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7 16:24:01

文档简介

景胜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月考(4月)
历史试题(B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 2 分,共50分)
1.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不用带“翻译”;秦始皇“书同文”能够顺利推行。对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用下图所示信息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中央集权制度的保障 B.个人的威望与号召 C.“学在民间”的出现 D.文化的交融与认同
2.北宋时,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末年,文天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279年,崖山之战,大臣陆秀夫宁死不降蒙古铁骑,携小皇帝赵昺蹈海而逝。这些言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宋代社会危机严重后果 B.理学对士人品格的塑造
C.民本思想影响深远 D.儒学积极入世的价值观
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A. 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B. 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 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D. 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4.公元前 4 世纪——公元 3 世纪,汉字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
A.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5.《汉谟拉比法典》共 282 条。其中有关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的一-些原则,均对后世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材料反映的《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
A.思想超前成为后世立法的来源 B.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
C.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 D.极力地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6.斯多亚学派认为,最高的善就是过合乎自然的生活。过合乎自然的生活就是要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本性以及宇宙的本性去生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宣扬人生而平等的理念 B.强调了人的理性和自然规律的重要
C.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 D.主张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最高的善
7.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新约》中许多故事是希腊罗马古代神话的翻版:
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的同时,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
A.是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B.决定欧洲近代科学发展
C.实现了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 D.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8.下图所示是 20 世纪初发现的古印度石刻印章,它的发现印证了古印度文明,同时也使印度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认为印度文明不亚于甚至超过宗主国文明。这一发现在当时
A.推动了考古事业的新发展 B.印证了印度政治和经济模式
C.有利于推动民族解放运动 D.提高了东方文明的世界地位
9.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 365 天的太阳年及一个 260 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 52 年的大周期。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这表明
A.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 B.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C.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 D.阿兹特克历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
10.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分工的不同 B.经济形态的影响
C.地理位置的差异 D.文明开化的程度
11.《赫梯法典》关于“马”有如下的规定:第六十一条:假如任何人获得良种的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发现了它。则消除烙印的人应交付七匹马……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第六十四条:假如人盗窃拉车的马,则其案件也如此。这段材料可以说明( )
①赫梯人广泛使用马和马拉战车` ②马对游牧民族的迁徙极其重要
③赫梯人正处于跨入文明时代的前夜 ④《赫梯法典》是日耳曼法的前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数据显示,至 2022 年 3 月 13 日,俄乌冲突爆发后,已经有约 250 万难民逃离乌
克兰,这是二战以来欧洲发展速度最快的难民危机。据《纽约时报》消息,目前有 1.7 万乌克兰难民向
英国申请签证,英国设置“必须在英国有亲属”的前提条件,因此仅有 500 人获签。这说明
A.欧美等国家无力承担难民责任 B.冲突必然导致全球性难民问题
C.难民问题的解决仍然任重道远 D.反经济全球化潮流将愈演愈烈
13.“及 1870 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材料说明了
A.华工赴美得益于清政府的鼓励 B.华工解决了美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C.华工跨地域转移对美国的影响 D.战争促使美国人力资源出现了短缺
14.1982 年春,一场国民性的“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在新加坡开展起来。运动的发起者对此解释说:“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新加坡人’,让每个新加坡国民将自己归属于新加坡,把新加坡看作扎根于斯的乡土。”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是
A.外向型经济对移民社会的冲击 B.国内封建思想残余的持续蔓延
C.美苏冷战对文化上的角逐加剧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弊端的凸显
15.有学者研究美国外来移民地位∶1789-1880 年移民是备受欢迎的财富;1880-1924 年移民逐渐被看做是”
威胁”而加以限制;1924-1934 年移民在美国的地位跌入谷底。这一变化说明
A.世界形势变化影响移民走向 B.外来移民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
C.社会环境影响外来移民地位 D.社会发展程度导致移民数量变化
16.在 1914 年战争爆发约六周之时,俄国社会主义者波特采夫致信英国《泰晤士报》,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这场与德国和奥匈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对世界各族人民而言,办是如此。这主要反映出
A. 民族主义成为一战爆发的原因 B. 俄国民众对战争胜利充满信心
C. 俄国的社会矛盾因一战而缓解 D. 民众对二战的残酷性认识不清
17.甘蔗种植需要强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千克,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殖民扩张与奴隶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18.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不仅有历史、儒家经典和话本,还包括农业、占卜和药学等手册。老百姓可读到以前只有专家掌握的知识,他们可自行举行葬礼、占卜,或为家人开方抓药。这说明
A.印刷技术进步推动文化的传播 B.宋朝社会治理的能力得到增强
C.雕版印刷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动 D.宋代出版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19.2008 年末,我国公共图书馆共 2819 个,是 1949 年的 51.3 倍。博物馆 1893 个,是 1949 年的 90.1 倍。广播电台 257 座,1949 年有 49 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 277 座。生产故事影片 406 部,1978 年仅生产故事片 4 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这表明
A.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文化建设 B.国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
C.社会需求决定民生建设取舍 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就
20.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下列有关美洲国家的印第安人人口分布现状的说法有误的是
A.秘鲁——印第安人数量相对较少B.海地——印第安人几乎难觅踪迹
C.美国——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D.墨西哥——印第安人与其他族裔通婚形成混血人种
21.“16世纪以后,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传统地中海国家成了新航线图上的边远地区。新的贸易港口成为更有活力的金融、贸易和生产中心。”材料所指的新的贸易港口可能是
A.热那亚 B.威尼斯 C.阿姆斯特丹 D.君士坦丁堡
22.下表为前往东印度的欧洲船只的舾装(舰船下水后的机械、电器、电子设备的安装)情况(单位:艘)。据此可知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国际贸易格局竞争日趋激烈
C.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D.荷兰的殖民优势在逐年增强
23.某位学者曾这样评价美国的一项制度:“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美国的这一制度
A.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保护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
C.催生了美国民主共和政体 D.三分权力实现了分权制衡
24.19世纪以来,欧洲许多城镇兴建大型图书馆,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经济繁荣消除了教育隔阂 B.工业革命转变了社会发展趋势
C.工业革命改变了生活方式 D.人们的文化素养普遍得到提高
25.《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这一规定,体现了美国文官制度的
A.择优录取原则 B.职务常任原则 C.政治中立原则 D.论功晋升原则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0分)
26.(25分)阅读下列有关粮食安全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诗经》中有很多重视粮食储备的诗句。先秦时期的管仲将粮食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且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自秦统一后,将重农作为基本国策颁行天下,立法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设置农官管理、督促农业生产。汉初则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贾谊强调用行政手段促使百姓归农,晁错则主张通过经济杠杆提高粮食价格。唐代刘晏主张根据粮食丰歉调整税赋。南宋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提出选择储粮主体要有所侧重,以藏富于民为主将粮食分储于不同的主体,以更好地发挥储备粮赈灾救灾的作用。元世祖极为重视传播和普及农业知识和技术,主张用先进的农耕技术指导农民耕作,编辑成《农桑辑要》颁布天下。 ——摘编自赵纪萍《学习时报》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居民主食在之前土豆、面包基础上,增加了荼、蛋类、鲜肉等,粮食替代品增多,农业劳动力加快了向畜牧业的转变。在发展中,由于环境保护观念不强,造成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与英国大趋势相同,该地对国外粮食市场的依赖性显著增强,但其粮食供应和分配体系的组织性却比不上伦敦等大城市。同时,20多年的英法战争,法国长期经济封锁,切断了英国从国外进口粮食的主要来源。这些因素使曼彻斯特粮食供应问题凸显,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和骚乱。鉴于此,政府在曼彻斯特修筑了多条运河和铁路,方便了粮食供应;19世纪30年代该地成立的反谷物法同盟导致《谷物法》于1846年废除,迎来了英国自由贸易的时代。曼彻斯特粮食供应问题得以缓解。—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材料三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一些不法粮商操纵粮食市场,使上海米市从6月中旬起价格大涨。于是,中央委派陈云到上海开展一场保卫新生政权的经济战。在陈云指挥下中央财委和上海市政府从江苏、浙江等地收购大米,调运到上海。同时,国营粮食公司在市场实行有计划的批发抛售,在零售环节,对工厂、学校等办理直接供应和重点配售,使全市六分之一的人口能以低于市场批发的价格买到粮食。同时,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各项制度作重大改革,如规定中途退市后不得再进场交易,以割断粮食市场与其他市场间的联系避免相互哄抬价格等。这些措施很快收到了实际效果。另外,为打击私商投机哄抬,国营粮食公司连续降低售价,大量抛货,迫使私商以低于市场价亏本售出粮食。1950年,上海市政府又成立新的上海市米业市场,交易秩序大为好转,粮价平稳下来。这是新中国在经济战线上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摘编自贺涛《上海解放之初的“米粮大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曼彻斯特粮食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其解决带来的意义。 (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上海解决粮食问题呈现的特点及其影响。(8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以上图片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一阁是明朝范钦所建的私人藏书楼。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造纸业、印刷业的改进,兴办学校、推行科举,使得读书、藏书成为一种风尚。范钦自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宦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为搜集藏书提供了充裕的时间、空间和财力基础。范钦为了保护自己苦心搜集的藏书,立下分家不分书的严训,制定了不论官衔、不论出身、不论品第,所有人都必须遵守书籍保管的规章制度。康熙十二年,经范氏家族同意,思想家黄宗羲、大学者阮元等登上楼阁,阅尽所藏之书,极大丰富了各自的著述。乾隆三十七年,清政府设四库全书馆,向全国各地采访遗书,开始《四库全书》编纂的浩大工程,范氏族人积极响应献出了家藏中的珍本,共计六百三十八种。自 1978 年以来,天一阁的藏书才真正为广大科研学者所利用,各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许多研究人员和文史工作者纷纷进入这个知识宝库。——摘编自王敏《天一阁藏书研究》
材料二 公共图书馆从 19 世纪 50 年代开始在英国逐步兴起,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 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也发展成国际的学术中心,马克思、列宁、孙中山就曾在这里阅览群书,旁征博引,为自己的思想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摘编自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天一阁建立并发展的条件。(8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97分)景胜中学 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月考(4月)
历史试题答案
DBCAB BDCBB BCCAC ACAAA CBACC
26.(25分)
特点:从战略高度、重视粮食储备、政府政策支持、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形成了丰富完
备的粮食安全思想体系、治理智慧或经验。(10分)
(2)背景:工业革命推动居民食品消费多样化,影响粮食生产;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粮
食产量减少;供应市场结构不完善;法国经济封锁影响粮食进口;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带来人口大量
增长。(一点 1分,任意三点得 3分)
意义: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4分)
(3)特点:以政府为主导;遵循市场规律;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以全国为依托;措施具有针
对性和多样性。(4分)
影响:稳定了粮食价格,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新生政权;为国民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一点 2
分,任意两点得 4分)
27.(12分)
示例一
选择:图一和图二(2 分)
主题:交通线路的开辟,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联系。(2 分)
说明:汉代张骞通西域,由此开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连接中国和中西亚地区、南亚地区,加强各民
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先进的丝织品,造纸术逐渐向外传播,推动欧洲、印度的发展。同时西
域的葡萄、苜蓿等农作物品种,印度的佛教等传入中原地区文化,影响中国文化。(3 分)(如表述
不完整,酌情给 1-2 分)
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第一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体。人类文明交流联系进一步加强,欧洲先
进的耕作技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文化逐渐渗透到亚非拉地区。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烟草、玉米、
马铃薯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3 分)(如表述不完整,酌情给 1-2 分)
总之,交通线路的开辟成为联通各民族各地区的纽带,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有力的推
动了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与发展。(2 分)
示例二
选择:图二和图三(2 分)
主题: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发展走向全球化(或经济一体化)。(2 分)
说明: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第一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
体,欧洲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 分)(如表述不完整,酌情给 1-2 分)
19世纪末,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以廉价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
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20 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
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工业革命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轮船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远
洋运输公司大量出现,不仅促进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还促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世
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不断加强。(3 分)(如表述不完整,酌情给 1-2 分)
总之,新航路开辟以后,在西方国家的殖民征服、殖民掠夺下,资本主义经济主导的世界经济逐渐走
向一体化、全球化。(2 分)
示例三
选择:图一和图三(2 分)
主题:中国和西方选择了不同的对外贸易方式。(2 分)
说明:中国古代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展开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不仅促
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也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自从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中亚
和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中国的丝、绸等丝织品源源不断的运向中亚和欧洲,而西域的玉石、汗
血马、石榴等货物运往中国。这种友好贸易对各国人民都是有益的。(3 分)(如表述不完整,酌情
给 1-2 分)
西方对外贸易以侵略掠夺为主要方式。两次工业革命的刺激下,西方国家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
制推行自由贸易,用坚船利炮打开其他国家的大门,迫使全世界为西方开放市场。如鸦片战争,强迫
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等。同时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欺诈贸易,在亚非拉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1
使亚非拉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掠夺贸易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亚非拉地区的贫穷和落
后。(3 分)(如表述不完整,酌情给 1-2 分)
总之,由于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不同,东西方对外贸易采取了和平或侵略方式,带来了不同的后果。
28.(15分)
(1)条件: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造纸业、印刷业改进;学校的兴办;读
书、藏书的社会风尚;科举制的推行;范钦的个人经历和贡献;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保护、
保管措施。(8分)
(2)作用:保护、传承、传播古籍和传统文化遗产;为先进思想的产生奠定基础;促进学术研究和科
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7 分)
2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