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中感悟 在分享中升华
——《一起来分类(试一试)》一课的学习路径设计
◆课前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 ( 2011 )》明确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处理好讲授与 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使学生理解和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分类是统计与概率的基础, 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也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 法。 本单元 “分类”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 是分类思想的启蒙阶段, 但却尤为 重要: 它将成为后续认识数、发现数的特征、认识图形的特征等数学知识积累经 验。 本节课是《一起来分类》的第 2 课时, 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 的多样性”。那么,“如何引导”“进一步体会”是本节课需要思考的地方: 1.让 学生经历“思考-操作-分享-质疑”的学习活动, 在操作中感悟, 在分享中升华, 不是教师强制性引导, 而是顺势而为。2.在分类过程中保持分类标准的一致性, 用一致性的标准把所有物体(图形) 全部分完, 做到有条理、不遗漏, 是“进一 步体会”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也是与第 1 课时的不同之处。
基于上述思考,本节课应该设计数学活动, 让学生充分经历分类活动, 在活 动中思考、探索、交流,从而逐步体会分类思想, 积累活动经验,进而养成有条 理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
◆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 教材分析
《一起来分类(试一试)》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类” 的第三课时。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整理房间”是给定标准让学生分类, 而“一起 来分类”是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分类的基本方法, 所以重点 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 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灵活性和可变性。教材在编写上,采用一个分类活动(把附页的图分一分),一 个核心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让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分类标准,体会分
1
(
活
动
积累经验
) (
分
享
感
悟方法
小
结
归纳提升
)
类标准多样性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分类的含义和方法, 但对于分类并不是零基础。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一定的分类经验, 例如食物的分类、男女生的分类等等, 因此, 借助生活素材、基于儿童经验教学显得非常重要。同时, 在本单元《整理 房间》和《一起来分类》第 1 课时的学习中, 学生初步体会了分类的含义和方法, 能按一定的标准, 对物品进行整理分类; 学生初步体会了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能 按不同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本节课通过分类活动,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分类 标准的多样性, 体验“分类需要按一定的标准,标准不同, 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学习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再次感受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2. 逐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教学难点:体验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 学习准备
PPT、剪刀、附页的图
◆学习路径
情境 引发问题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2
1.创设情境
出示下图, 引导提问: 今天我们请来了图形王国里的一些好朋友,你认识它
们吗?
图 1
预设 1:这些图形我都见过,但我不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
预设 2:我认识它们, 圆圆的图形叫圆形、有三个尖尖角的叫三角形、方方 正正的图形叫正方形。
2.引出问题。
把这些图形分类,该怎么分呢?
【设计意图】基于儿童立场、顺应儿童经验教学是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 体现。虽然对于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而言, 尚未正式认识这些几何图形, 但 在生活中、在幼儿园的学习体验中, 不少学生已经能知道圆形、三角形、长方形、 正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名称。因此, 把这些熟悉的图形当作好朋友请进课堂, 有助 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数学思考。
(二) 动手操作, 探索新知。
1.任务驱动。
学习任务:把下面的图形分分类。 (见图 1 图。)
活动要求:
( 1 ) 剪一剪:把附页的图剪下来;
( 2 ) 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 3 ) 分一分: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
( 4 ) 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2.展示交流。
引导提问:你是把这些图形按什么标准分的?分成了几类?
预设 1:我是按颜色分的。这些图形有的是黄色的, 有的是蓝色的, 有的是
3
绿色的,我把相同颜色的分为一类。蓝色的图形分为一类, 黄色的图形分为一类, 绿色的图形分为一类。一共分成了三类!
预设 2:我是按形状分的。 我把相同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把圆形的分为一 类、正方形分为一类,三角形分成一类。也分成了三类。
预设 3:我和你们的想法不一样, 我把这些图形分成了两类。有的图形没有 尖尖角, 有的图形有尖尖角, 按有没有尖尖角可以把这些图形分为两类: 没有尖 尖角的图形分为一类, 有尖尖角的图形分为一类。
在学生展示交流时, 教师要注意追问并提醒学生: 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 一共分成了几类?
问:同样都是这些图形,为什么大家分类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预设: 因为每个人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有的是按颜色分, 有的是按形状分, 有的是按有没有尖尖角分。
引导: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问:刚才把这些图形分类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者体会吗?
预设 1:拿到图形时不要着急,要先看一看有什么图形, 然后想一想可以怎 样来分,比如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按形状分,还可以按有没有尖尖角分。
预设 2:我一开始分的时候, 又想按颜色分, 又想按形状分, 结果分着分着 就乱了,后来我就只选一种方法来分,就不乱了。
预设 3:不管按什么标准分,都会把这些图形全都分完,一个都不剩。
小结:分类时, 要有条理地思考, 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 全部都要分完。分
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设计意图】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本环节设计一起来分类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分类的 全过程,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交流,从而逐步体会分类思想, 积累活动经验, 同时也养成有条理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
(三) 练习应用, 巩固提升
同学们说得真好!选定一个标准, 把要分类的全部物体都分完, 这个经验特 别重要! 其实, 分类在生活中非常常见,而且特别有用, 接下来, 我们就看看还 会遇到什么分类的问题!
1.分一分, 说一说。
4
图 3
问:看看有哪些小动物呢,你认识它们吗?
预设:有大雁、金鱼、虾、小燕子、小兔,熊猫和小羊。
问:天上飞的有哪些?地上跑的有哪些 水里游的有哪些?
预设:大雁和小燕子都有翅膀, 它们都能在天空中飞来飞去, 我把它们分成 一类。小兔, 熊猫, 小羊都可以在地上跑来跑去, 它们可以分成一类。小鱼和小 虾都是生活在水里的,它们能在水里游来游去,我把它们分为一类。
小结:这些小动物按照它们的生活场所分类,一共可以分为三类。
2.按要求分一分,说一说。
图 4
问:这里一共有 9 个图形,可以怎么分类呢?
预设 1:这些图形有些是白色的, 有些是蓝色的,可以按颜色分。1 号、 3
号, 5 号、 7 号、 9 号这几个图形是白色的,分成一类;2 号, 4 号、 6 号、 8 号 这几个图形是蓝色的,分成一类。一共分成了两类!
预设 2:这些图形有些是圆圆的, 没有尖尖角;有些是直直的, 有尖尖角, 可以按照这个标准分类。 3 号、 4 号、 5 号, 这些图形是圆圆的、没有尖尖角, 可以分成一类。 1 号, 2 号, 6 号, 7 号, 8 号, 9 号, 这些图形都有尖尖的角和 直直的边,它们可以分成一类。
小结: 这些图形按颜色分,可以分成两类;按有没有尖尖角分, 也可以分成
5
两类。
问: 那要把这些图形分成三类,又该怎么分呢?
预设:可以按照图形的形状来分。 1 号、 2 号、 7 号和 8 号图形, 它们都有 4 条直直的边, 可以分成一类; 6 号、9 号图形都有 6 条直直的边, 可以分成一类; 而 3 号、 4 号、 5 号图形,它们都是由 1 条弯弯的边围起来的,分成一类;这样 就分成三类了!
【设计意图】练习部分完全采用教材中的习题, 在学生自主学习后, 进行全 班展示交流。 重点关注“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结果”两个方面, 在练习中进 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四) 全课总结, 拓展延伸
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预设 1:我知道了同样的物品,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预设 2:分类时,一定不能遗漏,要把全部物品读分完,一个也不剩。
引导: 学会了分类的本领,用处可多呢!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深圳把 生活垃圾分成四类: 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小朋友们, 按 照这个分类标准, 你会将家里的生活垃圾分类吗?请你跟爸爸妈妈一起合作, 把 垃圾分类的过程拍成照片,或者用你的画笔把分类的过程画出来。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 有应用于生活。在课堂尾声, 布置实践性的 数学作业——垃圾分类。既是本节课数学知识的巩固与提升, 又是对学生进行垃 圾分类、绿色环保的思想教育,这就是学科育人的价值所在。
◆板书设计
6
◆教材图片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