在野”的阵痛后重新认识“真正的马克思”,在新生后重新执政。
马克思重返欧洲且被大众所接受,除了学术界不受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影响而客观研究的启蒙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困惑着劳工阶层。全球化拉近了国家间的距离,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摆脱贫困,但也加剧了资本家的财富集中,欧美国家的中产阶级因生产、技术和资金的全球流动而被涮到劳工阶层队伍中。联合国最近的报告估计,全球2%的富人拥有全球逾50%的财富,而全球50%的穷人仅拥有1%的财富。《资本论》很完整地指点了其中的迷津,所以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重要性、预见性和伟大性到21世纪才能充分显示。
同时,西方学术界对马克思的研究更加深入。过去提起马克思,只说《资本论》和经济学;现在说起马克思,至少会说出《1844年哲学和经济学手稿》《法兰西内战》《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他贯穿哲学、经济学、阶级斗争学说、社会学和政治学。去年,英国和美国的两位学者发表同样的研究成果,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也是多类型的文学杰作。《资本论》完全可以当作一部哥特式小说、维多利亚情节剧、希腊悲剧或斯威夫特式讽刺文学来读,是一部未完成的文学大著。
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是历史的进步。这不仅还原着马克思的真实面目,也让人们时时记住马克思的自白:“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选自2007年1月21日《南方都市报》)
23.下列信息不能支持文中所引马克思所说的“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传》这本书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
B.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
C.马克思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看到了大胡子伯伯的温情、严谨和可爱。
D.马克思是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24.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欧洲对马克思的真正认识有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B.无论原来是信奉社会主义的还是信奉资本主义的人,今天都感受到了马克思的魅力。
C.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布莱尔则持反对态度。
D.文章将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的名言与“9·11事件”联系起来,说明了马克思的影响力。
E.《资本论》的文学多样性,表现在它可以当作一部哥特式小说、维多利亚情节剧、希腊悲剧或斯威夫特式讽刺文学来读。
F.在马克思重返欧洲的过程中,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曾动摇的。
25.请简要概括马克思重返欧洲的原因。
答:
26.为什么说马克思在欧洲复活是奇迹?为什么说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是历史的进步?
答:
第五单元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解析版)
?基础巩固练习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__①__,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 )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____②____,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
(节选自《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豁然开朗____浅尝辄止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字。
①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____②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人们不久就会感觉到这位巨人逝世后产生的严重影响”,语意上并没有变化,但表达效果不如原文,请简要说明原因。
答:(1)原句将“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放在前面,有突出强调作用,且“空白”后停顿,更显悲伤肃穆的情感气氛。
(2)原句中的“空白”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突出了马克思的逝世造成的无可弥补的损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克思胸怀崇高理想,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________。马克思为推翻旧世界,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________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 )。他真诚朴实,重情重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友谊长达40年,正如列宁所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但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马克思无私资助革命事业,即使在自己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尽最大努力帮助革命战友。马克思和妻子燕妮________,谱写了理想和爱情的命运交响曲。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浅尝辄止__义无反顾__患难与共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革命家
B.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伟大的科学家
C.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
D.马克思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也是顶天立地的伟人
【解析】 从后文“他真诚朴实,重情重义”可知,这里不涉及马克思是科学家还是革命家的问题,据此排除A、B。“他真诚朴实,重情重义”是描写马克思常人的一面,所以前面应是叙述他有常人的一面,据此排除D。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①将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论比为形象的“日出”,生动具体;②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赞扬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____①____。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结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____②____。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____③____,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①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__②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__③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
8.下列各项中,与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A.刚闻到五粮液的酒香,我们就醉了。
B.霎时间,东西长安街变成了喧腾的大海。
C.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解析】 例句:暗喻,“当作”暗喻比喻词,把“它们”即嫉恨和诬蔑比作“蛛丝”。A.夸张,刚闻酒香还没喝就醉。B.暗喻,“变成”暗喻比喻词,把“东西长安街”比作“喧腾的大海”。C.明喻,“像”明喻比喻词,把“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D.对偶,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
9.悼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要对去世人物盖棺定论,对其生平事迹作准确精要的概括,对其影响给出评价,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请借鉴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给曼德拉的悼词,从所给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简短的悼词。要求:概括评价符合人物特点,语言有感染力,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60个字。
他把自己的国家推向公义,也唤醒了世界数十亿人;他把囚犯解救出来,也把关囚犯的人解救出来;他控制了愤怒,让人们获得和解,重寻人的尊严。他说:“我是我自己命运的主人,我是我灵魂的掌舵者。”没有这样的激励,我无法设想我生命的走向会如何。我们无法再见到曼德拉了,但我想告诉所有的年轻人,你可以使他的人生变成你的。他不再属于我们,他属于一个时代。
备选人物:关汉卿 烛之武 林觉民 马克思
答:(示例)林觉民:受命起义,他义无反顾,甘愿赴死;一纸家书,他真情流露,铁汉柔情;深爱妻子,他更推及天下之人,誓为天下人谋福利。他的牺牲让草木含悲,风云为之变色。
烛之武:国家危难,兵临城下,他不计前嫌,只身赴险;巧舌如簧,不卑不亢,成功劝退秦师,拯救了国家。他的忠诚令人敬佩,他的勇气令人感慨,他的睿智令人赞叹。他用机智改变历史、创造历史又被深深印刻于历史,千年流转而过,他的名字依旧熠熠生辉。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
①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②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但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③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④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他们在支援这种工业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方面肯定是不会落在最后的,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役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我知道英国工人阶级从上一世纪中叶以来进行了多么英勇的斗争,这些斗争只是因为资产阶级历史家把它们掩盖起来和隐瞒不说才不为世人所熟悉。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10.第③段中加点字“事实”的内涵是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退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
11.请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指出轰轰烈烈的1848年革命对当时社会震动微不足道,意义不大,引出下文无产阶级革命宏伟气势、重大意义的生动论述。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第①段运用比喻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强大彻底。
B.第②段通过对比揭示了革命即将到来的历史趋势。
C.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D.第④段提出无产阶级担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的使命。
【解析】 “对比”错,由原文“……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可知,不是对比,是类比,指出无产阶级革命与1848年革命一样都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3.对结尾段画线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本句以坚定而富有哲理的句式,点明了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景。
B.从最终意义而言,“审判官”与“执刑者”都是由无产阶级创造的历史。
C.“执刑者”是被历史选中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又以斗争创造了历史。
D.本句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推翻资产阶级是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的。
【解析】 “一定的偶然性”错,“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强调了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14.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本文的语体风格与表达效果。
答:本文是一篇演说词,属于实用文体,语言幽默风趣,又锋芒毕露,富于哲理,充满战斗力;语言丰富、形象生动、颇具鼓动性和感召力。(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
?阅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朋友们:
我们现在安葬的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生于萨尔茨维德尔,她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在特利尔城时和马克思一家很亲近;两家的孩子在一块儿长大。当马克思进大学的时候,他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已经知道他们的生命永远连在一起了。
1843年,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莱茵报》的主编,在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以后,他们就结婚了。此后,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
这对新婚夫妇动身前往巴黎,自愿出境很快变成了被迫出境。甚至在巴黎,马克思也受到普鲁士政府的迫害。我必须遗憾地指出,像亚·洪堡这样的人竟卑鄙到和普鲁士政府合作,怂恿路易·菲利浦政府把马克思逐出了法国,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二月革命爆发了,布鲁塞尔也随着动荡不安,比利时警察局不仅逮捕了马克思,而且毫无理由地把他的妻子也监禁起来。
1848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又一次驱逐开始了,起初到了巴黎,后来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便搬到伦敦。这次驱逐历尽了重重艰难。尽管这次驱逐使她的三个孩子(其中两个是男孩)死亡,她还是决心忍受被驱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难。但是看到一切政党,不管是执政的还是在野的(封建派、自由派、所谓民主派),都联合起来反对她丈夫,对他进行最卑鄙下流的诬蔑,看到所有报刊都不登载他的文章,让他在敌人面前陷入孤立无援和手无寸铁的境地,他们两人用来对付敌人的就是蔑视——这一切对她却是莫大的痛苦。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但这不是没有尽头的。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了。它使文明国家相继参加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最先参加战斗的是她的丈夫。开始补偿她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候终于来到了。她生前终于看到,曾经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完全烟消云散;她生前终于听到,各国反动派曾经企图扼杀的她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公开地胜利地传播了;她生前终于看到,充满胜利信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罗斯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临死前得知德国工人阶级不顾一切镇压法令,在最近一次选举中光辉地显示了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她的一生表现了极其明确的批判智能、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她这一生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事情,是公众看不到的,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过的人才了解。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我们将不止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而合理的意见(大胆而不吹嘘、合理而不失尊严的意见)而感到遗憾。
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这是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
1881年12月5日
(选自《中外名人演讲精粹》,中国书籍出版社)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文章从回顾燕妮与马克思两家的关系入手,来悼念这位伟大的女性,意在赞美燕妮与马克思矢志不渝的爱情。
B.文中大量文字写马克思的工作与遭遇,这是因为两人始终生活战斗在一起,可以侧面表现燕妮的工作与精神。
C.燕妮在革命斗争中,先后经历了流亡的痛苦,失去爱子的痛苦,遭受诬蔑、孤立无援、不被人们理解的痛苦。
D.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融为一体,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赞美、悼念和惋惜之情。
【解析】 A.“意在赞美燕妮与马克思矢志不渝的爱情”理解错误,回顾两家的关系,提及两家的孩子在一块儿长大,可知这是对死者生平的回顾。C.“不被人们理解的痛苦”理解错误,文中“是公众看不到的”“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过的人才了解”是说其贡献之大,有些是不为人知的。D.“含蓄”说法不当,结合“她的一生表现了极其明确的批判智能、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等内容可知,本文作为墓前讲话,更多的是直接的抒情。
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燕妮生前承受了苦难,但去世后得到了“补偿”: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烟消云散,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传播,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和美洲。
B.欧洲的工人阶级活动进入高潮时,国际工人协会成立,马克思最先参加了斗争,开始补偿燕妮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C.本文对燕妮·马克思这位杰出的女性崇高的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赞颂了她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一切贡献。
D.本文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悼念和惋惜之情,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沉而含蓄的情感,沉痛压抑。
【解析】 A.“去世后得到了‘补偿’”错误,原文是“她生前终于看到”。B.“欧洲的工人阶级活动进入高潮时,国际工人协会成立”错误,原文是“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并不是“进入高潮时”。D.“沉痛压抑”不准确,应是“沉痛却不压抑”,有激励作用;“含蓄的情感”不准确,文中多是直接的热情赞颂和遗憾惋惜之情。
17.这是一篇悼文,这类文章应该赞美逝者的品德,从而表达人们对逝者的敬意。文章却说“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这篇悼文纪念的对象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卡尔·马克思的夫人,因此,作者从燕妮·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贡献这个角度追忆了她艰难而又坚强的一生。“个人品德”已从其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且它与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贡献相比,显然要作为次要的内容,因此作者只是一笔带过。
18.在燕妮生前,她得到了怎样的“补偿”?请概括作答。
答:看到了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烟消云散,听到了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传播,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罗斯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也看到了德国工人阶级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尔扎克葬词
雨 果
各位先生:
①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动。今天,人民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②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路线。
③巴尔扎克先生参与了19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④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动、来去,带着我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他取名喜剧,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
⑤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恶习,解剖热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
⑥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名声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基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⑦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
⑧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⑨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诗人,这天才,在我们中间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纷争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了坟墓。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熠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⑩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慕他的心思?
各位先生,面对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圣命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洗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作人,还彼此说: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魂!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①段中“一切虚构都消失了”是指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创作的结束;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虚构”的小说。
B.第④段中“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这里作者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
C.第⑥段“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基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扎克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他的创作给自己奠定了历史地位。
D.第⑧段中“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这里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了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解析】 “浪漫主义精神”错,应是“现实主义精神”,因为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间喜剧》为人们展现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
20.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概括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样,都表达了沉痛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做出了崇高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对他们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做了深刻的阐发。
B.作者把巴尔扎克与莫里哀和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声誉远在二人之上,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比其他两位作家更有个性。
C.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语调铿锵,慷慨激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D.这篇葬词语言质朴,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
【解析】 B项,与莫里哀、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并且与两位作家有根本的不同。C项,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D项,语言质朴应为语言华丽有文采。
21.第⑤段“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请分析句中“揪”字的使用效果。
答:“揪”字强调动作强而有力、随意自如,这里用“揪”字有利于表现巴尔扎克对社会万象的深刻洞察,在分析、批判、使用这些素材时毫不费力。
2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
答:作者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做出这样的评价,具体而生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思重返欧洲
白 烁
150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150年后,共产主义国家在欧洲几乎消逝,马克思却奇迹般地复活了。
20世纪末,英国学者弗朗西斯·惠恩出版了《马克思传》。这本获得英国“四频道”电视台年度最佳政治书籍的传记,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这本书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博学的思想家,一个注重实证研究、对资本利弊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一个充满人道情怀但不太看得起工人鲁莽行动和不动脑子的革命家,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动摇的,但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冷战结束后,这些词汇被历史收留,马克思倒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都看到大胡子伯伯的温情、严谨和可爱。千禧年之际,在马克思生活和工作过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们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尽管布莱尔抛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路线。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被评为最佳名言,不久,便发生了“9·11事件”!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公布了“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荣登榜首。
在欧洲大陆,马克思被政党立为精神领袖。中立的法兰西民主联盟党说法国右翼政党从未脱离马克思主义。今年法国总统大选之前,主流政党都带有“马克思光泽”。左翼的社会党不断宣称要平衡劳资关系,要“吓住资本家”;中偏右的人民运动联盟指责“流氓老板”只顾给自己装腰包,而不顾工人生存状态,把工厂都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国外了。
东欧、中欧国家在急遽的民主化和自由化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不少左翼政党经过“在野”的阵痛后重新认识“真正的马克思”,在新生后重新执政。
马克思重返欧洲且被大众所接受,除了学术界不受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影响而客观研究的启蒙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困惑着劳工阶层。全球化拉近了国家间的距离,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摆脱贫困,但也加剧了资本家的财富集中,欧美国家的中产阶级因生产、技术和资金的全球流动而被涮到劳工阶层队伍中。联合国最近的报告估计,全球2%的富人拥有全球逾50%的财富,而全球50%的穷人仅拥有1%的财富。《资本论》很完整地指点了其中的迷津,所以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重要性、预见性和伟大性到21世纪才能充分显示。
同时,西方学术界对马克思的研究更加深入。过去提起马克思,只说《资本论》和经济学;现在说起马克思,至少会说出《1844年哲学和经济学手稿》《法兰西内战》《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他贯穿哲学、经济学、阶级斗争学说、社会学和政治学。去年,英国和美国的两位学者发表同样的研究成果,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也是多类型的文学杰作。《资本论》完全可以当作一部哥特式小说、维多利亚情节剧、希腊悲剧或斯威夫特式讽刺文学来读,是一部未完成的文学大著。
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是历史的进步。这不仅还原着马克思的真实面目,也让人们时时记住马克思的自白:“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选自2007年1月21日《南方都市报》)
23.下列信息不能支持文中所引马克思所说的“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B )
A.《马克思传》这本书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
B.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
C.马克思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看到了大胡子伯伯的温情、严谨和可爱。
D.马克思是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解析】 由下文“在欧洲大陆,马克思被政党立为精神领袖。中立的法兰西民主联盟党说法国右翼政党从未脱离马克思主义”可知,恰恰是表明以前欧洲民间只是将马克思当作革命家、马克思主义者看待。
24.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CD )
A.欧洲对马克思的真正认识有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B.无论原来是信奉社会主义的还是信奉资本主义的人,今天都感受到了马克思的魅力。
C.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布莱尔则持反对态度。
D.文章将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的名言与“9·11事件”联系起来,说明了马克思的影响力。
E.《资本论》的文学多样性,表现在它可以当作一部哥特式小说、维多利亚情节剧、希腊悲剧或斯威夫特式讽刺文学来读。
F.在马克思重返欧洲的过程中,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曾动摇的。
【解析】 答题关键词“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两项”。选项中,C项,原文“布莱尔抛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不能由此推出布莱尔反对将马克思评为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D项,曲解文意,文章将马克思的名言与“9·11事件”联系起来,并非说明“马克思的影响力”。
25.请简要概括马克思重返欧洲的原因。
答:①欧洲学术界结束冷战思维,能客观冷静地看待马克思。②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困惑着欧洲劳工阶层。③欧洲学术界发现了马克思的多方面的魅力。④马克思的重要性、预见性和伟大性到21世纪得到显示。
26.为什么说马克思在欧洲复活是奇迹?为什么说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是历史的进步?
答:(1)在全球化的今天,共产主义国家在欧洲几乎消逝,马克思在欧洲却受到重新认识和热烈追捧。
(2)①无论是民间还是学术界,都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影响中走了出来,能客观地对待马克思了。②还原了马克思的真实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