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8 01:1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课程标准: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海洋那些事儿
一、 扬国威
——郑和下西洋
二、 维主权
——戚继光抗倭
三、 失国土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壹·扬国威
——郑和下西洋
西洋: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西洋
知其地:西洋在何方?
知其人:乘风破浪的哥哥
“身长九尺,腰大十围, 四岳俊而小 ”“ 齿若编贝 ”“ 声音洪亮 ”,而且“ 博辨机敏、谦恭谨密、知兵习战 ”。
——《明史·郑和传》
经历磨难,性情坚毅;
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
熟悉伊斯兰教地区习俗;
屡建战功,深得明成祖的信任。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
12岁成为太监,14岁被送往侍奉燕王朱棣。他知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在朱棣争夺帝位中有勇有谋,屡建奇功,被赐“郑”姓,世称“三保(宝)太监” 。
问题思考1.阅读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3分)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
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在佐法儿(今阿拉伯半岛南端阿曼的佐法尔地区)“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易(交换)丝、瓷器等物”。——巩珍《西洋番国志 祖法儿国》
明成祖
(1)寻找建文帝;
(2)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3)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粱庄王墓出土金镶宝石冒顶
《榜葛剌进麒麟图》
问题思考:2.阅读课本,简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①时间: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 次下西洋;
②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和 。
③友好之行;
中国
香料、染料、药物、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
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漆器、金属货币等
西洋
7
30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榜葛剌进麒麟图》
问题思考:3.根据表格,简述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人物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特点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次数 7次 4次
人数 27800人 1500人
船数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艘) 17艘 船只大小 长44丈(151.8米) 宽18丈(61.8米) 长24.5米宽6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最远航程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古巴、海地等地
方式 海外贸易 互通有无 互补互利 寻找掠夺黄金好财富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航程远
友好交往
人类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材料一:在苏门答腊,“皆以十六两为一斤”,借用了中国的计量方法:在占城国,中国纸笔文具,改变了这个国家“书写无纸笔”的历史。
—阳光《南海九章》
明代青花瓷盘装饰在肯尼亚的穆斯林古墓上
材料二:
问题思考4: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材料三: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和平、友善、平等的精神!)
印度尼西亚 三宝庙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 ——《明史·郑和传》
小贴士:朝贡贸易与正常贸易不同之处在于,朝贡贸易均须纳贡,非朝贡不得贸易,贸易是附属于朝贡的。体现了天朝重心支配下的天下思想。
材料二: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
郑和远航是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对外开放开始走向故步自封
问题思考4: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欲中国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洋,危险亦来自于海上。
——郑和
海之兴,海之衰
贰·维主权
——戚继光抗倭
反侵略战争:倭寇损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我国的主权。
历史解释:何为倭寇?抗倭战争为何是正义之战?
材料一:
明代《倭寇图卷》(局部)民众逃难的情景
倭寇: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有很多中国的海盗也加入到倭寇的队伍中。
国力强盛,海防力量强大
明朝初期
明朝中期
国力减弱,海防松懈;推行极其严厉的海禁政策,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互相勾结。
中国明代(郑和时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开,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英)李约瑟博士
“ 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活)日促(艰难),转而从盗。”
——(明)赵文华
为何明朝中期倭患日益猖獗?
知其人:戚继光
姓名:戚继光
生活时代:明朝中期
籍贯:山东登州(今蓬莱)
民族:汉族
职业:军事家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惟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倭寇
日本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第一阶段:1561年 台州之战
第二阶段: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军民剿灭倭寇
结果:九战九捷,基本消灭浙江倭患
结果:1567年之后,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结合课本,简述戚继光抗倭经过。
嘉靖帝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 (佛郎机)必用铁闩者,佳其妙处在今添出前后二照星,后柄稍从低,庶不碍托面,以目照对其准,在放铳之人,用一目眇看,后照星孔中对前照星,前照星孔中对所打之物。”这一创新性的设计无疑增加了火炮的射击精度。
危机四伏的大明帝国
 公元1507年,葡萄牙人携带佛郎机火炮进入中国,若干年后,中国明朝政府派出3万大军围剿700名葡萄牙兵,一年后才艰难胜利,当时明朝将领们都把它“归功”可以快速发炮的欧洲佛郎机火炮,因此开始大规模仿制。 ——百度百科
叁·失国土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问题思考:小历说1533年,葡萄牙人割占澳门。你同意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1573年,葡萄牙殖民者获得澳门租借居住权,澳门主权仍属于中国。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条约,占领澳门并将此辟为殖民地。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与祖国分离446年。
1.概况
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
1553年
殖民者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政府,获得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
1573年
1887年
1887年,清政府被迫与葡萄牙王国签约,承认了它对澳门的管理权。
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前期
(国力强盛)
和平交往
(郑和下西洋)
明朝中后期
(国力衰落)
暴力冲突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