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5 09:21:1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夸张”的修辞手法。
2.了解“浮云”的典故,理解“浮云”的喻意,初步了解“引用典故”的写作技巧。
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传承国学经典,提升文化素养。
语言运用:能声情并茂诵读诗歌;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思维能力: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情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审美创造: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称“临川先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逻辑严密;诗歌遒劲清新,擅长说理;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今存《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94%90%E5%AE%8B%E6%95%A3%E6%96%87%E5%85%AB%E5%A4%A7%E5%AE%B6 / 8089141 fromModule=lemma_inlink )”,是唐代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94%90%E4%BB%A3 / 345315 fromModule=lemma_inlink )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AC%A7%E9%98%B3%E4%BF%AE / 127825 fromModule=lemma_inlink )、苏洵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8B%8F%E6%B4%B5 / 597274 fromModule=lemma_inlink )、苏轼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8B%8F%E8%BD%BC / 53906 fromModule=lemma_inlink )、苏辙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8B%8F%E8%BE%99 / 597591 fromModule=lemma_inlink )、王安石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B%E5%AE%89%E7%9F%B3 / 127359 fromModule=lemma_inlink )、曾巩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B%BE%E5%B7%A9 / 210355 fromModule=lemma_inlink )八位。其中韩愈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9F%A9%E6%84%88 / 127407 fromModule=lemma_inlink )、柳宗元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F%B3%E5%AE%97%E5%85%83 / 127462 fromModule=lemma_inlink )是唐代古文运动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94%90%E4%BB%A3%E5%8F%A4%E6%96%87%E8%BF%90%E5%8A%A8 / 2477795 fromModule=lemma_inlink )的领袖,欧阳修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AC%A7%E9%98%B3%E4%BF%AE / 127825 fromModule=lemma_inlink )、三苏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89%E8%8B%8F / 64717 fromModule=lemma_inlink )(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F%A4%E6%96%87%E8%BF%90%E5%8A%A8 / 106295 fromModule=lemma_inlink )的核心人物,王安石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B%E5%AE%89%E7%9F%B3 / 127359 fromModule=lemma_inlink )、曾巩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B%BE%E5%B7%A9 / 210355 fromModule=lemma_inlink )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4%95%E7%84%B6%E4%B8%80%E6%96%B0 / 1501570 fromModule=lemma_inlink )。
【背景链接】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yín)县(今浙江宁波)知县。当时他初涉宦海,年轻气盛,抱负不凡。三年后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
【相关介绍】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又名灵鹫峰,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飞来峰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飞来峰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
【诗歌诵读】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zhē)望眼,
自缘(yuán)/身在/最高层。
【诗歌释义】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千寻: 极言塔高。形容高耸。寻,古代长度单位。
闻: 听说。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在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 暗喻奸佞的小人。
眼: 视线。
缘: 因为。
最高层: 最高处。比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诗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自然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诗歌赏析】
夸张,写出了峰上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鸡鸣”用典
《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郁闷(十分沉痛)。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首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古诗都用了“浮云”这个词。“浮云”有何特殊喻意呢?
讲述“浮云”的典故
【出典】 见“曲肱高卧”条。
【释义】 孔子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之语,表明对不正当而得到富贵的轻视。后遂沿用为典。
“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用来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蕴含的哲理】这两句议论与写景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觉,它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不畏”如何理解?写出结尾两句诗蕴含的深刻哲理。
考点:分析诗歌哲理
[参考答案]“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结尾两句诗蕴含着的哲理:人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比较阅读】
《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不同点:《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主旨归纳】
这首诗借写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