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7 21:3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庆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这表明(  )
地区 成果
两河流域 城邦治理、泥版文书、法典、学校以及帝国的实践
埃及 国家治理、象形文字、金字塔、灌溉农业
古罗马 共和制、拉丁文、大竞技场、罗马法、地中海诸国的一统
中国 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科举制、四大发明
A.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 B.文明优劣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 D.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2.希罗多德的《历史》以叙述希腊波斯战争为中心内容,并对西亚、北非以及希腊地区的自然概况、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传闻逸事等作了详细记述。虽然书中有相当多的宿命论痕迹,但大量材料来源于档案文献、石刻碑铭以及前辈作家的多种著作,还有作者的亲自调查和实地采访。这说明(  )
A.希罗多德具有求真精神和广阔的视野
B.希罗多德受到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C.当时古代希腊文明正由繁盛走向衰落
D.史学家开创了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
3.中世纪后期,市民们向君主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并充当国王的内侍、监工、账目保管人,作为回报,君主向市民提供保护,反对封建领主和主教的频繁战争和不合理的要求。这反映了(  )
A.君主是社会矛盾焦点 B.新兴力量推进社会转型
C.君权与教权矛盾激化 D.封建庄园经济走向衰落
4.据学者统计,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地理古籍中记载并描述过许多中国的城市,其中最常提到的是杭州、广州、泉州和扬州等,最常提到的中国物产是黄金、白银、丝绸、瓷器等。从这些记载可推知,中古时期阿拉伯人(  )
A.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擅长于海上贸易活动
C.将中国作为第一贸易伙伴 D.善于吸收各地的文化
5.它“修筑了通向全国的驿道,驿站要塞和烽火台及两条干线和无数支线将全国联成一个整体;没有铁器、文字、不使用货币……这一切不妨碍其成为拥有先进农业技术的16世纪的集权帝国”。这一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印加帝国 D.蒙古汗国
6.15世纪前,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已大量使用香料,他们为了从东方大量输入香料,必须交付巨额黄金,而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国的金银矿藏极其贫乏,没有足够的金银来从事香料贸易,这使两国经济状况恶化加剧。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的扩大 B.生活方式的改变
C.商业革命的开展 D.货币制度的变革
7.有学者指出,某些民族国家在玩着一种“零和”游戏,它们认为一国所得必然意味着另一国所失。在贸易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一国海外贸易的上升必然建立在与之构成竞争关系的国家海外贸易下降的基础之上,该国国库中黄金储存的增加必然是以其他国家黄金储存的减少为代价。下列文献符合该思想的是(  )
A.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B.克伦威尔颁布的《航海条例》
C.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 D.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8.14世纪末,欧洲艺术家的兴趣与所关心的事情已经开始转向如何展现自然,不再拘泥于宗教故事。16世纪初的达·芬奇说,任何画家都是“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临摹者”,一幅画越能够接近被“模仿的事物”就越完美。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缘于(  )
A.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 B.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C.现实主义画派的产生 D.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9.俄国十二月党人大多出身于没有多大特权的贵族家庭,在祖国受到拿破仑威胁之际,他们认识到必须把祖国从落后状况中拯救出来,才能免受外国奴役,为此,他们提出了消灭专制制度和废除农奴制度的主张。这说明十二月党人(  )
A.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 B.希望重构俄国的政治文化
C.是贵族阶级利益的代言人 D.意在反对法国的文化侵略
10.19世纪后半期,受铁路建设的影响,运费下降使得美国西部生活和生产成本显著下降、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吸引了东部资本、劳动力和大量物资源源不断地流人西部,带动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这表明(  )
A.美国东西经济格局发生逆转 B.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城市发展不受自然条件影响
11.德国历史学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基于对世界历史趋势和特点的理解,认为19世纪的世界是一个解放的世纪。下列表述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提高解放生产力 B.欧美主要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人类解放事业 D.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
12.英国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说:“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麻烦,就有《共产党宣言》……今天的世界依然是麻烦不断的世界,因此,世人仍然需要《共产党宣言》。”这样评价是因为《共产党宣言》(  )
A.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
C.指明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D.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3.马克思说:“这次革命的新特点还在于人民组成了公社,从而把他们这次革命的真正领导权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找到了在革命胜利时把这一权力保持在人民自己手中的办法,即用他们自己的政府机器去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政府机器。”由此可见,他强调了巴黎公社(  )
A.发动工农参加革命斗争的意义 B.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
C.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特征 D.开启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14.自1652年荷兰人登陆好望角后,白人(欧洲殖民者)从黑人那里掠夺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占绝大多数的黑人被取消了南非公民权,其中大部分被驱赶到十个地域狭小的地方定居。这则史料最适合用来研究(  )
A.南非落后的历史渊源 B.西方在南非的殖民争夺
C.南非民族独立的背景 D.南非反殖民斗争的艰难
15.1902年,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借口委内瑞拉未能及时偿还债务,出动海军联合封锁委内瑞拉港口,并击沉委内瑞拉军舰。针对英国、德国和意大利武力索债的行径,阿根廷外长路易斯·德拉果在1902年12月29日致函美国国务院,建议签订国际协定,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公开出面干涉,并强迫英、德、意接受美国的仲裁。这一事件表明,当时(  )
A.拉美成为美国的“后院” B.“大棒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C.拉美各国面临严峻形势 D.欧洲各国国际影响力削弱
16.19世纪初阿根廷大量出口谷物、肉类和毛皮等,1853—1873年间阿根廷出口总额增长七倍,牛羊饲养业主对修筑铁路,建立肉类包装厂持反对意见。与此同时,外国资本大量流入。这表明当时阿根廷(  )
A.对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依附性 B.实现了国家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C.未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D.积极探索发展外向型经济模式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公元6世纪,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帝国的危机。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创造力。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国王亲丰大军和几百艘战舰,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 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命运。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不同历史命运背后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德国思想家席勒(1759-1805)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概念。席勒在吸收康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内在心灵自由。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明确地将体育、智育、他育与美育区别开来,提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人应变成审美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也即是自由的人。
——摘编自黄健云《席勒的美育思想及其价值》等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借鉴西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美育思想,以期实现“立人”“新民”与“强国”。如王国维病斥中国人嗜“利”与“官”的卑劣,欲糅合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治疗“国民精神上之疾病”;蔡元培针对晚清“忠君尊孔”的钦定教育宗旨,指出“以美育代宗教”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并积极创办艺术院校,扩展美育影响。但由于国家一直处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境地,美育终究不可能完成这份历史重任。
——摘编自谭好哲、刘彦顺《关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席勒美育思想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英美德三国能源转型关键时间节点
国家 煤炭系统 石油系统 天然气系统
开始时间 完成时间 开始时间 完成时间 开始时间 完成时间
英国 1560年之前 1619年 (49.1%) 1926年 1971年 (48.5%) 1970 未完成 1973年 (11.1%)
美国 1850年前 1885年 (50%) 1910年前 1950年 (38.4%) 1925年 未完成 1973年 (30.1%)
德国 1815年 1853年 (49.6%) 1954年 1972年 (46.1%) 1971年 未完成 1973年 (8.7%)
(注:括号内数字为特定时间点相关能源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察》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需求不断增加。1978~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量由5.7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4.6亿标准煤,增长了4.3倍。据统计,2005年中国煤炭产量达到22.2亿吨,占整个一次能源消费的68.7%,而石油天然气仅占24%。近几年,我国对石油需求的年增长速度为16%,而石油开采的年增长速度却只有2%,石油净进口量从2000年的6962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1.63亿吨。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的82%将依赖进口。
——摘编自刁秀华《中国能源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西方国家能源转型的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印度棉布在英国东印度公司销往欧洲的亚洲商品总值中的比重
印度人在运送棉花
两幅图反映了近代印度经济发展状况。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1.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两河流域、埃及、古罗马以及中国孕育出不同特色的文明,体现出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特征,D项正确;“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表述绝对,中华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排除A项;世界文明无优劣之分,排除B项;古代文明之处,各文明间呈现出彼此独立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2.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希罗多德根据档案文献、石刻碑铭以及前辈作家的多种著作,并结合自己的调查和实地采访,写成史学巨著《历史》,书中记载了西亚、北非及希腊地区诸多方面的情况,这说明希罗多德具有求真精神和广阔的视野,A项正确;材料说明希罗多德具有求真精神和广阔的视野,体现不出雅典民主政治对希罗多德的影响,排除B项;希罗多德生活于古希腊文化的全盛时期,排除C项;D项夸大了希罗多德的历史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3.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世纪后期,市民们向君主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并充当国王的内侍、监工、账目保管人,作为回报,君主向市民提供保护,反对封建领主和主教的频繁战争和不合理的要求”可知,市民和君主相互支持,促进了中世纪王权的扩大、城市自治的兴起以及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西欧社会转型,B项正确;材料强调市民的壮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而不是对社会矛盾的描述,排除A项;宗教改革激化了封建君权与教权的矛盾,排除C项;市民主要在城市,庄园主要在乡村,且材料并没有提及庄园经济发展情况的描述,排除D项。故选B项。
4.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地理古籍中记载并描述过许多中国的城市”、“其中最常提到的是杭州、广州、泉州和扬州等”和“最常提到的中国物产是黄金、白银、丝绸、瓷器”可知,阿拉伯人与中国有着频繁的商品贸易,且贸易路线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阿拉伯人与中国的贸易,并没有体现与西方的贸易,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阿拉伯人与中国之间存在频繁的贸易往来,但没有体现其他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情况,不能得知阿拉伯人是中国的“第一”贸易伙伴,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阿拉伯人与中国的贸易,并没有体现阿拉伯人吸收了中国的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5.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修筑了通向全国的驿道”“没有铁器、文字、不使用货币”和“先进农业技术的16世纪的集权帝国”及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符合材料信息,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对地方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印加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但考古发现,印加帝国并没有使用铁器、没有文字也不使用货币,C项正确;波斯帝国的持续时间为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排除A项;罗马帝国使用铁器和货币,排除B项;蒙古汗国使指13世纪由蒙古乞颜部铁木真建立的蒙古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6.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前夕,欧洲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缺乏足够的金银来从事香料贸易,对于黄金和香料等商品的需求成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材料中提到欧洲人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香料,因此需要扩大香料贸易,并不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排除B项;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前夕欧洲没有发生货币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材料也未涉及到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7.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国所得必然意味着另一国所失”“该国国库中黄金储存的增加必然是以其他国家黄金储存的减少为代价”可判断出,该思想是重商主义。1651年10月,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吉利共和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法案——《航海条例》,这是重商主义思想在英国的重要表现,B项正确;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符合自由主义,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资本论》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属于凯恩斯主义,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
8.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4世纪末以来,欧洲艺术家追求写实求真,日益从宗教世界转向世俗世界。结合所学知识,人文主义的解释就是对人性的赞颂,对人的肯定。它提倡要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去完成自己的理想,在现世中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做法与中世纪往往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大相径庭,B项正确;宗教改革始于16世纪,通常以1517年马丁 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为开始的标志,与题干时间“14世纪末”不符,排除A项;现实主义画派强调真实反映社会客观现实,排除C项;近代自然科学形成于15世纪末,它的兴起是从天文学革命开始的,与题干时间“14世纪末”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他们提出了消灭专制制度和废除农奴制度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月党人起义前,俄国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社会,实行农奴制,十二月党人“提出了消灭专制制度和废除农奴制度的主张”,可见他们希望重构俄国政治文化,B项正确;十二月党人不是资产阶级,排除A项;虽然十二月党人出身贵族,但他们希望废除贵族制的保护者——沙皇,因而他们不是贵族阶级利益的代言人,排除C项;十二月党人的这些主张意在重构俄国的政治文化,不是反对法国的文化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
10.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受铁路建设的影响”“带动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交通改善为美国西部带来资本、劳动力等,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美国西部城市化,没有涉及美国东西经济格局转变,排除A项;美国西部城市化进程受益于交通改善,但交通只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因素之一,非先决条件,排除B项;工业革命使得城市发展减少自然条件的限制对其的影响,但是影响还在,排除D项。故选C项。
11.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德国历史学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基于对世界历史趋势和特点的理解,认为19世纪的世界是一个解放的世纪。”可知,德国历史学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认为,19世纪的世界是一个解放的世界,而欧美主要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无法佐证这一观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7世纪发生,美国独立战争属于18世纪,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8世纪,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中期,促进和解放了生产力的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人类解放事业,是发生在19世纪,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俄国、日本、德意志等国纷纷确立资本主义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2.
【答案】D
【解析】根据“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麻烦,就有《共产党宣言》……今天的世界依然是麻烦不断的世界,因此,世人仍然需要《共产党宣言》。”可得出材料强调《共产党宣言》对于解决当今世界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主要是因为《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发展规律,对于人们了解世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D项正确;A项是《共产党宣言》本身的内容,只针对社会主义,而不是针对材料中所涉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排除A项;BC项都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理解的,而材料中的作者强调的并不是阶级斗争,排除BC项。故选D项。
13.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马克思认为“这次革命的真正领导权握在自己手中”“用他们自己的政府机器去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政府机器”,这都强调了公社无产阶级专政的特征,C项正确;巴黎公社没有发动农民,这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排除A项;巴黎公社并没有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排除B项;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排除D项。故选C项。
14.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白人(欧洲殖民者)从黑人那里掠夺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占绝大多数的黑人被取消了南非公民权……”,可知欧洲殖民者在南非掠夺大量土地,不利于南非经济发展,南非黑人被取消公民权,不利于南非政治发展,这些都可以用来说明南非落后的历史渊源,A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西方殖民者在南非的争夺状况,排除B项;南非民族独立的背景主要是南非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南非反殖民斗争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5.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对于英、德、意对拉美的委内瑞拉的打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公开出面干涉,并强迫英、德、意接受美国的仲裁”,可知美国将拉美视为美国的势力范围,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棒政策”的对象是拉美国家,而材料中美国针对的对象是欧洲国家,排陈B项;材料仅涉及委内瑞拉一国的债务问题,不能说各国面临严重形势,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世界的中心依然在欧洲,排除D项。故选A项。
16.
【答案】A
【解析】材料“19世纪初阿根廷大量出口谷物、肉类和毛皮等”“外国资本大量流入”体现的是阿根廷对外国市场及资本具有较强的依赖性,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阿根廷国家工商业发展的情况,排除B项;1816年7月9日宣告独立,成立阿根廷共和国,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国际市场的依赖,非发展外向型经济模式,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17.(14分)
【答案】
(1)命运:经历了繁荣到衰败直至灭亡。原因:皇帝查士丁尼西征的影响;古老的帝国缺乏生命力:奥斯曼土耳其侵略的影响。
(2)影响: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解析】
(1)命运: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可归纳出经历了繁荣到衰败直至灭亡。原因:根据材料“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归纳出皇帝查士丁尼西征的影响;根据材料“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可归纳出古老的帝国缺乏生命力;根据材料“奥斯曼土其国王亲率大军和几百艘战舰,兵临君土坦丁堡城下”可归纳出奥斯曼土其侵略的影响。
(2)影响:根据材料“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可归纳出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根据材料“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可归纳出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18.(16分)
【答案】
(1)特点:继承性与开创性的统一;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凸显美学的独立地位;强调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以实现人格健全与人的自由为目的。(6分,任答3点)
(2)社会背景:内忧外患的推动;救亡图存的时代潮流;西学东渐的深入;教育救亡思潮的兴起;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4分)
影响:冲击了封建思想与道德观念,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众思想启蒙与国民性的改造;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美育思想影响有限,没有完成救亡图存的时代任务。(6分)
【解析】
(1)根据材料“德国思想家席勒(1759-1805)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在吸收康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内在心灵自由”可知继承性与开创性的统一;根据材料“试图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内在心灵自由。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明确地将体育、智育、他育与美育区别开来,提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可知具有人文主义色彩;根据材料“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人应变成审美的人”可知凸显美学的独立地位;根据材料“进而发展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也即是自由的人”以实现人格健全与人的自由为目的;综合材料可知强调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2)社会背景: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借鉴西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美育思想,以期实现立人、新民、与强国”可知西学东渐的深入;教育救亡思潮的兴起;结合19世纪20年代阶段特征可知内忧外患的推动;救亡图存的时代潮流;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影响:根据材料“但由于国家一直处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境地,美育终究不可能完成这份历史重任”可知美育思想影响有限,没有完成救亡图存的时代任务;结合所学可知冲击了封建思想与道德观念,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众思想启蒙与国民性的改造;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19.(12分)
【答案】
(1)因素:本国工业化发展进程(或工业革命发展进程);本国发展政策(或对新技术应用与推广的重视程度);本国资源储备情况;国际油气资源供给的变化(或二战后国际油气资源的大量开发);科技发展水平(或新的科技发明对能源转型的影响)等。(6分,任答3点)
(2)挑战:能源需求量迅速增加(或改革开放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加了能源需求量);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占比较大;石油缺口持续扩大;对国际能源依赖性不断增强。(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
(1)因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英、美、德三国能源转型的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这与其国情和所处时代有着密切关系,可从本国工业化发展进程(或工业革命发展进程);本国发展政策(或对新技术应用与推广的重视程度);本国资源储备情况;国际油气资源供给的变化(或二战后国际油气资源的大量开发);科技发展水平(或新的科技发明对能源转型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2)挑战: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可知,能源需求量迅速增加(或改革开放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加了能源需求量);根据材料“1978~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量由5.7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4.6亿标准煤,增长了4.3倍。据统计,2005年中国煤炭产量达到22.2亿吨,占整个一次能源消费的68.7%”可知,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占比较大;根据材料“近几年,我国对石油需求的年增长速度为16%,而石油开采的年增长速度却只有2%,石油净进口量从2000年的6962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1.63亿吨”可知,石油缺口持续扩大;根据材料“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的82%将依赖进口”可知,对国际能源依赖性不断增强。
20.(10分)
【答案】示例
论题: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经济困境。
论述:印度的棉纺织业历来较为发达,英国入侵印度后,通过东印度公司垄断印度棉布出口市场,掠夺利润。工业革命开展后,印度的棉纺织业遭受重创,棉布出口锐减,由棉纺织品的出口大国转而为世界工厂的英国供应棉花原料,殖民统治最终使印度成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鸦片生产,经济结构单一,加剧了印度的贫困落后。对印度的剥夺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印度的例子清楚地说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被动全球化)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严重损害。
【解析】
提取图中数据反映的历史信息,然后概括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述。根据第一幅图“印度棉布在英国东印度公司销往欧洲的亚洲商品总值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可得出英国入侵印度后,通过东印度公司垄断印度棉布出口市场,掠夺利润。根据第二幅图“印度人在运送棉花”可知印度为世界工厂的英国供应棉花原料,总之,殖民统治最终使印度成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由此可提炼论题为: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经济困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生产,经济结构单一,加剧了印度的贫困落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被动全球化)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严重损害。
同课章节目录