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
(1371—1433年)
戚继光像
葡萄牙
澳门
葡萄牙窃据澳门
1. 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意义等相关史实。
2. 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
3. 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4. 认识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习戚继光的爱国 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时期含义有所不同。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
东洋
西洋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12岁丧父,在明军攻克云南后被俘,送进皇宫当了宦官。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为宦官首长太监,并赐姓郑。因他小名“三宝”,所以人称“三宝太监”。
郑和像
一、郑和下西洋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1、时间:
1405—1433(明成祖时期)
3、目的:
2、背景:
①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②造船技术:在郑和下西洋前,中国造船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③航海技术:宋代发明指南针并广泛运用于航海事业。
明成祖朱棣
郑和宝船(模型)
一、郑和下西洋
4、概况:
(2)范围: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洪海沿岸。
(1)次数:7次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刘家港
慷概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友好关系;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一、郑和下西洋
5、装载物品:
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等
6、装载物品用途:
郑和到了东南亚,他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欢迎
郑和到了阿拉伯,把我们国家的丝绸和瓷器送给了当地的人民,传达了我们的友谊
郑和受到非洲黑人的热烈欢迎,当地居民并把长颈鹿赠送给了郑和
一、郑和下西洋
7、地位: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 的空前壮举
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③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8、意义:
小组讨论
你认为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明政府的支持
造船技术的发达
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和平外交政策
南京的浡泥国王墓
山东德州的苏禄王墓
明初的对外交往
明太祖时,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友好关系,“命使出疆,周于四维,历邦国,足履其境者三十六”。明成祖时,除了派郑和下西洋,还向各国派遣使臣50多次,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往来。一些国家也纷纷遣使来中国,还有几个国家的国王到中国访问。其中,浡泥国、苏禄国的国王来中国访问时因病去世,就安葬在中国。
知识拓展
二、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民族英雄,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后考中武举,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
戚继光
(1528—1588)
日本倭寇
“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
①元末明初,日本”倭寇”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
②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③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2、戚继光整顿军队
①目的:
②举措:
③结果:
二、戚继光抗倭
提高军队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
大力整顿军队,招募农民和矿工,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
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戚家军
鸳鸯阵
二、戚继光抗倭
①台州大捷: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 000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②解除倭患:台州九战九捷后,戚继光又率军进人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结果:
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
广东
5、戚继光的抗倭性质: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
6、戚继光的评价:
二、戚继光抗倭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①正义之举,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②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③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联合作战。④戚继光的军事指挥才能。
4、胜利原因: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是最早走上对外殖民扩张的国家之一。
1、背景:
2、时间: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葡萄牙殖民者几次侵入我国广东、福建、浙江地区,都被我国军民赶走。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在澳门上岸,擅自搭篷建房,进行贸易。1573年,他们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政府,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但是,澳门的领土主权仍然属于中国。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扎军队,对澳门实施全面管理。
概况
郑和下西洋
明朝的对外关系
背景
整顿军队
目的
历史意义
戚继光抗倭
课堂小结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背景
地位
结果
1.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
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个
历史事件有关?(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B
练一练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
“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C
3.“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鉴真东渡 ②葡萄牙侵入澳门
③郑和下西洋 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