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边城 课时作业(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 边城 课时作业(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7 10:0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2 边城 课时作业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中国社会才能读懂鲁迅,而只有读懂了鲁迅才能理解中国社会。鲁迅与中国就是这样一种解不开的纠葛。他一生批判和挑战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民族根性、一种社会状态。局限于鲁迅与周边人际关系和具体事件的纠葛,是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本质精神的。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的话题。我们这个民族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也尚未真正读懂鲁迅、理解鲁迅。留在民族记忆里的鲁迅是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是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毫无疑问,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人们都认同鲁迅性格的本质是挑战强者并反抗,但是我们很少能细想为什么鲁迅能至死坚守这一性格?归根结底,就是鲁迅的人格所致,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人格特征。
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夜深人静,我读到鲁迅的一些句子,总是惊出一身汗水来。这冷汗不只是为鲁迅的深刻而惊叹,也是面对鲁迅的深刻和挑战而自愧不如的结果。鲁迅的伟大在于其思想的深刻,而鲁迅的痛苦也在于其思想的深刻。不忘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但是,无论如何,作为真正的鲁迅学人,绝不能参与对于鲁迅本质精神的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鲁迅确立的现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唤“真人”而揭露“伪士”。在人性的道德上,鲁迅始终是“复古”的——复归于人间的原点。鲁迅在担负起政治救亡、思想启蒙重任的同时,又担负起道德救赎的重任。鲁迅的真实让恶人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他一生树敌过多,除了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的差异之外,很大程度上是性格所致。而这性格也就是人格——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这造成了他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
鲁迅的真诚与真实是当下中国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资源,思想意识上的“独出”与道德人格上的“率真”,是鲁迅“致人性于全”的主要思考内容。鲁迅一生都在“力抗时俗”“力抗强者”。而今日之民众,在思想意识和道德人格上则往往表现为两重性:思想意识的觉醒与道德人格的滑落。由于历史的发展,一般民众逐渐疏离于僵化的意识形态,具有了被“唤醒”后的思想状态。但是,正是这觉醒之后对现实所产生的失望,使人们丧失了理想主义和共同伦理精神,退而求其个人物质生活的发展,结果带来了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身处当下境遇,我们至少能做到真诚和善良。
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鲁迅的存在,使我们不敢自我夸耀,使我们不敢轻易自称为“战士”,也不敢轻易把某人称为“伟人”。我们只要一直努力坚守这样一个底线: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然而,这个人生底线的坚守是痛苦的,也可能是孤独的。最后我想说两句话:“我爱鲁迅,鲁迅害我。”
(摘编自张福贵《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本质精神是批判和挑战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民族根性和社会状态,是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
B.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
C.鲁迅确立的现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唤“真人”而揭露“伪士”,鲁迅的真实让伪善者暴露,让恶人不能作恶。
D.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我们需要一直努力坚守“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指出不要纠结于鲁迅与其周边哪一个人的关系如何,这样解读,会阻碍我们去真正理解鲁迅的本质精神。
B.作者写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
C.文章第二、三、四段,以递进结构阐述了鲁迅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知识分子、普通人具有的意义。
D.原文标题明确提出论证中心,是作者结合社会现状提出的自己的观点,具有启发性,极具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不忘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但也绝不能对鲁迅的本质精神进行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B.鲁迅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就是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这是由他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的性格造成的。
C.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人格特征,鲁迅的人格使鲁迅能至死坚守挑战强者并反抗的这一性格。
D.作者说“鲁迅害我”,是因为当代知识分子要坚守鲁迅确立的精神人格,也会树敌过多,会如鲁迅一样痛苦、孤独。
二、选择题
4.选词填空( )
①天空被夕阳_____成桃花色。
②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_____的去想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
③“爷爷,为什么不来?我要你!”祖父听到了这种带着_____,有点儿_____的声音。
④溪面_________着一层薄薄白雾。
A.烘 放肆 娇 埋怨 浮
B.照 惬意 焦 怨气 飘
C.染 大胆 怒 反感 流
D.漂 烦恼 怨 害怕 升
5.填入下列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明澈如镜。________。当地的顽皮伢仔喜欢在这里撒尿,笑咧咧地夸口:“哈,老子一泡尿浇遍三省!”________。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船的蔑缆换成了拇脚趾粗的钢索了。摆渡的还是个老人,________,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
①茶峒,以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以此为背景而闻名
②《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据说渡口恰是三省的交界点
③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
④当地人说,当年翠翠和她的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
⑤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我们,家何尝不是一只船 。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 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①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
②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
③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
④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
⑤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
A.①②④⑤③ B.①④⑤③② C.④①③②⑤ D.④②⑤①③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繁忙的事务中偶得片刻闲暇,于是寻一方静隅,再次捧起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循着沈老先生优美文笔的指引,不知不觉便走进了湘西那片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瓦蓝的云天下,翠翠在不断地成长,她多舛的命运也已到了最为重要的_____________ 。可她最终选择了固执地等待,等着那个年轻人回来,同他一起去采她最喜欢的虎耳草。翠翠对爱情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个心爱的人,_____________地过一辈子。那个年轻人究竟回来没有呢?《边城》里没有说,只是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猜想,去补充,去久久地_____________。
读《边城》是一种享受,( ),久久不能散去。我们如果把《边城》比作一杯白开水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那么各种书籍就是各式饮品,入口的感觉虽然总是淡淡的,但你不会厌倦,反而会在一次次品饮中体会到它_____________的风味。《边城》里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镇的民风,淳朴、单纯、明了,像清风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颗不安分的心,从平凡中看出伟大,在琐碎中透露深刻,这就是《边城》的风格。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们每个人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转折点 踏实 品味 与众不同
B.出发点 踏实 品味 不同凡响
C.出发点 结实 品位 与众不同
D.转折点 结实 品位 不同凡响
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山歌悠长,旋律朴素,但嘹亮的音调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B.悠长的山歌,旋律朴素,音调嘹亮,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C.一首旋律朴素而音调嘹亮的悠长山歌,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D.如听悠长的山歌,虽旋律朴素,但嘹亮的音调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把《边城》比作一杯不含任何杂质的白开水,透明、纯粹,那么各种书籍就是各式饮品
B.如果我们把《边城》比作一杯白开水,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那么各种书籍就如同各式饮品
C.如果我们把各种书籍比作各式饮品,那么《边城》 就是一杯内开水,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
D.我们如果把各种书籍比作各式饮品,那么《边城》 就是一杯不含任何杂质的白开水,透明、纯粹
四、语言表达
10.下面是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70字。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五、微写作
11.微写作。请从《边城》《呐喊》《红岩》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今天阅读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3.D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项,“让恶人不能作恶”错误,由原文“鲁迅的真实让恶人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可知,是让恶人作恶变得困难,而不是“不能作恶”,以全代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项,“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错误,作者写“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和“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是举例论证。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D项,“也会树敌过多,会如鲁迅一样痛苦、孤独”理解错误,原文为“鲁迅害我”是反语,表达的是对鲁迅的深爱。
故选D。
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用“染”字,能形象表现天空在夕阳映照下的颜色,像是做画一样,有画面感。其他几个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第二空,强调同祖父撒娇的样子,没有任何约束地去想一件不可能的事,想怎样想就怎样想,想什么都可以,所以选用“放肆”。“惬意”程度不够;“大胆”不妥,前文没有胆小的意思,这里不是胆子大不大的问题。“烦恼”和语境不相干,因为翠翠并没有烦恼什么。
第三和第四空,强调祖父听到孙女对他撒娇的声音,“爷爷,为什么不来?我要你!”这种撒娇里有女孩子的娇气,又有点埋怨的小情绪,所以选用“娇”和“埋怨”。
最后一空,“一层”说明雾相对静止稳定,“薄薄”说明雾轻,所以选用“浮”。
故选A。
5.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第一空,①“茶峒”是个地区名,挖空处前先介绍范围更小而具体的“茶峒河”,再去讲更大范围的“茶峒”地区,显然不合理,且从下文“当地的顽皮伢仔喜欢在这里撒尿”可知,这里应该是一个具体的地点,而不是“茶峒”这个地区,排除BC。
第二空,排除B、C后,第二空已经可以确定是③。
第三空,根据挖空处后面一句“也许是有的”可知,前面讲“没有”“不见”等意思比较合理,故选⑤。
故选A。
6.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根据语意连贯的原则,可以判断④句的“这”指代“家何尝不是一只船”,然后根据段末的句式与剩余的四句形式判断剩下四句应为两两对应的转折句式,由④句末尾的“岁月”判定后面应为①,由①句内的“陌生”判断转折句为③,由此可以判断答案为C项。
7.A 8.D 9.C
【解析】7.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转折点:事物发展过程中对改变原来方向起决定作用的事情;事物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方向的时间。出发点:①旅程的起点。②最根本的着眼的地方;语境强调的是随着翠翠的成长,她的命运将要发生改变,应用“转折点”。
踏实:①(工作或学习的态度)切实;不浮躁。②(情绪)安定;安稳。结实:①坚固;牢固。②健壮。形容“过一辈子”,应用“踏实”。
品味:①尝试滋味;品尝。②仔细体会;玩味。③(物品的)品质和风味。④格调和趣味。品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语境强调《边城》留下空白留待读者去仔细体会,应用“品味”。
与众不同:指人或事物比较特殊,与一般的不一样。不同凡响: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语境强调《边城》与别的作品风格不同,应用“与众不同”。
故选A。
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具体考查情境补写能力。
前句主语是“读《边城》”,是人的行为,A、B、C三项突然转到以“山歌”为主语,表达突兀,故排除。
故选D。
9.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应先说“把各种书籍比作各式饮品”,再说“《边城》就是一杯白开水……”;二是语序不当,分句前后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面,故应把“如果”调至“我们”前面。A、B两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D项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
故选C。
10.这段文字描写了月光、篁竹、虫声、小鸟等景物,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夜晚的清新、宁静。渲染了气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抓住“月光”“山上篁竹”“草丛中虫声”“一只草莺”等分析,这段景物描写中选取了富有特点的景物来写的,如“月光”“篁竹”“虫声”“小鸟”等。
结合“月光如银子”“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分析,运用比喻修辞,把“月光”比作银子,把“虫声”比作“落雨”声;结合“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分析,运用拟人修辞。运用修辞手法来写夜晚的特点。
“月光如银子”“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主要从视觉角度来写,“身边草丛中虫声”“啭着它的喉咙”主要从听觉角度来写,突出夜的清新、宁静特点。这样的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突出夜的特点。
11.《呐喊》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集,这部小说集有着强大的思想之力。在过去吃人的社会里,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没有勇气发出呐喊之声。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既表现了先生急切的希望,也表现出作品的思想之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题目要求学生从《边城》《呐喊》《红岩》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今天阅读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小说作为一种虚构的艺术,必然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对世界和事物的看法,每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悲欢、爱憎、无奈、痛楚、迷茫、绝望与困境,但作为依托于现实、超越于现实的独特存在,文学作品所创造的人物不能一味地胶着于黑暗之中,他/她应当在痛苦辗转的长途跋涉之后,于混沌的尘埃中挣扎、超拔出来,照亮自己以及别人前行的道路让人看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而不是在庸常、低落的精神深渊中飘不振、沉沦到底。另外,好的小说作品除了要有艺术之美人性之光,还有更为重要的点,就是体现出作家在叙事背后对社会的关注、人性的拷问,传递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时代情怀。这就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情况,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所给作品和角度较多,考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来写。此题侧重议论,注意议论方法的运用。
要求:符合原著容,自圆其说。在写作时要紧扣题目要求,注意修辞手法和字数要求。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