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教材变化
——从“直观飞机图”变为“算式分类”
◆教学地位
——为后续提供知识基础与方法基础
◆本课内容
——教材通过对9个除法算式,按照“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标准进行分类,引出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再举例说明,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帮助学生理解了概念。
环节一 沟通联系(约8分钟)
环节二 理解概念(约10分钟)
环节三 研究方法(约10分钟)
环节五 走向生活(约4分钟)
环节四 挑战提升(约8分钟)
教学流程
环节一:沟通联系
2.分一分
①12÷2=6 ② 9÷5=1.8 ③30÷6=5
④2÷4=0.5 ⑤26÷8=3······2 ⑥ 63÷9=7
⑦20÷5=4 ⑧21÷21=1 ⑨19÷7= 2 ······ 5
1.想一想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 你能用学过的数列几个不同的算式吗
3.辩一辩
① 12÷2=6
③ 30÷6=5
⑥ 63÷9=7
⑦ 20÷5=4
⑧ 21÷21=1
② 9÷5=1.8
④ 2÷4=0.5
⑤ 26÷8=3 ······ 2
⑨ 19÷7=2 ······ 5
(组内交流,全班辩析)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环节二:理解概念
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30是6的倍数,6是30的因数;
30是5的倍数,5是30的因数。
你有什么发现?
特别说明!
1.说一说
仔细观察这五个数:3、5、18、20、30,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同桌互说)
2.找一找
3.算一算
追问:这道乘法算式里有因数与倍数关系吗?
6×3=18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一排摆6个,摆3排,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方形
环节三:研究方法
1.找因数
18的因数有哪些
(反馈不同的方法,明确有序思考)
(教师提问,小结方法)
2.介绍集合图表示法
(为后续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作好准备。)
环节四:挑战提升
1.找出36的所有因数。
2.有序说出“5、14、20、42”的所有因数。
(36的因数:1,2,3,4,6,9,12,18,36 。)
(学生口答)
3.观察18、36、5、14、20、42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呈现)
18的因数:1,2,3,6,9,18。
36的因数:1,2,3,4,6,9,12,18,36。
5的因数:1,5。
14的因数:1,2,7,14。
20的因数:1,2,4,5,10,20。
42的因数:1,2,3,6,7,14,21,42。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4.找出4的倍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4的倍数:4,8,12,16,20……
(在数轴上找4的倍数,教师板书结果,介绍集合图的填写要求。)
5. 找到3的倍数和5的倍数。
(呈现三张数轴图,追问你什么发现?)
6.小结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环节五:走向生活
◆队列问题
度数 1 2 3 4 5 6 7
费用(角) 5 10
◆电费问题
环节一 沟通联系(约8分钟)
环节二 理解概念(约10分钟)
环节三 研究方法(约10分钟)
环节五 走向生活(约4分钟)
环节四 挑战提升(约8分钟)
教学流程
1.通过对算式的分类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及特点,会正确地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知道其因数或倍数的特点。
2.经历探究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3.体会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