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梁 衡
壶口瀑布
(qiàn)
古诗文中的壶口瀑布
“涌为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
——(明)刘子诚
“吐吞万壑百川浩,出纳千流九曲雄。”
——(明)张应春
“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泻吼雷霆。”
——(清)崔光笏
猜猜诗人们是在枯水期还是雨季到达的壶口瀑布?
壶口位置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交界处,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仅次于贵州黄果树大瀑布)。浩渺的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忽然收束,河水流速陡增,势若万马奔腾,并从二十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故名曰“壶口瀑布”。
学习目标
1.领会文中所写黄河精神的内涵,激发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
2.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方法基础。
梁衡,当代作家。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出版散文集《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等,散文名篇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等。梁衡强调游记写景散文“四美”:描写美、境界美、哲理美和语言美。
作者简介
《壶口瀑布》是我在记者任上写的最后一篇散文。1987年我正在黄河壶口采访,接到北京来的电话,国家成立新闻出版署,要我立即回京上任,从此结束了我十三年的一线记者生涯。人的一生总有几个驿站,几个起止点。对我来说壶口这个地方算一个。黄河于我有特殊的比分。我小学、中学阶段是在黄河的支流汾河边长大。大学一毕业就分配在内蒙古黄河边的临河县。只听这个名字,就知道离河有多么近了……后来当了记者就沿黄河上下采访,河边的人和事,还有黄河因季节不同而出现的万千变化,在我脑子里印象亟深。
写作背景
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
所至
所见
所感
线索
主体
灵魂
文体知识
写景型游记
说理型游记
记叙型游记
抒情型游记
游记的分类
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
河水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
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lóng
sǎng
chěng
xuán
jìn
yū
gǔ
chán
è
字词积累
(1)概括交代了壶口的位置和“我”到过的次数,总领全文。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2)略写“我”第一次游览壶口瀑布,采用俯视角度描写壶口瀑布之险,表现了雨季时瀑布给人的汹涌可怕、迷蒙疏离之感。
第三部分
(3-5)详写“我”第二次游览壶口瀑布,定点观察,转换视角,具体刻画了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象和作者的感受。
第四部分
(6)点明主旨——概括黄河伟大的性格,赞扬民族精神。
整体感知
壶口瀑布在什么地方?作者总共写了哪几次去壶口瀑布的经历?其中哪次详写?哪次略写?
详写
第一次 雨季
第二次 枯水季节
略写
内容上:点明游览的地点和次数。
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两次观看壶口瀑布情形的叙述。
第1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精读细研
第二段:雨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作者当时是怎样的感受?
水声
隐隐如雷
氛围
雾气弥漫
水的状态
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特点:波涛汹涌 震耳欲聋 气势磅礴 撼人心魄
作者的感受:感到可怕,心惊胆战,匆匆逃离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去壶口瀑布前,还要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平视河床
下到沟底
走到河心
多个视角
坚实松软
俯视
仰视
平视
俯视
龙槽 深
河面 雄
两边 柔
水流 力
定点取景
移步换景
雄伟壮阔、
刚柔相济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描写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定点观察
依在一块大石头上
看上游河水
势如千军万马
仰视
山是青冷的灰
天是寂寂的蓝
俯视“沟底”
飞转着一个个漩涡
移步换景
壶口河水
平坦如席
跌得粉碎
壶口两边
的河水
如飞毯抖落
如钢板出轧
如泉、成溪、打旋
龙槽两边滩壁上的河水
顺壁挂下的
如丝如缕
说说壶口瀑布在枯水季有什么特点。
如丝如缕(柔)、轰然而下(刚)
其势如千军万马“凝重”“猛烈”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声音
气势
景物
雄伟壮阔
刚柔相济
“我突然陷入沉思”,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内容。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那种猛烈
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折返迂回的
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喜
怒
哀
乐
愁
1.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2.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3.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有“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
4.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使文章的境界更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了“脚下的石”?
水石之战
石 水,
水 石。
水
石
限制、束缚
冲击、反抗
凿 旋 切 剁
凿旋切剁
凿 旋 切 剁
作者借壶口瀑布,表达了哪几层深刻的思想感情?
(1)这是水的精神!地势造就水,柔中有刚、只有宽厚绝无软弱。
(2)这是人的精神!环境造就人—磨难成就人的品格精神。
(3)这是黄河的精神!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4)这是万“众”一心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民族精神。
作者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黄河精神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民族精神
【第2段】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①比喻②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③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欣赏美文
【第3段】“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推着、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
①比喻、拟人、夸张,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奔腾激越的情势③表现出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4段】“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或------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①排比、拟人、比喻②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③表现了它姿态万千、各具妙趣。
【第5段】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①拟人②赋予黄河水人的品性,表明水虽柔和但绝不软弱,表达了作者对黄河水柔中带刚、坚忍不拔、奋力反抗的性格的赞美之情。
【第6段】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①排比、拟人法,直抒胸臆,②赞美黄河博大宽厚、压而不弯、奋起反抗、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梁衡:游记散文应有四美:
描写美、境界美
哲理美、语言美
作业:阅读梁衡的其他写景散文,如《冬日香山》《晋祠》等,从游记散文所至、所见、所感的角度去把握文章,体会内容之间紧密结合的关系。
小结
板书设计
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
无坚不摧
勇往直前
百折不挠
两次看
的瀑布
雨季壶口瀑布粗野、雄壮的景象
赞美黄河的性格,歌颂民族精神
壶口瀑布
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浩荡声势
河水在龙槽壶口的特点
——至柔至和、凝重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