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7 15:3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预习检测1:自主完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特征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东汉
三国
魏(220-266)
吴(229-280)
蜀(221-263)
西 晋(266-316)
十六国
东晋(317-420)

南朝(420—589年)
北魏(386-534)
北齐
北周




分裂时期
北朝(386-581年)
前秦
东魏
西魏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预习检测2:正确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图排序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特征
地图出自《历史地图册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星球地图出版社,2019年6月第2版,第23-27页。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阶段特征:
①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
②小统一,大分裂,分裂中蕴含统一。
③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④中华文明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
二、民族交融
材料一: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三国志》卷三五《诸葛亮传》
材料二: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中外历史纲要(上)》
地图出自《历史地图册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星球地图出版社,2019年6月第2版,第24页。
材料三:西晋末年少数民族的内迁与北方流民的南迁分布
人口迁徙,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二、民族交融
材料四: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五:胡汉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胡族的汉化先后不同,一个胡族即使汉化程度很深,也很难完全消除与汉大之间的隔阂,消除华夷或夷夏之防……胡族统治者实行胡汉分治,是一个历史现象。这种现象应该说最早出现于匈奴族建立的汉国(前赵)中。直到清朝,尚有其遗迹。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民族隔阂广泛存在,并持续时间较长,民族交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民族交融
材料六:北方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地图出自《历史地图册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星球地图出版社,2019年6月第2版,第25页。
二、民族交融
材料1:(江南)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材料2:(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3: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③劳动力因素:北方人口南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④技术因素: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①自然环境: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备良好的
开发基础。
②社会环境:(江南战争相对较少), 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自主讨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二、民族交融
材料七:魏晋时期,进入中原的各族,在文化上、社会经济上都在汉化,虽然深浅不同,也不是整齐划一,但表明了一种倾向,即胡族与胡族之间的融合让位于胡汉之间的融合;以地域区分民族将让位于以文化区分民族。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材料八:(前赵的建立者)(元海)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晋书》一〇一《刘元海载记》
魏晋时期,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或多或少地进行封建化改革。
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阶层汉文化程度较高。
二、民族交融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实质及其意义是什么?
地图出自《历史地图册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星球地图出版社,2019年6月第2版,第26页。
材料1:北魏孝文帝时期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
二、民族交融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实质及其意义是什么?
材料2:孝文帝汉化政策的中心,是在使鲜卑贵族向汉人士族化……今析之如下。《魏书》七下《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十有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通流,悉为河南洛阳人。”······《魏书》七下《高祖纪下》又云:“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二十年春正月丁卯,诏改姓为元氏。”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穿汉服;改籍贯;讲汉话;改汉姓
二、民族交融
内容:
①迁都洛阳,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②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③统一说汉语
④改鲜卑姓为汉姓
⑤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实质及其意义是什么?
实质: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二、民族交融
意义: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
②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③促进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实质及其意义是什么?
二、民族交融
材料九:北齐占据山东,经济力量远远胜过占据关中的北周,可是北齐却被北周灭亡。原因在哪里呢?在北周能将,民族问题解决,而北齐在民族关系上,则未能善调。隋时,内徙的六镇鲜卑汉化,北朝的民族问题得以最后解决,南北统一因此能够实现。当北朝民族问题尚未解决之时,则南北分;一旦解决,则南北合。因为这个问题一解决,北朝内部便无民族冲突,北朝潜在的强有力的经济与武备力量,遂能发挥出来。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国家统一与民族问题的解决是密不可分的。
小结
地图出自《历史地图册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星球地图出版社,2019年6月第2版,第28页。
规律:
1.国家统一符合时代历史发展潮流。
2.民族交融符合时代历史发展潮流。
3.华夏认同观念,中华民族向心力不断增强。
4.中华文明因交流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作业
问题探究:
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是什么?
2.民族交融不断增强的方式有哪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