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了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列宁主义的形成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从理想变成了现实,是苏联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前提。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是苏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进行的政策调整,而斯大林模式开创了一种新的工业化模式,同是此模式的弊端也为苏联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材料结合课本,归纳十月革命在俄国爆发的背景。(史料分析)
2.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理解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时空观念)
3.通过概述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认识到人民群众对于革命与建设的突出贡献,理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
4.通过分析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理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遭受挫折的教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政策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教学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教学难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问题导入:世界上有多少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哪个?
(二)新课讲授:
一、新世界的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思考1:结合材料和教材P91,分析十月革命的背景?(可从经济、政治、阶级等方面思考)
材料1:从19世纪80年代起,俄国也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并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工厂的工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为领取微薄的工资每天劳动11个小时以上。这种状况大约相当于1850年以前英国或法国工人的处境。工会是非法的,罢工也被禁止…俄国工业高度集中,有一半产业工人在雇有500人以上的工厂里。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人在经济上容易组织起来,在政治上也易于适时地动员起来。…大多数企业则隶属于沙皇政府。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2: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1)经济基础: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2)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4)组织基础: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
(5)思想基础:列宁主义的形成;
(6)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成为十月革命的催化剂。
过程:思考2:根据视频梳理十月革命的过程。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
四月提纲: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影响:思考3:如何理解十月革命是“俄国和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材料:“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 ──《毛泽东选集》
(1)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2)对人类: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对世界: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二、新世界的重铸——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1)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思考4:阅读教材93页,指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处境?
思考5:阅读教材93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目的是什么?
了解国内战争下的内忧外患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国内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过渡:出示图片,帮助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的胜利、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兵变、新经济政策几者之间的关系。余粮收集制在保证前线粮食供应的同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是导致战后经济和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兵变使列宁等苏俄领导人认识到改变政策的必要性。
(2)逐步过渡:新经济政策(1921――1925)
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主要措施 粮食税;一定程度允许私营企业和外国资本存在
影响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1928――1936――1953)
思考6:阅读教材94-95页,结合材料,完成表格。
材料1: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2: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总结)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战时的临时应急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恢复和发展了经济,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开始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但另一方面也日趋僵化。苏俄的革命经验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影响了其他国家历史的发展。
(三)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学习拓展,谈谈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关注民生、与时俱进、均衡发展等。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训练
附:板书设计: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 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2.过程
3.影响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2.斯大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