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A B B D C A C B B D B B B
二、材料题:
16.(共16分)
(1)丰富了中华文化;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等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佛教石窟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五点任选三点即可,1点1分,满分3分)
(2)美洲特产: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任选两种,一点一分,本小问满分2分)
影响:
积极方面:提高粮食产量(增加食物供应),促进人口增长;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推动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一点1分,共3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积极方面满分3分)
消极影响:新物种大量繁殖,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或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破坏原始植被,过度垦荒造田,造成水土流失)。(1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消极影响满分1分)
(3)特征:统一性(或世界市场是相对统一的整体);竞争性(或世界市场为各国经济提供全球性竞争);扩展性(或世界市场范围、规模不断扩大)(1点1分,满分3分)
关系: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推动了蒸汽机车、汽船等交通工具的出现(2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特别是铁路的发展,又带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促使工业发展重心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满分4分)
17.(12分)
(1)状况:受教育率低;缺乏连续性;教学成效差。(3分)
影响因素:教育投入(教学设施);(雇工或家庭)就业状况;教师素质。(3分)
(2)措施:立法;建立机构;投资;培训教师;制定规范;加强督导;(5分,任答五点得5分)
根本动力:工业革命(1分)
18.(13分)
(1)疫灾频繁;时间分布不均衡;空间分布不均衡; (时空分布不均衡,给2分);疫灾区域不断扩展;疫灾重心有迁移趋势。(任4点,4分)
(2)特点:源远流长;理论博大精深(或形成体系);临床经验丰富。(3分)
例子: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屠呦呦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2分)
面对黑死病,教会无法作出合理解释,各种解释打破了教会的绝对标准;教会和权威机构不能提供有效的应对方法,引发了个人救赎和理性应对的趋势;劫后余生者从死亡恐惧之中唤起了对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力的百般珍惜,享乐主义、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思想萌生,冲击了中世纪思想意识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1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满分4分)(若考生答出“基督教权威动摇”“疾病和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萌生”亦可得分,本小问满分4分)
19.(14分)
示例:
论题:蔗糖的生产与贸易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2分)
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对蔗糖的需求日益扩大,蔗糖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商品,随着蔗糖生产和市场的扩大,从奢侈品成为欧洲人的日常生活消费品,从而影响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而殖民者在蔗糖贸易中获取的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社会转型。(6分)
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欧洲人在美洲的甘蔗种植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从非洲贩卖更多的黑人作为劳动力,使美洲经济呈畸形发展,非洲丧失大量精壮人口,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4分)
总之蔗糖的生产和贸易深刻影响了欧、非、美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变化。(2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力。
其他论题:蔗糖贸易推动了世界市场的的形成。
蔗糖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蔗糖贸易客观上促进了工业时代的来临。
蔗糖贸易推动了欧洲的殖民扩张活动。
……
【解析】
首先,拟定论题,据材料“由于糖或者说是因对糖的需求而兴起的庞大市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确立的主题是“蔗糖的生产与贸易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拟定论题,如:蔗糖贸易推动了世界市场的的形成;蔗糖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蔗糖贸易客观上促进了工业时代的来临等。其次,进行阐述,题目要求运用世界史的史实论述,材料中涉及的时间与新航路有关,根据材料信息,蔗糖的生产与贸易的影响可以从对世界的、对欧洲的、对非洲等方面进行论述。据材料“到1650年时,英格兰的贵族和富翁们变得嗜糖成癖”“最迟到1800年……蔗糖已经成为一种必需品”得出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对蔗糖的需求日益扩大,蔗糖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商品,随着蔗糖生产和市场的扩大,从奢侈品成为欧洲人的日常生活消费品,从而影响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据材料“由于糖……百万非洲奴隶到达了新大陆”得出蔗糖的生产与贸易引发“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殖民者在蔗糖贸易中获取的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社会转型;此外,结合所学结合殖民扩张的两面性回答即可,如殖民扩张使非洲丧失大量精壮人口,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最后进行总结,总之蔗糖的生产和贸易深刻影响了欧、非、美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变化。灌南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长: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农业给世界带来的改变比之前任何的变革都大。农业的出现( )
①促使人类从食物釆集者变为生产者 ②促进了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产生
③大大提升女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④推动了天文、数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图片是古代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说明牛耕已成当时主要的生产方式 B.都可用于研究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
C.都反映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D.都采用了奴隶集体劳动的耕作方式
3.西晋陈寿《三国志》记载:“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该发明主要用于( )
A.灌溉 B.纺织 C.冶炼 D.制坯
4.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表中,史料与史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料 史论
A 《管子·海王》有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 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主要耕作方式
B 唐《水轮赋》记载:“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 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灌溉
C 《史记·商君列传》有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秦国打击贵族家庭的重要措施
D 古罗马的《自然史》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非常繁荣
5.中国古代谚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的劳作方式是( )
A.农业集体劳作 B.农业家庭式劳作
C.手工业作坊式劳作 D.农业庄园式劳作
6.19世纪初,“面包加油沥(烤肉时滴下的肥油)”是贫民家庭常见的膳食组合。到19世纪末,工人的餐桌上也出现了肉类,兰开斯特的人均每周肉食量在两磅左右。1881年的一份报告说,英国人的肉食消费大大超过了面包支出,牛奶、禽蛋、黄油、奶酪支出超过了土豆支出。这反映出( )
A.价格革命提升了民众的消费能力 B.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消费的风气
C.世界市场改变了工人的饮食习惯 D.工业革命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7.汉代田契《曹仲成买地铅券》记载了光和元年十二月十五日,曹仲成从同县男子陈胡奴手中“买田六亩,亩千五百,并直九千,钱即日毕”的信息。这可用于说明汉代( )
A.契约订立注重程序规范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交换活动重视契约凭证 D.政府强化经济管控
8.1602年成立的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是荷兰商人组织成立的股份公司,政府持有公司股份,
公司有为战争支付薪水、与外国签订条约、铸造货币、建立殖民地等权利。这表明该公司
A.是有国家职能的商业公司 B.是世界性的垄断组织
C.政府建立但交由商人经营 D.给美洲人民带来灾难
9.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欧发生“福利国家危机”,美国出现“福利困境”,日本惊呼21世纪年金制度将要“崩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出了“福利国家在危机中”的警告。与上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B.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推动
C.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10.某国际组织的协定书中规定:“提倡汇兑之稳定,在会员国间维持有秩序之汇兑方法,并避免竞争性之汇兑贬值”该组织是( )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新开发银行 D.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11.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部先后发布了《关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指示》《关于预防霍乱的指示》《关于防止流行性脑膜炎的指示》。“一五”时期,卫生部又先后颁发了《关于防疫站暂行办法》《食堂卫生管理暂行办法》《传染病管理办法》《饮用水水质标准》《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关于防治疟疾规划》。这些举措( )
A.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 B.利于推动卫生防疫事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C.表明疫病防控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D.体现出民众普遍意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12.1846年,由英国清教徒建立的纽敦镇因哈佛与麻省理工两所大学而升格为剑桥市;1886年,美国铁路巨头斯坦福捐款250万美元创建斯坦福大学,汇聚一批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逐渐形成帕罗奥多市,并成为美国硅谷的核心区。这些史实说明( )
A.科技进步带来城市类型多样 B.美国城市深受殖民文化影响
C.慈善事业推动城市功能完善 D.文教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13.历史核心概念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支点。下列历史概念演进的内在逻辑正确的是( )
A.飞钱——会子——庄票 B.村落——集镇——城市
C.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 D.家庭式劳作——庄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
14.唐朝王室在继承隋《九部乐》的基础上,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编制形成了燕乐、清商伎(传统音乐)、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等十部乐,推动中国古代音乐走向了高峰。这折射出当时( )
A.音乐形式的丰富多彩 B.文化上的兼容并包
C.国泰民安的盛世局面 D.统治者的生活奢靡
15.周人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
A.治国方略的理性成熟 B.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
C.个体意识的普遍觉醒 D.神权思想居统治地位
二、非选择题:共 4 题,第 16 题 16 分,第 17 题 12 分,第 18 题 13 分,第 19 题 14 分,共 55 分。
16.(16分)道路者,文明之母也,财富之脉也。
材料一:三国以后,由于海上交通和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同南亚各国的联系加强了。印度佛教的东来是引人注目的大事。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等国的僧侣来中国传教、译经的有70多人。中国僧侣往印度等国取经的近90人,他们多是学问僧,对中国同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其中贡献较大的是中国名僧法显。
——朱绍侯、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上册》
材料二: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世界市场的扩大使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美洲特产传播到欧亚大陆。......美洲农产品传播到世界,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也因此促进了人口的增长。非洲人口的剧增(特别在西非),原因之一是美洲农作物的引进。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史编》
材料三:在德国工业革命中,以铁路建筑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革命处于领先地位。19世纪30年代中期,当工业革命刚刚起步时,德国的第一条铁路——富尔特-纽伦堡铁路便建成通车了。从40年代起,铁路建筑业迅速发展......大规模的铁路修建给予采矿、冶金、煤炭和机器制造业以巨大推动。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史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佛教文化的传入给中华文化带来了什么影响?(3分)
材料二中“美洲特产传播到欧亚大陆”有哪些?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引发的食物物种交流带来了哪些影响?(6分)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概括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说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关系(7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工业化飞速发展前,乡村的管理权往往被农场主把握,他们不愿意投资学校教育,而地方征税的方法开办教育也受到人们反对,致使学校数量少,设施简陋。学习的内容基本为读写算,有时候甚至都不包括算,甚至不教授写,因为老师自己也不会。许多教师曾经只是家政服务者、下层劳动者。机械生产大大缩减了劳动力数目,许多雇工找不到工作,而农场主更倾向于雇佣费用低的妇女、儿童,这种紧迫的经济形式使雇工的孩子很少有机会上学,很少能够连续入学,学习内容缺乏巩固,成效不高。
——摘编自高灿《英国乡村雇工子女教育的影响因素简析》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化更迅猛的发展、更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以及机械代替手工劳动等,对普通大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包括乡村教育在内的初等教育的发展。通过立法确定国家干预教育的合法性;形成并改善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以加强对教育的督导;给予初等学校经费支持,以推动普及教育的发展;加强师资培训工作的检查、督导,以提高初等教育的办学质量;规定学校设置的基本学科,制订核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随着政府的逐步介入以及政府和民间自愿团体合作的加强,包括乡村教育在内的初等教育处境艰难的局面逐步得到缓解。到1900年,英格兰5~12岁儿童的入学率已达80%。
——摘编自付有强《城市化背景下的近代英国乡村教育》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乡村雇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及影响因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为推动乡村教育发展而采取的措施,指出其根本动力。(6分)
18.(13分)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疫病不断斗争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公元前770—公元1911年间,疫灾频度为25%,平均每4年中就有一年发生过疫灾……3—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14—19世纪的明清是我国两个疫灾高峰期。大体而言,疫灾相对稀少的时期也是社会相对稳定、国力相对强盛的时期。中国温暖期疫灾稀少,气候越寒冷,疫灾越频繁,寒冷期越长,疫灾频繁期也越长。中国疫灾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城市重于乡村,都城重于一般城市。3000年来中国疫灾区域有从黄河中下游向外逐渐扩展趋势,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的趋势。
——摘编自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
材料二
中国古代对疫病认识的概况
时期 概况
先秦、两汉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温病、疫病病名。
汉末三国 《伤寒杂病论》对疫病的发病、转归、变证论述较详,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晋隋唐 医者对疫病的传染性、流行性特征认识更加明确。《千金方》等所载治疫之方,法同方殊,为后世明清温病学派治疫所推崇。
宋金元 各医家学术争鸣,《伤寒总病论》《东垣试效方》《本草衍义补遗》等著作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防疫治疫体系。
明清 明代吴有性著《温疫论》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学说。清代刘奎首创“治温疫八法”易于操作,效果明显,被广泛应用。 在各医家的努力与推动下,疫病从伤寒体系中脱离出来,形成瘟疫学派,建立了完整的瘟疫学理论体系。
——摘编自张宁《历代疫病流行与中医防治概况》
材料三 浩劫当前(指黑死病),这城里的法纪和圣规几乎全都荡然无存了;因为神父和执法的官员,也不能例外,都死的死了,病的病了,要不就是连一个手下人也没有,无从执行他们的职务了;因此,简直每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 ——薄伽丘《十日谈》
(1)从时空角度概括中国古代疫灾的基本特征。(4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医药学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以疟疾的防治为例,说明中医药对医学发展的贡献。(5分)
不少学者认为黑死病是文艺复兴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对这一说法予以合理的解释。(4分)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蔗糖是糖的一种,主要从甘蔗中榨取得到。在公元1000年时,还很少有欧洲人知道蔗糖的存在;到1650年时,英格兰的贵族和富翁们变得嗜糖成癖,而蔗糖则频频现身于他们的药品、文学想象以及社会等级的炫耀过程中;最迟到1800年,在每一个英格兰人的日常饮食中,蔗糖已经成为一种必需品——虽然仍是价格不菲的稀缺品;到1900年时,蔗糖在英国人的日常饮食里提供了近1/5的热量。由于糖或者说是因对糖的需求而兴起的庞大市场——百万非洲奴隶到达了新大陆……糖陆陆续续地把一批批不同族群的人们带到了夏威夷,而且至今还让人们在加勒比来回迁徙。甘蔗栽种与甘蔗经过机械或化学的转化而生成蔗糖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砍伐和榨取、蒸煮和结晶、榨汁间和甘蔗地之间的协调一致才建立起来的。由此上层需要悉心规划劳动安排,对待下层则施以铁的纪律。
——摘编自【美】西敏斯《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对所拟的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