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声声慢 课时作业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乍暖还寒时候”中的“乍”,相当于“忽然”“突然”。
B.“最难将息”中“将息”的意思是“保养身体”。
C.“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是指“春天黄色的花”。
D.“这次第”中“次第”的意思是“情形”“光景”
2.下列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冷冷清清”,写出了环境的凄冷和处境的孤独。
B.“如今有谁堪摘”,表明没有谁敢来采摘花朵。
C.“独自怎生得黑”,表明词人希望早点天黑。
D.“怎一个愁字了得”,说明用一“愁”字可概括词人的心情。
3.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连用七个叠词,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见到旧时相识的大雁,让作者的心情由悲转喜。
C.满地黄花和梧桐细雨,渲染了悲戚的氛围。
D.全词描写了一个内心充满怨情的妇人形象。
二、选择题
4.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化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哀思之情。这个典故所涉及的人物是
A.苏轼与王弗 B.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C.陆游与唐琬 D.李清照与赵明诚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休息,调养
B.怎敌他、晚来风急:对抗,抵挡
C.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依次产生的情况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蕴含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体现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富力强,收复燕云十六州几乎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宏幅巨制,如《溪山行旅图》等,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构图________;而南宋________,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了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为祖国山河立传”光有扎实的技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作品要呈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包括特定形式所呈现的时代审美意蕴以及画家的精神追求。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蕴,二者________。因此,中国画的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________,虽然使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这种创新,其实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有删改)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气势磅礴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弄玄虚
B.惊心动魄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作高深
C.气势磅礴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弄玄虚
D.惊心动魄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作高深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B.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C.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D.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精神气象都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B.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C.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D.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四、语言表达
10.小明喜欢李清照的词,尤其喜欢其笔下的“黄花”意象。他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哭泣的黄花”,借此抒发一种淡淡的忧伤。另一同学看后,说“哭泣的黄花”应改为“哭泣的易安”,理由是黄花无知无觉,又如何“哭泣”呢?
小明很不服,请你帮他写段文字反驳这位同学。要求:至少运用一个具体意象,语言有说服力;不超过80个字。
五、句子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词句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含得尽,概括得了。
六、微写作
12.微写作
他舞得起刀剑,玩得起文艺小清新,“疯”起来上战场杀敌,让敌人胆寒。他就是,词人剑客——辛弃疾。请以“辛弃疾的剑”为具体物象,写一段的文字,表现他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要求:语意连贯,200字左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A 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
C.“春天黄色的花”错误,诗歌内容应为秋季,黄花指菊花。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能力。
B.“没有谁敢来采摘”错误。“堪”是忍心,意思是,不忍心采摘;
C.“希望早点天黑”错误;意思是孤苦伶仃一个人,怎样挨到天黑。表明日子难熬;
D.“用一‘愁’字可概括”错误。“怎……了得”,哪里是一个愁字概括得尽的?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
B.“心情由悲转喜”错误。“旧时相识”,是北放来的雁,但国已破,夫已死,物是人非,更添悲凉。不可能“转喜”,只能是更悲。
故选B。
4.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本题需要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进行分析鉴赏。
“赌书”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故选D。
5.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风流:古义,多指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这里指英雄业绩;今义,多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或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
B.寻常:古义今义均为“平常”。
C.回首:古义今义均为“回想,回忆”。
D.羽扇:古义今义均为“羽毛作成的扇子”。
故选A。
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中词语含义能力。理解诗词中词语含义和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一样,,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D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思是“这光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所以“次第”的意思是“光景,情形”。故选D。
7.C 8.C 9.D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盛大。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这里形容的是“全景式构图”,所以应该选用“气势磅礴”。
第二处,苟且偷安:只图眼前的安逸,得过且过,不考虑将来。偏安一隅: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指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偏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这里说的是“南宋”,结合历史,应该选用“偏安一隅”。
第三处,相反相成: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就是说,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原文介绍“写”和“意”两方面,两者不是对立的,所以应该选用“相辅相成”。
第四处,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故作高深: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从后面的“玩形式游戏”来看,这里应是“让人迷惑”的意思,所以应该选用“故弄玄虚”。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三处错误:①缺少主语,从后半句“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可知,主语应该是“中国画创作者”。②“问题”缺少相应的谓语,应在“高度”后加上“来看待”。③“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语序不当,应改为“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全部改对的是C。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括号后的内容是对括号内补写的语句的举例,两者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一致的。分析括号后面的内容可知,“写”应该指“笔墨法度”,“意”应该指“特定审美意蕴”,“既包含……,也包含……”表示两者兼而有之,对应“不是独立存在”。
故选D。
10.如果黄花无法哭泣,那么浩瀚的江河怎么会高歌?轻盈的雪花又如何能迎风起舞?“哭泣的黄花”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形象,更有说服力。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鲜明、生动的能力。
“反驳这位同学”,也就是肯定“哭泣的黄花”更好,观点要明确;“黄花”是个具体意象,“至少运用一个具体意象”,则要运用类比手法写其他意象,比如浩瀚的江河高歌前进,轻盈的雪花又如何能迎风起舞;“语言有说服力”,就要明确表达出为什么“哭泣的黄花”好,这点可从它与“哭泣的易安”的对比中考虑:“哭泣的黄花”运用了拟人修辞,更生动形象,相比而言“哭泣的易安”太直白了。
11.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详解】试题分析:默写不但考查考生记忆的准确性,也考查其书写的准确性。因此要特别注意那些易错字,如“酹”“ 次第”等。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一要领悟含义,圈点强记,边诵边写。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对名言名句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防止“口是手非”。二要要突破生僻难写字,规范书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句名篇,很多同学都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不能得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生僻难写字的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三要要注重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地存在着,这也是命题人“设伏”的热点。这就要求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四要关注同义异形词。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五要留心语句顺序。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这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往往就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而导致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地丢掉了分数。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醉里挑灯,剑光泛着幽兰;慷慨悲歌,剑气充斥云天。这的确是一把好剑!当年你学成之后,疾奔南下,匡扶宋室,腰中佩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亲率铁骑,夜闯金营,冲杀百里,生擒张安国,手中挥的就是这把剑吧?但现在你说它沉寂了,再也举不起来了。为什么?是一次次的上书请战却没有回音的失望,磨损了剑光吗?是一次次听到江北百姓痛苦呻吟却无能为力的叹息,蚀钝了剑气吗?是不经准备的仓皇北伐,将十万大宋男儿的性命断送在长江边的愤慨,折断了剑身吗?你不语,剑也不语!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以‘辛弃疾的剑’为具体物象,写一段的文字,表现他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作答时,第一要选定描写的对象:辛弃疾的剑,所写文字要围绕“辛弃疾的剑”展开;第二要明确必须表现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在组织答案时,注意用语要符合所选定的表达对象的特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