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花费笔墨写某内容的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乞丐
契诃夫
“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请帮帮忙,行行好!”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
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先生!”他说,一手按住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
“什么办法?”斯克沃尔佐夫大喝一声,逼近他,“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应该工作!”
“这个我自己也明白,可是上哪儿去找工作呀?去当看门人吧,谁也不会要我, 工厂也不会要我,工人要有手艺,我却什么也不会。”“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
“好吧,我可以劈……”
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斯克沃尔佐夫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
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
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里,“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常来,活总是有的。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时,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
“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给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
“卢什科夫。”
“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另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的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过的话。再见吧!”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
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
“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卢什科夫说:“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
“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嗅,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然后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
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有删改)
1.小说主人公为卢什科夫,作者为何用大量笔墨描写斯克沃尔佐夫?请结合全文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去乡下
秦德龙
若是真的没人种庄稼,我们以后吃什么呢?董阳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并为此而担忧。他决定去乡下搞一个调研,看看农民都在干什么,分析以后如何解决口粮问题。
穿过一片又一片茂盛的玉米地,他的脑子还在想着这个问题。这也申遗,那也申遗,要不要把种植庄稼的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呢?
到了一处乡村,只见到几个老人和一群孩子。类似的报道他在报纸上读过,成年人都到城市挣钱去了,村里只剩下些孤寡老人和孩子。那么,是谁种下了那一片片庄稼呢?
董阳问村里的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播种的时候,外出打工的人会回来,回不来的,就花钱找人播种。收割的时候也是这样,总不能让庄稼地荒着。
董阳又问,花钱找人,能找的到吗?
老人肯定地说,能找到。老人又说,总有一些人离不开土地,只要多花钱就是了。
董阳继续问,你能帮我找几个留下来的农民吗?
老人摇摇头,表示不能。老人说,他们忙着呢,哪有闲工夫陪你说话?停了一会儿,老人说,你过年的时候来吧,能见到许多人。这些人都有个新名字——进城务工者。呵呵呵。
董阳也笑了。看起来,老人的笑容里有内容。
从乡下回来后,董阳对一些人说了自己的感受。人们问他,你真的去农村了吗?
董阳说,我到农村去看看。又说,我就是好奇,那一片片玉米是谁播种的?
有人点着董阳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城里这么多下岗职工,可以去给农民种地呀。浇水、打药、锄草……什么都干。
这可真让董阳奇怪了,他还是头一次听说,城里的人下乡种地。
人们笑着说,你真的没听说过?你看看,现在城里的多少人包了农村的土地?骑摩托车去,打个来回快得很,不耽误回家洗澡、看电视。有条件的,还开着小汽车去呢!
董阳若有所思地点着头。
以后,他便留心了,果然看见一些人往乡下跑,带着农具,谈笑风生。
也许,日新月异的生活让董阳倍感妙趣无穷,他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充满着好奇。他决定写完那个调查报告。他想起来了那个老农民的话,过年的时候,再去趟农村,见见那些外出打工回来的农民。
年底,他去了乡下。
在往乡下去的路上,他看到集镇上人口很多,一些青年人正在置办花红柳绿的年货,也有人正在杀猪宰羊,到处是热腾腾的景象。
董阳进了村子,发现村里的人多了起来。可是先前的那位老人,却不知道去了哪里。
他进了一家农舍。几个青壮年汉子正在屋里打牌。董阳没话找话说,正在打牌呢?
一个人看看他说,不打牌,干什么?
另一个人问,你是谁,我们怎么没见过你?
几个打牌的人都乜了董阳一样,他们没有停下来手里的牌。
董阳做了自我介绍,给自己找了个台阶。
一个人说,你真是个闲人,闲得往乡下跑。
打牌的人全都笑了起来。
董阳也跟着他们笑。不过,他的笑,很勉强。
打牌的人让董阳随便坐,还指着花生、瓜子、糖果,让他随便吃,自己拿。
这时候,一个人对董阳说,你别到处瞎转了,过年都这样,我们在外面干了一年,就这几天,休闲休闲!
董阳想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可不能光顾着休闲虚度了光阴。可是,话没说出来,话到嘴边就变成了“回家就打牌,地里的庄稼怎么办?”
几个人都笑了起来。
有个人对董阳说,一看,你就是没种过地。大冬天的,地里有庄稼吗?有,也是麦苗,下场雪就盖上了棉被子,不用管它。
另一个人说,你和他啰唆什么,快出牌。
又一个人说,农业上的事,和他说得着吗?
几个人就不再搭理董阳,把他晾在了一边。
董阳摸了摸下巴,钻出了屋子。
这时候,他看见了先前那个老人。老人的身上,套着新崭崭的唐装,正被几个大人小孩们簇拥着,也不知道,是不是老人的儿孙。
老人也看见了董阳,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来了啊?
董阳说了些给老人拜年的话。老人感动得直笑,伴着欷歔。老人指着身边的人说,这些人,都不是我家的,都是我花钱雇来的。我家的人,都没回来,在外头过年了。
董阳吃惊地张着嘴。
回城后,董阳将调查报告的提纲撕了个粉碎。
他想,开春后,也去乡下打工。
(选自《山东文学》2015年第5期)
2.文章以大量笔墨写到董阳周围的人们,还有乡村那些过年回来的人们,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首田园诗……然而,呜呼!
契诃夫
“我的舅舅是好到不能再好的人啊!”纳塞奇金上尉的穷外甥和唯一继承人格利沙,不止一次对我说,“我满心爱他。……我们到他家里去吧,好朋友!他会很高兴的!”
格利沙讲起亲爱的舅舅,眼泪就涌上眼眶。一个星期前我到上尉家里去了,走进前堂,向大厅里看一眼,瞧见一个动人的画面。苍老消瘦的上尉在大厅中央一把大圈椅上坐着喝茶。格利沙在他面前屈下一个膝头跪着,满腔深情地用匙子给他搅茶。
格利沙的未婚妻伸出一条好看的胳膊搂住小老头的深棕色脖子。……穷外甥和他的未婚妻正在争论:他们两个人究竟谁该先吻可爱的舅舅?随后他们就没完没了地吻他。
“现在该你们自己接吻了,我的继承人!”纳塞奇金喃喃地说,幸福得透不过气来。……这三个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令人极其羡慕的关系。我这个铁石心肠的人瞧着他们,不由得又快乐又嫉妒,心都缩紧了。“是啊!”纳塞奇金说,“我可以说一句:我这辈子过得不错!求上帝保佑,人人都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才好。单是鲟鱼,我就吃过多少啊!多极了!就拿我在斯科平银行吃过的鲟鱼来说吧,……嗯,就连现在我都在流口水呢。”
“您讲讲吧,讲讲吧!”那未婚妻说。
“那天,孩子,我带着好几千卢布到斯科平银行去找雷科夫先生。他是个大人物,嘿!黄金般的先生!上等人!他招待我像招待亲人。其实他何必那么殷勤呢?可是他把我看成亲人了!真的!”
我走进大厅,打断了纳塞奇金的话。这天恰好是莫斯科收到第一条电讯说斯科平银行已经破产倒闭的那一天。
“我正跟孩子们同享天伦之乐!”纳塞奇金跟我打过招呼后对我说,然后转过脸去对孩子们继续用夸耀的口气讲道,“同桌的全是达官贵人。有大官,有宗教界人士,什么修士司祭啦,教士啦,我每喝完一小杯,就走到他们跟前去求他们祝福。我自己也戴满了勋章,比将军还神气呢。我们就吃那条鲟鱼。仆人又端上来一条,我们全吃光了。后来又喝鲟鱼汤,吃野鸡。”
“换了我是您,我现在就会让鱼闹得打饱嗝,胃气痛了,您却夸个没完……”我说,“那么雷科夫害得您白白损失了很多钱吧?”
“为什么白白损失?”
“什么叫‘为什么’?要知道那家银行已经倒闭了!”
“开玩笑!老是这一套……以前就有人用这话吓呢过我。”
“那您还不知道?我的老先生!谢拉皮昂·叶果雷奇!要知道这……您自己看吧!”
我把手伸进口袋里,取出一张报纸来。纳塞奇金戴上眼镜,不相信地微笑着,开始看报。他越看,他那张脸就越苍白,拉得越长。
“它倒……倒……倒闭了!”他周身发抖,哀叫道,“我这可怜人呀!”
格利沙涨红脸,把报纸看了一遍,顿时脸色惨白。他伸出颤抖的手去拿帽子。
过了一个钟头,我独自一个人站在上尉面前,安慰他说:“算了,谢拉皮昂·叶果雷奇!这有什么关系呢?钱是完了,可是孩子们都还在嘛。”
“这倒是实话。钱是身外之物,孩子们都在……这话说得对。”
然而,呜呼!一个星期后我遇见格利沙。
“老兄,到您舅舅家里去一趟吧!”我对他说。
“叫他见鬼去吧!我才不稀罕他呢,老魔鬼,傻瓜!他就不能另找一家银行去存钱!”
“您还是应当去。要知道他是您舅舅嘛!”
“他?哈哈!……您在开玩笑吧?您打哪儿知道他是我舅舅?他是我后妈的表哥!一杆子打不着的亲戚,牛头不对马嘴哟!”
“哎,您至少也该打发您的未婚妻到他那儿去一趟。”
“是啊!必是有魔鬼支使您,您才会在我们举行婚礼前拿出那张报纸来。您就不能等到我们结婚后再宣布您那个新闻啊!……现在她已经扭过脸去,不理我了。要知道,她本来也张大嘴巴等着舅舅的大白面包哟!这个蠢透了的娘们儿……现在她大失所望了……”
这样,我不是出于本心而破坏了最紧密的三部合唱,最令人羡慕的三部合唱!
(选自《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3.小说用大量笔墨写纳塞奇金吃鱼的情节,有人认为这个情节多余,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
1.①线索:他见证了卢什科夫的前后变化。②推动情节发展,促进主人公的变化:他痛斥逼问,促使卢什科夫感到羞愧,答应劈柴。经他介绍,卢什科夫有了工作。③衬托奥莉加,丰富了主题:相对于他的居高临下式助人为乐,奥莉加的平等真诚更易打动人,更值得提倡。
2.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通过他周围的人对他的批评与嘲笑,,从侧面表现出董阳对当前形势不了解,缺少生活实践。写乡村那些回家过年的人,从侧面印证了老人曾经对董阳说的话,表现出这些进城务工者的鲜明特征。
3.[示例一]不多余。一方面,这个情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金钱至上的社会背景,既为后面写格利沙及其未婚妻抛弃纳塞奇金做了铺垫,又突出了小说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有的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另一方面,插入这个情节,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
[示例二]多余。一方面,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人与人之间有的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小说通过格利沙和纳塞奇金的故事足以表现这一主题;另一方面,小说的主人公是格利沙,而纳塞奇金吃鲟鱼的情节对塑造格利沙的形象作用不大,反而使得小说不够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