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赤壁赋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上依次填入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______,________,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________.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①门壁上炫耀着的朱红淡褪了
②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③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也散落了
④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⑤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⑥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到处都是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2.阅读下文,推断□内最适合填入的词语依序是( )
地坛的古园彷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脚。四百多年里,它一面□□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史铁生《我与地坛》)
A.历尽沧桑/剥落/粉饰/纸醉金迷 B.披星戴月/剥蚀/粉饰/玉砌雕栏
C.历尽沧桑/剥蚀/淡褪/玉砌雕栏 D.披星戴月/剥落/淡褪/纸醉金迷
3.下面对《我与地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A.选文中反复使用“又是”,突出了地坛依旧如往日,“荒芜而并不衰败”,但“我”的心境却有了很大不同,将内心的失落与痛苦表露无遗。
B.“只想着”“只默念”,强调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深。鸟儿尚且有巢可归,而“我”却已无“家”可依,突出了作者无尽的悲伤与怀念。
C.从“落满黑暗”到“渐渐浮起月光”,表现了“直坐”时间之久,而“恍惚”“呆呆”形象地刻画“我”失去母亲之后失魂落魄的精神状态。
D.选文将景物描写与“内心独白”相结合。从“已经不在”到“不能再来”的“独白”,从精神恍惚到被迫承认,凸显了“我”的伤感与痛悔。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园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4.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均正确的一项是( )
A.檐(yán)头 琉璃 淡褪 坍(tā)圮
B.玉砌(qì)雕栏 苍幽 亘(gèng)古 弥(mí)漫
C.阴(yīn)凉 撅(juē)一杈 捋(lǚ)着 祈(qí)祷
D.竟相生长 窸窸(xiē)窣窣 瓢虫 坠(zhuì)地
5.下列选项与“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古园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B.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C.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D.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三、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的表情在过去如果说是因含蓄而充满魅力的话,那么说城市的现在,则全然抛开了这份传统的服饰, ① 不是吗?玻璃幕墙体通体透亮,还有什么含蓄可言?钢架交错,似裸露闪亮的筋骨,没有任何羞涩需要多余的遮掩。远去了,哥特式建筑;远去了,巴洛克的繁绮奢华;远去了,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大工业与现代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的城市的面孔,犹如一双粗暴的手,把城市陈旧的服饰一件件剥光。
由城市及人,由城市的服饰演进说到人的装束变化,这是很有意思的。古罗马的著名建筑师威特鲁威早就给建筑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说:“建筑就是组织人们的生活。”城市建筑对于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有目共睹的。城市在告别繁冗,在失去含蓄,城市中的人,势必也要适应这种流向。 ② 。比如,过去的女人以包裹严实为尊为美,连衣裙是小翻领,还是长袖的,腰间还有个捆扎的带子,不扎不端庄,不淑女,现在还有人穿这种连衣裙吗?不仅不穿长袖的,甚至连袖子都是多余的。由长袖而半袖,再由半袖而变成无袖。裙身过去长至膝下,甚至垂到脚面,走起路来风摆杨柳,婀婀娜娜,不乏古典韵致。从什么时候起时兴了超短?
6.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 B.对偶、比拟、夸张
C.反问、对偶、引用 D.比拟、反问、引用
7.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哥特式建筑、巴洛克的繁绮奢华、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都远去了,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远去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②
四、微写作
9.史铁生通过观察地坛里那充满生机的生物得到了对生命意义的感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请你也写一段文字,通过某个景物或某种作为来表达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感悟。要求:①最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②250字左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注意句式的统一。“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是先动词再名词,下面的两个句子与它构成排比句,句式一致。“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是先名词再形容词,后面的句子与它保持一致。故选D。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第一处,“历尽沧桑”,形容饱经忧患,经历了许多变故;“披星戴月”,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起早贪黑,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辛劳;语境形容“地坛的古园”,如使用“披星戴月”则对象不当,且语境是说地坛的古园经历了很多,故应使用“历尽沧桑”。
第二处,“剥蚀”,剥脱而逐渐损坏;“剥落”,物体表面的覆盖物脱落。语境指在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逐渐损坏,故应使用“剥蚀”。
第三处,“粉饰”,涂饰表面,掩盖污点或缺点;“淡褪”,慢慢褪除,消失;结合前面“四百多年”“剥蚀”“坍圮”等可知,此处应是说门壁上的朱红色褪除消失,故应使用“淡褪”。
第四处,“玉砌雕栏”,形容富丽的建筑物;“纸醉金迷”,被光芒四射的金纸所迷住,后用来形容奢侈豪华、腐朽享乐的生活;语境是形容地坛古园里的建筑物,故应使用“玉砌雕栏”。
故选C。
3.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A.“突出了地坛依旧如往日,‘荒芜而并不衰败’”错误。两个“又是”交代了时间,分别为午后和傍晚,表示时间的变化,但是“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表示这种心境持续时间之长,将内心的失落与痛苦表露无遗。并没有强调地坛特点。
故选A。
4.C 5.D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坍圮”的“坍”应读“tān”。
B.“亘古”的“亘”应读“gèn”。
D.“竟相生长”的“竟”应改为“竞”;“窸窸窣窣”的“窸”应读“xī”。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题干中的例句运用的是拟人修辞。
A.“等待”把古园拟人化。
B.“寂寞”把蝉蜕人格化,同时也运用比喻修辞,把“蝉蜕”比喻成“空屋”。
C.“捋着”“想透”“转身”等词把蚂蚁拟人化。
D.“摔开万道金光”运用夸张修辞。
故选D。
6.D 7.①原文中“远去了”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整齐有力。②原文运用排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形象性。③原文更能强调作者对城市中传统建筑形态被抛弃的不舍与惋惜之情。 8.①变得简单而直露。②这种变化首先从服装上表现出来。
【解析】6.本题考查考生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修辞手法一般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通感、借代、双关、引用、叠字等。本段“玻璃幕墙体通体透亮,还有什么含蓄可言”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他说:‘建筑就是组织人们的生活’”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钢架交错,似裸露闪亮的筋骨,没有任何羞涩需要多余的遮掩。”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远去了,哥特式建筑;远去了,巴洛克的繁绮奢华;远去了,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本段话没有使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故选D。
7.本题考查考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和词语运用的角度两方面来分析,修辞上一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使句子更生动具体,词语运用上可以主要抓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一些带感情的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原文的句子三个“远去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原文中“远去了”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整齐有力;原文的句子更能强调作者对城市中传统建筑形态被抛弃的不舍与惋惜之情,情感更强烈。
8.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①从“过去”和“现在”两词可知此空与前边的“含蓄而充满魅力”相照应,从“不是吗”一句可知本段从“玻璃幕墙体通体透亮”到段末是对①空的解释,从而得出①空的答案:变得简单而直露;②空从“比如”到文末可得出是“服装上的表现”,联系前文可得出这里重点讲的是变化,从而得出此空的答案。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9.春的感悟
杨柳依依,却有丝丝忧郁缠绵。我开始烦躁不安,焦虑异常。采石场的工人正在捶打一块巨石。一、二、三……直到一千下,巨石依然纹丝不动。第一千零一下,“哗!”巨石轰然粉碎。于是我明白,使巨石粉碎的并不是这第一千零一下。前面的一千下,就叫作春天。
女作家张洁说:“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去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犁头上去。”
我拍案叫绝!“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诗人的浪漫;“屐齿印开苔径绿,马蹄踏破杏泥红”是闲人的雅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小女人的情思。而我们的春天,不是扯雨丝织梦的季节,是拼命为未来的果实积蓄营养,用汗水浇灌贫辩的土地的季节!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要求进行微写作的能力,涉及语言表达。解答时,要认真审题,弄清题干要求,确定出题者考查的方向和要点,然后根据问题指向写作。本题问题前给的是史铁生通过观察地坛里那充满生机的生物得到了对生命意义的感悟,这是景物引发的自然联想,这个联想与史铁生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地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们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可替代的。要求写一段文字,“通过某个景物或某种作为来表达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感悟”,要注意选取的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景物”或“行为”来写,比如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或者某一山水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景象,或者某一特定场景下的某种行为,都是可选取的对象。需要注意的是“某个”或“某种”是选择其一,不需要多个或多种,而且要通过描写展示形象或行为,并将其蕴含的或可联想到的意义上升到对生命认识的高度,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比如看到山想到生命的厚重,看到草想到生命的柔韧,看到树想到生命的坚强。除此,注意“最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和“250字左右”的要求,语言表达要简明流畅,富有启发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