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件(共30张PPT)(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件(共30张PPT)(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7 15:5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代表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
打着国民党旗号的新军阀的统治
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
工农遭遇残酷剥削压迫
国家财富不断流失
中国的未来在何方?
五四运动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共产党的成立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3.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1927——1937
根据教材归纳国民政府是如何一步步统一中国的?
①宁汉合流(1927.7)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国民党完成统一,也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1)形式上统一全国
②二次北伐(1928)
南京国民政府与国民革命时期北伐的不同?
1.政治
宁:南京国民政府
汉:武汉国民政府
反共
→张作霖
国民大革命 二次北伐
领导者 广州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讨伐对象 吴、孙、张 张作霖
目的 打倒列强除军阀 争夺地盘
1925
1927.1
北伐战争
1926
1927.9
东北易帜
1912
1937
1940
1945
1946
1949
1928
辛亥革命
北洋军阀政府
汪伪国民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
广州国民政府
武汉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重庆国民政府
宁汉合流
中华民国时期政府更迭时间轴
根据教材归纳国民政府是如何一步步统一中国的?
①宁汉合流(1927.7)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国民党完成统一,也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1)形式上统一全国
②二次北伐(1928)
南京国民政府与国民革命时期北伐的不同?
1.政治
宁:南京国民政府
汉:武汉国民政府
反共
→张作霖
国民大革命 二次北伐
领导者 广州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讨伐对象 吴、孙、张 张作霖
目的 打倒列强除军阀 争夺地盘
济南惨案(1928.5)
皇姑屯事件(1928.6)
③东北易帜(1928)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结合地图和表格,为什么说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军阀各自为政;内乱混战不断
1.政治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形式上统一全国
革命程序论:军政、训政、宪政
1.政治
黄金十年
短暂春天
兴起
初步发展
日益萎缩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2)实行“训政”统治
军政:早期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到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训政:统一全国(1928)后,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
宪政:还政于民”,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1948)
名为训政,实为专制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十年
(1)原因
①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促进国内市场的交流和扩大;
②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大力发展金融、轻工、国防、交通、重工、基础设施建设等实业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为抗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废止银本位制,采用纸币(法);
禁止银元流通,白银国有

内容:
影响:
内容:
背景:
国内货币制度混乱;
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美国大量收购白银,导致白银外流;
日本的经济侵略
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的需要
影响:
促进工业的发展;国内经济形势的稳定;
滥发法币,是导致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之一
100元法币在不同年份的购买力
1937
=
1938
=
1939
=
1943
=
1945
=
1948
=
大米0.000 000 001 85两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十年
(1)原因
①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促进国内市场的交流和扩大;
②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大力发展金融、轻工、国防、交通、重工、基础设施建设等实业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为抗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废止银本位制,采用纸币(法);
禁止银元流通,白银国有

内容:
影响:
内容:
背景:
国内货币制度混乱;
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美国大量收购白银,导致白银外流;
日本的经济侵略
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的需要
影响:
促进工业的发展;国内经济形势的稳定;
滥发法币,是导致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之一
③人民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反帝爱国运动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十年
(2)表现:除原有的纺织和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3)影响:①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民族工商业受其压迫摧残越来越严重;
②促进民族工商业一定程度的发展;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官僚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而形成的资本形式。
含义:
特点:
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具有垄断性;
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具有买办性;
与本国封建势力相结合,具有封建性。
代表:
四大家族(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
1927年以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通过军事行动而掌握国家政权,利用政权而掌握国家财政,利用财政手段进而控制并建立起金融垄断,利用金融优势地位建立商业垄断和吞并私人资本主义工业。
夹缝中求生存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政治:
一党专制、形式统一;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
地方割据势力仍然大量存在,国家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
经济: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成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
兹特重颁赏格,如前方剿匪各部队及各县警队,能击毙朱毛献其首级者,合赏洋五万元,能活捉朱毛捆送来辕者,合赏洋十万元。
——1930年7月28日 《江西民国日报》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原因: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的道路
2.含义:
国共合作反帝反封
→国民大革命失败
右倾机会主义
左右倾和左右派
国民党
左派:亲共
右派:反共
宋庆龄
蒋介石
共产党
左倾:激进
右倾:保守
陈独秀
博古、李德
作业
完成导学案本课的任务一、二,并自己批改
将作业完成情况上传至群相册
(1)国民政府投靠美日等帝国主义,实行一党专制,屠杀革命群众。
(2)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挤压,仍在夹缝中求生存。
(3)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完成。
为什么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统一,也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却仍要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结合教材,归纳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怎样展开的?
1.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2.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
3.秋收起义与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4.朱毛会师与井岗山根据地的巩固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6.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我们要改变方向,上山去
3.实践:(1)武装斗争
①南昌起义(1927.8.1)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②八七会议(1927.8.7)
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起义
C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③秋收起义(1927.9)
文家市决策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阅读材料,比较这两个目的地的异同,又各自有何优劣。
材料一 井冈山周边四个县城在大革命时期都建立了党组织。山上都有水田和村庄,农业经济可供部队筹措给养。井冈山原有袁文才、王佐两支绿林式的农民武装,两人都参加过大革命,袁文才还是共产党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7月24日周恩来等人在武汉举行会议,会议决定在南昌进行起义,并根据(俄国顾问)加仑的提议,规定起义后部队的行动方向: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以取得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次北伐。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传》
比较 表现 相同 都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不同 井冈山 优:敌人力量薄弱
劣:农业经济,小农阶层占主体
广东 优:经济较好,工人阶级力量强;便于获得外援
劣:敌人力量强大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3.实践:(2)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农民支持共产党就只是因为土地革命吗?
材料一: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所占人口比例 所占土地比例
地主、富农 6% 80%
中农 20% 15%
贫农 60% 5%
雇农、手工业者 13% 0%
——毛泽东《兴国调查》1930年10月
材料二:江西寻乌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所占人口比例 所占土地比例
大地主(收租500石以上的) 0.045% 30%
中地主(收租500石以下200石以上的) 0.4% 小地主(收租200石以下的) 3% 富农(有余钱剩米放债的) 4% 30%
中农(够食不欠债的) 18.255% 贫农(不够食欠债的) 70% 公田 40%
——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5月
阅读材料,归纳兴国和寻乌的土地占有情况
土地分配严重不均衡
为什么这种地区的农民还要支持中共的革命呢
土地分配相对均衡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2)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为什么这种地区的农民还要支持中共的革命呢
材料一
资料显示,当时中共在各个群体受到的拥护程度由高到低排列大致是:妇女、少儿、青年、中年、老年,而这恰好和革命前后权利、地位发生变化的大小是一致的。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
据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记载:1948年山西省潞城县张庄完成土改运动,部分农民加入共产党。下表为农民党员入党动机调查。
入党动机 人数
想争取平等权利、言论自由 10人
因为翻了身而拥护党 3人
想为人民服务 2人
想打倒地主 1人
想当干部 4人
想在党的保护下躲避财产没收 1人
不知道为什么 1人
其他 2人
总数 28人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农民支持中国共产党还有什么因素?
中共为农民提供了平等、权利和尊严,即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3)根据地建设
①概况: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10多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10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
4.意义
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为中国民主革命找到正确道路。
②建立红色政权
A标志: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井冈山精神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第五……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材料一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论述了只有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能促进全国的革命高潮。1931年11月起,毛泽东逐渐被排挤出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层。
材料二
1931年1月起,以王明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积极配合攻打中心城市。1931年10月起,博古逐渐成了中共中央的实际主要负责人,他继续坚持王明的路线。
根据材料分析,此时共产党内部的道路选择有何不同?
党内对于走何种道路并未达成共识,受左倾错误影响,城市道路仍占主导地位
三、红军长征
材料一:国民大革命以后,国共两党的不同状况
国民党 共产党
1927年宁汉合流,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 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反抗第一枪
1928年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 1927年,八七会议,指明方向
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1927年,建立井冈山根据地
1930年新军阀混战中蒋介石获胜 1931年,江西瑞金,中央临时政府
材料二:国民党“围剿”时状况
材料三:第五次“围剿”,美、英提供购买军火的贷款和新式装备,德国多名军事专家被聘为顾问,德、日等国帮助运输武器装备。
材料四:蒋介石施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政治上施行保甲制度和“连坐法” ;军事上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
根据材料,归纳红军长征的原因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1)蒋介石为了围剿红军作了充分的准备。
(2)第五次“围剿”获得众多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国民党投入的力量更多。
(3)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错误采用阵地战,犯了军事上的左倾冒进主义错误(根本)
2.过程
中央红军长征历时368天,有235天在白天行军,18天夜间行军,71天打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年仅休息44天。翻过大小1000座山,其中18座山相对高度超过1000米,5座大山终年白雪皑皑;渡过24条大河。突破60余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占领62座大小城市,顺利通过6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经过12个省份,行程25000里。最终到达陕北。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②意义:
A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C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①内容: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三、红军长征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自1922年7月决定参加共产国际后……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及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长征开始前不久,因上海中央局被破坏,党中央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无线电联系……而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在军事指挥上犯了错误,在会议上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对我们发号施令了。
——摘编自郑广瑾、方十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
根据材料,为什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是在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召开的
会议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实施了着重解决军事问题,维护党的政治团结的策略
中共中央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处理了党内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三、红军长征
为什么说长征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新局面?
(1)长征实现了红军战略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通过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和精英力量;
(3)长征途中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4)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
3.意义
本课知识总结
1927年
4·12政变
1927年
八一南昌起义
1928年底
形式上统一全国
1927年10月
井冈山根据地
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
1930~1934年蒋介石在江西发动的五次大规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的战争
民资资本主义发展
1934.10-1936.10
红军长征
本单元阶段特征
1.五四运动(1919):新旧民主革命转折点。
2.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1922):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4.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工农武装割据(1927—1933):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5.红军长征(1934—1936):战略大转移,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
本单元知识结构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国民党改组
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统一
工农武装割据新道路的探索
红军长征胜利
国民党重兵追剿
打开革命新局面
作业
完成导学案本课“随堂检测”部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