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陈情表 课时作业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散文的情感
王冰
①在散文写作中,情感被无端强调得厉害,甚至有人直接告诉年轻一辈散文写作者,说只要写出了你心中的真情实感就是散文了,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情感人人都有,作家的情感不一定比一般人更强烈,比别人更为强烈的情感也并不会使一个作家在写作中更加出类拔萃。况且,如果艺术包括文学不是首先以技艺比高下,而是以情感强弱为标准,那么艺术家和一般读者之间又有什么差别?
②在散文写作中,情感当然很重要。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陆机《文赋》中有“缘情而绮靡”的话,白居易也提到“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一个作家如果能把情感写好了,确实可以写出好作品。比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林觉民的《与妻书》等,都是因为文章中的真实情感才流传下来的。前几日又读平凹先生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觉得也是这样的文章。
③但问题是,当散文的抒情性慢慢被确定,并成为散文写作的圭臬之后,情感就在散文创作中成为怎么也逃不脱的东西了,成为散文家最为熟悉的一个概念,也成为被前辈作家一遍遍谆淳教导的散文写作的要素。这个教导确实有好处,可以促使我们写出情感浓厚、感人至深的作品来;同时它也有害处,会导致散文也就只能在情感这个圈子里跑来跑去了,脱不出去,然后就沉浸在情感的海洋里,直到溺毙。
④一个正常人的情感肯定是自发的,不会那么理性,那么文字中的情感是吗?并且我们写出的散文是要表现这些自发的情感吗?现实情感并非艺术情感,现实情感的真实也并非艺术情感的真实。比如一个散文家在写高兴的时候,我们并不要求他一定高兴,这个散文家也没有必要一定高兴。我们对他的要求不是对他的情感要求,而是对他写出的作品有所要求。
⑤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描述情感与表现情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文章中直接写“我愤怒”这句话,就是描述,但作为一个成熟的作家,在文章中要表现“我愤怒”的意思,应该基本不会直接用这三个字来表达。就是在现实中,人悲伤了,几乎也没有人大呼“我悲伤”,只是愁容满面、流泪满面、啜泣或者号啕大哭吧。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情感表现是要有载体的,古诗词中就有很多,如“柳”和“留”就是典型的一种,于是也才有了“灞桥折柳”的千古吟唱,也就是说这个载体是可以将情感呈现为表象的东西,空喊绝对不是散文写作中所说的情感。宋人魏泰曾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说道:“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写作中,有了理智把控的情感,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体验到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感。
⑥一般说来,情感具有家族相似性这样的特点,而且大多数被我们贴上了“喜怒哀乐愁”的标签,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我们表达出的有限的感情往往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罢了,我们能抓住的所谓的情感,不过是它与人相同的部分,又是被定义好的一面,而且必须是言语能够加以表达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说,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基本是一致的,如果以此作为衡量文章高下的标准,是有很大的问题和难度的。而且情感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情感背后的道德取向才使之具有了高尚与龌龊之分。比如人的悲伤高兴是一样的,只是为了什么事情悲伤高兴才具有了道德的判断。在文学创作中,作品中的情感首先是作为审美的情感,而不是作为道德的情感。善良可以造就一个诚实的人,却不能造就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当然,艺术对于道德是有所要求的,没有什么豁免权,但是,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肯定首先不会是在道德上论上下、比高低。进入作品和在作品中完成的情感首先都是作为审美的而不是作为道德的情感
⑦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作家在作品中所写的情感,原则上要经得起任何人去体验它,因此它是有组织的、可以塑造出来的具体化的情感,或者说是理性化的情感。理论上说情感都是可以来表现的,但是真正的写作实践中,情感又确实是有适于被作家表现和不适于表现的。而且如果说散文家的写作就是将情感表达出来,这对于谁来说都很困难,因为这首先要求他必须绝对坦诚和坦率。如果要求一个作家在绝对坦诚的时候才进入写作的状态,我想他是无法完成对于情感写作的选择和抒写的,这既在理论上说不通,又在实际中行不通,不可能实现,所以一个作家能找到一种能够进入审美的情感,并有能力把这种情感放进自己的文字中,就已经是很大的奢望了。
(选自《散文的传统》,有删改)
1.第③段加点词“圭臬”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
2.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理性有助于散文写作的情感表达。 B.抒情性成为散文发展的最大桎梏。
C.表现情感失去了描述情感的真诚。 D.散文情感不需要经受道德的评判。
3.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
A.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 B.情感类型无高低优劣之分。
C.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各不相同。 D.作家表达情感时要绝对坦诚。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从第②段画线部分所举文章中任选一篇,运用本文的相关观点分析其情感处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①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②,平海夕漫漫。
注:①盂浩然,盛唐诗人,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因顿后归隐终身。此诗写于诗人应试不第后,漫游东吴的途中。②《论语.微子》中有孔子使子路向隐者长沮、集斓问津。两人不说出津的所在,反嘲讽孔子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发孔子的番感慨。
6.“归帆天际看”一句,有的版本写作“孤帆天际看”。你认为“归帆”好,还是“孤帆”好?请说明理由。
7.有人评价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矛盾”的。请运用知人论世的手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三、选择题
8.下列诗文中,借用典故来表情达意的一句是( )
A.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B.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C.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周 《逍遥游》)
9.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皇天厚土,实所共鉴。
B.外无期功强进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C.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D.臣以险畔,夙遭悯凶
10.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险衅(xìn) 祚薄(zuó) 床蓐(rù) 茕茕孑立(qiòng)
B.洗马(xǐ) 逋慢(bū) 拔擢(zhuó) 终鲜兄弟(xiǎn)
C.优渥(wò) 期功(qī) 闵凶(mǐn) 逮奉圣朝(dài)
D.伪朝(wěi) 矜悯(jīn) 郎署(shǔ) 猥以微贱(wěi)
四、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校改名潮几乎每年都会__一次,据统计,过去20多年中,在2000多所公办高校中,有将近一半高校改过名字。成功改名,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让学校以及师生更有面子,还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吸引优质的生源,是一件___的事情。不过,改名也有改名的烦恼,不是所有的改名效果都是积极的,也并不是所有的改名,都能够得到社会以及校友的认同。更有些学校几经周折改名之后,___,影响力反而变弱了,甚至有的不得不改回来。一所大学的校名就是它的招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早已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治学风格紧密融合在一起。更改校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使学校与其办学历史和办学理念形成___。按照有关规定,学院更名为大学,要满足“在学科与专业方面,应拥有3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等要求。对于一些专业特色比较鲜明的高校来说,这意味着要增设学科和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进而有可能导致办学定位模糊,办学特色缺失。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涌现 求名求利 因小失大 分割
B.出现 求名求利 得不偿失 割裂
C.出现 名利双收 因小失大 分割
D.涌现 名利双收 得不偿失 割裂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是所有的改名效果都是积极的,也并不是所有的改名,都能够得到校友以及社会的认同。
B.不是所有的改名效果都能够得到校友以及社会的认同,也并不是所有的改名都是积极的。
C.不是所有的改名,都能够得到社会以及校友的认同,也并不是所有的改名效果都是积极的。
D.不是所有的改名,都能够得到校友以及社会的认同,也并不是所有的改名效果都是积极的。
1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多少人记得李密在《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希冀?
B.人们把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却承受不了挫折的年轻一代称为“草莓族”。
C.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五、语言表达
14.解释本文中成语。
①孤苦伶仃:
②茕茕孑立:
③形影相吊:
④日薄西山:
六、微写作
15.我们从杜甫的诗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位诚实的、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诗人,如何辗转挣扎于漂泊的旅途,饥寒困危,备尝忧患。个人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富于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杜甫,常常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更多的人,更普遍的社会问题。请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对杜甫的认识。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不少于150字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准则 2.A 3.B 4.本文在承认情感对于散文写作的重要性的同时,批驳了教条地以情感本身为准绳且将散文情感与作家现实情感混为一谈的散文写作观,并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散文的情感是艺术情感而非现实情感;散文写作是表现情感而非描述情感;散文的情感首先是审美情感而非道德情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散文中的情感是有组织的、理性化的情感。 5.如《项脊轩志》,情感真实而浓厚,感人至深,而其情感处理仍然是理性化的。作者善于通过写轩中生活琐事来表现情感,所写之事经过精心筛选并有严密的组织;作者还善于以轩中之物为载体来寄托深情,如其结尾处用枇杷树之茂盛来表现对亡妻的思念之深。该文情感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其艺术魅力也远远超出了道德层面的判断。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圭臬”:古时测日影的器具。比喻准则、法度。语境说当散文的抒情性慢慢被确定,并成为散文写作的准则时,所以“圭臬”在文中的意思准则。
2.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内容理解的能力。
B项,“抒情性成为散文发展的最大桎梏”错误,由文中“但问题是,当散文的抒情性慢慢被确定,并成为散文写作的圭臬之后,……同时它也有害处,会导致散文也就只能在情感这个圈子里跑来跑去了,脱不出去,然后就沉浸在情感的海洋里,直到溺毙”可知,文中说“抒情成为散文写作的圭臬之后”对散文的发展的有害处,但不是“最大桎梏”。
C项,“表现情感失去了描述情感的真诚”错误,由文中“现实情感并非艺术情感,现实情感的真实也并非艺术情感的真实”可知,现实情感和艺术情感不是一回事,结论曲解文意。
D项,“散文情感不需要经受道德的评判”错误,由文中“艺术对于道德是有所要求的,没有什么豁免权,但是,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肯定首先不会是在道德上论上下、比高低”可知,“散文情感不需要经受道德的评判”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A。
3.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错误,由文中“情感人人都有,作家的情感不一定比一般人更强烈,比别人更为强烈的情感也并不会使一个作家在写作中更加出类拔萃”可知,不是“情感越强烈”,散文就“越好”。
C项,“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各不相同”错误,由文中“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基本是一致的”可知,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应是“基本一致”而不是“各不相同”。
D项,“作家表达情感时要绝对坦诚”错误,由文中“如果要求一个作家在绝对坦诚的时候才进入写作的状态,我想他是无法完成对于情感写作的选择和抒写的,这既在理论上说不通,又在实际中行不通,不可能实现”可知,作者认为要求一个作家在绝对坦诚的时候才进入写作的状态,他是无法完成的,所以“绝对坦诚”说法错误。
故选B。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的能力。
题目要求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由第二段“在散文写作中,情感当然很重要”、第三段“但问题是,当散文的抒情性慢慢被确定,并成为散文写作的圭臬之后,情感就在散文创作中成为怎么也逃不脱的东西了,……也成为被前辈作家一遍遍谆淳教导的散文写作的要素。……同时它也有害处,会导致散文也就只能在情感这个圈子里跑来跑去了,脱不出去”可知,第二、三段首先指出情感对于散文写作具有重要性,但以情感本身为准绳则是有害的;
由第四段“现实情感并非艺术情感,现实情感的真实也并非艺术情感的真实”“我们对他的要求不是对他的情感要求,而是对他写出的作品有所要求、第五段“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描述情感与表现情感是不一样的”、第六段“在文学创作中,作品中的情感首先是作为审美的情感,而不是作为道德的情感”可知,文章从散文的情感是艺术情感而非现实情感、散文写作是表现情感而非描述情感、散文的情感首先是审美情感而非道德情感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证;
由第七段“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作家在作品中所写的情感,原则上要经得起任何人去体验它,因此它是有组织的、可以塑造出来的具体化的情感,或者说是理性化的情感”可知,文章最后明确提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散文中的情感是有组织的、理性化的情感。
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题目要求从第②段画线部分所举文章中任选一篇,运用本文的相关观点分析其情感处理。
如示例所给《项脊轩志》通过记叙父辈分家、追忆母亲与祖母的遗事、追叙与亡妻的共同生活、记叙项脊轩遭火及其修缮之事,来表现对亲人的怀念和对亡妻的痛悼之情,所写之事经过精心筛选并严密的组织;
文章结尾实通过写妻亲手所值枇杷树已长大茂盛来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可见作者善于以轩中之物为载体来寄托深情。
作者选择典型故事以及生活细节来抒发感情,读来情感真挚,令人动容。该文情感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其艺术魅力也远远超出了道德层面的判断。
6.答案示例一:
我觉得“归帆”更好。归,归乡。望江上片归帆,远入天际,那是还乡之路。“归帆”将诗人归乡之情抒发得更为强烈。
答案示例二:
我觉得“孤帆”更好,孤,孤独。遥看天际,唯见叶孤舟, 触景生情,见叶孤舟而想到自己孤独人作客他乡,进步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7.尾联“迷津欲有问”句运用了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诗人借这个典故,也体现了自己“隐居与从政”的矛盾。诗人奔走在外,是想求官做事,但又思归心切。“平海夕漫漫”的黄昏之景正是诗人这种矛盾迷茫心情的体现。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句意为: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本题重点在于解释“归”和“孤”的意思。两个词都可以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不同之处在于:
归,归乡,诗人羁旅在外,看到木叶下落,大雁南飞,感到江上北风寒冷,不由引起“归乡”之情,直抒胸臆,感情强烈。
孤,孤单,诗人船行江上,遥望天际,江面空旷,天际高远,只余一叶孤舟,倍感孤单,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因此,两个字皆可,考生只需表明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人在长安仕途失意,于是漫游长江下游一带,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直抒胸臆,抒发羁旅在外的强烈思乡之情。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句意为: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用《论语 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孔子忙忙奔走于四方,积极入世,长沮、桀溺隐居避世,这一典故反应了双方隐居与从政的冲突。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8.B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中句子的含义和手法的能力。
A.“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句意为: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没有用典。
B.“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句意为:这里的土地有灵秀之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用典。陈蕃也出于对徐孺子的敬重,专门为徐孺子做了一个床榻,平时挂在墙上。徐孺子来访的时候,就把床榻放下来,两个人惺惺相惜,秉烛夜谈;徐孺子走了,就把榻悬于梁上。
C.“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意为: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没有用典。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句意为: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这样就能飞到南方了。没有用典。
故选B。
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现代常用形近字的能力。
A.“皇天厚土”的“厚”应写作“后”。后土:古代称地。句意: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
B.“强进”的“进”应写作“近”,亲近的意思。句意: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
D.“险畔”的“畔”应写作“衅”,祸患的意思。句意:我因命运坎坷,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
故选C。
10.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祚薄”的“祚”应读zuò;“茕茕孑立”的“茕”应读qióng。
B.“洗马”的“洗”应读xiǎn。
C.“期功”的“期”应读jī。
故选D。
11.D 12.D 13.A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涌现:意思是在同一时期大量的出现。出现:显露出来;产生出来。可以是实际事物,也可以是一种现象。
根据语境“改名潮”,可知,是指大量出现,故选“涌现”。
求名求利:追求名誉与财利。名利双收:既得名声,又获利益。
根据前文“提高学校知名度”“还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吸引优质的生源”可见,这是一件既获得名声,又获得利益的事,故选“名利双收”。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得不偿失: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根据后文“影响力反而变弱了”可知,得到了新名字或一些利益,却失去了原来名字的影响力,这里“影响力”与得到的之间并未比较出大小,故选“得不偿失”。
割裂:从整体中分割出若干部分;割开。把不应当分割的东西分割开(多指抽象的事物,相比撕裂侧重结果)。分割:指把一个整体或有联系的事物强行分开。
此处对象是“办学历史和办学理念”,是抽象事物,故选“割裂”。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二,均为为语序不当,“不是……并不是”分句间语序不当,应该先说“认同”,再说“效果”,据此排除A。“社会以及校友”词语间语序不当,应该先说小范围再说大范围,改为“校友以及社会”,排除C。B中“得到校友以及社会的认同”的应该是“改名”,而不是“效果”,错误。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原文“在学科与专业方面,应拥有3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是直接引用要求原文。
A.表直接引用。
B.表特殊称谓。
C.表特殊含义。
D.表反讽,这几个老板实际上并不“慈祥”。
故选A。
14.①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②茕茕孑立: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③形影相吊: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④日薄西山: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成语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没有依靠。伶仃,孤单的样子。
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互相安慰,形容非常孤单。吊,安慰。
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用日落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
【点睛】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15.例文:
才华横溢,心中有国
杜甫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同时他也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杜甫是位失志不移的爱国人士,因此他用诗歌来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杜甫还是位历经磨难仍不折不挠的强者,他的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变化的苦难岁月,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沉郁顿挫。他富有开创性的创作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以及微写作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本小题要求“请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对杜甫的认识”,考生要在理解材料意思的基础上,选取所给任务或事例的某一个点进行论述,组织语言时要连贯得当。
本题中,结合材料所给出的有关杜甫的文字,重点强调杜甫的爱国热忱,考生可结合这一点进行阐述,如“杜甫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同时他也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杜甫是位失志不移的爱国人士,因此他用诗歌来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当然,我们也可以歌颂他在文学上的造诣,突出他在文坛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他富有开创性的创作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